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琴叢談(修訂版)》從古琴的製作說起,談到古琴的音質特色,又談到彈琴的種種講究,說到琴的“知音”,說到俞伯牙和鍾子期、嵇康與《廣陵散》、陶淵明和無弦琴——一張古琴可以訴說無數美妙絕倫的故事,論及“打譜”、指法、琴麯題材,又論及傳統琴麯的音樂特徵、琴的總體品格與流派風格,對早期琴麯與晚近琴麯手法差異進行瞭比較,後還介紹瞭當代古琴大師管平湖,並對琴的現代傳承提齣瞭自己的見解。
作者簡介
郭平,男,江蘇鎮江人,1962年生於山東濟南。1980年考入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有《古琴叢談》、《魏晉風度與音樂》、《印尼敘事》、《後來呢》、《鴻泥閣藏瓷》、《沒有臉的詩》、《投降》, 《巴厘巴厘——一個中國人的三十次巴厘島之行》、《在異鄉》等。
目錄
良材美斫說器
琴音特色琴之“九德”
彈琴的講究
琴對誰彈
——說知音
陶淵明與無弦琴
說古琴之“古”
說古琴之“清”
古琴譜的文化解說
——兼說打譜
古琴指法之美
琴麯題材。
傳統琴麯的音樂特徵
說風格
——琴的總體品格與流派風格
“聲多韻少”與“韻多聲少”
——早期琴麯與晚近琴麯手法差異
說不盡的管平湖
怎樣進入古琴世界
——兼說琴的現代傳承
聆聽劉景韶先生
閑話《鞦籟居閑話》
鴻泥閣談琴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今夜無法入睡
再版後記
附 郭平演奏古琴麯CD麯目
精彩書摘
《古琴叢談(修訂版)》:
要把極細的蠶絲製成堅韌的、有良好彈性的、能夠彈齣美妙樂音的弦,需要把許多根絲聚在一起纔行。曆代造弦法略有不同,但從第一弦到第七弦的絲數遞減卻是一緻的。而且,絲弦外還須以絲加纏。北宋《琴書》所記製弦法這樣記載:一弦一百二十綜(五絲為一綜),分四股打閤成,以紗子纏之(紗子用五綜);二弦用一百綜,分四股打閤成,以紗子纏之;三弦用八十綜,分四股打閤成,用紗子纏之;四弦與一弦綜數同,但其外不纏紗子;五弦為第二弦不纏;六弦為第三弦不纏;七弦用六十綜。每弦長五尺。(弦長遠過於琴長,是因為弦須繞過龍齦纏於雁足上。)
這是北宋琴書上的記載,其後南宋、明、清各代的琴書上對絲弦的製作都有各自的說法。這說明琴弦如何,一直被造琴造弦者們探究著,並未形成一以貫之的規矩。其實,琴的形製長短以及發音特點皆有不同,彈琴者也有不同的喜好,原則上說,弦也應該因琴而異,因人而異,不必一律。聲音偏於發越、宏大的琴,弦照理便應適當粗一些以抑其燥;而聲音偏於細弱喑啞的,似可用較細一些的弦,以便聲音的發揚。據說,現代著名古琴傢管平湖的“清英”琴所用的一弦竟有綠豆般粗,是特製的,這顯然與此琴有關,更與他非凡的指上功力以及清剛峻拔的氣質有關。
弦一經打閤纏繞,又須在以特彆的中藥、膠熬成的液體中浸漬,這樣,弦纔能夠堅韌耐久,同時獲得更佳的聲音品質。
因為符閤琴弦質量要求的蠶絲及中藥材一直存在著問題,更因為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們對琴的理解發生變化,使用韆百年的絲弦轉而被鋼絲尼龍弦取代。新型的琴弦,裏麵是鋼絲,鋼絲外裹纏以尼龍。這種琴弦彈性大,聲音響亮,但失去瞭絲弦淳厚親切的韻味。
琴弦材質的不同,還導緻彈奏手法的變化。絲弦不如鋼絲弦敏感,綽注之音就比較簡潔,吟猱韻味也不像鋼絲弦那麼細緻,如當代琴傢經常用的幾近小提琴、二鬍揉弦的細吟,在絲弦上彈奏,效果不明顯。毫不誇張地說,鋼絲弦張在琴上發齣的聲音,某種程度上已經改變瞭琴特有的韻味。在日益發達的工業、商業社會,彈著鋼絲味的弦,總覺得與大自然的親近成瞭更加遙遠的事情。目前有些樂器廠還在生産絲弦,可惜的是質量遠不如以前,既不耐彈,聲音也不夠好。有些絲弦愛好者努力在恢復傳統的絲弦工藝,也有的製弦者對鋼絲弦進行改良,目前都取得瞭一定的成果,但願在不久的將來,琴人又能夠彈到發音清潤古雅的琴弦。
宋代以前,琴人大多能自己製弦。現代的古琴國手管平湖則既能斫琴又能製弦。這使人不免心生想象:假如我們自己種一片柞桑樹,養一批蠶,讓它們吐瞭絲,再種一些製弦需要的白芨,我們親手做成絲弦,張於琴上,那該是多高興的事情!
……
古琴叢談(修訂版)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古琴叢談(修訂版)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