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史(1949-1978)/国家国民经济员理论建设“十二五”规划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史(1949-1978)/国家国民经济员理论建设“十二五”规划课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史》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国民经济动员
  • 计划经济
  • 中国经济史
  • 经济史
  • 历史
  • 1949-1978
  • 经济发展
  • 国家经济员理论
  • 十二五规划
  • 经济体制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ISBN:97878023774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22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国民经济员理论建设“十二五”规划课题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7
字数:5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危机,运用国民经济资源以保持和增强国家防卫能力的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贸易、财政、金融、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医疗和物资储备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国民经济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拥有现代化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对于和平时期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增加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危机时期迅速提高国家遏止和消除战争或其他军事危机的能力,建立战时经济秩序,满足武装力量作战、维护社会稳定和消除战争灾害对国民经济的需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的近30年(1949年至1978年)中,党和国家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着眼打赢现代化大规模全面战争,在不断加强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的同时,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和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的现代化建设,并在国家遇到战争和军事威胁时,适时地启动国民经济动员程序,使国民经济释放出巨大的国防能量,从而一次又一次地打赢了战争,赢得了和平,赢得了发展。国民经济动员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争动员时期
第一节 支援战略追击作战
一、把战争需要放在财政支出首位
(一)对军费开支实行统一管理
(二)财政收入的50%用于战争
(三)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四)这是胜利的负担
二、转向政府主导的军工动员
(一)政府军工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缴获和生产并举的装备保障
三、迅速统一的交通运输动员
(一)铁路交通运输动员
(二)公路交通运输动员
(三)水上交通运输动员
四、统分结合筹措军需给养
(一)老解放区动员支前
(二)新解放区征粮借粮
五、“解放台湾”动员准备
(一)动员需求的变化
(二)民用船舶的征用和改装
(三)华东支前公路建设
第二节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
一、战前阶段的动员
(一)初建局部动员组织体制
(二)战前动员保障的目标任务
(三)战前的交通运输动员
(四)武器装备的紧急生产
(五)军需物资的筹措供应
(六)首批医疗卫生力量动员
二、运动战阶段的动员
(一)动员组织指挥体制的完善
(二)动员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
(三)财政中心转向抗美援朝
(四)军工企业转入战时生产
(五)沿海企业和物资的疏散
(六)物资动员规模的扩大
(七)医疗卫生力量的紧急派遣
(八)艰难开展的交通运输动员
(九)支援空军抢修机场
(十)冻结、没收美国在华资产
三、阵地战阶段的动员
(一)动员需求出现高峰
(二)年度军费最高48.5%
(三)军工动员的作用日益提高
(四)物资保障形势日趋好转
(五)医疗卫生动员成效明显
(六)交通运输动员发挥枢纽作用
(七)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
第二章 动员现代化奠基时期
第三章 贯彻“积极防御,北顶南放”军事战略方针时期
第四章 立足“早打、大打”的大规模战备动员时期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史(1949-1978)/国家国民经济员理论建设“十二五”规划课题》:
  按着政务院的上述决定,冻结美国在华资产和没收接受美国津贴机构的行动同时展开。1951年1月底,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南昌、长沙、杭州、福州、重庆、昆明、青岛等大中城市的人民政府和军管会,分别对在各市的美国德士古、美孚石油公司,以及其他电力、电话、影业、银行等公司企业实行了管制。1月20日,卫生部正式没收接受美国津贴的私立协和医学院。卫生部副部长贺诚在接收大会上宣布,依照政务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决定,正式接收协和医学院,全体职工一律原职原薪留用,教学制度也予以维持。2月12日,国家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燕京大学全体师生大会上,宣布将燕京大学收归国有,任命陆志韦为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校长当场宣布,从今以后,不论在名义上、实际上、经费来源上和教学方法上,燕京大学都完全是并且永久是中国人民的大学了。2月12日至16日,国家卫生部在北京组织召开华北区处理接受美国津贴医院会议。华北区10所接受美国津贴的医院及12所接受其他国家津贴的医院院长、董事、工会代表,华北五省二市及华东、中南、西南卫生行政机关负责人和华北事务部代表等7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拟定了接受美国津贴的医院的三种处理方式,即由政府接办、人民自办和与政府合办。会议通过了《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医疗机构实施办法草案》和与会代表的《联合宣言》。到4月份,教育部、卫生部、文化教育委员会,先后将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妇婴医院以及天津妇婴医院等所有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和医院接管,改由政府接办或与政府合办。4月20日,华东军区后勤部组织人员开始征用美孚石油公司在华东地区的储油设备和油料,对储油设备及车辆、船只等运输工具进行了检查验收,清理了房屋、堆栈及一切附属财产。并组织干部分赴华东各省市,对美孚、亚细亚两公司在华东地区的一切财产进行了清查。根据需要有重点地接收了这两家公司在上海、南京、浦口、苏州、芜湖、厦门、宁波、福州、徐州等地的油库设备。7月中旬,在上海市的美孚、德士古、美中三家美国石油公司,除办公处以外的全部财产和油料,均全部被没收。从美孚和亚细亚等公司接收的大批油料和物资器材,有力地保障了浙闽沿海岛屿作战和支援抗美援朝作战的需要,并为建立我军自己的油料供应体系,提供了物资基础。
  三、阵地战阶段的动员
  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战役胜利结束。双方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西起汉江口、东至高城附近250公里一线上,形成战略相持局面。此后,抗美援朝战争转入打打谈谈的阵地战阶段。在持续2年零1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兵力不断增加,物资消耗巨大,为此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动员。在政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国民经济系统克服种种困难,一面努力发展经济,增加经济实力,一面总结现代战争经济动员的特点规律,努力调整改进支前动员的方式和方法,在财政、物资、交通运输、武器装备和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动员,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
  (一)动员需求出现高峰
  阵地战阶段.随着志愿军总兵力的不断增加和战争持续时间的延长,作战对动员的需求出现了高峰。
  1951年4月20日,东北军区后勤部在制订抗美援朝战争后勤人力物资计划时指出,计划的基本依据是志愿军的总兵力和战争可能持续的时间。此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总兵力为94万人。东北军区后勤部后勤保障计划的出发点是,4月至6月按100万人实施保障,7月至12月按130万人进行保障。后来的情况表明,东北军区后勤部的计划依据是正确的。当年7月,东北军区后勤部掌握的志愿军实力为102.6966万人。其中,仅从西南及其他各区先后补充志愿军的新兵,就有6个补充师、21个补充团,总计18万人。
  ……
《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工业化之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949-1978)》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1949-1978)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如何筚路蓝缕,艰辛探索,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国民经济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致地梳理了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迈向初步工业化的曲折历程。作者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一核心主题,系统阐述了在此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的战略思想、政策实践、组织体系以及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力图揭示隐藏在经济发展背后的深刻逻辑和时代特征。它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置于特定的国内外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分析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包括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内经济的凋敝以及如何在一个基础薄弱的条件下,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战略选择。 第一部分:奠基与初步发展(1949-1957) 本书首先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伊始,如何迅速稳定国民经济,进行土地改革,恢复生产,为后续大规模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者将详细分析这一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当时条件下动员国家经济资源、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独特优势。 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确立了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国家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初步塑造作用。同时,也会关注这一时期在劳动力动员、物资调配、财政金融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性经济组织和管理。 第二部分:探索与曲折前进(1958-1965) 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出现了探索性的变化。本书将重点剖析“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及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作者将从经济动员的角度,分析当时“人海战术”式的动员模式,以及其背后存在的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思想误区。这部分内容将审慎客观地评估“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失调、资源浪费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会审视在这一时期国家为应对困难而进行的反思和调整,例如对国民经济计划的重新审视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在曲折中,国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困难条件下,依然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如何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地方工业,以及在科技领域寻求突破。这一时期,虽然遭遇挫折,但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第三部分:巩固与体系的建立(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本书将聚焦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特殊性。在政治运动的冲击下,经济活动如何维系,国家如何通过指令性计划维持基本的生产和社会运转,以及在特殊时期仍然能够取得的一些成就,如“两弹一星”的研制,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内容。 作者将分析在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中,经济部门如何被组织和调动,以及资源配置的逻辑。同时,也会客观呈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如生产的停滞、技术的落后以及管理上的混乱。然而,即便在动荡之中,中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框架仍在延续,国家依然在努力维持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本书将考察这一时期国家在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以及一些重点工程建设上的投入,分析其长远影响。 第四部分:改革的前奏与经济思想的演进(1977-1978)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触及1977年至1978年这一过渡时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摆脱困境,实现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紧迫课题。作者将分析这一时期,中央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道路,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酝酿思想和政策。 尽管时间跨度仅两年,但这一时期经济思想的萌发和初步的探索,为后来的巨大变革奠定了基础。本书将考察在“两个凡是”的束缚下,如何开始出现对经济规律的重新认识,以及一些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尝试。这部分内容将为理解中国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逻辑起点提供清晰的脉络。 核心议题与研究视角: 本书并非孤立地研究经济成就或失败,而是将国民经济动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国际背景下进行考察。 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 深入分析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国情和国际环境所做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实际考量。 组织与管理体系: 考察中国共产党如何构建和运作庞大的经济组织和管理体系,包括计划部门、经济委员会、国有企业以及基层单位在经济动员中的作用。 资源动员与配置: 详细分析国家如何通过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物资调配等多种手段,将全国的经济资源有效地动员起来,集中用于重点建设。 科技与人才: 审视科技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以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成就与代价: 客观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建立起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突破。同时,也审慎地反思在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局限性。 历史经验与教训: 总结这一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以及为未来经济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工业化之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949-1978)》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视角,去理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复杂历程,认识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以及这一时期所奠定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本书将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经济史的读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国家国民经济员理论建设‘十二五’规划课题”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前瞻性。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读者,我深知“五年规划”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而“十二五”规划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将这段历史研究置于“国家国民经济员理论建设”的框架下,预示着作者不仅仅是在梳理和呈现历史事实,更是在挖掘和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下和未来的国家经济动员理论提供借鉴和启示。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把历史的“动员”经验与现代的“理论建设”相结合,是通过案例分析,还是通过理论推演?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动员能力,是其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面对重大挑战,如战争、自然灾害、或是全球性经济危机时,这种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的经济动员历史,对于理解中国应对挑战的策略,以及构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经济体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具理论高度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及时雨。我一直想寻找一本能够清晰、系统地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历程的书籍。特别是“1949-1978”这段时期,贯穿了新中国的奠基、发展以及经历一系列重大转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层面的经济动员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其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渴望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在那个资源相对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中国是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动员,来实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甚至是在国家面临外部压力的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调整经济结构,集中优势力量应对危机。这种“动员”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组织,更可能涉及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甚至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具体的历史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决策逻辑和执行机制,为我呈现一个生动且富有启发的经济史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史(1949-1978)”,仅仅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是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经济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书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就将其收入囊中。首先,这个时间跨度——1949到1978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关键时期,从百废待兴到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再到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变革,这个阶段的国民经济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动员起来,应对内外部挑战,是我一直非常好奇和想要深入了解的。书名中“国民经济动员”这个词,更是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数据堆砌,而是要揭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是如何集中力量、调动资源,以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复杂的决策过程、社会各阶层的参与、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中国经济动员历程,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是如何艰苦奋斗,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

评分

单看书名,我就能联想到许多可能涉及的内容,比如,它很可能深入探讨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如何通过指令性计划、统购统销等手段,将全国的经济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投入到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上。1949年之后,特别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如何在中国经济动员的大背景下得以实施的?“大跃进”时期,那种全民动员、大炼钢铁的狂热背后,其经济逻辑和实际效果又是怎样的?“三线建设”,这种出于国防考虑的战略性大规模经济动员,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我特别关注的是,在这些大规模的经济动员过程中,普通民众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他们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剖析这些复杂问题的可能性。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立刻意识到它可能包含了极其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分析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史(1949-1978)”,这段历史时期正是中国经济从无到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关键阶段。我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可能包含对国家经济动员机制、政策演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后果的深刻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时期动员策略的差异,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如冷战时期的国际封锁,以及国内的政治运动时,经济动员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国家如何有效调配稀缺资源,实现工业化目标,并最终为后来的经济改革和开放奠定基础的详细论述。同时,“国家国民经济员理论建设‘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定位,暗示了本书的研究成果可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提供历史镜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