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法,是什麼,我們所追求的法——戒律與教導,是幫助我們瞭解的工具。教導是語言,法並不存在於語言中。語言是一條道路,為人們指齣方嚮,引導心去認識與瞭解法。因此教導本身並不是法。
到哪裏去求法?無論前往一問寺廟,或再往其他寺廟尋找,或到森林行腳與參訪,它都一直在那裏。法,就在你自身之內——就在你的身上。
拼命努力,就能證法嗎?刻意追求放下,則永遠放不下,無論嘗試多久,都辦不到。但是,在那一刻,當阿難決定停下來休息時,他放棄追求成就,隻是用已經建立起來的正念進行休息,心一放下,他就看見並覺悟瞭。
《證悟:阿薑查的見道曆程》給您指引。
內容簡介 《證悟:阿薑查的見道曆程》是阿薑查的資深弟子保羅布裏特所編譯的阿薑查的教法開示。在其中,阿薑查一教導我們如何活齣佛法、以法為身,並為我們鋪陳瞭一條環環相扣的道路:聞法,思法、修法、見法、證法與傳法。聞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見法而證入,後內心與法閤一,如此方可名為悟道與見道。
南傳佛法僧侶可分兩大流派,一是以學習經典為主的[學問比丘],一是從實修下手的[修行比丘]。阿薑查屬於後者。與[學問僧]的引經據典不同,阿薑查的說法秉承瞭泰國的森林傳統,善用日常生活以及森林雲遊的經驗,進行生動譬喻,使人瞭解外在自然的法則,正足以令人契入佛法,於不經意問將人導入智慧與解脫。它們的直接、清晰與親切,對於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與佛教傳承的人來說,皆可適用。
作者簡介 阿薑查[Ajahn Chah,1918-1992],近代泰國著名的法師之一。九歲齣傢,二十歲正式受戒為比丘。一九四六年通過高級的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托鉢行腳,尋師訪道。一九四八年在森林中與二十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薑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啓發,改變7他的修行方法。一九五四年迴到傢鄉烏汶省巴蓮寺,追隨者日多,於是有也著名的巴蓬寺。
阿薑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瞭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剋、康菲爾德[Jaak Komfield]、保羅·布裏特[Paul Breiter]、阿瑪洛比丘[Amaro Bhikkhu]、甘比羅比丘等。除錶書外,其他著作還有《關於這顆心:戒·定·慧》、《無常》、《寜靜的森林水池:阿薑查的的內觀禪修》等。
目錄序在覺察中安住傑剋·康菲爾德
莢譯者序教導苦與苦的止息
英文版緻謝
導論進人法的道路
一章 聞法
第二章 思法
現在法
獵人的陷阱
第三章 修法
寂滅之道
戒帶來快樂——於鬆剋朗的開示
修習禪定
在傢修——彆讓猴兒燒瞭你的房子
齣傢的生活——人們為什麼要齣傢?
是日已過——對巴蓬寺尼眾之講話
第四章 見法
幡陳如覺悟瞭
摸索
第五章 證法
因果
讓它成為涅槃之因
第六章 傳法
附錄詞匯錶
精彩書摘 有教養的餓鬼
佛陀說像我這樣的一個老師,也可能會變成餓鬼——一個有教養的餓鬼。這是怎麼一迴事呢?我想說一個故事,一個很有意思的寓言。這個故事有點長,請你們耐心聽下去。 有一個大善人,隻要是有益於人的事,他都會全力以赴。他做事很精細,甚至有些挑剔。每件事都要求整潔有序,當他的小孩、侄女或外甥來訪時,他都會有些不高興。無論是掃帚或水壺,都一定得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如果有人不照著他的方式做,他就會不高興。 不過,他是一位善良而嚴謹的好人。有一天,他想要在森林裏蓋一座供人休憩的會堂(sala):“嗯!在這裏蓋一座會堂不錯,可以為我纍積更多的功德……商賈與旅人都可以在此落腳與休息,他們將會感到非常舒適與感激。”打定主意之後,他便開始建造,供人使用
後來,他去世瞭。在他死後,因為執著於自己的善行,他的意識迴來住在這裏,這個過去他生活與行善的地方。他常去審視那間會堂,看看有沒有整理好。當他發現有些地方淩亂時,他就很沮喪。當他看見那裏整齊清潔時,他就很高興。因為他的心就像這樣——善良、整潔與一絲不苟。
有一天,好幾百個商人來此逗留,吃完飯後,就去睡覺,躺成一長列。
這個會堂的主人,現在成瞭“有教養的”餓鬼,前來審視他們的睡相是否整齊。上下左右環顧之後,他發現他們的頭沒有排成一條直綫,於是他開始拉他們的腳,以將頭排正。他不停地拉,一列接著一列,直到都調整好為止。但是,接著他看他們的腳,現在腳又參差不齊瞭,怎麼辦?因此他又開始拉他們的頭,以調整腳的位置。
好不容易完成後,他發現頭的位置又歪瞭。他很納悶:“這究竟是怎麼一迴事?”他就這樣摺騰瞭一整夜,片刻也不得安寜。終於他放棄瞭。他試著坐下來檢討其中的原因,忽然靈光一現:每個人都不一樣。他們的身高不同,因此無法排成一條直綫。他心中的石頭終於得以放下,因為他看見有些人高、有些人矮,事實就是如此。 他放下瞭,並且覺得好一點,因為他看見每個人都不一樣。先前,他期望他們都一樣。當他們不一樣時,他就想要讓他們一樣。不過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纔會痛苦。接著他停下來思維這件事,纔看見實相:“啊,人就像那樣,他們都不一樣高。”他纔覺得好一點。
執著之苦
我們的情況也是一樣。我們必須看見事情的因,必須看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因為有些事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不能砍掉他們的腳,好讓他們都一樣高。執著會讓我們陷入錯誤的欲望與想象中。
我們每個人就像這樣,有不同的工作與職責,有些人比較快速而有效率,有些人則比較慢——存在著各種差異。如果見解錯誤,很容易就淪為餓鬼。我也一樣,一不留意就會變成餓鬼,但是我會很快覺醒:“嘿!你快變成餓鬼瞭,快斬斷它。” 我有弟子,我希望他們進步,能照著我的訓練方式發展。有時候我會為此而苦惱,當這種情況齣現時,我會提醒自己:“我已經再一次變成餓鬼瞭。”我隨時都這樣教導自己。
用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經常“轉生”成餓鬼。但是我們不會輕易放棄,我們必須教導自己更嫻熟地處理事情,瞭解其間的因果。接著,我們纔可以如實地看待眾生,隨順他們本來的樣子,並且可以放下,保持輕鬆自在。我們可能會希望他們成為某種樣子,不過問題不在他們,而在我們。我們的心被遮蔽瞭,因此纔會歸咎給他人。事情不是那樣,都是我們的緣故。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我們卻期望他們一樣,如果我們能根據看見的事實去處理事情,問題就解決瞭。
有些人騎摩托車,因為失去控製而摔倒,他卻說:“是摩托車讓我摔倒。”事實上,是他讓摩托車摔倒,因為他沒騎好,但是他卻歸咎給車子。
放逸者無法受教
總結來說,小孩與成人的情況不同。如果小孩犯錯,你願意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懂事,如果是成人犯錯,人們就不願意原諒,因為他們應該更懂事纔對。佛陀說不知道對錯的人,可以教他們知道;但是知道卻不照做的人,就無可救藥瞭。那些人被稱為放逸者,無法受教。
那些結局悲慘者,都是不知自省的人。我們總是看其他的人與事,看外麵迷人的事物,想從外界尋找快樂,從來沒有嚮內挖掘,沒有在自己身上用功,讓它變得光明與澄澈。結果當然就是經常陷入挫摺與迷惑中。
前言/序言 在覺察中安住
傑剋·康菲爾德
當一批西方弟子於20世紀60年代抵達巴蓬寺[Wat PahPong]時,阿薑查並未給予他們特殊的禮遇與照顧,不同於泰國以往對待西方僧侶的慣例。他並未放寬寺廟的要求與訓練,而是坐在位於叢林中央之茅棚一隅的闆凳上,盯著他們瞧。就像錶匠揭開錶蓋,仔細檢視裏麵的精密儀器一樣,關切他們是否瞭解世間之苦與滅苦之道。然後他會笑著邀請他們聆聽,並參與共修,如果他們夠勇敢的話。
在那幾年,僧團的人數還不多,很少人聽過阿薑查禪師的名字。25年後,他已經成為當代受敬重的森林禪修大師之一。J993年,在他的寺廟有近百萬人,和泰國國王與王後一起參加他的葬禮,嚮他錶達後的敬意。
證悟:阿薑查的見道曆程 (泰)阿薑查 著 北京立品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證悟:阿薑查的見道曆程 (泰)阿薑查 著 北京立品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