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内容简介
聂荣臻(1899—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江津县人。早年在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参加北伐、筹划南昌起义、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一纵队政治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平津卫戍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中央兵工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军衔实施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防科技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
目录
青春篇(1899—1936)
第一章 少年立志,报国图强
第二章 留学欧洲
第三章 在黄埔军校
第四章 参加北伐战争
第五章 在南昌起义中
第六章 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第七章 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第八章 在顺直省委
第九章 在中央特科
第十章 到中央军委工作
第十一章 在战争中学习
第十二章 为黄陂和草台岗大捷尽力
第十三章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第十四章 抢占九峰山
第十五章 血战湘江
第十六章 出席遵义会议
第十七章 在危急的日子里
第十八章 谱写英雄史诗
第十九章 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第二十章 激战腊子口
第二十一章 从东征到西征
第二十二章 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风华篇(1937—1949)
第二十三章 在洛川会议上
第二十四章 平型关大捷
第二十五章 五台受命
第二十六章 建立政权——创建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第二十七章 扩大武装力量
第二十八章 开辟冀中、冀东根据地
第二十九章 三次出击平汉路
第三十章 日军“北围五台”的破产
第三十一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一)
第三十二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二)
第三十三章 外国人眼中的神秘国土
第三十四章 国际友人在晋察冀
第三十五章 “名将之花”的凋谢
第三十六章 在百团大战中
第三十七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一)
第三十八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二)
第三十九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一)
第四十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二)
第四十一章 情满边区
第四十二章 出席首届边区参议会
第四十三章 回延安
第四十四章 在延安的日子
第四十五章 回到晋察冀
第四十六章 出征绥远
第四十七章 停战期间的整编复员
第四十八章 从大同集宁之战到撤离张家口
第四十九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五十章 清风店歼灭战
第五十一章 攻克石家庄
第五十二章 毛泽东来到城南庄
第五十三章 配合辽沈决战
第五十四章 和平解放北平
劲松篇(1949—1992)
第五十五章 在繁忙的日子里
第五十六章 为了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七章 力促绥远方式的实现
第五十八章 工作重点转向抗美援朝
第五十九章 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第六十章 累倒了
第六十一章 负责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第六十二章 参与领导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
第六十三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一)
第六十四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二)
第六十五章 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第六十六章 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第六十七章 主持“两弹”攻关(一)
第六十八章 主持“两弹”攻关(二)
第六十九章 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第七十章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制定和广州会议
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第七十二章 保护知识分子,坚持科学事业
第七十三章 在“二月逆流”中
第七十四章 “杨、余、傅”事件与“华北山头主义”的“黑后台”
第七十五章 在邯郸的日子
第七十六章 揭发林彪错误和警惕“四人帮”的阴谋
第七十七章 谱写新时期的历史篇章
第七十八章 重新参与军委领导工作
第七十九章 继续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呐喊
第八十章 革命传统不能丢
第八十一章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聂荣臻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聂荣臻传(第3版)》: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边的一个清晨。一艘小火轮“呜”的一声长鸣,离开了重庆码头,劈开浑浊的江水,朝着下游驶去。甲板上站着年方二十的聂荣臻。
他久久地手扶栏杆,望着绿树与楼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乡慢慢地向后移动。熟悉的景物在薄雾中逐渐消失。他伫立凝思,心情激越,多少思绪和往事,就像流水涌向心头。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
石院子原属于一家王姓大地主,是一座九重堂的住宅,建筑式样古朴大方。院子周围环绕着良田沃土,院墙内外长满了翠竹,两侧各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聂氏祖辈由江西迁徙贵州,再折转到四川江津。此时,王姓地主已经破落,石院子九重堂仅余三重,聂家买下后安居下来。经过几代繁衍,聂氏成为江津境内一个比较富有的大家族。但到聂荣臻出世时,家境已经衰败了。石院子年久失修,更显得破败,只有竹丛仍生机盎然。织成绿色的帷幔,人们几乎踏进院门时才能看到绿荫中的房屋。
祖上的家产传到聂荣臻的父亲聂仕先时,只剩十来亩土地。聂仕先将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种,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聂仕先为人持重,沉默寡言。其妻唐雨衫,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聂荣臻出生快满月时,夫妻俩商量着给儿子取个吉祥的名字。聂仕先读过几年私塾,便翻开《随身宝》,指着该书最后一句“百福骈臻得双全”,边念边对妻子说:“这是句吉利话。按家谱排列。我们儿子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你觉得如何?”妻子满意地笑了。
聂荣臻两岁时,母亲又生下妹妹聂荣昌。
孩子吉祥的名字。并没有给聂家带来好运。由于家族纠纷,聂仕先只得将自有的土地卖掉,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1909年,地主收回了耕地,日子更加艰难,只得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小染坊谋生。聂仕先夫妇心地善良,对劳苦乡亲充满同情。
聂荣臻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为人厚道,同情劳动人民,常常主动干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8岁时,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三年私塾。在这里他受到了启蒙教育。聂荣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庆法政学堂读书,思想活跃,知道外界的消息也多,常与同学在家里议论时政。聂荣臻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响。
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在家守丧,私塾停办,聂荣臻转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馆就读。辛亥革命后对新学的向往,使他于1913年转到吴滩插旗寺小学。不久,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住读。
陈食高等小学开设了多门学科,教师大多受过新学教育。聂荣臻来到这里,倍感新鲜。他十分珍惜时光,如饥似渴地学习,除学好必修的各科之外,还广读博览,增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学期,他在课桌上刻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天晚间,常听到他的琅琅读书声。别人已进入梦乡,他仍坐在小油灯下。一个夜晚,国文教师刘继修来到他的小油灯下,看见他正在阅读有关太平天国的书籍,便说:“作为青年学生,博览群书、知道古今,大有裨益,如此甚好。”一个晴朗的清晨,校长赵学仕看到他在走廊上边走边背诵屈原的《国殇》,连连点头称道:“好,好,屈原先辈的诗文应当熟读。”聂荣臻以顽强的毅力,在这所小学苦读两年半,1917年春转到江津县九如镇立高等小学,同年夏毕业于该校。三年的高等小学学习,聂荣臻各门学科都取得优异成绩。
在陈食高等小学流传着一个“打菩萨扩校舍”的故事。这则故事里,记述了少年聂荣臻的斗争精神。
陈食小学设在名叫“三官殿”的庙堂里,庙堂四壁排列着许多神像。庙小学生多,师生纷纷要求去掉泥塑神像,扩大校舍。校长也曾向庙堂会首们多次交涉,但均遭拒绝。这年夏天,新来了一位杨老师,家离得很远,学校又无空房可住。荣臻和几个同学商量,把庙堂耳房腾出一间来给杨老师住。当夜,他们把房里的菩萨悄悄打碎、搬走,在门口贴了一张字条:“玉皇圣谕:天地水三官,即日当乔迁。”次日清晨,全校皆惊,一时纷纷议论。有的说:“菩萨升天了。”有的说:“菩萨搬家了。”师生们心照不宣:“既然是玉帝旨意,就应帮助三官殿菩萨搬家。”于是,把影响教学的菩萨全都打掉搬除。庙堂会首们恼羞成怒,要求地方官清查。可是,始终没有查出结果,最后由校长出面,买了香烛作祭,送菩萨“升天”,不了了之。这样一来,不仅杨老师有了宿舍,教师们也有了办公室,又增加了教室,校舍宽敞多了,师生们都很高兴。几十年过去了,聂荣臻当年打菩萨的故事还在当地流传。
1917年夏,聂荣臻考入江津中学。
江津中学,是当时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它创办于1906年4月,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学习日本近代教育制度而创办的一所四年制中学。校址坐落在县城内黄荆街,校舍土木结构,全是平房,校门坐南向北,成口字形。学校门前栽着两棵巴蜀稀有的榆树,校园内桑、柳、梧桐成荫。当时学校的设备和教师,在四川可算是一流的。
聂荣臻十分珍惜在江津中学的学习良机,学习非常用功。他认真地吮吸着文化科学知识。
……
前言/序言
null
聂荣臻传(第3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聂荣臻传(第3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