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1:出版人的首部互联网思维实战教科书;备受沈昌文、程三国、詹宏志等文化大腕尊崇的台湾资深出版人周浩正亲身教你如何“脑洞大开”;对优秀的出版人而言,思考往往比做事更重要!
编辑推荐2:互联网时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书”?Web3。0时代,出版业向何处去?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忽略做的;做别人不能做的;做别人已经做而做不好的。
编辑推荐3:怎样找到出版渠道的新增长点?纸书不会死,但它的新契机在哪里?如何科学地做一本图书的企划?出版人应该经营时间,还是经营机会?何为“无人竞争地带”理论?什么样的出版人是“素人出版商”?新时代的编辑人必备的能力有哪些?……猛啃技术教程,狂学热销宝典,不如读好《如何提高编辑力》这本书!
内容简介
编辑一本书需要想法,策划一个书系需要想法,经营一个部门也需要想法,管理一家出版社更离不开想法。总之,对出版业而言,想法就是生产力!
《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2)》一书重点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以编辑工作为中心进行思考的能力。其核心问题包括:
·怎样找到出版渠道的新增长点?
·纸书不会死,但它的新契机在哪里?
·内容的自制和他制,各有何优势?
·如何科学地做一本图书的企划?
·成事者和任事者的角色有何不同?
·出版人应该经营时间,还是经营机会?
·何谓编辑力,何谓编企力?
·新时代的编辑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
通过两岸业界数百个真实案例,作者提出了有关编辑力的种种新思考,并总结了出版人必备的18种企划能力。《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书兼具应用性和理论性,是出版人的首部互联网思维实战教科书。
作为一位资深的台湾出版人,作者具有相当丰富的业界经验。他以书信形式论述自己对产业的观察与思考,文字亲切,风格清新,如同与朋友的促膝谈心。而其掩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和思想,如同一座座金矿,等待有心人来开掘。
作者简介
周浩正,笔名周宁,台湾地区老一辈知名出版人,被业界尊称为“周爷”。在图书、报纸和杂志领域里都扮演过积极的角色,建树颇丰,早年曾与当今文化大腕如龙应台、詹宏志、苏拾平等均有交集。他是台湾出版业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开拓者。
1941年生于上海南翔。9岁随母经香港赴台湾与父团聚,并在台完成学业。1974年自军中退役后,开始进入出版业,直到2003年4月荣耀退休。在这近30年的生涯里,从最基层工作起步,一路走来,先后在十数个单位任职,如《台湾时报》文艺组主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时报出版公司副总兼总编、远流出版公司总编、正中书局顾问,等等。与友人也合办过几家出版社,还曾主编和经营数种性质各异的刊物。译著有《成长的极限》,著作有《橄榄树》《编辑道》《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
精彩书评
★我在几年前见到海外朋友赠给我周浩正先生所著的稿本,如获至宝,立即复印几十份,广赠同业至友。现在,大陆有识者请周先生增订后正式出书,快何如之。周著有理论深度,写得又很生动。我感到遗憾的仅仅是,有的地方讲得太新潮……但也许对年轻朋友来说,恰到好处。
—
—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 沈昌文 ★这些文字与其说是周先生个人30年出版生涯与心路历程的全记录,不如说是众多资深出版人隐性知识的大解密;与其说是编辑出版的台湾经验,不如说是编辑出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识;与其说是编辑新手的入门宝典,不如说是资深编辑持续修炼的高阶教程。
—
—百道网创办人兼CEO 程三国 ★周先生是一个独特的编辑家,永远的非主流与主流之间移动位置的人——当他做的事情看起来开始有利益出现时,他即离开。
他有奇异的特色:
我在几年前见到海外朋友赠给我周浩正先生所著的稿本,如获至宝,立即复印几十份,广赠同业至友。现在,大陆有识者请周先生增订后正式出书,快何如之。周著有理论深度,写得又很生动。我感到遗憾的仅仅是,有的地方讲得太新潮……但也许对年轻朋友来说,恰到好处。
——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 沈昌文 ★这些文字与其说是周先生个人30年出版生涯与心路历程的全记录,不如说是众多资深出版人隐性知识的大解密;与其说是编辑出版的台湾经验,不如说是编辑出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识;与其说是编辑新手的入门宝典,不如说是资深编辑持续修炼的高阶教程。
—
—百道网创办人兼CEO 程三国 ★周先生是一个独特的编辑家,永远的非主流与主流之间移动位置的人——当他做的事情看起来开始有利益出现时,他即离开。
他有奇异的特色:
一、 “无人地带”的占领者:能看出读书生活中的空隙而加以开发,如他在长鲸出版社出版《奥义书》《佛心流泉》《禅之花》等佛义书;到远流出版《德川家康》……这些在当时都是边缘得不得了的书,在他手上却变成一股力量。
二、擅长改变熟悉类型的内容:从商业书入手,却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实战智慧丛书”,拓宽局面,让各种经验都可以成为“实战智慧”;而历史书到他手上,变成具有对照性概念的“实用历史”。从正统的角度看可能很奇怪,但他的编辑工作迷人之处也在这里,常拓展出奇异的视野。
三、读书生活的穿透法:从产品到营销全面构想,是编辑实践的典范,一个全程沟通者。
四、资源运用的策略家:能结合较劣势的资源去创新。这么多年来,他的想象、勇气、耐性一直保持高质状态,并且不断有进境,他的年龄丝毫没有阻碍对编辑环境的新理解与突破。他是能点石成金的人。
——城邦出版集团前董事长、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公司董事长 詹宏志 ★周先生对出版具独特的看法,他不愿走别人走过的路,以开创“无人地带”的战略眼光另辟蹊径,他看问题常从大局着眼,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也擅长用创意结合不同能力的人,产生相辅相成的效益,在此过程中,使自己成长也使伙伴成长。周先生对远流贡献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开辟新出版领域,为远流创造极大的成长与利益。
——
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 王荣文 ★周先生惯常以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做自我检查,这是他的痛苦,也是极大的快乐;他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出别人想象不到的创意。他看事情兼具宏观与微观,能从多元角度切入,既见树又见林。他也具有实务精神,规划全域之后,更重视具体实践的执行力。
他是24小时思考、全天候工作的人。一方面拥有全职动脑的狂野想象,常常走在社会前面;在生活上却始终保持单纯、朴素、规律,爱好是阅读,不喜交际应酬。
他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与诠释力,具有丰富的启发性。
他是能量辐射源,更是创意实践体。
—
—远流出版公司总经理 李传理 ★周爷的性格值得找人好好研究,他有勇于创新、势如破竹的大匠气概,也有谦卑、隐忍的一面。以开辟“实用历史”为例,从概念定位、筹组稿源、营销策略贯串成形,他常说,经营书系是在经营“气”“机”“势”,终而占领领域。听似简易,其实需要大魄力。
——作家 郭泰 ★周先生的这些文章不只适合有心从事编辑工作者阅读,还可以广泛运用在不同商品中——从发想、企划、执行到组织、营销以至开发系列产品,让你“点石成金”。
—
—文经社主编,《编辑道》整理者 管仁健 ★这些信的贡献和影响,可能超过你的想象。
——台湾《讲义杂志》创办人 林献章 ★周浩正先生的书,我自己连续读了七遍!说句实话,这本书里的出版理念和技巧,令我的“出版观”在半年内脱胎换骨,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新层次。
—
—北京出版人沙龙发起者 老张 ★这些文章是周浩正先生的出版经验全披露,我以为是关于出版编辑业务的必读,这位台湾老先生头脑从未老,一直走在科技前沿。
——
读者 方军 ★读过周先生的这本著作后,我牢记着这样一句话: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与众不同,愿与还战斗在编辑岗位上的同仁或曾经做过编辑的同仁共勉。
——
读者 李青 ★老友周浩正谈网络时代的电子出版及相关大文,真是相见恨晚。他的实务观察心得,精辟独到,写得深入剔透,在平面媒体式微的此时此刻,点灯照亮前路,极具创意与前瞻性。
——
读者 黄海 ★台湾出版界有个传奇人物周浩正喊出一句口号——无人地带的开发,就是专门做别人不做的、做不好的或者被忽略了的事。此人此言,是我在湖南大学读书、写书、跑出版社时听到的,工作中偶尔小试,觉得很受用。
——网友 “臭味相投” ★书中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实打实的经验,从书系的构思、经营策略、编辑的实践到整体运作思路,都有体现。这种例证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不论是事实的,还是道理的;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具有十足的说服力,聚少成多,相互补充,形成一股强大的不可拒力,用事实说话,读者自然心悦诚服。
——
读者 王海峰
目录
代序 : 常识乎,非常识乎?
前言 : 明天过后,编辑干啥?
上篇 编辑力
1. 出版业的“U元素”
2. 思维、出路和未来
3. 寻找新渠道
4. 无纸化出版时代
5. 自制与他制
6. 出版自救新模式
7. 另类出版的崛起
8. 编辑力的养成
9. 图书的企划
10. 出版业的未来
11. 崩解的年代,出版业何去何从?
12. 成事者和任事者
13. 和而不同
14. 出版的未来,“云”知道?!
15.“出版革命”练习曲
16. 纸本书还能活多久?
17. 经营时间,还是经营机会?
18. 在“云世纪”活得理直气壮 .
下篇 编企力
1. 谷歌力:以 Google 为师
2. 构想力:疯点子的诞生
3. 云端力:云计算的出版意义
4. 究通力:洞悉“际”与“变”
5. 发想力:未完成的企划案
6. 学习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 理念力:“壹兵法”的实践
8. 设计力:“壹”的整理术
9. 凝聚力:化无序为有序
10. 平台力:做长尾的头部
11. 整合力:组织价值新优势
12. 策略力:追求差异化
13. 服务力:出版的第一利基
14. 架构力:“型”的打造
15. 制作力:不从众,不从俗
16. 知产力:当知识变成生产要素
17. 新·编辑力: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18. 系脉力:构造独有的生态体系
后记:有开始,就有结束
附录
【附录一】I’Tips:编辑台上的小确幸
【附录二】友人与读者评介摘选
精彩书摘
(1)
有几位编辑朋友和我交换看法,他们站在U—时代的基础上,探讨了编辑角色如何存续的问题。我觉得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前瞻式思维所触及的一些想法,似应让更多人一起来关注,并以此作为阶梯,继续往深层挖掘。
我首先把几位的意见整理于此。
存续的第一种形式:编辑应该继续做编辑的事。
上海交大出版社的叶琳认为,活在U—时代虽有压力,但没有悲观的权利。
她在电邮上写道:“互联网给传统出版带来很大冲击,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没有编辑的互联网,资讯品质参差不齐,资讯真实性、编排合理性、归类便捷性等等,都有改进的空间。出版行业之树仍会常青,但是形式和管道需要我们重新探索。未来的读者将选择新的介质,未来的编辑也要适应在新介质上开发、筛选、整理、传播知识产品。”
我们从她的描述中,读出根本:编辑工作具有专业性与不可替代性,编辑人切勿妄自菲薄。
存续的第二种形式:编辑可以朝向“作家经纪人”转型。
其中,北京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周志刚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读了您最近的几封信,感触颇多。这段日子,台湾的硬件厂商准备推出新型电子书,大陆这边也有好几家推出了新款设备。某大集团甚至还弄了一款山寨Kindle。一时间搞得我觉得,明天醒来就会人手一机。但电子书注定是个昙花一现的产品吗?数字出版时代,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吧!──设备什么的,反而不是重心。在这样的情状下,编辑的角色会更复杂,对大众市场来说,编辑可能更像是作家的经纪人。”
周志刚说得有理。假使你读过《Google会怎么做?》一书,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
当该书作者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在他自己Blog上发表研究Google的系列文章时,凯特·李(Kate Lee)盯上了他,争取到他的授权,经纪这本还没完成的著作。贾维斯在书末“致谢”中,这样形容她:“她是出版业里第一位从Blog中找寻人才和想法的经纪人,她总是很有耐心的容忍我千奇百怪的想法,她不断鞭策我,直到我们一起达成这本书的共识。”
她将他的写作计划送到三家重要出版社,让它们互相竞价,最后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脱颖而出,以高价并预付版税方式取得出版权。贾维斯说:“她让出版社更有效率,帮出版社在多如牛毛的书籍企划和作家中,选出好东西。”
有些敏锐的出版机构也察觉到变化一波接着一波袭来,而开始未雨绸缪地展开策略布局。我在北京湛庐文化公司官方网站看到经营项目中出现了“出版经纪人业务”,开宗明义写着:
术业有专攻。作家的工作是写作,出版社和编辑的工作是把好的书稿制作成精美耐读的好书。出版经纪人的工作就是替作家找到合适的出版社,顺利成功地出版作家们的倾力之作;帮助出版社和编辑发现有出版价值的书稿,把璞玉交给合适的编辑和出版社。
一方面,湛庐文化告诉作家,“在选择自己的倾力之作最终‘花落谁家’时,应该做怎样的准备?”一方面,它让作家明白“出版经纪人可以为作家做什么?”湛庐文化架起一座桥,希望能够接引到令人惊羡的作家与作品。
由此看来,“经纪人”这个身份,似是颇多编辑共同认知的、下一个转向职场的重要里程碑。未来编辑及出版社的竞争力,或系于“经纪能力”的良窳──如何代理到好作家和好作品──人脉、渠道、市场趋向、内容筛选、营销等,仍是铸成编辑力的根本。
然而,成为“作家的经纪人”,真就解决了编辑人的出路问题?
答案好像不怎么肯定。看!贾维斯不就斩钉截铁说,中间人将没落!因为编辑的功能,将一一被网络取代。那么,我们果真会陷入《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曾预言的命运:淘汰?
存续的第三形式:编辑成为制作人、各种资源的组织者(整合者)。
台北马可孛罗文化公司主编巫维珍小姐,在给我的电邮上,除了认为“编辑可转型为作家的经纪人”之外,特别加重语气,强调在未来内容产业的产业链内,编辑不会消失──她非常同意杰夫·贾维斯和大前研一的预见:有一天,编辑将进化成“内容与知识的‘组织者’”。
在此,“组织者”究竟何指?谁组织谁?
依大前研一的解释,“组织者”是“能将各种要素的复杂组合,化为随着环境而改变的有机体”,这种人的身上,拥有独特的禀性。
有一则侧记,趣味又传神:
贾维斯和一群媒体高层人士参加在瑞士达沃斯(Davos)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会议”。
某位媒体大亨非常仰慕Facebook网站年轻的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希望他传授成功的秘诀。他问扎克伯格:
“我的公司要如何开始经营一个像你们那样的社群?请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扎克伯格冷冷回答一句:
“你做不到。”
贾维斯在描述他目击的现场时,用了非常酷的、戏剧化的形容:
“句号(Period)。无情的逼视。”
在随后的讨论时间,扎克伯格坦率表白说这位大亨的问题问错了:“你根本不可能去开始组一个社群,社群早就存在,做他们想做的事。该问的问题是,如何帮忙社群做得更好。”
他开的处方是:简明雅致的组织(elegant organization;关于“简明雅致的组织”,容后续述),众人熟知的维基百科(Wikipedia)、Facebook、Twitter等,都是典范。
国内的“数字出版在线”是眼前现成的例子,它广收国内外能搜集到的数字发展最新情报,免费提供给阅读及订阅服务。它为让关心数字的现况和未来的读友,有个交流意见的园地,特别设立平台,开辟“在线社区”,将散在各地的同好者聚集一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漂亮的组织。
(2)
贾维斯对扎克伯格所称“简明雅致的组织”,有深切的体会,他视其为“新时代的组织工具”;重点是,没人能组织社群,是他们在公开的平台上自行组织,易聚也易散,贾维斯将它看成是一种新商业模式。
他解释“组织者”是“应运而生”。贾维斯说:“我听过最好笑的事,就某些公司自吹自擂,说他们拥有忠实的社群。”他强调“社群不属于你,社群是他们自己的”,他提醒我们“因为网网相连,……界限逐渐模糊,我们正在重新组织这个社会,这是Google(还有Facebook等)正在打造的新世界秩序”。
贾维斯们的剖析,强迫大家以全新的思维思索面对“新世界秩序”。但其指出的“组织”概念,则暗藏玄机,因为在“谁组织谁”的争辩声中,预留了宽阔的挥洒空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当“组织新的秩序是一种商业模式”这个观念成为共识,在这前提之下,“谁”组织“谁”──两个“谁”之间所形成的空域,就成了现阶段创意的发靭之地?
也许,我们应该进一步追根究底的是:
为什么需要“组织者”?“组织者”的条件以及如何“组织”?
先试解“为什么如此迫切需要‘组织者’?”
从外在形势看,奠基于稀少性的经济模式(许多传统产业的价值都建立在稀少性上;因为稀有,所以昂贵)被丰富性经济模式(网域内,有数不尽的选择性)取代。传统意义下的“大众”被重新定义,个体如春笋般冒出地表,更多的内容(产品)被制造出来,我们的挑战是:如何从中找到好东西──贾维斯认为,这就是“Google思维”的核心意义──在选择的丰富性上,打造新商业模式。换言之,即在利用Google的功能,创造、利用、管理内容。
谁能充分掌握这个优势?
当然是懂得如何去“组织”的人。
往人的内在特质看,今天职场上新起的一代,他们的能力与价值观,和上一代完全不同。大前研一观察他们最大的特征是,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从头开始的“reset文化”,因为他们“都是在电玩世界长大的,若游戏进展不如己意,就马上按下reset键,重新开始。他们虽然经常不愿或不能忍耐,却会投注异常的心力在自己喜欢或流行的事物上,即使熬夜工作也不厌烦”。大前因为了解,才懂得引导,他说:“在他们真正成熟之前,应充分满足其自主性(ownership),在这基础上予以统合,培养他们的战力,成为未来的接班梯队。”
谁能将新起的散漫一代黏合成有战力的团队?
当然是“组织者”。
说了半天,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家期待中的“组织者”?
这种人,必须拥有“成事者”的胸襟,“不用亲力亲为,但要能让组织成员(任事者)人尽其才、各适其所,再予以统合的能力”;这种人,能够“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没有路的世界中观察、判断,然后带领组织步向坦途”;这种人,“看见我们未曾看见的世界,做出不一样的决定。这些决定,
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2)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2)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