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醫師及相關從業者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圖樣完整,內容豐富,經穴較多而係統。形式略與近代《圖解》相似,書中詳述各個針灸穴位間的距離長短,針刺的深淺尺度,以及主治、功效等項。按照圖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癥候,是我國古代針灸典籍中一部很有價值的針灸學專著。
內容簡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1027年由宋醫官院木闆刊行,為宋·王惟一所撰,王惟一曆任宋仁宗、英宗兩朝醫官,奉旨鑄造針灸銅人。書中把354個穴位,按十二經脈聯係起來,注有穴位名稱,繪製成圖,為銅人注解。此書撰成後刻於四壁石碑上,同時補入《穴腧都數》一捲。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人閉邪瞆叟曾將此書略加增補,改編為五捲,題為《新刊補注銅人俞穴圖經》,其內容是在原書基礎上,刪去骨度法、髒腑圖、穴腧都數,補入經脈循行之注文,針灸避忌人神圖等,並將經穴圖及十四經脈之排列,作瞭較大修改。
作者簡介
王惟一(987-1067),古代醫傢名。名王惟德,宋仁宗(趙禎)時當過尚藥禦,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為中國著名針灸學傢之一。王惟一對醫學,特彆是針灸學有重要的貢獻。其主要成就在於編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鑄銅人和刻石碑。
硃現民,1957年9月齣生,鄭州市人。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教師。從事針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年,所主持項目曾獲“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奬”,研究方嚮為“高等中醫教育與臨床現代化技術手段研究”。1994年主持編寫《針灸新知識辭典》(人民衛生齣版社)。1992年參加編寫《中醫新知識辭典》(中國醫藥科技齣版社);2006年參加編寫《黃帝外經淺釋》(第二軍醫大學齣版社)。現主編有《古代針灸歌賦注解》書稿已完成。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一
黃帝內經(雲雲)………………………………………………二
黃帝問答(雲雲)………………………………………………四
手足經絡脈之圖(凡三相)……………………………………五
手足厥陰少陰太陰陽明胃經諸穴……………………………五
手足太陽少陽膀胱三焦經絡諸穴……………………………六
肺經諸穴之圖(並相)…………………………………………六
手太陰肺之經…………………………………………………七
手太陰肺經左右二十二穴……………………………………一一
小腸經諸穴之圖(並相)………………………………………一四
手太陽小腸經…………………………………………………一四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凡三十八穴………………………………一七
大腸經諸穴之圖(並相)………………………………………二〇
手陽明大腸經…………………………………………………二〇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凡四十穴…………………………………二三
肝經諸穴之圖(並相)………………………………………二六
足厥陰肝經……………………………………………………二六
足厥陰肝經左右凡二十六穴…………………………………二九
膽經諸穴圖(並相)…………………………………………三二
足少陽膽經……………………………………………………三二
足少陽膽經左右共八十六穴…………………………………三六
腎經諸穴圖(並相)…………………………………………四二
足少陰腎經……………………………………………………四二
足少陰腎經左右凡五十四穴…………………………………四五
捲二……………………………四九
心經諸穴之圖(並相)………………………………………五〇
手少陰心之經…………………………………………………五〇
手少陰心經左右凡一十八穴…………………………………五二
心包經諸穴之圖(並相)……………………………………五四
手厥陰心包經…………………………………………………五四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凡一十八穴………………………………五六
膀胱經諸穴圖(並相)………………………………………五八
足太陽膀胱經…………………………………………………五八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六二
胃經諸穴圖(並相)…………………………………………六九
胃經……………………………………………………………六九
足陽明胃經左右凡九十穴……………………………………七四
三焦經諸穴圖(並相)………………………………………八〇
手少陽三焦經………………………………………………八〇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凡四十六穴……………………………八三
脾經諸穴之圖(並相)……………………………………八六
足太陰脾經…………………………………………………八六
足太陰脾經左右凡四十二穴………………………………八九
督脈…………………………………………………………九二
任脈…………………………………………………………九七
捲三…………………………一〇二
黃帝問答論…………………………………………………一〇三
針灸避忌之法………………………………………………一〇五
針灸避忌太一之圖序………………………………………一〇六
避忌人神之圖………………………………………………一〇八
鼕至葉蟄宮之圖……………………………………………一〇九
立春天留宮之圖……………………………………………一〇九
春分倉門宮之圖……………………………………………一〇九
立夏陰洛宮之圖……………………………………………一〇九
夏至上天宮之圖……………………………………………一一〇
立鞦玄委宮之圖……………………………………………一一〇
鞦分倉果宮之圖……………………………………………一一〇
立鼕新洛宮之圖……………………………………………一一〇
中州招搖宮…………………………………………………一一一
偃伏頭部中行凡一十穴……………………………………一一二
偃伏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一一二
偃伏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一一三
側頭部左右凡二十六穴……………………………………一一三
正麵部中行凡六穴…………………………………………一一三
麵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穴…………………………………一一四
麵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一一四
麵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一一四
側麵部左右凡十六穴………………………………………一一四
偃伏頭部中行凡一十穴……………………………………一一六
偃伏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一二二
偃伏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一二四
側頭部左右凡二十六穴……………………………………一二五
正麵部中行凡六穴…………………………………………一二九
麵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穴…………………………………一三三
麵部左右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一三五
麵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一三七
側麵部左右凡一十六穴……………………………………一三八
捲四…………………………一四二
肩髆部左右凡二十六穴……………………………………一四三
背腧部中行凡一十三穴……………………………………一四三
背腧部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一四三
背腧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一四四
肩髆部左右凡二十六穴……………………………………一四五
背腧部中行凡一十三穴……………………………………一四九
背腧部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一五三
背腧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一六二
側頸項部左右凡一十八穴…………………………………一六六
膺腧部中行凡七穴…………………………………………一六七
膺腧第二行左右凡一十二穴………………………………一六七
膺腧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一六七
膺腧第四行左右凡一十二穴………………………………一六八
側腋左右凡八穴……………………………………………一六八
側頸項部凡一十八穴………………………………………一六九
膺腧部中行凡七穴…………………………………………一七一
膺腧第二行左右凡一十二穴………………………………一七三
膺腧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一七四
膺腧第四行左右凡一十二穴………………………………一七六
側腋左右凡八穴……………………………………………一七七
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一七九
腹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一七九
腹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一七九
腹第四行左右凡一十四穴…………………………………一八〇
側脅左右凡一十二穴………………………………………一八〇
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一八一
腹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一八八
腹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一九〇
腹第四行左右凡一十四穴…………………………………一九三
側脅左右凡一十二穴………………………………………一九五
捲五…………………………一九七
黃帝問十二經氣血多少……………………………………一九八
傍通十二經絡流注孔穴圖…………………………………一九九
手太陰肺經左右凡一十八穴………………………………二〇一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凡二十八穴……………………………二〇五
手少陰心經左右凡十八穴…………………………………二一〇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凡一十六穴……………………………二一三
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凡一十六穴……………………………二一七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凡二十四穴……………………………二一九
足厥陰肝經左右凡二十二穴………………………………二二三
足少陽膽經左右凡二十八穴………………………………二二八
足太陰脾經左右凡二十八穴………………………………二三四
足陽明胃之經左右凡三十穴………………………………二三八
足少陰腎經左右凡二十八…………………………………二四三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凡三十六穴……………………………二四八
金大定本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跋……………………………二五四
精彩書摘
王惟一及其《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一. 作者生平及時代背景
王惟一,一名王惟德,北宋著名醫傢,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趙禎)時,在朝為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禦騎都尉,曆任宋仁宗、英宗兩朝的醫官,掌管宮廷藥政事務,學識淵博、技術精湛,不僅精通古代醫學理論,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尤其對針灸學方麵有高深造詣。王惟一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穴腧都數》,集注過《難經》,並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為我國著名針灸學傢之一。
王惟一對針灸醫學有三大貢獻,一是考定《明堂針灸圖》並撰寫《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二是鑄造針灸銅人模型,三是刻《圖經》於石碑。作為官書問世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對宋代以前的針灸學成就進行瞭一次係統的總結,對宋代及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針灸銅人的設計和製造,更是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兩具銅人作為最早的人體模型和針灸直觀教具。《圖經》、石碑、銅人三者形式雖異,但內容完全一緻。石碑起到瞭保存《圖經》內容的作用,銅人對經穴教學的形象化與直觀化,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開創瞭針灸學的腧穴考試要進行實際操作的先河。同時也為針灸的教學與推廣、以及腧穴的規範化等做齣瞭巨大貢獻。
宋時針灸學非常盛行,但有關針灸學的古籍脫簡、錯訛甚多,傳述日久,說法不一,用此指導臨床,往往使“平民受弊而莫贖,庸醫承誤而不思”。根據這些情況,王惟一及其同道産生瞭統一針灸學的念頭及設想,並多次上書皇帝,請求編繪規範的針灸圖譜及鑄造標有十二經循行路綫及穴位的銅人,以統一整理針灸諸傢之說。仁宗在當時整理古醫術風氣影響下,準奏王惟一的請求。接旨後王惟一“竭心奉詔,精意參神;定偃側於人形,正分寸於腧募;增古今之救驗,刊日相之破漏”。他參考各傢學說,總結前人針灸經驗,編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雖然此書有圖有經,但是考慮到“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王惟一親自設計銅人,參與瞭從塑胚、製模以至鑄造的全部過程。他和工匠們工作、生活在一起,攻剋瞭無數技術難關,終於在天聖五年(1027年)鑄成瞭兩座針灸銅人。鑄成後的銅人造型生動,形象逼真,仁宗贊口不絕,把它當作一件精湛的藝術品。經王惟一等醫官介紹瞭針灸銅人的用途和醫學價值之後,遂下令把一座銅人放在醫官院,供醫官平日學習及考核之用;另一座銅人與刻製圖經碑石同置於仁宗皇帝敕建的大相國寺針灸石壁堂內,供天下醫者學習和查考。並讓史官作為一件大事記入史冊,詔曰:此銅人於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十月經“禦製”完成,以便傳到後代。王惟一此時又將編繪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獻給仁宗,以作為針灸銅人的注解文獻。趙禎閱後下令,將禦編圖經刻在石上,以永傳萬世。
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介
1. 書籍內容簡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名《天聖針經》,因書撰成後刻之於石碑,並鑄成“銅人”二座與書配閤,故全稱《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
全書原分上、中、下三捲,在1027年由宋醫官院木闆刊行。書中把354個穴位,按十二經脈聯係起來,注有穴位名稱,繪製成圖,為銅人注解。圖樣完整,內容豐富,經穴較多而係統。按照圖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癥候,是我國古代針灸典籍中一部很有價值的針灸學專著。《銅人》形式略與近代《圖解》相似,書中詳述各個針灸穴位間的距離長短,針刺的深淺尺度,以及主治、功效等項。此書撰成後刻於殿堂四壁石碑上,同時補入《穴腧都數》 一捲。
捲上首載正背屈伸人形尺寸圖,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經穴圖等,其次按手、足陰陽十二經及任、督二脈順序,逐經記述瞭經脈循行部位、走嚮、主病及其所屬經穴的位置。
捲中先列“針灸避忌太乙圖”,繼按頭、麵、肩、項、膺、腋、股、脅等各部,及經穴排列次序,備述每一經穴的部位、主治疾病、針刺深淺、灸療壯數和針灸禁忌。
捲下載列十二經氣血多少,及井、滎、俞、經、閤五腧穴之穴名,又按手、足陰陽十二經次序,詳述各經脈在四肢的經穴部位、主治和針灸法等。
後附《穴腧都數》分彆記有頭、麵、頸、背、胸、腋、腹、脅等各部的十二經穴;四肢部經穴部位;“修明堂訣式”(即周身骨度尺寸);以及“五髒六腑大小尺寸”等,文字簡要,具有全書經穴的索引性質。
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現僅存明正統八年(1443年)復刻三捲本數種。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平水閑邪瞆叟曾將此書略加增補,改編為五捲,題為《新刊補注銅人腧穴圖經》,其內容是在原書基礎上,刪去骨度法、髒腑圖、穴腧都數,補入經脈循行之注文,針灸避忌人神圖等,並將經穴圖及十四經脈之排列,作瞭較大修改。此五捲補注本,雖有較大增刪,但其後復刊本較多,流傳亦廣。
2.書籍學術價值
王惟一編著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創製瞭世界上第一個國傢級經絡腧穴文字標準,集宋朝之前腧穴經絡之精華,使之形象化、規範化。《銅人》作為國傢級標準,供全國醫者臨床治療取穴參考。對宋以前的針刺法、灸法、配穴法等方麵的成就進行瞭全麵係統地總結,還發明瞭“男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側兩橫紋相去為一寸”的“同身寸”法。
《銅人》展示瞭中國在針灸學、解剖學上的成就,為後世針灸醫學發展奠定瞭基礎。在腧穴排列方法上,采用經絡與局部分區相結閤,使人既可係統地瞭解經絡,又便於臨床按部位取穴的需求,至今為人所遵從。王惟一考訂經穴,對經穴理論作瞭不少校勘考證工作,使之豐富完備。例如闡述手太陽經主病,根據《脈經》捲六有“卒貴失(矢)無度”的記載,在《內經》原文的基礎上予以補充,根據肺與大腸相錶裏的理論,“卒遺失無度”是完全可能的,加此一癥,更閤中醫理論原貌。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收載腧穴657個,與《甲乙經》相比,增加瞭“青靈”、“ 厥陰俞”、“膏盲俞”3個雙穴,督脈的“靈颱”、“陽關”2個單穴。
王惟一還考證瞭穴位的作用,與《外颱秘要》、《太平聖惠方》等一些較早的文獻相比,增添瞭不少內容,如上星穴增添瞭治療“痰瘧振寒、熱病汗不齣、目睛痛、不能遠視”等病證的主治作用;承山穴增加瞭治療“腰背痛,霍亂,轉筋,大便難,久痔腫痛”等病證的作用;風府穴增加瞭治療“頭痛鼻衄”的作用;委中穴增加瞭治療“熱病汗不齣,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等病證的作用。他還補充瞭曆代許多名醫的針灸治驗事例,常在敘述穴位主治病癥中多方引用。如論述“三裏”穴時,引用瞭秦承祖、華佗等人及《外颱秘要》等書的有關論述,使該穴的主治作用更加明確。對前人的針灸臨床經驗,王惟一更加重視,常用來說明某個穴位的特殊功效。通過這些努力,既進一步完善瞭經穴理論,又擴大瞭穴位的主治作用,提高瞭腧穴的實用性。
3.書籍社會價值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當時的醫療教學中起瞭很大的作用,為統一和發展我國針灸學作齣瞭很大貢獻。使經穴理論規範化,也是王惟一主要學術思想之一。王惟一在撰寫《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時,“纂集舊聞,訂正訛謬”,做瞭不少校勘考證工作,對後世學習《內經》原文起瞭加深理解的作用,並進一步完善瞭經穴理論。他一生緻力於針灸方麵的文獻研究和整理工作,尤其對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很有研究,且在學術上受其影響頗深。他把很多不統一的有關針灸學著作,去僞存真加以整理,並對前代有關“經穴”的學說,進行瞭訂正和改進,給學習和臨床治療提供瞭極大的方便,大大提高瞭針灸教學和治療的效果,對於統一、普及和發展針灸學術起到瞭積極的促進作用。
《銅人》是繼皇甫謐之後對針灸著述的又一次總結,是集宋代以前針灸學的精華,起到瞭承前啓後的作用,極大地推動瞭針灸醫學的迅速發展。《銅人》不僅為當時醫學生及臨床者的必讀之書,也是我們現在學習繼承和研究發揚祖國針灸學極有價值的參考文獻,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三. 針灸銅人模型簡介
1.針灸銅人模型的構造
1027年,在王惟一主持下,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兩具針灸銅人全部鑄成。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傢級經絡穴位形象化標準,堪稱為價值連國的“國寶奇珍,醫中神器”。因針灸銅人在北宋天聖年間製成,故史稱其為“宋天聖銅人”。銅人一座置於醫官院,一座置於大相國寺。
兩具針灸銅人則完全依照《圖經》法度,用青銅所鑄成。銅人外形與成年男子相仿,人形為正立,兩手平伸,掌心嚮前,頭部有頭發及發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褲及腰帶。銅人體錶精細鑄刻657個小孔以應腧穴部位,分單雙穴標齣354個穴位名稱於其上,經絡腧穴及名稱是用錯金(即鍍金)鍍寫的。銅人被澆鑄為前後兩部分,軀乾四肢均可拆卸,並利用特製的榫頭組閤,胸腹腔中空,內有木雕的五髒六腑和骨骼,髒器的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與正常成人的相似,故亦可應用於解剖學當中。正如夏竦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所作序中有雲,銅人“內分髒腑,旁注溪榖,井滎所會,孔竅所安,竅而達中,刻題於側,使觀者爛然而有第,疑者渙然而冰釋”。
2.針灸銅人的顛沛流嚮
北宋末年靖康之亂(1126年),當時在汴京的兩具銅人相繼流落到民間,其中一具從此即告失蹤,另一具則顛沛流離,幾經易手。明正統八年(1443年),距宋天聖銅人鑄製時間已有416年的曆史,宋天聖銅人上的穴位文字也已因腐蝕生銹而無法辨認。為瞭恢復宋天聖銅人的原貌,明英宗於是下令仿製一具新銅人,以“明正統銅人”代替“宋天聖銅人”。該仿製過程見於《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明英宗所做的序中:“宋天聖中,創作《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捲,刻諸石,復範銅肖人,分布腧穴於周身,畫焉竅焉。脈絡條貫,縴悉明備,考經案圖,甚便來學。其
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校注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校注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