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为您讲述辉煌五百年的晋商文化。《游山西 话晋商》笔调清新、文字优美,书中体现出晋商深邃而令人回味的商业智慧,对今天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商道读本。
海报:
民间皇城中的王家——历史最长的晋商家族
到山西一定要去乔家大院,甚至不少人是为了看乔家大院而去山西的。这是因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剧《乔家大院》极大 地提高了乔家大院的知名度,不少人认为乔家大院就是晋商大院的典型代表。其实山西这种晋商大院有很多,至少有两座大院比乔家大院 更有气势,也更精美。那就是晋城市的皇城相府 ——《康熙字典》的 主编陈廷敬家族的大院,以及晋中灵石县被称为民间皇城、中国第一 大院的王家大院。
从临汾向北沿大运高速,过洪洞和霍州就来到了灵石,灵石是晋 中最南端的县。王家大院就在晋中绵山脚下灵石县的静升村。这座大 院的主人王家是晋商中历史最长的家族,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 经二十八代人。能建起这样的大院的,当然是富商之家。我们到这里 旅游不仅要看大院的宏伟与精美,还要回望王家经商致富的历程。
静升村的王氏有三支:“中王氏”“东王氏”和“西王氏”。后来成 为晋商大家族的是西王氏。西王氏始祖为元皇庆年间迁至静升村的王 实。起初他以佃耕为主,逐步有了几亩薄田,成为自耕农,闲时在家 做豆腐。他做的豆腐坚而不硬、嫩而不酥,加之他人如其名,童叟无 欺,处世诚恳和蔼,因此生意越做越好。晋商中的许多大商人,如曹 家、乔家和王家一样都是做豆腐起家,所以山西人有“要想富,做豆 腐”之说。
王家的经商与大院都始于王实。据传,王实有一天外出卖豆腐路见一老人病倒于草丛中,于是背回家寻医问药,悉心照料。老人病好后又留他小住休养。有一天老人登上黄土高坡,发现静升村的九沟聚风水吉相,而且似乎听到凤凰清音起伏不绝,认定这是块风水宝地, 就让王实在此建房。王实有些钱后就按老人之言在村西一棵老槐树东 侧修建了两座宅居。其子孙继续扩建,成为后来的拥翠巷(人称王家 巷),就是今天王家大院之始。
到第三代王家已开设豆腐坊、醋坊、油铺、粮杂货铺、典当铺、 钱铺等多家商业铺店,到六世王贤时已成为“本乡富家翁”,院落向 东西两个方向继续拓展。
明代是晋商驰骋天下的时代,也是王家大发展,由耕读之家转 向商贾之家,成为巨商大贾的时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八世王可才在静升村创办“宝和楼 ”,经营金银器和饰品的手工制 作。王家从十世起开始经营棉花、杂货和典当业。明隆庆五年(1571 年),政府开放北部边疆贸易,十一世王新命和十二世王大纪、王大 清等人抓住这一机会,投靠霍州皇室朱千聪,与族人、村人联手,北 上县城关口,在晋京之间奔走经营,终成巨商。十三世王炳然在河北 巨鹿和河南浚县创办“万丰公”粮庄。王炳然坚持“买卖不争毫厘, 生意全凭信义”的理念,平常秤平斗满,灾时减价平粜,重义轻利, 颇得人心,王家的买卖因此越做越大。到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 年),王氏家族已成一方富绅,人丁兴旺,亦成为山西第一家族。
清朝建立,海内统一,为王氏家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清顺 治、康熙年间十三世王兴旺与其子侄于晋、陕、蒙、豫、冀、鲁一带做 粮食、牲畜生意。这时他们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与燕赵豪杰志士,打 通了北方贸易的通道,资金积累到10万两白银。康熙四年(1665年), 王家建“拥翠”和“锁瑞”两巷住宅,10年后又建了义安院。
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谦让、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又使王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王氏兄弟为政府筹集军马粮草。平定三藩后,王氏兄弟受到朝廷嘉奖, 名噪京畿,资产达20万两白银。这时,王家把原来分散的宅院联成里 仁、拥翠、锁瑞、钟灵、拱秀五条巷,奠定了今日王家大院的基础。这 时,王家的“宝和楼”与“万丰公”生意兴隆,又有经营皮货的“广 顺号”等商号,并以王家醋坊为基础制成“王家香醋”,创办“德和 源”“德和诚”两家商号经营,还在蓟州(今天津蓟县)开办“广顺 号”,经营丝绸、布料及皮货,信誉卓著,名盛一时。
王家在富起来之后极为重视教育,办学教育子孙及乡人。从十五 世王梦简开始,或正途科考,或异途捐保,或祖德荫袭,“功名磊落者 代不乏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五十余人”。从此由富商之家转向商 宦之家。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年过七旬的王谦受奉旨以京畿富 绅的身份参加“千叟宴”,并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
乾隆时期,王氏十五世王梦鹏兄弟、十六世王生炳兄弟、十七 世王如玑兄弟、十八世王世泰兄弟,在直隶、山东各地开当铺、办 钱庄,实现了家族财产滚雪球式的发展,并向利润丰厚的盐茶贸易 转移。到乾隆后期,王家为鹾务(盐务)、为领运(贩运)者不一其 中,如十六世王中极等为子孙谋求到了签发盐茶专卖证书的官员; 十七世王凤山任甘肃凉州庄浪茶马同知,王纳任山东盐运司滨东分司 运同;十八世王世泰尝领河东盐务(运城盐务),王锡蒲任甘肃宁州 知州兼平凉盐茶同知,王臣敬任长节盐运司天津分司运同;二十世王 鸿渐任两淮盐运司;等等。这些官职品级并不高,但为王家从事盐茶 贸易提供了方便,实现了官商结合。当时王家的经商范围遍布于长城 内外、大江南北,直至闽粤沿海和云贵高原。
在经商致富的过程中,王家大院也在不断扩张。乾隆四年(1739年),王家在东山梁上建立恒贞堡(红门堡),有院落88处,房屋近800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向南扩建凝固下堡,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村南建“和义”“拱板”两堡,乾隆末年建成铁门院。嘉庆元年(1796年),又在高家崖动工,16年后建成“视履堡”,总面积近30 亩,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王氏历经140年,建成了今天宏伟的 王家大院,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院内有郑板桥、祁寯藻、孙嘉淦、 史梅珏、梁诗正等名人达官的题字。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王氏家族 达到了顶峰。
道光之后,王氏家族在十八世、十九世之后走向衰落。尽管也有短暂的复兴及在历史上值得注意的人物(从道光到光绪年间仍有31 个进士、1个举人),但总体走向衰亡。其间的原因一是外部环境的 变化,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都对王家的经商活动有不小的打击。 但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富有使后世子孙成为纨绔子弟,奢侈成性,坐吃 山空,无度挥霍,甚至个别还沦为盗贼。王氏子孙沿街乞讨者有,卖 儿卖女者有,出卖祖院者也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氏家族 二十一世王钦让卖掉静升本地、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 带的多家商号,举家南迁到四川,只留族人王修敬看管红门堡内的新 宅院。一代富商就这样随风而去了。
你在王家大院能看到其当年的辉煌,但更能从其由兴至衰的历史中体会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特价买的,多学点东西
评分内容扎实 质量不错 希望购买书籍较多时能用纸盒包装 塑料袋容易磨损而污损书籍
评分服务好。有内容
评分。。。。好好读懂了解
评分还没有时间看,应该不错吧
评分经常在京东购物,真品无假货,值得信赖的网站和产品!
评分很快很给力!!!!!!
评分还没有时间看,应该不错吧
评分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盖天仪”之名,在中国传统天学仪器中从未见过。但“盖天”是《周髀算经》中盖天学说的专有名词,《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长春殿讲义“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颇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证,证明《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来自印度的。故“盖天仪”当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仪器。事实上,整个同泰寺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盖天仪”,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个巨型礼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