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在我国临床应用已有20年的历史,在这20 年中,随着设备的*新、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 胸腔镜技术已经使胸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方法和模 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已成为胸外科不可或缺的 诊治手段。王俊主编的《胸腔镜外科学(第2版)(精) 》为作者在这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资料和经验 ,内容涵盖胸腔镜、纵隔镜、硬质气管镜等,全面深 入的介绍以胸腔镜为代表的胸部微创手术技术。
**篇 胸腔镜外科
**章 胸腔镜外科总论
**节 胸腔镜外科的发展历史
一、世界胸腔镜外科发展的历史
二、我国胸腔镜外科的发展
第二节 胸腔镜外科医师的教育与培训
一、胸腔镜外科医师应具备的条件
二、理论学习
三、技术训练
四、临床实践
第三节 胸腔镜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第四节 胸腔镜手术设备及器械
一、手术设备
二、手术器械
第五节 胸腔镜手术的术前准备
一、胸部CT检查
二、高龄患者的术前准备
第六节 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及术后
镇痛管理
一、单肺通气的呼吸生理学
二、单肺通气技术
三、胸腔镜肺切除手术麻醉
四、胸腔镜手术的术后疼痛管理
第七节 胸腔镜手术基本体位
第八节 胸腔镜手术常用切口设计
一、切口安排
二、切口制作
第九节 胸腔镜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套管切口的制作
二、套管切口出血的处理
三、胸腔镜的加温与清洗
四、脏器和病变的显露
五、胸腔探查
六、组织分离
七、止血
八、肺漏气的处理
九、胸膜粘连的处理方法
十、标本的取出
十一、双肺通气下胸腔镜手术操作
十二、开胸术后病变复发的胸腔镜
处理
十三、双侧胸内病变的同期手术处理
第十节 胸腔镜核心手术技术——王氏
手法
一、操作手法——王氏手法
二、“隧道式”的叶间裂分离
三、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
四、血管的鞘内分离的方式(血管游离
“骨骼化”)
五、打开全部肺门周围胸膜协助操作
六、近距离视野显露
第十一节 胸腔镜手术的术后处理
一、术后常规处理
二、手术并发症的处理
第二章 胸腔镜外科的临床应用
**节 胸膜疾病的胸腔镜诊断和治疗
一、胸膜活检术
二、胸膜固定术
三、脓胸的胸膜剥脱和清创术
四、胸膜肿瘤切除术
第二节 肺部疾病的胸腔镜诊断和治疗
一、肺活检术
二、肺楔形切除术
三、肺大疱切除术
四、肺良性肿瘤摘除术
五、肺段切除术
六、肺叶切除术
七、全肺切除
八、袖式肺叶切除术
九、肺减容手术
十、中转开胸
第三节 纵隔疾病的胸腔镜诊断和治疗
一、中纵隔肿瘤切除术
二、后纵隔肿瘤切除术
三、胸腺切除术
四、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
第四节 胸部外伤的胸腔镜诊断和治疗
一、胸外伤的胸腔镜探查和病情评估
二、血胸止血和凝血块清除术
三、膈肌破裂的诊断和修补术
四、食管破裂修补术
五、胸导管结扎术
六、肺破裂修补术
第五节 食管疾病的胸腔镜诊断和治疗
一、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
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
三、食管憩室切除术
四、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五、食管癌胸腔镜诊断与分期
六、食管切除术
第六节 胸腔镜交感神经切除/切断术及
相关疾病
一、手汗症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二、先天性长QT综合征胸交感神经
切除术
三、雷诺综合征
第二篇 纵隔镜、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及硬质气管镜外科
**章 纵隔镜
**节 纵隔镜手术概述
一、纵隔镜手术的历史
二、纵隔镜手术的解剖基础
三、纵隔镜的手术设备和器械
四、纵隔镜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五、纵隔镜手术的麻醉和体位
第二节 纵隔镜手术的基本方法
一、标准的颈部纵隔镜手术
二、胸骨旁纵隔镜手术
三、扩大的颈部纵隔镜手术
四、纵隔镜斜角肌淋巴结活检术
五、电视纵隔镜手术
六、纵隔镜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第三节 纵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一、纵隔镜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
二、纵隔镜在纵隔疑难疾病诊断中的
应用
三、纵隔镜在胸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第二章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经支气管针吸活
检术
**节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概述
一、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的
历史
二、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技术
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二节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术前准备及操作
一、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的术前
准备
二、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的
麻醉和体位
三、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的
操作
四、标本的处理
第三节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的
应用与评价
一、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评估
二、原因不明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
纵隔肿物的诊断
三、肺实质内占位的诊断
第三章 硬质气管镜
**节 硬质气管镜手术概述
一、硬质气管镜的历史
二、气管的解剖基础
三、硬质气管镜的手术设备和器械
四、硬质气管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五、常见并发症
第二节 硬质气管镜的基本操作方法
一、麻醉技术和体位
二、硬质气管镜的置入方法
三、硬质气管镜检查和治疗
第三节 硬质气管镜的常用治疗手段
一、激光治疗
二、冷冻治疗
三、氩气刀治疗
四、高频电凝治疗
五、气管支气管支架
六、微波治疗
七、近距离放疗
第四节 硬质气管镜手术技术的临床
应用
一、气管和主支气管良性肿瘤的治疗
二、原发性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肿瘤的
治疗
三、继发性气管和主支气管肿瘤的
治疗
四、成人复杂大气道异物的硬质气管镜
治疗
我是一名在三甲医院进修的胸外科年轻医生,我希望通过学习《胸腔镜外科学(第2版)》来提升自己的手术技能和理论水平。这本书的篇幅很厚重,内容也相当全面。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一些章节的深度不够,或者说,对于一些复杂的手术场景,论述不够深入。比如,在处理一些粘连性胸腔积液,或者胸膜增厚严重的病例时,书中给出的处理方法略显简单,对于如何安全有效地分离粘连,以及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胸膜剥脱术后的并发症,例如漏气、出血等,都没有进行更详细的阐述。此外,书中关于一些特殊人群的手术,例如老年患者、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在术前评估和术中注意事项方面的指导也相对较少。我期待书中能够增加更多关于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的章节,并且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避免术中误伤,如何快速有效地止血,以及如何应对术后疼痛管理等。这本书的体系结构是好的,但在具体的技术细节和临床应用场景的丰富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总外科医生,我一直以来都对手术的精细化和微创化有着执着的追求。胸腔镜技术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胸腔镜外科学(第2版)》这本书,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翻阅。但是,当我仔细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过于学术化,而且在一些关键的手术步骤描述上,语言过于精炼,缺乏必要的细节补充。比如,在描述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时,关于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技术要领,虽然提到了,但并没有给出非常具体的指导,例如如何判断淋巴结的离散程度,如何有效分离,以及在不同分期患者中淋巴结清扫的差异化处理。同时,书中对术中出血的处理,特别是大出血的紧急应对措施,也只是简单带过,缺乏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应急预案。我对书中关于不同术式选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论述,也觉得不够清晰,很多时候难以在临床实践中直接套用。如果书中能够增加更多图文并茂的手术示教,或者通过三维动画演示关键步骤,相信会大大提升其临床指导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外科医生,虽然胸腔镜技术在一些大型医院已经相当普及,但我们科室在这方面 still 处于起步阶段。读到《胸腔镜外科学(第2版)》这本书,我满怀期待,希望从中获得宝贵的指导。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理论讲解和技术细节的罗列,而对于我们这些在实践中遇到具体困难的医生来说,却缺少了一些“接地气”的东西。比如,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粘连、大面积胸膜病变,或者是一些疑难病例时,书中给出的建议略显笼统,并没有详细阐述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灵活调整手术策略,或者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如何应对。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加入更多真实的病例分析,详细剖析手术过程中的决策过程,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书中关于器械的介绍也比较标准化,但现实中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器械在使用感受和效果上都会有差异,如果能有一些不同器械的优劣分析,或者一些针对特定器械的使用技巧,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会更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是扎实的,但如果在实践指导方面再加强一些,会是一本更加出色的临床参考。
评分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外科医生,如今我更多的是关注医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我听我的年轻同事们提起《胸腔镜外科学(第2版)》这本书,出于好奇,我也借来翻阅。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清晰,理论知识也比较系统。但是,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书中很多新颖的术语和概念,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我更习惯于通过一些案例来学习,书中虽然提到了一些,但感觉略显枯燥,缺乏生动性。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胸腔镜技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介绍,或者一些老一代外科医生在探索这项技术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书中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例如解剖结构的详细介绍,虽然贯穿其中,但如果能有一个单独的章节,更加系统地讲解胸腔的解剖,以及胸腔镜手术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解剖要点,对于新手来说会更加友好。我注意到书中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和指导方面着墨不多,这一点也让我觉得有些遗憾。
评分我是一位对新兴医学技术充满好奇的研究生,我一直对微创外科,尤其是胸腔镜技术的发展非常感兴趣。《胸腔镜外科学(第2版)》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了我,我希望能从中了解这项技术的前沿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很多地方的论述都显得有些陈旧。虽然是第二版,但其中介绍的一些技术和观念,在近几年的文献中已经有了更深入的探讨或者更新的突破。比如,关于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的章节,内容相对有限,并没有深入探讨其在复杂手术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也没有提及一些最新的机器人系统和技术。同样,在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案上,书中也更多地侧重于传统的胸腔镜手术,而对近年来兴起的内镜下综合治疗、精准治疗等概念的提及显得不足。我期待书中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出胸腔镜外科学的发展脉络,更深入地探讨其在各个亚专业领域的最新应用,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如果能够加入一些关于新型能量器械、影像学技术与胸腔镜结合的研究进展,那将更有前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