Q/HN-1-0000.08.019—2015 火力发电厂励磁监督标准

Q/HN-1-0000.08.019—2015 火力发电厂励磁监督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火力发电
  • 励磁系统
  • 监督标准
  • Q/HN
  • 行业标准
  • 2015年
  • 电力工程
  • 技术规范
  • 发电厂
  • 运行维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4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73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
字数: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专业性强,面广,具有很有意义的技术指导性。
  本系列标准包含14个。主要内容涉及绝缘、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励磁、电测、电能质量、汽轮机、锅炉、热工、节能、环境保护、金属、化学、锅炉压力容 器、供热等内容。加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厂技术监督管理,保证火力发电厂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以及中国华能集团 公司发电厂的管理要求、结合国内外发电的新技术、监督经验制定。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技术手册的详细简介,该手册内容与您提到的“火力发电厂励磁监督标准”无关。 ---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调试技术规范》 概述与适用范围 本书籍《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调试技术规范》 旨在为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设计、集成、编程、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指导性的技术标准与操作指南。本书严格聚焦于工业机器人从概念设计到实际运行投产的各个阶段,尤其侧重于系统集成过程中的跨学科技术协调与验证。 本书内容涵盖了现代制造业中广泛应用的关节型机器人、SCARA 机器人及协作机器人在不同工业场景(如汽车制造、3C 电子装配、物流搬运及精密加工)中的集成应用技术。它并非侧重于电力系统或热力设备运行的特定标准,而是着眼于机电一体化复杂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核心技术章节详述 第一部分:系统需求分析与集成方案设计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在项目启动阶段,如何科学地进行需求调研与技术可行性分析。 1. 任务规划与负载分析: 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生产节拍、节拍时间要求,精确计算机器人所需的工作空间(覆盖范围)、有效载荷能力及运动学约束。引入了先进的离散事件仿真工具在初期方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强调了仿真模型对后续集成精度的影响。 2. 机器人选型与性能指标匹配: 提供了详尽的机器人选型矩阵,涵盖了精度(重复定位精度、绝对精度)、速度(关节速度、工具点速度)、刚度与负载惯量比等关键参数的量化选择标准。特别指出,选型决策必须基于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维护便利性,而非单纯的短期性能指标。 3. 周边设备接口与集成规范: 详细规定了机器人与外部设备(如传送带、视觉系统、力控传感器、专用夹具)的电气接口、信号协议(如EtherCAT、Profinet、DeviceNet)的标准配置要求。强调了I/O映射的唯一性原则和故障安全等级(SIL)的设定标准。 第二部分:系统集成与电气/机械安装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如何将选定的机器人硬件平台安全、可靠地安装并连接至生产线。 1. 基础安装与减振设计: 规定了机器人本体、操作器、控制器及安全围栏的固定地基承载力要求。详细说明了针对高动态作业(如高速拾取与放置)的隔振垫选择、安装角度及预紧力矩的标准。 2. 动力与控制系统的布线标准: 制定了伺服电机电缆、编码器反馈线、紧急停止回路及标准通信线缆的敷设规范。强调了强弱电分离原则、电磁兼容性(EMC)设计要求,以及电缆拖链的弯曲半径与周期寿命计算。 3. 专用工具(End-of-Arm Tooling, EOAT)接口规范: 阐述了标准化的快速换手装置(Quick Changer)的安装精度要求,并对气动、电动或液压夹具的能源供给接口进行了标准化定义,确保夹具的快速更换能够在预设时间内完成,不影响生产线切换。 第三部分:离线编程、在线调试与运动控制优化 本部分侧重于软件层面的集成与系统性能的最终调校。 1. 编程环境与模拟验证: 介绍了主流机器人操作系统(如 KUKA KRC、ABB RobotStudio、FANUC iPendant)的编程规范。重点阐述了利用离线仿真工具(Offline Programming, OLP)生成初始路径的流程,并如何导入实际的机器人控制器进行初步验证。 2. 运动学与轨迹规划的精细调试: 提供了针对五轴及六轴以上复杂运动学模型的姿态规划调整方法。详细解析了“平滑过渡(Blending)”参数的设置,以平衡生产节拍与运动平顺性。特别提出了针对高速换刀或装配任务中的振动抑制技术。 3. 力控与视觉辅助集成调试: 针对要求高精度的装配或打磨任务,详细说明了六维力/扭矩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滤波处理及其与机器人控制器反馈回路的集成步骤。同时,规定了机器视觉系统(如2D/3D相机)的标定流程、光照条件控制及与机器人坐标系的精确转换参数(Hand-Eye Calibration)的确定方法。 第四部分:安全系统集成与故障诊断 本书将系统安全视为与功能实现同等重要的部分。 1. 工业安全标准合规性验证: 严格依据国际和国内相关安全标准(如ISO 10218系列),详细说明了安全光幕、安全地毯、急停按钮及安全门连锁系统的接线、测试与功能验证流程。强调了安全PLC与机器人控制器间的通信协议的冗余校验机制。 2. 故障排查与维护手册编制: 提供了基于系统集成视角的常见故障诊断树,涵盖了通信中断、运动偏差、驱动器报警等典型问题。指导用户如何利用控制器自带的诊断工具和示教器日志,快速定位是软件逻辑错误、硬件故障还是机械干涉引起的系统异常。 --- 结论: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调试技术规范》是一本面向实际操作与工程管理的参考书,它提供的是一套关于复杂机电耦合系统的设计、安装、编程和安全验证的标准化流程,是确保工业自动化生产线高效、稳定运行的技术基石。其核心在于系统集成的技术规范性,而非某一特定设备的运行标准或维护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摒弃了学术论文中常见的晦涩难懂的叙述方式,转而采用了一种极其务实、直截了当的“指令式”和“规范性”口吻。读起来完全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经过反复验证的工序步骤,目标明确,要求清晰。比如在描述一个关键的测试流程时,它会使用动词短语来引导操作,而不是用大段的理论铺陈,这对于现场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最实用的。我能想象到,如果带着这本书走进电厂的控制室,拿着它对照实际设备进行操作和核验,会是多么的高效。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常见误区的警示语设计得非常巧妙,通常用加粗或特殊边框突出显示,这种“过来人”的经验总结,价值千金,它帮你预判了可能出现的陷阱,从而避免了昂贵的设备损坏和停机时间。这种深度植根于实践的表达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它不像是在“教导”你,而更像是在“传授”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的“行话”和“真理”。

评分

我翻开内页时,首先被其中详尽的目录结构所震撼。这份目录简直像一张精准的导航图,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章节名称,而是深入地揭示了整个技术体系的逻辑脉络。从基础的定义、参数校准,到复杂的运行监测流程和异常情况的处理规范,每一层级的细分都体现了编写者对电力系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我注意到它在结构上的递进性非常强,似乎是按照一个项目从概念萌芽到最终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来构建知识体系的。更绝妙的是,它在关键术语旁边标注了大量的交叉引用,这在查阅特定技术标准时简直是救星,你不会迷失在繁复的技术术语丛林里,总能顺藤摸瓜找到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依据。这种设计思维,比起那些干巴巴地堆砌知识点的教材要高明得多,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在耳边指导,告诉你“要理解A,你必须先知道B和C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这种全局观的构建,对于新手快速上手和资深人员进行系统回顾,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率提升。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感受是“完整性”与“权威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个领域的知识结晶的系统化整理。我发现自己无法用传统意义上的“读完”来描述对它的使用过程,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个会“常驻”在我工作台边的参考工具书。每当我遇到一个新的技术难题,或者需要对现有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时,我都会自然而然地去翻阅它。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即时的、一次性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建立一个稳固的、可复用的思考框架。这种框架性的指导力量,远比零散的技巧传授要珍贵得多。它迫使你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问题,去理解为什么某个参数必须设定在某个区间,而不是简单地记住“要这样做”。这种由内而外,由基础到应用的知识渗透,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是否真正达到“里程碑”级别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我花了一些时间研究这本书的图表和附录部分,这才是真正展现其深度的地方。我原本以为技术手册的图表无非就是流程图和表格,但这本书的示意图绘制水平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工业艺术高度。它们不仅仅是信息载体,更是对复杂系统结构的精妙可视化表达。特别是那些关于信号流向和逻辑判断的框图,线条的粗细、颜色的使用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通过这些图表迅速把握核心的运行逻辑。更值得称赞的是,附录部分收录的那些标准参数表和校验基准值,其数据的详实程度和追溯性令人印象深刻。我尝试去核对了其中几个历史数据点,发现它们的引用源头清晰可查,这对于需要进行历史性能对比分析或者法规符合性审查的专业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靠性保障。这部分内容几乎可以被视作一个独立的、高度浓缩的“专业数据库”,省去了我们自己去翻阅无数份历史文档来交叉验证的时间和精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简洁有力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挺有分量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通常意味着内容扎实、信息量丰富。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装帧工艺,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技术性文字,看起来也毫不费力。要知道,对于一本技术手册来说,阅读体验是非常关键的,好的装帧能极大地减少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章节划分清晰,页边距和行距的设置也恰到好处,让人在快速查找信息和深入研读细节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我甚至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书脊上的信息是如何巧妙地嵌入整体视觉设计中的,这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书籍质量的追求。整体来看,光是这本书的外观和触感,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它散发着一种“值得信赖”的专业光环,仿佛它本身就是某个大型工程项目中的一个标准配件,严谨、可靠、不可或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