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述要(1992-2014)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述要(1992-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荣,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编
图书标签:
  • 中央音乐学院
  • 博士论文
  • 音乐学
  • 学位论文
  • 述要
  • 1992-2014
  • 学术研究
  • 中国音乐
  • 高等教育
  • 文献索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810967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51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央音乐学院建院75周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7月,我院已有1600多位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200多位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早期的作曲、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传统的专业方向,扩展到了音乐治疗、音乐心理学、艺术管理、电子音乐作曲、音乐教育等诸多新兴、前沿和惠及大众的领域。可以说,无论是站在学院教学、科研的历史维度审视,还是与全国同类音乐院校横向比较,这些凝结着作者们的心血、汇聚了导师们的教学智慧、记载了学科发展与进步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无疑是一笔笔珍贵、丰厚的学术资源。

目录

音乐学专业
中国传统音乐
神圣礼乐——正统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西安鼓乐曲式结构研究
畲族音乐文化研究
中国唢呐音乐研究
中国工尺谱研究
山西乐户研究
斋醮科仪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
中国洞箫音乐文化研究
中国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仪式及其音乐研究
中国传统笙管乐申论
河北音乐会的音乐特征及其衍变
河南笙管乐研究
现代京剧《红灯记》音乐研究
论传统琵琶演奏技巧
汉族民间长篇叙事歌的音乐类型及文化属性
西迁背景下的锡伯族戏曲“汗都春”研究
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杨宗稷及其《琴学丛书》研究
潮剧音乐的融合及变异
论民间合奏乐种的传承方式——以使用工尺谱的部分乐种为例
巴渝文化语境中的罗汉寺瑜伽焰口音乐研究
20世纪以来中国汉传佛教题材编创歌曲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纳西族音乐史
论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化
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
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
藏传佛教密宗“死亡修行”仪式音乐研究
“北侗”婚恋礼俗音乐文化考察研究
民间音乐新兴唱片研究——以贵州部分地区民间音乐传播现象为考察案例
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
西藏昌都热巴音乐艺术研究
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研究
两广白话蛋民音乐文化研究
当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乐研究——以呼伦贝尔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为个案
贵州布依戏研究——以贵州省册享县布依戏为案例
透过文本:对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
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
畲客共醮乐以相通——赣道教节日祈祥法事科仪音乐研究
商乐同荣修身齐家——当代大理洞经音乐的深层结构研究
史诗《盘王歌》的音乐民族志研究——以广西贺州、田林两地个案为例
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文化现状的选点调查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布依族小打音乐
城市化语境下内蒙古二人台音乐文化研究
青海安多藏族“拉伊”音乐及其文化研究
音声一社群影态互构——广西平果壮族嘹歌及歌圩活动研究
成吉思汗祭祀仪式音乐考察与研究
漫瀚剧音乐文化研究
中韩跨界语境中延边朝鲜族“盘索里”溯源与变迁研究
那坡壮族女巫之声的音乐民族志研究
中国音乐史
1919年以前的中西音乐交流史料研究
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
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观念的嬗变轨迹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新音乐创作之研究
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
李凌音乐评论研究
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
李焕之的音乐生涯及其历史贡献
缪天瑞音乐学术研究评述
现代京剧“样板戏”旦角唱腔音乐研究
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
朱载埔乐律思想研究
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作品评论研究
中国钢琴创作“民族化”探索的三个阶段
中国大陆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发展研究
音乐活动家吕骥及其历史贡献
中国新时期与器乐创作相关的争鸣问题研究
中国动画电影音乐艺术特征发展研究
中国当代大型合唱创作研究
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
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
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想研究
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歌剧创演及其音乐概论
明代琴谱集考——兼及明代琴学史
台湾新音乐(1945-1960)研究
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以江南地区四所学校为例
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
石夫改革开放初期舞剧音乐研究
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乐器研究
石夫歌剧音乐创作研究
杜鸣心交响音乐创作研究
20世纪80年代二胡协奏曲创作研究
陈培勋及其音乐创作研究
清代云南释奠礼乐研究——以大理、临安及丽江地区为例
一个音乐群体的社会角色研究——上海交响乐团(1949-2009)
马思聪声乐创作研究
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
西方音乐史
阿尔班·贝尔格的生活与创作道路
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二元冲突的研究——音乐结构的形态、意义及其历史发展
从地狱到天堂——古斯塔夫·马勒的生活与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再审视
理夏德·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的文化意义
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
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观念与创作的研究
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研究
布里顿两部歌剧的研究——《彼得·格莱姆斯》和《命终威尼斯》
弗朗索瓦·库普兰的羽管键琴音乐及其语境
从心灵中来-但愿再次一回到心灵——论贝多芬《庄严弥撒》的创作特征、信仰内容和宗教文化背景
勋伯格的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音乐-戏剧建构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克拉拉·舒曼的艺术成就
从调式到调性——16、17世纪西方音乐音高组织体系之演变
格鲁克与瓦格纳歌剧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论李斯特的清唱剧创作及其人文主义宗教观
席曼诺夫斯基音乐风格的演变轨迹研究
贝多芬在中国——20世纪贝多芬在中国(大陆)的接受问题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
文本·角色·寓意——威尔第歌剧《奥赛罗》解读
世界民族音乐
论阿金·尤巴的“非洲钢琴艺术”
拉维·香卡艺术实践中的印西音乐文化交融
社会变迁中的美国黑人福音音乐与黑人身份认同
武满彻音乐创作的民族音乐学分析
机缘与诉求:新时代音乐语境下的世界民族音乐——以喜多郎为个案
越南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竹类乐器研究
纽约Rap音乐文化研究
佳美兰在温哥华——一种东方音乐在西方的个案研究
北印度塔布拉鼓及其节奏圈研究
音乐美学
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中的音乐现象考察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
古琴美学与古琴命运的历史考察
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
师范类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乐句结构认知特点的研究——从音乐认知发展的视角
中国音乐美学史中的“平和”审美观与“不平”审美观研究
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哲学-美学视野中的西方和声演进
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及其客观性
感性智慧的思辩历程——西方音乐思想中的形式理论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审美品评
他律音乐美学探微——安布罗斯、豪塞格、克莱茨施玛尔、舍林综合研究
“心”与“声”的解读——从李贽等四位士人论乐看晚明音乐美学观念中的主体性特征
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
京剧音乐中的悲情性
魏晋士人音乐精神研究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美学审视
论音乐美感的属性——对音乐美感生成与审美体验机制的多维考察
生活风格视野下的音乐会受众研究
律学与音乐声学
和谐与协和的历史演进与验证研究——和声学的底层探索
有品乐器律制研究
音乐制作中的虚拟声场设计研究
达玛沟三弦琵琶音响复原研究
钢琴音板声学品质评测方法研究
中欧弦式音高标准器发展历程研究
民族声乐唱词清晰度研究
古琴振动体与共鸣体声学特性研究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精彩书摘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述要(1992-2014)》:
  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1923-)的音乐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在体现文化传统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周文中作为非西方作曲家,他成功地将生活在西方同时又是华人作曲家的双重文化身份结合在一起,在深入研究中国古琴音乐、诗词、书法、水墨画、易经理论和西方传统与现代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把东西方两种音乐思维进行有机结合,并站在融合的立场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当代音乐创作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国内有许多人被他那种非同寻常的音乐作品所吸引,但却很少去探讨左右。本人选择周文中这项课题进行研究,是因为目前中国大陆有关他的资料只是一般介绍性的文章,而作为专题研究尚属空白。由于国内对他后期的作品以及他的创作理论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所以本文将重点放在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上。
  论文第一章按年代顺序勾勒出作曲家不同时期二十五部作品的基本面貌,从中可以看到其创作的美学原则在上世纪50年代作品中表现出的德彪西式的散文陈述与水墨画形态的融合;60年代利用西方乐器挖掘丰富的奏法对古琴曲音响的模仿与放大,这一时期部分作品也呈现了瓦列兹音响结晶体与书法笔墨形态意识的融合;80年代至90年代依据《周易》阴阳理论并融合序列思维对不同层次音响构造进行了东方式的有序控制。论文第二章依据阴阳思维方式对他的调式形态和结构原理作了关联性描述,从中揭示出周文中独创的调式体系的规律和特征。第三章通过对周文中后期音乐作品所进行的详尽分析,让我们看到作曲家在创作中技寄于道、关联有机的生成方式及审美意象。其中,作曲家对调式复合体的运用;具体表现在3:2:1的比例以及60年代之后出现的3与2之间的相互对立和彼此补充的原则;个体的微观形态在形成整体宏观结构中透射出深层的同构性;而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统一性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反映出周文中的道家思想,即任何东西都是“一”的一部分。
  通过以上各章的论述,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周文中后期创作已不再注重从材料层面保持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直接联系,而是以更抽象的意识来重新定义生成旋律、和声、节奏、对位法、音色和织体结构的理论与方法,并以不同的音乐文化之间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重新利用西方的表现手法,其音响的时空性质呈现类似于中国书法式的笔墨过程。而不同结构之间相互渗透、转换体现出一种生长式的表达。在这一时期,周文中的音乐语言已超越材料层面的民族性而进入更深层次并以阴阳法则和序列原则所生成的变调理论来控制音响次序,其独特的数控、序控和丰富变化的排列组合背后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思维方式。
  总之,周文中的创作追求身处当代特定的历史范畴与文化空间,他面对文化差异,化解不同文化的二元对立,转而追求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彼此转化的开放、自由的境界,在作品中呈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性质。周文中认为,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曾经是一个整体,虽然过去的这些年中,两种音乐文化走过了不同的路,但它们正在重新走向“再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周文中音乐创作的融合过程就是他寻找“新的”音乐语言的过程,以期在多元的音乐创作格局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体现不可替代的创作价值。本研究并不希望去指出,这就是我们的作曲方法或提示人们去走周文中曾为之奋力拼搏的道路,但是学习他的探索精神和思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

前言/序言

  自1981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招收研究生以来,我院在全国艺术院校率先建立了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三个硕士点,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两个博士点。1992年3月,首届博士研究生陶亚兵(音乐学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导师廖辅叔)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35年后的今天,当中央音乐学院迎来75周年院庆之际,我院的研究生教育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园。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7月,我院已有1600多位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200多位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早期的作曲、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传统的专业方向,扩展到了音乐治疗、音乐心理学、艺术管理、电子音乐作曲、音乐教育等诸多新兴、前沿和惠及大众的领域。可以说,无论是站在学院教学、科研的历史维度审视,还是与全国同类音乐院校横向比较,这些凝结着作者们的心血、汇聚了导师们的教学智慧、记载了学科发展与进步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无疑是一笔笔珍贵、丰厚的学术资源。
  自2002年以来,图书馆一直承担着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收集与编目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文献与管理经验。然而,这些学术资源虽然由图书馆编目、上架,供师生们浏览,但毕竟还属于一种学院小范围内的展示,对于其中许多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教学与研究成果,人们所知有限、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我们认为,如果能将其进行归纳、整理、结集成册公开出版,那将是对中央音乐学院多年来研究生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教学科研成就的一次细致梳理,也是一项使我院师生乃至全国业界同行受益的工作,对于把握近35年来我院专业音乐教育各个领域的发展态势、学术动向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和影响。
  为此,在迎接院庆75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依托本馆多年来积累的纸本文献与数据信息,以及长期的工作经验,我们召集了一支由音乐学和文献信息学专业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首先对博士学位论文(1992-2014)进行了数据信息的搜集、统计、整理,论文述要的编纂、修订,关键词的再提取与审核等一系列工作,经过团队成员辛勤努力、协同合作,这217篇博士学位论文述要作为对院庆的献礼,即将付梓出版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仅推出了传统纸质的《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述要(1992-2014)》,还建设起后台的“中央音乐学院硕博学位论文全文电子数据库”,且与时俱进,应用了当下受到广泛青睐的二维码技术,即,在每一篇博士论文述要旁边都附上了相应的二维码。这样一来,读者在阅读论文述要时,只需通过手机软件扫描,便可在第一时间链接到这篇文章的电子版页面,从而更加快速、便捷地实现学位论文的全文阅览(目前,只对校内读者提供全文阅览,为保护作者权益,校外读者则有一定的阅读比例限制)。
  本书的数据编定与出版工作,得到了学院艺术硕士与学位管理办公室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示深深的谢意,并期待着《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述要》也能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
  何荣
  2015年10月于中央音乐学院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思潮研究:从印象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思想的演变轨迹,聚焦于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音乐运动、理论体系与关键人物的创作实践。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思想图景。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萌芽与初步确立(约1900-1945年)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世纪之交音乐语言的重大转型,即从瓦解传统调性体系开始。 印象主义的色彩与去个性化: 首先审视了德彪西(Debussy)和拉威尔(Ravel)如何通过模糊调性中心、运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及复杂的和声色彩,构建出一种侧重于感官体验和氛围营造的音乐美学。重点分析了其对东方音乐和自然音响的借鉴,以及这种风格如何成为对瓦格纳式宏大叙事的反动。 表现主义与无调性探索: 接着,本书详细考察了第二维也纳乐派,特别是勋伯格(Schoenberg)从晚期浪漫主义的极度主观化,逐步走向无调性(Atonality)的内在必然性。着重分析了《破碎之音》(Aking Pierrot Lunaire)中对焦虑、潜意识和情感极端化的表现手法。随后,对第二发展阶段——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的诞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解析了其作为一种理性结构对无序的抗衡,以及韦伯恩(Webern)对序列化原则的极致推演。 新古典主义的回归与民族乐派的深化: 与激进的现代主义并行发展的是对古典形式和新巴洛克风格的重估。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在《普尔钦奈拉》后的风格转向被视为核心案例,讨论了其如何借用传统体裁(如奏鸣曲、赋格)来承载新的节奏和和声语言,实现“疏离化”的客观化审美。同时,本书也收录了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民族乐派对民间音乐资源的深入挖掘,以及巴托克(Bartók)如何将民族音乐的节奏模式与西方现代和声技巧进行有机融合。 第二部分:战后音乐的激进实验与多元发展(约1945-1970年) 二战后的音乐界迎来了空前的技术革命与思想解放,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彻底颠覆传统作曲范式的“阵地战”。 彻底的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 详细分析了布列兹(Boulez)、施托克豪森(Stockhausen)在达姆施塔特夏季讲习班上推动的序列革命。阐释了如何将十二音原则扩展到音高之外的维度——节奏、力度、音色,以期实现一种“非个人化”的、高度精确的音乐结构。对布列兹在电子音乐领域(如磁带音乐)的早期贡献也进行了专章分析。 机遇音乐与不确定性美学: 约翰·凯奇(John Cage)及其哲学思想是此阶段的关键转折点。本书详尽辨析了“机遇音乐”(Indeterminacy)的理论基础,即接受随机性、打破作曲家对作品的绝对控制。通过对《4’33”》的深入解读,探讨了其对“音乐”定义本身的挑战,以及对东方禅宗思想的吸收。 电子音乐的崛起与技术革新: 本部分梳理了电子音乐从早期以纯粹声学实验为目的的电子合成,到后期将声音素材进行拼贴和变形的过程。对比了科隆(WDR)的电子音乐工作室与巴黎的“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在理念和技术上的差异,突出了技术进步对作曲家想象力的拓宽作用。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回归、融合与身份政治(约1970年至今) 随着宏大叙事的衰落,音乐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反思和兼收并蓄的后现代阶段。 极简主义的审美转向: 阐释了赖利(Reich)、格拉斯(Glass)、亚当斯(Adams)等如何从序列主义的复杂性中抽离,转向基于重复、过程和相位移动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探讨了这种“过程音乐”如何通过结构本身的缓慢变化,引导听众进入一种冥想状态,并分析了其与流行文化、特别是简约节奏的互动。 新浪漫主义与回归表现力: 考察了音乐家对被压抑的情感表达和调性色彩的重新接纳。这一思潮并非简单的对浪漫主义的模仿,而是通过现代和声语汇和配器法,重构了一种带有距离感的抒情性。对芬兰作曲家帕尔默(Pärt)的“圣洁极简主义”(Holy Minimalism)和拉托夫斯基(Raskatov)等人的探索有重点分析。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 最后,本书聚焦于对音乐本体论的批判性反思。讨论了当代作曲家如何运用拼贴(Pastiche)、挪用(Appropriation)以及对历史“高雅音乐”元素的解构性引用,来质疑音乐的“原创性”和“精英性”。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音乐语言的边界如何被持续拓展和模糊的过程。 全书特色: 本书的叙述策略是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相结合,不仅罗列了主要的音乐流派,更深入探究了驱动这些流派诞生的哲学前提、技术工具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全书力求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避免将二十世纪音乐史视为一条单一的、线性的进步链条,而是呈现为一个充满张力、并行发展和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它适合所有对二十世纪艺术史、音乐哲学及现代作曲技法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和深度爱好者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非音乐专业背景的读者而言,阅读博士论文的“述要”常常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领略到顶尖学者的智慧结晶,又可能被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所阻碍。然而,正因为是“述要”,它迫使作者提炼出最核心的论点和创新之处,这反而提供了一个快速进入复杂研究领域的绝佳入口。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高倍望远镜,让我得以从远处观察到中国音乐研究的“制高点”在哪里。特别是那些涉及跨学科研究的课题,比如音乐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或者音乐学与人类学的深度融合,这些都是展现学术生命力的重要指标。我设想自己会逐一筛选那些标题最能激发我好奇心、内容涵盖社会学或美学层面的论述,试图理解音乐研究如何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完成其社会责任与学术探索的统一。这种探索,本身就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

评分

这部汇编的厚度本身就给人一种庄严的压迫感,仿佛是凝固了二十多年中国高等音乐学府最前沿学术思潮的琥珀。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中央音乐学院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对于音乐理论、表演艺术、民族音乐学等多个领域探索的广度和深度。我尤其期待能从中窥见不同代学者在面对西方现代音乐浪潮冲击时,如何坚守本土文化根基,同时又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理论的微妙平衡。那些被筛选出来的“述要”,想必是经过了极其严格的学术把关,每一个精炼的摘要背后都潜藏着数万字的艰辛研究和独到见解。对于一个对中国当代音乐史乃至学术发展脉络感兴趣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部无声的编年史,记录着“学院派”精英们如何定义和推动中国音乐研究的边界。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在日常听闻的音乐评论中罕见触及的、更具方法论层面的深刻洞察,比如对于传统记谱法在数字化时代的应用,或者特定作曲家风格的结构分析,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深入的文献梳理才能获得的知识宝藏。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最先留意到的是其装帧所散发出的那种典型的、略带年代感的学术气息,它不像现在流行的设计那样追求轻盈和视觉冲击,而是沉稳、厚重,让人联想到图书馆里那些珍贵的善本。这种物理质感似乎也在暗示着内容的严肃性与不可替代性。我很好奇,在这近二十年的跨度中,研究热点是如何迁移的。比如,早些年是否更侧重于对经典西方作曲家的深入分析和对国内老一辈艺术家的回顾性研究?到了后期,是否开始大量涌现关于新媒体艺术、跨文化音乐交流,或者更细微的听觉文化研究的课题?这些变迁不仅折射了音乐学界自身的演进,也映射了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对“艺术”与“学术”的认知变化。我期待通过这些摘要,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学术谱系图,看到哪些理论框架被继承,哪些被颠覆,哪些研究者成为了关键的节点人物。这种宏观的梳理,远比零散阅读单篇论文来得更为透彻和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时间胶囊”式的视角,让你能以局外人的姿态,重新审视过去二十余年间,学院内部正在发生的最为前卫的思考。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本土化”和“现代化”辩证关系的论述。在不同的年份,我们能看到“民族性”的定义是如何被重新协商和界定的。例如,在强调文化自信的时期,相关研究是否更倾向于挖掘被忽视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还是更专注于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这些论述绝非纯粹的象牙塔内的理论构建,它们必然与国家文化政策、国际学术潮流,乃至社会思潮紧密交织。对我来说,这就像是拿到了一份高精度地图,可以清晰定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音乐研究版图上的重要地标。它帮助我理解,今天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一些音乐观点,究竟是在哪个具体的学术攻坚中被确立下来的。

评分

从纯粹的“使用价值”角度来看,这部汇编的价值在于它的“索引性”和“权威性”。它浓缩了中央音乐学院这所顶尖学府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学术产出精华,为任何想要深入特定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现成的、经过验证的起点。我设想自己会利用这本书来定位那些尚未被大众广泛讨论,但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比如,哪些关于中国早期音乐史料的考证工作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哪些对于特定中外音乐作品的比较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提供的不是成品,而是“原材料的最高提纯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学术辨识能力,能够从精炼的文字中迅速捕捉到其研究的核心贡献点,并判断其在整个学科史中的相对位置。这无疑是对读者学术敏感度的极佳训练,也是对于过去这段时期中国音乐学术成就的一次系统性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