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胎合曼 密宗及其祖庭

金胎合曼 密宗及其祖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心苑,李永斌 著
图书标签:
  • 密宗
  • 金胎合曼
  • 藏传佛教
  • 佛教文化
  • 祖庭
  • 历史
  • 宗教
  • 修行
  • 佛教哲学
  • 西藏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43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4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密宗是中国佛教中具神秘性的宗派,以“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为主要特色,被认为是佛教修行的迅疾法门。密宗在唐朝曾盛极一时,宋代以后实现转型,继续以咒语、手印以及复杂神奇的造像等相互联系的样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信仰与生活。本书以密宗的源流与核心意涵为主要内容,以密宗的祖师以及其他各类传播密宗文化的人物为线索,以密宗祖庭为基点,在走进神秘的密宗世界的同时,让现代人全方位了解密宗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深刻领会密宗文化对社会人生的特别观察与奇妙的应对之法。

目录

一、印度渊源 001

(一) 从大日如来到金刚手 004

1. 西天初祖大日如来 004

2. 西天二祖金刚手 007

(二) 两部传承 009

1. 胎藏界祖师 009

2. 金刚界祖师 010

二、中土流传 015

(一) 陀罗尼密教的流传 017

1. 竺律炎 017

2. 支谦 019

3. 竺法护 020

4. 佛图澄 022

5. 帛尸梨蜜多罗 024

6. 佛陀跋陀罗 025

7. 鸠摩罗什 027

8. 昙无谶 029

9. 菩提流支 032

(二) 持明密教的流传 034

1. 那连提黎耶舍 035

2. 阇那崛多 039

3. 达摩笈多 043

4. 智通 048

5. 那提 049

6. 玄奘 049

7. 阿地瞿多 050

三、开宗创派 051

(一) 开元三大士 053

1. 善无畏 053

2. 金刚智 058

3. 不空 065

(二) 本土祖师 079

1. 一行 079

2. 惠果 082

四、历代传承 085

(一) 中土传承 087

1. 善无畏诸弟子 087

2. 金刚智诸弟子 089

3. 不空诸弟子 090

4. 惠果诸弟子 094

5. 法全诸弟子 095

6. 智慧轮 095

7. 唐以后密宗文化的流传 096

8. 民国密宗 098

(二) 海外传承 101

1. 真言宗祖师空海传承 101

2. 台密祖师最澄传承 102

3. 东密与台密的比较 105

五、祖庭沿革 111

(一) 西安大兴善寺 115

1. 隋代的大兴善寺 115

2. 唐代的辉煌 117

3. 唐以后的大兴善寺 120

(二) 西安青龙寺 122

1. 青龙寺的创建与早期发展 122

2. 密宗兴起后青龙寺的繁荣 123

3. 青龙寺的文化底蕴 129

(三) 大荐福寺 136

1. 唐朝时期的大荐福寺与小雁塔 136

2. 宋元时期的大荐福寺 137

3. 明代的大荐福寺 138

4. 清代的大荐福寺 139

5. 民国时期的大荐福寺 140

(四) 洛阳广化寺 141

1. 唐代的广化寺 141

2.唐代以后的广化寺 142

(五) 大福先寺 144

1. 唐代的大福先寺 144

2. 唐代以后的大福先寺 147

六、祖庭现状 149

(一) 大兴善寺的复兴 15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兴善寺的发展 151

2. 大兴善寺的密宗文化元素 153

(二) 青龙寺的恢复 157

1. 青龙寺的发现与恢复 157

2. 青龙寺的密教文化活动 159

(三) 其他密宗寺院的现状 162

1.大荐福寺的沉寂 162

2.洛阳广化寺现状 163

3.大福先寺现状 164

(四) 当代密宗僧人风采 165

1. 悟光法师 165

2. 宽旭法师 167

3. 仁如法师 180

4. 金珂玄雷法师 183

5. 智及法师 183

后记 184



《秘境的低语:藏传佛教密宗的传承与流变》 在世界屋脊的辽阔土地上,雪山、湖泊、草原与蓝天共同绘制出一幅壮丽的画卷,而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孕育了一种深邃而神秘的宗教哲学——藏传佛教密宗。它以其独特的修行体系、精深的仪轨和宏大的宇宙观,吸引着无数探求者,也为世人展现了佛教文化中别具一格的瑰丽篇章。本书并非直接阐述某一部具体的经典或某一个特定的道场,而是试图深入挖掘藏传佛教密宗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探寻其思想的核心要义,并梳理其流传至今的多元面貌。 一、溯源与形成:密宗的萌芽与发展 藏传佛教密宗的根基,可追溯至公元七世纪。在吐蕃王朝时期,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并与本土的苯教文化相互激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体系。密宗,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其思想与实践的种子,在这一时期已然播下。早期,密宗的传播主要依靠印度大师的直接传授,如莲花生大师(Padmasambhava)的到来,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密宗形成的关键时刻。他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印度密续经典,更以其高深的修为和圆融的智慧,将密法融入到藏地的宗教文化土壤之中,为后世密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密宗,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秘密传授”的修行方式,强调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以及对修行者境界的严格要求。其内容涵盖了观想、持咒、手印、瑜伽等多种修行法门,旨在通过特定的修行实践,达到身心转化,最终实现与佛陀的合一。 二、核心教义与修行体系:坛城、本尊与成就法 藏传佛教密宗的修行体系,可以用“坛城”(Mandala)、“本尊”(Yidam)和“成就法”(Sadhana)这三个核心概念来概括。 坛城,是密宗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视觉与精神象征。它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模型,更是诸佛菩萨的净土,是修行者观想的舞台。精美的坛城绘制,以砂、彩绘等多种形式呈现,其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图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修行者通过观想坛城,能够净化自身的业障,开发内在的智慧,并与坛城中的诸佛菩萨产生连接。坛城的庄严与和谐,也反映了密宗对于宇宙秩序和内在平衡的追求。 本尊,是密宗修行者所观想和祈祷的对象。本尊并非是外在的神灵,而是修行者自身内在佛性的显化。通过观想本尊的形象、功德和事业,修行者能够激发自身与之相应的潜能,学习本尊的智慧与慈悲。每一个本尊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修持方法,例如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金刚手菩萨代表力量。选择与自己根基相应的本尊,并进行精进的修持,是密宗成就的关键。 成就法,则是实现特定修行目标的具体实践指南。它包含了从皈依发心、观想本尊、持诵咒语、观修空性到回向功德等一系列完整的修行过程。成就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佛法理念,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修行步骤,转化为个体能够实证的路径。例如,一些成就法旨在开发神通,一些则侧重于消除障碍,而最终的目标,则是证悟无上菩提。 三、密宗的传承与流派:教派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传佛教密宗在与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个主要教派,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包括宁玛派(Nyingma)、噶举派(Kagyu)、萨迦派(Sakya)和格鲁派(Gelug)。 宁玛派,又称“旧译派”,是藏传佛教最早的教派之一,其修行体系继承了最早传入的密法,尤其重视“大圆满”(Dzogchen)法门,被认为是密宗修行中极为殊胜的法门。宁玛派的传承,尤为强调“伏藏”(Terma)的发现,认为这些被隐藏起来的经典和法宝,是大师为了末法时期众生而特意留下的。 噶举派,以其“大手印”(Mahamudra)的修持而闻名。噶举派强调“金刚亥母”、“玛尔巴”、“密勒日巴”等祖师的传承,其修行体系注重实修实证,将深奥的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追求直接体悟自心。噶举派的祖师们,往往是伟大的修行者和诗人,他们的传记和歌谣,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修行者。 萨迦派,以其“道果”(Lamdre)的教义而著称。萨迦派注重显密圆融,其教义体系逻辑严谨,论述精辟,尤其在“道果”法门中,将修行过程划分为“因”、“道”、“果”三个阶段,层层深入,直至证悟。萨迦派历代祖师,多为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对藏传佛教的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格鲁派,由宗喀巴大师(Tsongkhapa)创立,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后期发展的集大成者。格鲁派强调“戒律”与“智慧”的并重,在修行体系上,将显宗和密宗的修行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格鲁派尤其注重“次第修持”,强调循序渐进,从基础的闻思,到精深的密法修持,层层递进。格鲁派的“显密二宗俱修”的原则,以及对逻辑辩证法的重视,使其在藏传佛教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密宗的现实意义与精神价值 尽管藏传佛教密宗以其神秘的色彩闻名,但其核心的教义与修行方法,却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密宗的修行,本质上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通过观想、禅定等方法,修行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束缚与烦恼,并学习如何转化它们。这种对内在的关注,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寻求心灵平静与充实的方法。 慈悲与智慧的实践:密宗的修行,始终不离慈悲与智慧。本尊的修持,旨在开发与本尊相应的无量慈悲与无碍智慧。在当下社会,面临着各种冲突与挑战,培养慈悲心,以智慧化解矛盾,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身心健康的促进:密宗的许多修行法门,如观想、呼吸法、瑜伽等,都对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益处。它们能够帮助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疗愈疾病。 对宇宙观的启迪:密宗的坛城和宇宙观,以一种宏大而精妙的方式,展现了宇宙万物的相互关联和整体性。这种视角,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狭隘的个体视野,培养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并从中获得深刻的生命体悟。 五、结语:探寻密境的无尽宝藏 藏传佛教密宗,是一座深邃无垠的精神宝库,其丰富的内涵与精妙的修行体系,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密宗的传承、发展及其核心价值,而非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文献或道场。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之旅,去感受那来自雪域高原的秘境低语,去领略佛教智慧在转化生命、提升心灵方面的无穷力量。理解密宗,不仅仅是认识一种宗教,更是开启一扇通往更深层自我和更广阔宇宙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金胎合曼 密宗及其祖庭》无疑是一部深度挖掘佛教密宗源流与核心思想的力作。作者以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又极具哲学深度的世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了密宗从印度发轫,经由丝绸之路传播至雪域高原,乃至东土大唐的漫长而辉煌的历程。书中对密宗教义,尤其是“金刚乘”的阐释,细致入微,条理清晰,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从中领悟到其独特的修持方法和宇宙观。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描摹,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咒语、手印和曼荼罗,都变得鲜活起来,具有了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宗教史籍,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探索的百科全书,让人在了解密宗的同时,也反思自身与世界的联系。那种探寻古老智慧的激动,贯穿了阅读始终。

评分

坦白说,我对密宗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的阶段,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神秘仪式和复杂仪轨的领域,难以触及。然而,这本《金胎合曼 密宗及其祖庭》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平易近人,他用一种近乎“导游”的热情,引导我们一步步解开那些层层叠叠的符号和象征。比如,书中对“坛城”的结构解析,不仅说明了其几何意义,更深入探讨了其在心性转化中的功能,这种由外在具象到内在抽象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尊重,没有夸大其神秘性,也没有一味地进行批判或过度美化,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性去剖析其内在逻辑。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开放、更理性的态度去接纳和审视这个古老的知识体系。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密”并非是隐瞒,而是需要特定钥匙才能开启的深度智慧。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密宗历史与道场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祖庭”这一概念上的着墨,极其精妙且富有洞察力。他似乎不仅仅是在描绘地理上的特定地点,更是在追溯一种精神信仰的“根源之地”。无论是对桑耶寺的初期建立,还是对拉萨大昭小昭寺的兴衰演变,描述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风雪交加的雪域高原,感受着信仰的力量如何塑造了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书中对于不同传承祖师的生平事迹梳理得尤为详尽,那些传奇色彩浓厚的修行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远超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的历史碎片重新整合,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完整的精神版图。这使得我对密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抽象的教义,而是与具体的地域、人物和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深厚的代入感和敬意。

评分

这本关于“金胎合曼”的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密宗的“金刚乘”理论与“胎藏界”的曼荼罗结构进行深度融合阐释——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作者在文本构建上,似乎有意地模仿了密宗修习的层进式结构,从外在的史实铺陈,逐渐过渡到内在的仪轨解析,最后触及到本尊的体性。我个人认为,本书最成功的方面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古代文本与现代读者的桥梁。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密宗哲学体系,但又苦于缺乏系统引导的求知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难得的指南。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好奇心,更在某种程度上,对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触动和校准。这绝非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籍,它需要沉浸式的阅读和反复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与智慧光芒。

评分

这本书在文献考据上的功夫,实在令人叹服。可以看到作者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去比对、核实那些散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记载和口述传承。尤其是在追溯某些关键仪轨的传入路径时,所引用的旁证资料非常丰富,使得论证过程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密宗概览”不同,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倾向于“本体论”的探究,即密宗如何看待“存在”本身,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法门去实现“本体的觉醒”。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报身佛”与“法身佛”的辩证关系有了一层新的认识,这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指向了一种更圆融的实践智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关键论述,因为它们触及了哲学上最深层的命题。这本书的厚重感,正来源于这种对根源性问题的执着追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