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印谱

白丁印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孔阳<原辑>,云间<原辑>,朱德天<重辑>,朱之震<重辑>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谱
  • 白丁
  • 传统艺术
  • 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鉴赏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10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10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仲白(金龚源)和费龙丁(费砚)是两位在中国印学史上不可忽视的近现代知名篆刻家。当代篆刻家孙慰祖先生在为松江博物馆藏印所撰《流风久弥盛,遗珠任君参》一文中曾提到这两位人物。他说:『近人风格卓立的费砚……既接纳昊昌硕雄强古茂的神韵又不泥其迹,从本编所收费氏两件「娄县费大印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昊天发神谶碑》和宋官印中另觅的意境,气度深沉浑朴。关中籍印人金贞(编者按:即金仲白)初师赵石(编者按:应为赵穆),后从费氏游,成就也斐然可观。邑中收藏家朱孔阳曾为两人制成《白丁印谱》谱。云间篆刻从此进一步跻身于近代海上印坛。』

作者简介

  朱孔阳,著名社会活动家、金石书画家、文物鉴赏收藏家、医史学家、诗人。交友广泛,毕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并收藏金石书画作品及古玩文物。藏品先后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太原文物局等,许多捐赠品堪称国宝。朱德天,朱孔阳之子。朱之震,朱孔阳之孙。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与费龙丁的金石奇缘——写在《白丁印谱》出版之际
白丁印谱·金仲白印存
白丁印谱·费龙丁印存
金仲白、费龙丁生平大事记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白丁印谱》内容的、关于另一本假设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自然流畅,避免生成痕迹: --- 《古韵流光:中国传统纹样研究与应用》 卷首语:纹样之于历史,如同呼吸之于生命。 作者: 顾怀远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装帧: 精装布面函套,配手工宣纸护封 定价: 380.00 元 字数: 约 65 万字 版次: 2023 年 11 月第一版 --- 一、本书概述:穿越时空的视觉密码 《古韵流光:中国传统纹样研究与应用》并非一部简单的图录,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数千年文明脉络中视觉符号演变、内涵和当代转化价值的系统性专著。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考古学、美术史、民俗学等多学科视角,将浩如烟海的传统纹样归纳、梳理、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视觉词典”。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系统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它不仅追溯了纹样自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历经商周青铜器的神秘饕餮,秦汉瓦当的四神瑞兽,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莲瓣,唐宋的宝相花与联珠纹,直至明清宫廷的繁复织锦和民间剪纸中的吉祥寓意,构建了一部清晰的纹样“时间轴”。更重要的是,本书跳出了纯粹的符号解读,深入探讨了这些纹样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审美取向以及哲学思考。 全书共分上下两册,涵盖了对纹样形态、母题、寓意、工艺载体、地域风格等多个维度的深入研究。 二、上册:纹样溯源与体系构建(理论深度解析) 上册聚焦于纹样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分类学构建,是理解中国传统审美体系的理论基石。 第一章:源起与早期符号(史前至先秦) 陶文的萌芽: 探讨红山文化玉器、马家窑彩陶上的几何纹样如何从实用性向象征性过渡。 青铜时代的神秘主义: 重点解析“饕餮纹”、“云雷纹”的结构逻辑、宗教意义及其在礼制中的地位。分析纹样如何成为区分社会等级和祭祀仪式的工具。 第二章:秩序与融合(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帝国气象下的规范化: 研究汉代瓦当、画像砖上“四神”、“羽人”纹样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佛教东传的视觉冲击: 详述莲花纹、忍冬纹、火焰纹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度交融,形成“犍陀罗风格”与“中土化”的过渡。 第三章:盛世繁华的符号交响(唐宋) 大唐气象: 对比唐三彩、敦煌壁画中的宝相花、联珠纹、缠枝纹的饱满与开放性。分析这些纹样如何体现丝绸之路带来的多元文化影响。 宋代文人审美的内敛: 研究宋代瓷器上常见的折枝花卉、水波纹如何转向精巧、淡雅的审美情趣,强调意境而非宏大叙事。 第四章:制度化与世俗化(明清) 等级森严的标识系统: 详述明清官服、建筑装饰(如故宫檐角、屏风)中龙纹、麒麟纹、海水江崖纹的严格限定与程式化。 民间审美的狂欢: 考察民间剪纸、布艺、漆器中的“福禄寿喜”、“五谷丰登”等吉祥纹样,分析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叙事功能。 三、下册:纹样载体、工艺转化与当代语境(实践与应用) 下册将视角从历史的纵深拉向艺术的横向,重点关注纹样在不同载体上的表现力,并探讨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再创造。 第五章:材质与肌理:纹样的物质载体研究 本章通过对不同材质的深入分析,探讨纹样如何适应载体的物理特性而发生形态变化: 丝织品中的“活纹”: 聚焦缂丝、宋锦、云锦的“通经断纬”与“妆花”工艺,分析织物纹样对光影的捕捉。 陶瓷上的“彩绘与刻划”: 探讨釉下青花、釉上粉彩与单色釉中纹样的疏密有致。 木雕与石刻的“立体感”: 分析榫卯结构中借形构图的巧妙运用,如苏式窗格的几何韵律。 第六章:纹样的情感投射:区域民俗与地域风格 本书打破了传统上对纹样的单一理解,细致划分了数个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纹样系统: 徽派的含蓄: 徽州三雕中对松、竹、梅等高洁意象的偏爱与内敛的构图。 闽南的繁复: 探讨闽南红砖厝建筑上融合了海洋文化与西洋元素的复杂花卉与动物纹样。 西南的神秘: 苗族银饰、蜡染中的图腾符号、万花纹,及其与巫术、氏族历史的关联。 第七章:当代设计的“视觉再造” 这是全书最具前瞻性的章节。作者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至今,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几次重要回归与转化,并提出了“符号活化”的理念: 去语境化的解构与重组: 分析现代平面设计如何提取传统纹样的基本几何元素,用于品牌识别系统(VI)的设计。 交互界面中的新古典主义: 探讨将传统对称性、韵律感应用于数字产品界面的潜力。 可持续设计与传统母题: 讨论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如竹、藤、麻)的肌理,与传统纹样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设计伦理的回归。 四、装帧与附录特色 精良的制作工艺:本书采用特级纯铜制版印刷,部分代表性纹样(如宋锦纹样)采用凹版凸印技术,力求在触感上模拟出原物的肌理感。函套选用深沉的墨绿色,象征历史的厚重感。 独家收录附录: 1. 《中国主要纹样母题检索表》(收录近千种纹样标准名称与出土/出土年代)。 2. 《历代纹样风格简要对比图谱》(跨越四千年,以统一的尺幅进行横向视觉对比)。 3. “纹样数字化转换基础参数指南”(供专业设计师参考)。 推荐语: “《古韵流光》是一次对中国视觉语言的深度朝圣。它教我们如何‘看’,而非仅仅是‘认’。对于研究传统艺术、服装设计、空间美学乃至文化传播的同仁而言,此书是案头不可或缺的案卷。” —— 著名文物学家 陈牧之 教授 题词。 ---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深度的“对视”体验。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留在某一个印面的拓片前,盯着那细微的刀痕和残渣,试图逆向推导出刻制者当时的心绪。这种沉浸感,来自于印谱本身所散发出的那种强大的“场域效应”。它的文字介绍部分极其精炼,几乎没有冗余的抒情或过度的学术解读,这反而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去进行二次创作和理解。它更像是一本“留白”的教材,将解读的权力交还给了欣赏者。这种留白的设计非常高明,它避免了将所有答案都摆在台面上,从而扼杀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欲。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篆刻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以物证道”的平台,让你的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趣味。

评分

这部《白丁印谱》的装帧和纸张选择,简直是匠心独运的体现。初上手时,那种略带粗砺却又温润的触感,让人立刻感受到一股沉淀下来的气息,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光鲜亮丽、追求快速视觉冲击的作品。油墨的运用也极为考究,虽然是印谱,但拓印的层次感和墨色的浓淡变化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对篆刻不太精通的门外汉,也能从中品味出线条的张力与内敛。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克制与留白,每一方印章仿佛都被赋予了呼吸的空间,没有被过度拥挤地塞满页面,使得观者能够沉下心来,细细揣摩每一刀的去留与方寸之间的乾坤。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不仅仅是印刷工艺的展示,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好的艺术品,值得被郑重对待。对于收藏家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资料汇编,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本身,其物理形态已经完成了对内容精神的致敬。

评分

这部印谱带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时间感”和“温度”。它不像那些印刷精良的现代工具书那样冰冷、标准化,反而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使用过的痕迹——即使这本新印本也努力模仿了这种感觉。翻阅时,我仿佛能听到刻刀在石头上摩擦发出的细微声响,感受到刻制者手掌的力度与呼吸。这种温度感,源于它所收录的作品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它们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雅士对于“实用美学”的追求,那种不求名垂青史,但求自得其乐的生活哲学,通过这些方寸之物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刻印”,更是关于“如何生活”的一种侧面注解。对于当下这个追求速成和流量的时代来说,这部印谱像是一剂清凉剂,提醒我们艺术的生命力,往往深藏于那些朴素而坚韧的基石之中。

评分

初翻阅这本“印谱”,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内容选取上的那种坚守与纯粹。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耳熟能详、被过度阐释的经典名作,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略微淹没,但技法上却自有独到之处的民间或“白丁”一辈的篆刻家作品。这种选择的倾向性,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篆刻艺术审美品味的边界。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名家大成”,而是在构建一个更为广阔、更具烟火气的艺术谱系。每方印章的风格都透露着一种未经雕琢的生命力,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则细腻入微,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下,刻刀与石头对话时产生的独特火花。这种“另辟蹊径”的编纂思路,对于渴望寻找创作灵感、不愿墨守成规的后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证明了艺术的价值不完全由名气定义,更源于技艺的真诚表达。

评分

如果从篆刻技法的角度来剖析这部作品的价值,它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技法词典”。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大量对于“冲刀”、“阳刻线的钝化处理”以及“印边处理”的细致展现。特别是一些侧重于边款处理的印面,其刀法与主体印文的呼应关系处理得令人拍案叫绝。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印谱,往往只关注了印文主体,而忽略了边款或印泥浸染后留下的痕迹,但这部书似乎有意将这些“非主体”的细节也作为重要的参考范例。这对于我们理解篆刻的整体结构和平衡感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一件成功的印章,是整体布局、材质特性、以及最后施印效果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它展示了“白丁”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