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以“一條俗語,一段故事,一幅漫畫”的形式,全麵展現瞭昔日上海的風土人情和上海民眾的人生百態。
內容簡介
《洋涇浜圖說》共收錄上海俗語文章250篇,這些俗語都是上海俗語大傢汪仲賢先生去世後新産生的“與時俱進”的俗語;以及汪仲賢先生在《上海俗語圖說》中遺漏沒有收錄的舊有之俗語;還有就是與汪仲賢先生他見解不同的俗語。其堪稱《上海俗語圖說》的姐妹篇。
其文章形式與《上海俗語圖說》相似,也是采用“一條俗語,一段故事,一幅漫畫”的形式,篇中俗語具生動故事情節,有的有典故可尋;漫畫誇張形象地展示俗語內涵。內容生動有趣,雅俗共賞,展現瞭當時上海的風土人情和上海民眾的人生百態。
此次整理齣版,完全按照當時文章刊發順序編排,除對明顯錯字做瞭更正外,盡最大限度地再現文章的原來的語言文法及時代曆史風貌,不僅有助於真實瞭解當時的社會文化與語言文字的變遷,而且對於語言、民俗、文化、社會等各界的研究兼具一定的文史價值。同時新版增加瞭上海話俗語篇目索引,更加適閤廣大讀者閱讀。
此為“上海話俗語係列”之一,該係列共包括五部作品:《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俗語圖說續集》《洋涇浜圖說》《上海話俗語新編》《海派俗語圖解》。
作者簡介
錢乃榮,上海人,1945年齣生。著名語言學傢,滬語研究專傢,從事漢語語言學、方言學和海派文化研究。上海大學教授,曾任上海大學中文係主任、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上海語言學會副會長等。現任上海詩詞學會理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等。語言學方麵的學術成果載於中國語言學會編寫的《中國現代語言學傢傳略》。專著有《當代吳語研究》《上海語言發展史》《現代漢語研究論稿》《上海方言》《上海話大詞典》《西方傳教士上海方言著作研究》等,開發製成“上海話輸入法”。
黃曉彥,上海大學齣版社編輯,策劃編輯齣版瞭《自學上海話》《新上海人學說上海話》《小學生學說上海話》《上海話童謠》以及“上海話俗語係列”等十多部“上海方言”題材圖書。編撰有《上海旅遊經典》《The Easy Guide to Enjoying Shanghai》等。
李阿毛,即徐卓呆(1881—1958),原名徐傅霖,號築岩,彆號半梅,江蘇吳縣人。電影理論傢、劇作傢、小說傢、錶演傢。早年東渡日本,攻讀體育,後因愛好文藝轉而主要從事文藝創作及影視編導。自1906年就開始演劇活動和撰寫白話短篇,民國初年在上海開演文明戲和趣劇,善於從新時代市民社會生活中發掘題材,演齣大量滑稽段子並被製成唱片齣版。1925年,他與“上海俗語圖說”大傢汪仲賢先生閤作創辦開心影業公司,並參與多部影片的創作、編導、演齣與拍攝。以後長期創作長篇、短篇小說,被譽為“文壇笑匠”和“東方卓彆林”。他的《影戲學》是中國第一部電影理論著作。
前言/序言
上海話又稱滬語,是吳語的代錶方言,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承載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曆史迴音、文化血脈、時代記憶。上海話是最早接受瞭近現代世界文明洗禮的,又匯聚瞭江南文化風俗的大方言,尤其在民間活躍的思維中不斷創造齣的大量極具海派特色的民間俗語,這些鮮活的上海話俗語,對社會生活有極大的概括力,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
這次我們從20世紀30至40年代上海齣版的小報中,囊括瞭當年以連載形式發錶標於“上海俗語”總綱下的詮釋文字,這些被當年小報上文人稱作“上海俗語”的語詞,是廣博多彩的上海話俗語中的一小部分,反映的是上海這座大都市的方言、社會的一角麵貌。
1932年由汪仲賢撰文、許曉霞繪圖的《上海俗語圖說》最早在上海小報上連載,首開把上海話的一些坊間俚言俗語以“俗語圖說”連載的形式。這些俗語和漫畫展現瞭當時上海的風土人情和上海人生百態之一部分,可謂上海“浮世繪”之一角風景。之後效顰者頗多,各種小報上洋場作傢不斷對上海話的一些俗語進行演繹詮釋。
這些“上海俗語”總綱下的詮釋文字,其中連載比較完整的作品有十部:《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俗語圖說續集》(汪仲賢文、許曉霞圖),《洋涇浜圖說》(李阿毛文、董天野圖),《上海新俗語圖說》(尉遲夢文、陳青如圖),《上海閑話新篇》(薑太公文),《新語林》(淺草文),《海派俗語圖解》(蕭蕭文、江郎圖),《舞場俗語圖解》(亞凱文、徐潤圖),《舞場術語圖解》(尤金文、佩卿圖),《罵人辭典》(之明文)。
這些作品閤計約190萬字,共有1150多篇上海話俗語文章,插圖800多幅,內容大多秉持“俗語圖說”的形式,文圖俱佳。根據上述作品的具體情況,現整理齣版取名為《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俗語圖說續集》《洋涇浜圖說》《上海話俗語新編》《海派俗語圖解》五部作品,其中前三部獨立成編,後兩部為作品匯編。
這次整理齣版這些上海話俗語,本著尊重曆史再現曆史的原則,盡可能保持原來作品的曆史麵貌。主要特色如下:
一是全麵交代瞭各部作品的來源,做到有典可查,便於後來者深入研究,同時對於作者也盡可能加以介紹。
二是對早年齣版過的作品進行比對考證,如1935年版的《上海俗語圖說》,其中兩篇文章不是汪仲賢撰文,重新整理齣版時進行瞭說明以防“以訛傳訛”;對文章發錶時的變化過程也進行瞭說明,以有助於全麵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其發錶真相。
三是完全按照文章當時刊發順序編排,真實再現作品曆史風貌及作者創作心路曆程。對於個彆篇目隻有標題而沒有正文的或序號跳躍的均加以注明。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版的《上海俗語圖說》一書,文中涉及前麵交代的內容會以“見第×篇”錶述,因未按刊發順序編排,無法找到相關內容。本次重新整理齣版,完全按照刊發順序編排,再現曆史真貌。
四是除對明顯錯字做瞭更正外,語言風格、用字、標點符號等都一並按舊。對一些看不清楚的字,用“囗”符號標注。對於現今在普通話用字中作為異體字取消,但在上海方言中含義或用法不同的字,仍以原字麵貌齣現,如“睏、搨、捱”等字。有的字是當年的通用寫法,也一應如舊,如“帳目、服貼、陪笑、擱樓、如雷灌耳”。有的詞條在原文中有不同寫法,均不作改動,如“小癟三”“小畢三”,“齣風頭”“齣鋒頭”,“吃牌頭”“吃排頭”,“攪七廿三”“攪七拈三”。如此則有助於瞭解當時的語言文字變遷,且對於語言、民俗、文化、社會等各界研究亦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五是把竪排繁體字改為橫排簡體字,書前加瞭目錄,還配以上海話俗語篇目筆畫索引方便查找,使得新版不僅具有一定的文獻曆史價值,更適閤社會廣大讀者閱讀。
這次整理齣版的“上海話俗語係列”中的文章,原載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錶現瞭當年上海小報文筆流暢活潑的語言風格,且反映瞭上海下層社會的種種文化和生活麵貌,在解說中不時流露齣對社會中的醜惡現象的不滿,所暴露的事實對我們瞭解分析當年社會麵貌具有深刻的認識作用。但也有作者在有些詮釋中較多涉及社會的陰暗麵,有些詞語不免粗俗。這些缺陷,相信讀者自能鑒彆。還要說明的是,作者在詮釋上海話俗語中,帶有故事性,故對有的詞語的介紹不一定是此詞語的齣典來曆,使用的上海方言用字也未必都準確。
錢乃榮 黃曉彥
2015年7月22日
洋涇浜圖說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洋涇浜圖說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