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茶

金花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盛业 著
图书标签:
  • 金花茶
  • 菊花茶
  • 花草茶
  • 养生茶
  • 保健茶
  • 传统茶
  • 茶文化
  • 健康
  • 饮品
  • 天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11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258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
字数:1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花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科学工作者长期以来在金花茶方面的科研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居领先地位,而大部分内容则是作者们自己的成果。全书共有12章,主要内容包括金花茶的经济利用、地理分布、分类系统、生物生态学特性、解剖结构、染色体核型、花粉形态、叶的化学成分、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基因库和金花茶产区的乔灌木名录等。书中附有彩色照片、黑白照片和插图共300幅,有些照片是十分珍贵的。
  《金花茶》不仅是一部基础理论研究专著,而且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重要工具书,是农林、园艺、植物、医药等方面科技人员和金花茶爱好者难得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粱盛业,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金花茶专家。195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长期从事植物分类研究工作,尤长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分类。本人及与他人共同发现和命名并发表的植物新种40种,新组合种1种,新变种7种,新组合变种4种和一个新纪录的属、种——膝柄木属膝柄木新种.与他人合著已出版的有《广西植物志》、《热带亚热带主要树木种子果实图谱》、《广西木材识别与利用》、《中国植物红皮书》等12部科技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40余篇,撰写科普文章80余篇,其中多部著作和多篇文章分别荣获林业部、南方5省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图书奖、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论文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前言

第一章 金花茶的经济利用

第二章 金花茶的地理分布

第三章 金花茶的分类系统

第四章 金花茶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第五章 金花茶根、茎、叶的解剖
第一节 金花茶根的解剖
第二节 金花茶茎的解剖
第三节 金花茶叶的解剖

第六章 金花茶的木材构造与解剖
第一节 金花茶的木材构造
第二节 金花茶木材构造的特点
第三节 金花茶木材构造特征的分种检索表
第四节 金花茶木材解剖分子测定及木材用途

第七章 金花茶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

第八章 金花茶的花粉形态
第一节 金花荼系植物花粉形态特征
第二节 金花茶系植物花粉形态分种描述

第九章 金花茶的栽培技术
第一节 金花茶的繁殖技术
第二节 金花茶的盆栽技术

第十章 杂交金花茶幼胚的试管繁殖

第十一章 金花茶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 金花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 金花茶的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第十二章 金花茶种质基因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广西金花茶产区的主要乔灌木名录

前言/序言

  金花茶是指当今世界上开黄色花朵的山茶花的通称,属于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金花茶组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现已知的金花茶组植物有24种5变种,其中除五室金花茶Camel-yaaurea、黄花茶Camelliafzava(产于越南北部和簇蕊金花茶Camelliafscicularis(产于我国云南河口)外,其余21种5变种均产于我国广西南部和西南部的亚热带南缘和热带北缘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广西成为金花茶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被誉为金花茶的故乡。
  作者自1964年以来,对金花茶的种类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采集到大量的各种金花茶标本,并观察了野生和栽培的新鲜植株,除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外,还通过引种驯化、优株筛选、组织培养、胚胎发育、染色体核型分析、花粉形态、叶片元素含量,以及根、茎、叶和木材解剖等多种研究,积累了不少金花茶的科研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写成《金花茶》一书,以期进一步促进金花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加强国内科技交流和我国金花茶事业的发展。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发现金花茶以来的科研成果,是金花茶科研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包括:金花茶的经济利用、地理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分类系统、解剖结构、染色体核型、花粉形态、叶的化学成分、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基因库和金花茶产区的乔灌木名录等。书中还附有每种金花茶的形态图、黑白和彩色照片以及各种图表等,以帮助读者识别各种金花茶,对农林、园艺、植物、中药学等部门的科研、生产和教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中山大学生物系张宏达、何天相等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冯国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伏雄、胡玉熹、朱至清、张玉龙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成俊卿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物系李正理教授;兰州大学生物系郑国锠教授;复旦大学生物系徐炳声教授;中南林学院王问学教授;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复宝池研究员等分别审阅了有关章节;中国林业出版社孟庆武副总编及林业编辑室张宏潮副主任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资料所限,书中不当或欠缺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1991年9月于南宁
《山海秘录》 一卷关于失落文明与自然哲思的恢弘史诗 作者: 佚名 图书简介: 《山海秘录》并非一部传统的志怪小说集,它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融汇了地理学、植物学、古代冶金术乃至星象学的巨幅百科全图。全书以极其古朴、近似于甲骨文与早期篆刻交织的文字风格写就,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远超任何已知的古代文献所能触及的范畴。 本书的核心叙事线索,围绕着传说中“上古九鼎”的下落展开,但这九鼎并非简单的青铜器,而是被描述为九个维持天地灵气循环的关键“节点”,分别对应着九种世间罕见的、拥有特殊“气”的矿物或植物的生长之地。 第一编:奇境导引与地脉之息 “山”的部分,占据了全书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它详细描绘了三十六处“不入凡俗之境”。这些地名大多模糊不清,如“云梦泽的倒影”、“昆仑之墟的第三道门”、“不周山脉的阴影侧”。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山川,而是用近乎科学的笔触,描述了这些地区的微气候、地质构造及其对周遭生物的影响。 例如,其中一章详细记载了“玄铁岭”的形成过程。作者声称,此地并非火山喷发而成,而是某种强大地热流与陨铁长期共振的结果,使得该地的土壤中富含一种能够抑制植物生长的“寒性磁场”。书中描绘了生活在玄铁岭的苔藓与真菌,它们如何通过吸收负电荷来维持生命,而非依赖光合作用。这种描述,带有强烈的早期炼金术士对物质本源的探究精神。 第二编:万物之源与灵性之材 “海”的部分,则侧重于动植物的记录,但其目的并非物种分类,而是寻找具有“神性”或“灵性”的材料。书中记录了数百种“异草”与“怪兽”,但其记载的重点在于它们的“药理”和“功用”,特别是它们如何与地脉之息相互作用。 关于“异草”的记录尤为细致: 书中记载了一种名为“琉璃须”的草药,其生长周期与月相变化精确同步。作者详细描述了采摘此药的最佳时间——必须在“天穹流血之夜”(疑似极光或特定彗星出现时)的子时,用“无垢之石”研磨后服用,据称可以“开辟五识之外的通感”。 另有一章专门描述了“影木”的生长环境。影木被描述为一种生长在常年不见天光的深渊之地的植物,其叶片呈近乎透明的黑色,能够吸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与光线,从而达到“隐形”的效果。书中推测,古代的隐身术或符咒的材料,很可能与此树的树脂有关。 第三编:古冶与天工 这是全书最具争议的部分。它记录了被认为早已失传的“九鼎铭文”的铸造技术。作者声称,九鼎并非由单一金属铸成,而是通过地脉之气催熟的特殊矿石,与特定的生物材料(如某些巨型昆虫的甲壳粉末)混合,在极高压和低温环境下进行“气化铸造”。 书中详细描述了一种名为“息壤丹”的辅助材料,它需要采集自特定山脉深处的泉水,与某种千年以上的腐殖土混合后,经过九十九天的日晒夜露才能制成。这种丹药的作用,据称是“润滑天地之气”,使得铸造过程中的金属能够与“地脉之灵”发生共鸣,从而达到“永不朽坏”的特性。 附录:观测者的独白与警告 全书最后一部分,笔锋突变,从客观描述转为强烈的个人情感流露。作者自称是“守望者”的一员,他们毕生致力于记录这些失落的知识,以防“大寂灭”的降临。他们对后世读者的警告是:知识本身并无善恶,但“妄动地脉”将招致灾祸。书中最后以一幅模糊的星图结束,这幅星图与现代天文观测结果存在细微的偏差,暗示着作者所记录的星象,可能来自一个与我们当前宇宙规律略有不同的时间节点。 《山海秘录》是一部挑战现有历史观与自然科学认知的“异端之书”,它不仅提供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理与生物信息,更构建了一个关于世界如何被“管理”的宏大哲学体系。阅读它,如同潜入一个被遗忘的、充满奇异规则的古老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只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然而,当我开始阅读,便彻底被它所征服。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直接,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它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故事本身,更专注于人物的情感。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让我欲罢不能。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猜测接下来的发展,但每一次的猜测,都被作者出人意料的安排所打破。这种悬念感,是我在很多其他书中都很难找到的。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样性,看到了人性的无限可能。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消遣读物,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成长。我从中收获了勇气,也收获了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仿佛每一句话都在吟唱着一首动人的歌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情感的细腻描摹,那些微小的、难以言说的情绪,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当我读到某个情节时,会不自觉地跟着主人公一起欢笑,一起落泪。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我很久没有过的了。书中的一些对话设计也十分巧妙,言语之间暗藏玄机,需要读者细细揣摩,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我反复阅读了几遍,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感悟。它让我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一种更加温柔、更加诗意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我需要的时候,静静地陪伴着我,给我力量和慰藉。

评分

读完之后,心中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绪。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小说那样,上来就一股脑地抛出情节。而是更像在缓缓地铺展一幅画卷,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被作者悉心描绘。一开始我还有点不适应,觉得节奏有点慢,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其中的妙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其实都蕴含着深意,是构建整个故事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鲜活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成长,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境遇,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也颇为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坏人,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不止于故事本身,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审视了自己。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以一种极其写意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境,又仿佛置身于遥远的过去。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有时候会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让我对情节的发展产生全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象征性元素的运用,它们并非简单地作为装饰,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寓意,引导着读者去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书中一些段落的语言风格变化非常明显,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这种起伏感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我常常会在某个句子前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的意境,感受文字所传达的强大力量。它让我打破了对传统叙事的固有认知,学会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文学作品。这本书的艺术性极高,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思想的升华。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读了,最近终于抽出时间。封面就透着一股淡雅的质感,暗金色的标题“金花茶”在深邃的背景中若隐若现,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的独特故事。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期待。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又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宁静。叙述的节奏恰到好处,不疾不徐,让我能够充分沉浸其中,感受字里行间的细微之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无论是晨曦初露的山峦,还是月色下的静谧庭院,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身临其境。故事的开端便埋下了伏笔,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谁,又是什么,与这“金花茶”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初读的欣喜和好奇,让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充满了动力,每一页都仿佛是通往真相的一道门。

评分

平淡是心灵的单纯与宁静。 “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 这种淡,就是真,这种淡,也很浓。

评分

本来是买金花茶,结果邮寄过来两本书…

评分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评分

买的茶叶,到了怎么是书?

评分

挺好的书,内容很丰富全面。

评分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很有价值,谢谢

评分

好饮

评分

挺好的书,内容很丰富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