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王小波经典中篇小说5篇
2,王小波扛鼎之作,一曲理想与爱情的挽歌
3,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入选《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全新风格+全新版式+12幅插图
《黄金时代》是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的五部经典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作者用荒诞戏谑的手法描写了“文革”的大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反抗的方式。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
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刘瑜
他的小说特别有趣,你可以从任何一句开始读起,也可以从任何一句放下,不会想念其他的部分。王小波这个作家的思维方式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慕容雪村
黄金时代
三十而立
似水流年
革命时期的爱情
我的阴阳两界
后记
1,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筒裙,头发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燎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2,我早就超越了老鼠,所以我也不向往仓房,如果我要死,我就选择一种血淋淋的光荣。我希望他们把我五花大绑,拴在铁战车上游街示众。当他们把我拖上断头台时,那些我选中的刽子手——面目娟秀的女孩,身穿紧绷绷的黑皮衣裙,就一齐向我拥来,献上花环和香吻。她们仔仔细细地把我捆在断头桩上,绕着台子走来走去,用钢刀棍儿把皮带上挂的牛耳尖刀一把把钢得飞快,只等炮声一响,她们走上前来,随着媚眼送上尖刀,我就在万众欢呼声中直升天国。
3,我小的时候想过要当发明家,仿佛创造发明之中有一种魔力,可以使人离地飞行。为了这个缘故,我先学了数学,又学了Double E 。但是现在我发现它根本就没有这种魔力。不管你发明了什么东西,你还是你自己。它的一切魔力就是使你能造出一架打死人的投石机。但是这个本事不会也罢。小的时候我不和女孩子一块玩儿,躲她们如躲瘟疫。但是我现在也结了婚,经常和老婆坏一坏。这说明我长大了。小时候我对生活的看法是这样的: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参加一种游戏,按照游戏的规则得到高分者为胜,别的目的是没有的。具体而言,这个看法常常是对的,除了臭气弥漫的时期。比方说,上学就是在老师手里得高分,上场就是在裁判手里得高分,到了美国,这个分数就是挣钱,等等。但就总体而言,我还看不出有什么对的地方,因为对我来说,这个规则老在变。假如没有一条总的规则的话,就和没有规则是一样的了。
4,再过一百年,人们会这样描述现在的北京城:那是一大片灰雾笼罩下的楼房,冬天里,灰雾好像冻结在天上。每天早上,人们骑着铁条轮子的自行车去上班。将来的北京人,也许对这样的车子嗤之以鼻,也可能对此不胜仰慕,具体怎样谁也说不准。将来这样的车子可能都进了博物馆,但也可能还在使用,具体会怎样谁也说不准。将来的人也许会这样看我们:他们每天早上在车座上磨屁股,穿过漫天的尘雾,到了一座楼房面前,把那个洋铁皮做的破烂玩意儿锁起来,然后跑上楼去,扫扫地,打一壶开水,泡一壶茶,然后就坐下来看小报,打呵欠,聊大天,打瞌睡,直到天黑。但是我不包括在这些人之内。每天早上我不用骑车上班,因为我住在班上。我也不用往楼上跑,因为我住在地下室,上班也在地下室,而且我从来不扫地。我也不打开水,从来是喝凉水。每天早上我从床上起来,坐到工作台前,就算上了班。这时候我往往放两个响屁,标志着我也开始工作了。我待的地方一天到晚总是只有一个人,所以放响屁也不怕别人听见。我住的地方是医院的地下室。这里的大多数房间是堆放杂物的,门上上着锁,并且都贴一张纸,写着“骨科”“妇产科”“内科一”“内科二”等等。我搬进来以后,找了一支黑蜡笔,在每张纸上都添了“的破烂”,使那些纸上写的是骨科的破烂、妇产科的破烂等等。这样门上的招牌就和里面的内容一致了。但是没有人为此感谢我,反而说,“小神经”的毛病又犯了。他们对我说,我不该在门上写“破烂”二字。“破烂”二字不能写上墙。假如我要写,可以写“储物室”,写成“骨科储物室”“妇产科储物室”。但是我说,你们玩去吧。他们听了这话,转身就逃了出去。地下室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个好地方。
除了这些堆破烂的房子,就是我住的房子了,门上写着“仪修组王工程师”的字样。我的左边隔壁是破烂,右面隔壁也是破烂。但是除了破烂,这里还有一些别的东西。走廊上,每隔不远就有一个龛,龛里放着标本缸。缸里泡了一些七零八碎的死人。其中一个就在我的对门,和我同一性别,但是既没有脑袋,也没有四肢。我闲下来就去看他,照我看,他死掉时,大概还没有我大。他的腰板挺得板直,一副昂首阔步的样子,只可惜他既没了首,也迈不开步了。人家在他肚子上开了一扇门,在内脏上拴了好多麻线,每根麻线上拴了一个标签,写着大肠小肠之类的字样。假如这位仁兄活过来,一低头就能看见自己的哪一部分叫什么。除此之外,他还会发现人家把他的阴茎切掉了,但是把阴囊和睾丸都留着,所以那些东西泡在缸里,就像半头蒜的样子。不知道他会不会觉得好看。还有一些龛放着一些玻璃柜,放的是骨头架子。那些东西自己不能够站立,所以柜底下安着一根木杆子,杆顶上有个铁夹子,夹在项骨上。把死人弄成这个样子,可是一种艺术。一般的人,你就是给他最好的死尸,他也做不出好的标本。因为这个原因,我住的地方就像一个艺术馆。我对这个住处很是满意。
我住的地方就是这样。我就是门上写的那位王工程师。“小神经”也是我。他们叫我小神经,是因为我有点二百五。过了一百年,也许人们不知道什么叫二百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我只待了二百五十天就从娘胎里爬了出来,所以行为怪诞。其实我在娘胎里待足了三百天,但是因为我行为怪诞,大家就说我只待了二百五十天。这种因果倒置是因为我们有幽默感。其实我行为怪诞,是因为我有阳痿病。因为我有阳痿病,所以和前妻离了婚。我现在四十多岁,还在独身,而且离群索居,沉默寡言。
【写在前面】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记得他曾经说过:“《黄金时代》(他指的是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
“时代三部曲”表面上是王小波作品的合集,每部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是有一个逻辑顺序的。这个逻辑顺序就是:《黄金时代》中的小说写现实世界;《白银时代》中的小说写未来世界;《青铜时代》写的故事都发生在过去。
1997 年王小波离去时,他的文字骤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对于当时的阅读热潮,有人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这是“炒作”的效果,或是因为他的猝然离世。总之,一些人以为“王小波热”是偶然的。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它不是的。王小波的文学修养、才能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珍贵的,他的文本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年青一代仍然在读他的作品,“王小波热”并没有过去。后人还将阅读他的作品。也许这就是“不朽”吧。朽与不朽是最严酷的评价标准。没有人,能做任何事,去影响它一丝一毫。朽与不朽也不会因任何人的情感、愿望、“炒作”,而改变一丝一毫。从内心深处,我隐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
李银河
2003 年9 月2 日于曼谷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值其实是抱着一丝审慎的态度的,毕竟“时代史诗”这类作品往往容易陷入宏大叙事而牺牲个体情感的俗套。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一把精雕细琢的刻刀,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为你构建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语言的张力极强,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地叙述,时而又骤然爆发,如同山洪暴发般裹挟着读者冲向下一次高潮。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都市风貌时的那种近乎于诗意的冷静,那些钢筋水泥的丛林、霓虹灯下的迷离光影,都被赋予了超越物质本身的哲学意味。那些配角的设计也十分出彩,即便是寥寥数笔勾勒,其性格的弧度和命运的走向也清晰可见,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构建人物群像时的深厚功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去解码那些隐藏在表面对话之下的暗流涌动,每一次领悟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欲罢不能,那种深沉的宿命感几乎要将人一同拖入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背景之中。作者对于细节的描摹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衣着、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能清晰地捕捉到。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复杂性的手法,没有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每个人物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选择,他们的动机是如此的隐晦而又真实,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释怀。特别是主角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的那种迷茫与挣扎,简直就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个体命运的精准刻画。情节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潜在线索的交织,每一次以为自己洞悉了真相,下一页就推翻了之前的判断。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和叙事上的精妙布局,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它不只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深处的幽暗与光辉,读罢掩卷,心中涌起的是对那个逝去时代的无尽遐想和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是它对“记忆”和“遗忘”这一主题的探讨。作者似乎在追问:在一个被快速重塑的世界里,我们如何锚定真实的自我?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刷掉的记忆碎片,究竟该如何重新拼凑起来?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暴露得淋漓尽致,那种“知道却无能为力”的深刻无力感,透过字里行间直击人心。我发现自己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复杂,而是因为某一个词语、某一个意象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迫使读者去面对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辨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文学作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那种读完后世界观被微微震动的感受,是极少数杰作才能带给读者的体验。
评分从纯粹的文学技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本密度高得惊人,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或构建氛围的重任。作者对于节奏的掌控令人拍案叫绝,时而是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快速推进,让你几乎喘不过气来,下一秒又会骤然切换到一种近乎冥想般的缓慢叙述,将某一瞬间的情绪拉长至无限。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尤其喜欢它那种略带疏离感的叙述视角,这种距离感反而让作者能够更客观、更冷峻地审视笔下人物的悲喜,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内敛而有力,避免了煽情。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个特定群体在特定历史关口所经历的集体焦虑和个体幻灭,它不是在歌颂或批判,而是在冷静地记录和呈现。这是一部需要细心阅读的书,它像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关系到整体的运转,一旦错过细节,可能会影响对整体美学的把握。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书有如此强烈的“时间感”的认知。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真的在那段特定的历史节点上生活了一段日子,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紧张和躁动不安。叙事结构上,作者采用了非常大胆的非线性叙事,时空跳跃频繁,但奇妙的是,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如同多棱镜一般,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事件的全貌,使得整个故事的维度更加丰富和立体。对于那些历史爱好者来说,书中埋藏的时代印记和文化符号简直是一场盛宴,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深意。而且,这本书的对白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人物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言外之意,那种未尽之言和留白的处理,才是真正考验读者理解力的部分。它不迎合快速消费的阅读习惯,它要求慢下来,去感受文字背后的重量和温度。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咀嚼和深思的作品,绝不是一目十行可以草草了结的。
评分400减300买的,太合适了,正版
评分很好 物流很快 正版书!不错!
评分送朋友的,挺好,物流炒鸡快
评分京东这一波很划算,买了很多,发货超快,包装完好,太棒了
评分黄金时代
评分送朋友的,挺好,物流炒鸡快
评分………………………………………………………………………………………
评分速度非常快,也很好。一直在京东买
评分一直想读这本书,趁着搞活动就买了,包装不错,物流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