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有难事念陈云
他,是中国两代领导集团核心成员,他的经济思想影响了党经济战线上的几代人,他默默无闻建立的一世功勋将造福几世人。
他如何从练塘镇下塘街的一个贫苦农家走出来而参加革命成为新中国两代领导核心?
他在开国之初如何披荆斩棘于一片废墟中果敢决策使经济从复苏走向繁荣?
他如何于无声处搭建和推动的经济战略,一步步地使中国经济平地起惊雷?
在中国政坛上他如何起起落落却不倒并影响领导层运用将其经济才能付诸实施?
他不扬名不靠权,凭什么位列近代中国六大领袖之列并被后人颂扬铭记?
内容简介
《陈云人生纪实(套装上下册)》内容是从众多有关陈云的图书及相关报刊杂志上选录的,主要收录的是陈云同志的秘书、战友、同事及亲属的回忆文章及专著,还有一些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陈云人生纪实(套装上下册)》在编辑体例上主要以历史时期划分,将陈云的革命生涯划分为八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历程、交往和珍闻三个部分,试图立体式地展现陈云不平凡的一生。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陈云的一生是极其不平凡的:从少年失父母、练塘求学,到赴商务印书馆谋生;从投身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参加特科秘密工作,到长征中担负特殊使命,迎接西路军;从出掌中央组织部、领导西北财经工作,到转战东北、接管沈阳;从建国初统一财政经济、恢复经济建设,到“大跃进”后降低钢铁指标、调整国民经济;从“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到江西“蹲点”,到参与拨乱反正、全面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陈云以其非凡的经历、务实的精神以及在经济工作中的特殊才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为了进一步宣传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和不朽风范,作者编辑出版了《陈云人生纪实(套装上下册)》。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编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研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和生平的部门。1980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改名而成。主要职能是:编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现任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编辑党和国家及军队重要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撰写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其他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年谱、传记及传记性作品,研究他们的著作、生平和思想;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收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必要的交流;审核或协助审核、审查准备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和现任中央常委未发表过的历史文稿、有关音像制品,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重要图书、文章及音像制品等,以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作品;负责联系中央指定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系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和历任中央主要领导人著作的编辑和年谱、传记的撰写工作;承担党中央交办的其他任务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具体事务。
目录
第一编早年岁月
(1905-1927)历程
少年时代3
在商务印书馆的日子19
投身工人运动30
交往
师生情谊--与他的三位老师47
当学徒的介绍人--与张子宏50
入党介绍人--与董亦湘54
珍闻
少年陈云56
奋发有为的青年60
“只要立志革命,不怕没饭吃”63
小“听客”64
第二编 红军时期
(1927-1937)历程
有勇有谋的农运领袖71
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95
在中央苏区125
长征中的特殊使命146
交往
“一个深晚”--与鲁迅164
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与段子俊169
“这顿饭非吃不可”--与谢良177
“应当肯定席懋昭同志为革命烈士”--与席懋昭180
珍闻
调查细致奖惩分明185
“这份东西是我的笔迹”191
珍贵的历史文献197
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203
《随军西行见闻录》207
组建“新兵营”212
号召“向文化进军”216
创建我军第一支航空队220
第三编 延安年代
(1937-1945)历程
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227
注重选拔人才242
讲授党的建设课274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97
领导西北财经工作301
交往
“写得可以,就照这样去讲”--与徐明清311
“延安时期的六个印象”--与袁宝华314
喜结良缘--与于若木317
几次难忘的教诲--与刘家栋325
选拔干部的四条标准和四条原则--与刘洪生343
肝胆相照以诚相待--与何穆、陈学昭350珍闻
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情怀356
党依靠的武器,唯一的就是纪律364
一贯不搞特殊376
“吃饭要照镜子”382
热情关心他人384
“浪费了可惜”388
俭朴的生活390
第四编 转战东北
(1945-1949)历程
挺进东北399
出任北满分局书记410
建立北满根据地423
起草《关于东北形势和任务的决议》442
在南满坚持斗争452
主持东北财政经济工作461
在全国劳动大会上作报告480
“要把沈阳接管好”485
西柏坡之行504
交往
“张闻天的追悼会,我一定要参加”--与张闻天、刘英
513
患难之交--与萧劲光518
“百战沙场碎铁衣”--与洪学智524
要放手开展工作--与韩光529
珍闻
“四保临江”与“三下江南”534
在南满进行土改538
“我感谢你们这些'榔头兵'”541
健全党内生活的三条意见544
汽车是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546
“马火车”548
沈阳工人代表大会551
第五编 建国初期
(1949-1956)历程
第一任中财委主任557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583
制定抗美援朝开始后的财经方针596
主持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602
与高岗分裂党的阴谋的斗争609
作出粮食统购统销的决策612
主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工作616
在党的八大上622
交往
中财委的两位领导人--与薄一波633
半个世纪的真诚友谊--与章乃器645
“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与马寅初657
珍闻
“我也是上海的工会干部嘛”666
要吸收资本家参加工作672
解决上海工人失业问题674
不要只想到做官,忘记了革命680
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子孙万代683
三次视察鞍钢685
关注新中国的汽车工业690
有计划地治水696
善于抓大事706
不收礼,不吃请708
50年代三次到青浦搞调查711
八大期间与外国代表团的谈话714
第六编 十年探索
(1956-1966)历程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725
在“大跃进”运动的狂飙中733
降低钢铁生产指标764
一切为了度过困难时期792
第四次回乡825
谋划调整良策838
向毛泽东提出分田到户864
交往
“陈云看问题很尖锐”--与毛泽东875
“陈云真会过日子”--与周恩来891
“你是卖布的出身啊”--与沈鸿896
“希望你们定期来看看我”--与吴宗锡903
“我们合个影”--与赵开生910珍闻
“我看陈云同志行”913
要把群众的衣食住行作为战略问题来考虑914
“这个先生不可少”918
“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920
“虽是亲朋故旧,也要一视同仁”923
视察武钢926
“不能把科学当成迷信去破”937
视察抚顺943
要自力更生发展化肥工业947
两次调查会952
“公私并举、私养为主”958
“对领导和群众都一视同仁”961
超人的毅力964
第七编 “文革”经历
(1966-1976)历程
“文革”初期的遭遇969
在江西“蹲点”的日子974
考察南昌县农村995
钢城之行1001
萍乡、安源之行1008
关于对外贸易的几点思考1015
交往
将军管理经济--与李先念1026
父亲的两封信--与陈伟华1029
谆谆教诲,永生难忘--与曾文威1038
我认识了陈云--与胡少春1046
“我们是老相识了”--与李赤1052
两只折叠凳子--与陈天赋1057
“慈父”般的教诲--与傅可新1060
珍闻
“黑帮这个词可不能随便用啊”1064
“钱由我出,就这样定了”1066
年夜饭1068
一顶军帽1071
深入基层,求实创新1072
工人的贴心人1078
难忘的一课1080
陈方的婚礼1083
给女儿发工资1085
“做事不能脱离群众”1086
第八编 改革开放
(1976-1995)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1091
再次出掌经济工作1121
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140
历史决议要写“党的60年”1147
借外债一定要“用得好”1163
倡导从严治党1174
“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1187
两个文明要一起抓1196
在老一代交接班中发挥重要作用1204
交往
手术前唯一的牵挂--与潘汉年1212
“你是全国有名的教授了”--与侯宝林1222
“你是小彩舞”--与骆玉笙1224
“'三将军'怎么没有来”--与汪雄飞1226
“以后可要常来看我呀”--与赵天元1228
“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与阿尔希波夫1234
珍闻
打算盘1236
“外国资本家也是资本家”1237
关于整理古籍的指示1240
与烈士子女一起过春节1245
“出人、出书、走正路”1250
长大后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1271
关注水资源和工业污染问题1274
怎样做到实事求是1277
心中有群众1280
云栖竹径杭州情1282
“剪刀博物馆”1286
“睡觉第一,吃饭第二”1288
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日子里1294
最后岁月1297
遗产1307
编后记1312
说明1314
精彩书摘
为促进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而奋斗
七大的路线是团结胜利的路线,这是全党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成功实践,进一步认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而实现的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空前团结。刘少奇为这一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931年1月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会议决议案中就提出要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委托新的政治局开始准备工作。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党在苏区和白区的斗争中陆续遭受严重挫折,根本没有条件召开七大。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共在当年召开的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上,又提出召开党的七大的任务,并成立了由毛泽东为主席、王明为书记、张闻天等为委员,共25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刘少奇也是其中之一。以后六中全会又正式作出《关于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对七大的中心任务、代表产生和议事日程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筹备召开七大成为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是,在筹备召开七大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使全党的思想实现统一。没有党的思想统一,七大就不可能顺利地召开。也就是要使全党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在思想认识上要达到统一,其实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然而,在准备召开七大,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党内的思想认识并不一致,教条主义倾向在一些高级干部中仍有一定市场。1940年3月,王明在延安再版他的《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一书,仍然坚持他过去的教条主义倾向的错误。1941年,王明在进中央医院前的书记处会议上,还坚持说中央路线是错误的,《新民主主义论》要修改。他还曾向张闻天、刘少奇宣传,中央路线是错误的,要他们主持公道。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决定推迟召开七大,而在全党自上而下地开展整风学习运动,从思想上真正解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同时,中共中央电令在华中的刘少奇返回延安,参加七大。
刘少奇回到延安,对促进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3月,在中央机构调整中,刘少奇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在年初的这段期间,他系统地总结自己在华北、华中工作的经验,写成《六年敌后工作经验的报告》(以后这个报告收入《刘少奇选集》时,题为《六年华北华中工作经验的报告》),并分两次在政治局会议上,对这部分工作作了汇报。在汇报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阐明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总路线和总政策。刘少奇从中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他说:
华北、华中以及皖南实践的经验,这样明确地证明了一个真理: 抗战以来,应该说是遵义会议以来,党中央的路线和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谁违背了它,谁就不能胜利。
通过这次总结,刘少奇对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理解得更深刻了。
7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时,刘少奇写出了《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在7月6日的《解放日报》全文刊登。
在这篇文章中,刘少奇从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22年历史经验的高度,批判了那些“总是拿书本子做根据”,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公式的教条主义者。他强调,在整风的基础上彻底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残余,是今天党的建设上的中心任务。他说:
22年来我们党的斗争经验是极丰富的,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不能一一加以说明。但是在各种经验中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是什么呢?我认为,在各种经验中最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什么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这个问题。大家知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在中国也有许多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命。然而何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何者又是假的马克思主义与假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问题是在中国革命群众中,并在中国共产党内多年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者是有真假之分的。这种真假之分,并不以各人的主观自命为标准,而是有其客观标准的。如果我们的党员不了解这种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客观标准,而不自觉地盲从在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去进行革命,那是再危险也没有了的事。这种经验应该是我们党的各种痛苦经验中最痛苦的一个经验。
刘少奇肯定地指出: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存在着这样两条路线和两种传统的: 一个是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和传统,另一个是孟什维克的路线和传统。前一个是以毛泽东为代表,后一个是以党内各派机会主义者为代表。这两条路线、两个传统,是经过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内容是极端丰富的。在这种斗争中,党内的错误路线,孟什维克的路线,虽然也曾经在几个短的时期内占了上风,得到过暂时的胜利,但大多数的情形总还是把错误路线克服下去。我们的党虽然常常克服工作中的错误路线,但是对思想上的孟什维主义的体系,总是没有彻底加以克服,没有彻底加以清算,没有给它以致命的粉碎性的打击。因此,这种思想,这种传统,总还是在党内残存着,到了某个时期某种条件之下,它又发展猖獗起来,危害我们的党。
现在应该是时候了,应该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彻底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的残余,应该很好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教育我们的干部和党员。只有这样,才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才能维护我们党的队伍的统一和纪律,才能保证我们党经常的正确的领导,才能在今后领导中国革命到达胜利。
刘少奇这样深刻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把是否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提到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这对党内确实有一种警示作用。他还号召:“一切干部,一切党员,应该用心研究与学习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及其他方面的学说,应该用毛泽东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以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去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只要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就在思想上组织上准备了自己,我们就能以完全巩固、完全准备好了的姿态,迎接伟大光明的时期的到来。”
刘少奇的这篇文章鲜明有力,对清算党内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用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党起了重要作用。
这时,各地选出的七大代表,陆续汇集到延安,进行两条路线的学习,为七大的召开做思想准备。
1943年8月30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抗战时期党的路线问题。他指出: 国民党的政策是两面政策,抗日与反共。我们对国民党的斗争是以斗争求团结,中央的路线是正确的,王明只要团结不要斗争是错误的。因此,毛泽东提议继续举行政治局会议,展开对抗战时期党的路线问题的讨论。会议并决定由刘少奇向干部会议作报告(分四单位),“报告主要内容集中于抗战时期的投降主义,即主要反对新独秀主义,联系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主义”。
按照政治局会议的决定,刘少奇进行了认真准备。他回顾中共历史上走过的历程,重新阅读王明《为党的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的书页上,他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王明等人与李立三的争论,在路线上说来,是没有严格的原则区别的。王明在许多地方的谈话,比李立三还更‘左’些。”“王明等人在四中全会前所进行的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完全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纪律所不能容许的小组织的派别斗争,它起了极大瓦解党、破坏党的作用。”“从此开始了党的危机以至使党使革命受到空前的损失。”
同时,刘少奇参加了政治局在9月7日至10月6日召开的第二个“九月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上,用猛烈的火力批判了王明抗战以来的右倾错误;许多犯过错误的干部,也作了深刻的检查。会议空气有些紧张。
10月6日,刘少奇在会上发言,讲了党内斗争的传统问题。他说:
在党内干部中间自由讨论党的路线,是一种很重要的事,是一种党内斗争。过去党内斗争传统有许多不好的,如八七会议反陈独秀闹成宗派斗争,不让陈独秀参加,只许反陈的人说话,不许陈独秀方面的人发言;六大以后的顺直省委变成清谈俱乐部,不做任何工作;四中全会上王明领导的党内斗争搞了许多非法活动,学了莫斯科米夫与支部局斗争的最坏的东西;四中全会后中央苏区反罗明路线的斗争也是不好的。只有遵义会议的斗争与延安反张国焘的斗争是很好的,缺点是未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这一次应该有意识地造成健全的布尔什维克传统,除了思想上解决问题外,还要在组织上打散宗派。这要注意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首先要有自由批评空气,特别是中央负责同志应有这种精神准备,随时接受干部和群众的监督与批评;其次批评只准明枪,不许暗箭,彼此挑拨也是不对的;第三,发言一律称同志,不称首长,以利争论的展开。
刘少奇的这番话,有利于缓和当时紧张的空气和党内思想斗争的正确展开。
10月24日,刘少奇按照政治局的有关安排,在西北局高干会上,做了《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讲演,系统回顾抗战以来的党内路线问题。
刘少奇首先从洛川会议开始讲起,指出,中央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发生过争论:
第一是对于抗战形势的估计问题,大多数认为是持久战,抗战要经过退却、相持和反攻阶段;另外有人认为抗战可以速胜,不经过退却、相持阶段。
第二是统一战线问题,一部分认为国共合作是事实,但国民党对我们不怀好意,要提高警惕性,扩大自己力量,保持独立性;少数人对国民党进步有过分估计,忽视保持独立性和建立根据地。
第三是关于战略问题,也就是八路军到华北如何打仗。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建立根据地,发展党与群众;另一些人主张应以运动战为主,集中打仗。
陈云人生纪实(套装上下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云人生纪实(套装上下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