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张维迎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6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6264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经管专业在校学生 国企改革问题研究者

  1. 张维迎“企业理论四书”之一。收录了张维迎近30年来学术含量至高的作品。

  2.一部把脉中国经济现实的经济学著作。用张维迎自己的说,本书收录的一系列文章是他“将自己的企业理论应用于国有企业的分析”并撰写而成,凝结了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心血。

  3.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改革史著作。它告诉我们,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它激励着我们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企业改革将何去何从?有什么原则我们必须要遵守?有什么陷阱我们必须要跃过?我们现在走到了哪里?方向又在哪里?我们能否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创造一个公平有效的未来?

  4.首屈一指的学术影响力。根据南京大学CSSCI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年度统计报告(2013)》,在国内管理学著作学术影响力排行榜上,本书位居第二。


相关图书推荐: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是张维迎“企业理论四书”之一,收录了张维迎先生自1986年至2014年写就的19篇学术含量非常高的文章,涉及的问题包括企业家与所有制、公司治理结构、国资管理体制、企业重组与并购、地区间竞争、民营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的发展、民企与国企的未来等。这些文章是作者将企业理论应用于中国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但本书并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因其是对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进程所作的持续观察与研究,它实际上又是一部中国改革史著作。

作者简介

  张维迎,中国改革最前沿的经济学家、企业制度和国企改革的理论权威、坚定的市场经济主义者,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1984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1994年9月获得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11年,因对双轨制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获得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主要著作包括:《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市场的逻辑》、《理解公司》、《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等。

目录

第三版序言
重印序
前言
企业家与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第一部分股份制与企业家职能的分解

第二部分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家不可能定理
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一、引言
二、企业的契约理论(Ⅰ):交易费用理论
三、企业的契约理论(Ⅱ):代理理论
四、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五、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六、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七、从现代企业理论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
一、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
二、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法
四、委托—代理理论与赫姆斯特姆的团队理论
五、结束语

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一、分析框架:公司治理结构在资本主义企业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
三、结论:民营化是唯一出路163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国有资产经营战略的调整
二、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三、关于作为投资主体的授权经营机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四、关于委托经营机构
五、关于国有资产收益的处置

从资本结构看国有企业的重组
一、资本结构和企业破产的理论
二、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企业重组的几个具体问题

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
一、引言
二、一个例子
三、数学模型
四、模型的应用和政策含义

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一、李—栗—张模型的一个非技术性概括
二、对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解释
三、结论

非对称信息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一、信息非对称如何限制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
二、企业家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公司的最优融资顺序
四、关于风险资本
五、中国经济的民营化

从非对称信息看公司融资与资本市场
一、非对称信息与公司融资、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
二、声誉机制与公司融资
三、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四、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问题
五、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

附录
产权约束与企业改革
资本市场与产权变革
全球微观经济机制的调整与中国的选择只有“国退民进”,才有经理人市场
国有主导无公平竞争可言
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比多交利润更有意义
何不让电话用户成为电信的股东?
未来10年经济改革要做的三件事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谈改革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的“利改税”和“拨改贷”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积极意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玩的虚拟游戏。……这就是国有经济中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模拟游戏。当然,中国的许多改革都有一个从假戏假唱到假戏真唱,再到真戏真唱的过程。没有“利改税”,没有“拨改贷”,中国的改革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
  谈改革2
  从理论上讲,租、税、利三个概念是很不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代表不同的制度安排。租是合同收入,税是法定收入,利是剩余收入。为什么在我们国家,这些概念老搅在块?很简单,因为资源是国家所有的,企业是国家投资的,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又都是政府本身承担的,这些肯定要搅在一块。这就像一个体户开一个饭馆,菜是自己种的,房子是自己所有的,所有服务工作都是自己干的,你非要站出来说我的资本收益是多少,工资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就显得有点无聊。
  谈改革3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地方分权化而非民营化开始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中国的民营化进程在速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深化。我们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自发的民营化进程。基本的逻辑是,放权导致了地区间竞争,地区间竞争又反过来引发了民营化。……从1979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实际上可以看作将经济剩余分享权和控制权由中央政府重新分配给地方政府和由地方政府重新分配给企业经理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将前一种过程视作“地方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后一种过程视为“企业分权化”(deregulation)。
  谈改革4
  若要理解中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未来,则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国企改革和民企崛起的历程。
  在邓小平发起改革之前,和其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经济被国有部门垄断,几乎完全不存在民营企业。因此自然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改革国企和发展民营经济。
  接下来的30多年,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2年,1992—2003年,2003—2012年。每个阶段背后的理论和政策工具都不同。
  在第一阶段,即从1978年直至1992年初,改革派官员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国企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因此,没有必要变更国有产权。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官方的改革政策是“政企分开”、“放权让利”—也就是给予企业必要的经营自主权,以让经理人根据市场供需状况作经营决定,并且允许企业保留一部分经营利润,以激励管理层和员工努力工作。
  应当说,这样的改革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然而,国企的整体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到1980年代末期,面对来自非国有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和外资在华合资企业的激烈竞争,国企不仅在效率和竞争力上落后前者,大部分国企离开了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就无法存活。到1990年代初,许多国企过度负债,难以偿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直接威胁到银行体系的稳定。对地方政府来说,国企从曾经的财政主要贡献者变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1992年,工业国企中亏损国企的亏损额超过了盈利国企的盈利额。
  1980年代不尽如人意的国企改革史给我们上了很大一课。到1990年代初,许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已意识到没有产权结构的根本变革,国企改革很难推进。在邓小平1992年春南方谈话号召再次回归改革路线后,中共十四大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列为改革目标。改革的指导理论转变,开启了国企产权改革的新篇章。尽管“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是官方的原则,多种形式的民营化和部分民营化受到鼓励,或在“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庇护下,至少得到默许。许多地方政府启动了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步伐。到1997年,大部分县属国企和乡镇企业都已实现了全部或部分民营化。1998年,部分受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中央政府发起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推出了1000家大型国企的公司制试点。到2003年,大部分直辖市级、省级,甚至中央级的企业都通过产权多元化、上市等措施实现了公司化改制。国企逐渐开始从竞争性领域撤退。
  以1992年为转折点的国企改革政策的转变,意味着在国企改革的第一阶段,国有部门仍在扩张,而在国企改革的第二阶段,国有部门收缩了。例如,1978—1992年,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人数从6000万增加到8000万;然而,1992年后,这一数字逐年降低到2004年的3000万,仅相当于1978年时的一半。
  2003年新一届政府执政,国企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那一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国务院体改办并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之后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自那以后,除了国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成功上市外,改革失去了原来的势头。
  谈改革5
  30多年的经济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尽管相比国企,民企一直受到歧视,“国进民退”在过去几年变得引人瞩目,但总的趋势却是国有领域的收缩和私有领域的扩张。国企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80.7%减少到了2010年的26.6%,而同一时期私企的份额从几乎是零攀升到了30.5%。在39个行业中,到2010年时国企退出了其中的20个(国企增加值比例不到20%)。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企如今大体上贡献了不到40%,而非国有企业贡献了超过60%。
  然而,国企仍在关键行业,如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国企在金融、通讯、石油天然气以及公用事业中占据垄断地位。换言之,国企在30多年后仍掌控着中国经济的命脉。
  此外,国企和民企间不存在公平竞争。国企仍享有许多政策和法律赋予的特权,民企仍在融资、市场准入、税收以及其他方面遭受严重的法律或行政意义上的歧视。一些关键行业仍未对民企开放。
  国企主导这些行业并非由于它们的市场竞争力,而是因为它们拥有法律和政策赋予的排他性地位。
  更重要的是,尽管“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已明确写进了2004年新修订的宪法中,私有产权在中国仍未受到真正保护。政府对民企的政策总是变来变去,缺乏可预期性。通过各种手段对私有产权的收缴不时发生。过去几年中商界人士的大规模移民,说明企业家阶层对未来并不非常乐观。
  过去几年改革的停滞让许多人担心。民企和国企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一代领导人的改革精神和政策主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目标,并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政策主张,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预测未来总是有风险的,我还是有些信心,相信改变会到来。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目前的经济增长放缓说明,除非彻底改革增长模式,中国很难持续保持经济高增长。过去30年的高增长建立在低劳动成本、出口导向的基础上。随着劳动成本的增长(过去10年年增长15%),出口愈加困难,中国企业必须变得更有创新性。这一转变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家活力的激发,而非国企的扩张,因为国企没办法有创新性。
  第二,国企在关键行业的垄断已造成广泛的不满。消费者抱怨高价格和低服务质量;企业家批评国企的不公平竞争;公众指责国企搞裙带关系和大规模腐败;民众甚至要求分享国企的垄断利润,不满于它们利益自肥。所有这些都说明国企不再像以前那么受人们欢迎了,这为国企的民营化提供了积极的公众基础。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发展民企的新三十六条,允许民企进入所有行业。新一届政府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审批制改革,并将以“负面清单”和“事后监管”代替事前的全面审批。虽然考虑到大量法律和行政壁垒仍存,加之普遍存在的“改革疲劳症”,这一改革政策的实施将颇为不易,但这一举动本身却说明,我前面谈到的两点考虑已引起了最高决策层的注意。
  第三,大量研究都证明国企不如民企有效率。一部分国企利润高,仅仅是因为(1)垄断,(2)过去几年资源价格的上涨,(3)它们使用了许多免费或准免费的资源。但过去几年国企也因为过度扩张和廉价信贷而变得负债累累。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它们的利润将下降,甚至转为亏损,不良贷款将重现。如果这一现象发生,政府将被迫民营化它们,正如1990年代中后期所做的一样。
  第四,中国正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基金已面临赤字。随着人口老龄化,赤字必然会变得很大。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把国家在国企中的股份转化为社保基金,或通过出售国企筹措资金。事实上,国有股份的转化已于近几年开始了。
  以上四个原因将促使政府迟早回到被中断了的民营化的道路上,并给予民企发展更大的空间。即使是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政府也必须这么做。
  现有国企的民营化现在主要是一个政治决策,在技术上不是件难事。考虑到多数大国企已在股票市场上市,政府需要做的只是将其所持的股份转让给民营企业,或分发给居民。预计在未来10—20年内,国企占GDP的份额下降到10%或更低是有可能的。中国或许将成为一个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当然,考虑到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其他的未来场景也是可能的。然而,如果民企不能成长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我相信中国经济会在将来遇到大麻烦。
  谈民企
  中国民企的发展与国企的改革齐头并进。与早期的官方理论——认为只有公有制企业(包括国家和集体所有)才是社会主义——一致,民企直到1988年后才真正在法律意义上合法。尽管在实际操作层面,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就业压力容许了民企自发的发展,中央政府却不时地压制民企。民企的合法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包括几次行政和立法的改革步骤。个体户在1982年获得合法地位。私营企业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后,在1988年获得法律地位。即使是在那以后,私营企业仍然在政治和行政层面受到歧视。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政府发动了又一轮对民营经济的打压运动。因此自然地,几乎所有在1980年代成立的非国有企业都注册为“集体企业”(在农村地区则是“乡镇企业”),尽管其中许多实际上为私人所有并运营。
  与国企改革一样,1992年同样是民企发展的转折点。在邓小平对改革的重新推动下,政府转变了对私企的反对态度。民企受到的歧视有所减轻,民企的发展甚至受到鼓励。越来越多的新民企建立起来,乡镇企业逐步摘掉了他们的“红帽子”,变成了法律意义上的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私企。通过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改造,许多小型甚至中型国企都转变成了私有企业(包括“股份制企业”)。
  在世纪之交,民企已成为中国新建企业的主流的所有制形式。例如,2000—2001年,民企的数量增加了15.1%。而在同一时期,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数量减少了4.1%。高科技产业和互联网热潮进一步推动了民企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私企在总的工业增加值中的比例由2001年的6.1%增长到了2010年的30.5%。
  随着私有部门的发展,三种主要的企业家族群渐次浮现:(1)农民出身的企业家,(2)官员出身的企业家,(3)海归及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这三代企业家在他们的教育背景、创业产业、企业所有制和治理、融资,特别是与政府的关系方面都各不相同。然而,三类企业家却融合成了一股新的增长势力。
  ……

前言/序言

  第三版序言中国民企与国企的未来
  若要理解中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未来,则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国企改革和民企崛起的历程。
  在邓小平发起改革之前,和其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经济被国有部门垄断,几乎完全不存在民营企业。因此自然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改革国企和发展民营经济。
  接下来的30多年,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2年,1992—2003年,2003—2012年。每个阶段背后的理论和政策工具都不同。
  在第一阶段,即从1978年直至1992年初,改革派官员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国企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因此,没有必要变更国有产权。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官方的改革政策是“政企分开”、“放权让利”—也就是给予企业必要的经营自主权,以让经理人根据市场供需状况作经营决定,并且允许企业保留一部分经营利润,以激励管理层和员工努力工作。
  应当说,这样的改革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然而,国企的整体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到1980年代末期,面对来自非国有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和外资在华合资企业的激烈竞争,国企不仅在效率和竞争力上落后前者,大部分国企离开了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就无法存活。到1990年代初,许多国企过度负债,难以偿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直接威胁到银行体系的稳定。对地方政府来说,国企从曾经的财政主要贡献者变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1992年,工业国企中亏损国企的亏损额超过了盈利国企的盈利额。
  1980年代不尽如人意的国企改革史给我们上了很大一课。到1990年代初,许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已意识到没有产权结构的根本变革,国企改革很难推进。在邓小平1992年春南方谈话号召再次回归改革路线后,中共十四大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列为改革目标。改革的指导理论转变,开启了国企产权改革的新篇章。尽管“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是官方的原则,多种形式的民营化和部分民营化受到鼓励,或在“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庇护下,至少得到默许。许多地方政府启动了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步伐。到1997年,大部分县属国企和乡镇企业都已实现了全部或部分民营化。1998年,部分受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中央政府发起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推出了1000家大型国企的公司制试点。到2003年,大部分直辖市级、省级,甚至中央级的企业都通过产权多元化、上市等措施实现了公司化改制。国企逐渐开始从竞争性领域撤退。
  以1992年为转折点的国企改革政策的转变,意味着在国企改革的第一阶段,国有部门仍在扩张,而在国企改革的第二阶段,国有部门收缩了。例如,1978—1992年,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人数从6000万增加到8000万;然而,1992年后,这一数字逐年降低到2004年的3000万,仅相当于1978年时的一半。
  2003年新一届政府执政,国企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那一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成立,国务院体改办并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之后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自那以后,除了国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成功上市外,改革失去了原来的势头。
  ……第三版序言中国民企与国企的未来
  若要理解中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未来,则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国企改革和民企崛起的历程。
  在邓小平发起改革之前,和其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经济被国有部门垄断,几乎完全不存在民营企业。因此自然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改革国企和发展民营经济。
  接下来的30多年,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2年,1992—2003年,2003—2012年。每个阶段背后的理论和政策工具都不同。
  在第一阶段,即从1978年直至1992年初,改革派官员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国企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因此,没有必要变更国有产权。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官方的改革政策是“政企分开”、“放权让利”—也就是给予企业必要的经营自主权,以让经理人根据市场供需状况作经营决定,并且允许企业保留一部分经营利润,以激励管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好书,质量还好

评分

挺好的,适合我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全面扫盲

评分

正版书,质量好,在阅读中。

评分

东西不错,挺好,是正品

评分

比较好的一本书,很详细

评分

张维迎著作,以后继续购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品,纸质很好,印刷也好

评分

希望能用上,有深度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