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學誠法師 著,賢書,賢帆 繪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5

商品介绍



齣版社: 國際文化齣版公司
ISBN:9787512502895
版次:1
商品編碼:116224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學誠法師人生三書
開本:24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0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关書籍





書籍描述

編輯推薦

  

  弘一法師手寫書名,“感悟人生”四字選自弘一法師李叔同親筆手寫《華嚴集聯三百》。《集聯》集高超的哲理美、文學美於一體,給人以極強的啓發性和感染力,看到之人可頓得無窮“法味”,頓生“無上清涼”之弘法利生,作用殊勝。它是弘一法師高超的文學、藝術、佛法造詣三閤一的結晶,是法師的“大智”纔調、“大悲”性情、“大雄”精神三閤一的體現,功力之高,內容、形式之完美,並世再無第二個人能做得齣來。
  《感悟人生》是漫畫與佛學思想的完美融閤!用可愛諧趣的漫畫將深邃的佛傢思想,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風格幽默諧趣,內容通俗易懂,僧眾讀者走上人生明達、智慧、自在、清靜之路。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莆田廣化寺、扶風法門寺、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雜誌主編——學誠法師人生三書係列新漫畫,師承弘一大師佛法精髓,開示讀者人生真諦,啓發人們獲得對生命的佛性感悟。
  一代高僧,一顆慈悲佛心,一本佛語開示,一群可愛的小和尚,一幅幅人間百態圖,寓教於樂、融情於理,拈花問佛,洞察世事,每個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行走人生的點滴啓發。一本在手,能斷人生之苦,收獲喜樂人生。
  《感悟人生》是一本與你有佛緣的功德書。附書贈送學誠法師親筆題字新年開示,可張貼於案前,時刻啓發心性、增長福報智慧。

內容簡介

  《感悟人生》為學誠法師人生三書係列之一,是用漫畫的形式闡釋佛法的繪本書。
  2006年9月到12月期間,學誠法師在北京龍泉寺作瞭題為《感悟人生》的係列開示。《感悟人生》係列開示共10講,法師從生命的本源講起,結閤日常生活、工作和修行的點點滴滴,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教我們把握未來的方嚮,過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感悟人生》如同一位傳遞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夠給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奮鬥的年輕人、渴望修身養性的中老年人,帶去佛性的智慧和感悟,盡早離苦得樂,過上吉祥喜樂的幸福人生。

作者簡介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66年齣生,福建仙遊人。1982年於莆田廣化寺定海長老座下剃度,並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1991年於中國佛學院獲碩士學位。2007年獲授泰國硃拉隆功佛教大學教育行政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獲孟加拉國阿底峽大師和平金奬。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央青聯副主席、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主編、《福建佛教》主編等職務。

  賢書法師,俗名劉書紅,1970年齣生,2010年5月在北京龍泉寺於上學下誠法師座下剃度。2012年11月於福建莆田廣化寺受具足戒,師父學誠法師為得戒和尚。

  賢帆法師,俗名王一帆,1987年齣生,2012年2月在北京龍泉寺於上學下誠法師座下剃度。2012年11月於福建莆田廣化寺受具足戒,師父學誠法師為得戒和尚。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感悟人生
一、人生何去何從
二、善惡在心
三、雲何降伏其心
四、環境對人的影響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六、願力和智慧
七、超越自我

第二講 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
一、佛法對於我們生命的價值
二、佛法與世間法
三、名相無自性 善法是良藥
四、圓滿的信仰
五、學佛的方法和路子
六、如何與佛法相應

第三講 佛教是一種係統完整的生命教育
一、佛陀開創瞭生命教育
二、依師熏修 珍惜暇身
三、無常是苦
四、苦樂源自內心 生命相續無限
五、無明與智慧
六、生命教育 從心開始

第四講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一、信仰淡化的原因
二、欲樂與法樂
三、以善法欲對治私欲
四、覺照無常智慧生

第五講 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
一、終極信仰與經驗傳承
二、自他一體惜因緣
三、佛法是心地法門
四、世間善法與齣世間法
五、成佛的階梯
六、發長遠心
七、利他與如理聽聞

第六講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
一、生命,一道深奧的命題
二、智慧對治煩惱心
三、心上用功得解脫
四、分享佛法這束陽光

第七講 從內心深處尋找苦樂源頭
一、融入團隊 利人利己
二、培養良善的習慣
三、生命真正的價值
四、走進佛法
五、正見破無明 五蘊成假我
六、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第八講 如何掃除自心的塵垢
一、次第修學
二、如何得解脫
三、珍惜生命
四、共業增上

第九講 尋找生命中的貴人
一、修行菩薩道
二、依師學修
三、饒益有情
四、依師踐行莫空過
五、把握緣起 離苦得樂
六、貴人引路 依教奉行

第十講 阿底峽尊者的啓示
一、阿底峽尊者
二、佛法是自覺覺他
三、善觀緣起 深信業果

精彩書摘

  人生何去何從
  為什麼皈依、受戒與修行有著緊密的聯係呢?大傢可以想一想,每個人都是如何而生,為何而活?
  “如何而生”就是我們能夠來到這樣一個人世間的原因。我們來到人世間以後,是為瞭什麼而活在這個世間的?就是來到這個世間的原因是什麼,活在這個世間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作為佛教徒,大傢要關心、探討、解決的問題。
  未皈依以前,大傢在傢裏、在世俗社會生活。世俗社會有種種的標準、種種的價值觀、種種的生活方式。我們在世俗社會的生活中,有時候會感覺到痛苦,有時候會感覺到快樂,更多的情況下是痛苦當中有快樂,快樂當中又夾雜著痛苦,苦樂交參,苦多樂少。痛苦永遠比快樂多,痛苦的時間永遠比快樂的時間長;快樂永遠比痛苦短暫,快樂永遠比痛苦少。我們在佛門裏就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如何讓我們的快樂能夠持久,讓我們的痛苦能夠越來越淡化,越來越短暫,最後把這些痛苦全部消除掉。
  皈依的意思就是皈投、依靠。皈投、依靠什麼呢?皈投三寶,依靠三寶。比如社會上發生的一些自然災害:颱風把房子颳倒瞭,地震把房子震倒瞭,火災把房子燒沒瞭……你沒有房子住瞭,沒有東西吃瞭,沒有錢花瞭……那怎麼辦呢?要去投親,要去靠友,要去皈投,要去尋找依靠,要去尋找皈依,尋找彆人對我們的幫助和庇護。這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傢在生活層麵、物質層麵遇到問題和苦難的時候,需要彆人給我們幫忙。我們內心裏麵的問題--煩惱、業、痛苦,在世間找來找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找不到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人,寺院裏麵的佛法僧三寶就是要為我們解決這樣的一些問題。兩韆多年來,多少人皈投在釋迦牟尼佛的門下!多少人獲得生命的解脫,獲得人生意義的最大實現!
  不忘初心常省思
  1.勿忘初心
  有些人來到寺廟學佛法,好像修行沒有什麼進步,好像修行會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離自己越遠,這是什麼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發心忘記瞭。我們學佛到一定時候,來到廟裏法會參加多瞭,往往就會把自己最初的發心忘記掉。最初的發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學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學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記掉瞭,當然你的行為就顯示不齣它的意義。你的行為沒有意義,那麼你的結果自然而然就不好瞭。
  佛法是非常注重發心的。你是發清淨心,還是發染汙心;是發善心,還是起惡念;你是散亂心,還是內心裏麵都是戒定慧的功夫,這種行為所顯示齣來的意義是大大不一樣的。
  猶如一個學生去瞭學校,如果不好好念書,不認真用心念書,哪怕每天去學校,最後考試成績也會很差。我們去瞭學校,自己要認真用功,用心讀書,找最好的老師接受教育,並且按照老師的要求,認認真真去完成作業,最後纔會有好的成績。如果來到學校,根本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用功學習,老師為我們指齣來的問題也不能很好地改進,那麼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學校,僅僅是徒有其名。我們學得比較久的同學,常常會犯這個毛病。
  有時候我們也會說:我們在三寶地就是為瞭要積聚資糧,為瞭要好好學佛法,為瞭要好好修行。這個時候的認識,僅僅是理論上的認可、理論上的認知而已,而實際上此時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第一天、第一次來到寺廟那一刻的心,已經是大大不同瞭。
  2.嫉妒和驕慢
  佛法告訴我們,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誠、非常懇切,我們非常認真去修行,纔能夠有感應。我們不能至誠、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說明我們已經在散亂,我們在起慢心,我們在掉舉,我們在嫉妒,我們在比較、在分彆、在煩惱。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會障礙我們來到廟裏聽經聞法,使我們不能如理思維,不能如理抉擇,不能把法真正地聽到心裏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礙住瞭。
  我們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驕慢是比較容易犯的兩個毛病。慢心的特點就是你在高處看人,嫉妒的特點就是你自己站在低處去看人。從低處看人,你就覺得好像每個人都比自己好,各方麵都比自己好。那麼,彆人每一方麵都比你好這本身不是問題,當你看到彆人用功修行,具有能力、財富、品貌等,事業、傢庭比自己好,你就會內心難過、內心起煩惱、內心産生痛苦,這個就叫做嫉妒,這就是問題。
  什麼叫做驕慢呢?我們多做瞭一點事情時,就覺得我做瞭很多,彆人都不如我;我們做得好一點,就認為彆人做得那麼差勁;我們自己比彆人聰明一點,就覺得彆人都很笨;我們能力比彆人強一點,就會看不起彆人,會認為彆人那麼差勁;我們自己文化高一點,就覺得彆人文化程度那麼低;我們體力好一點,就覺得彆人那麼無能……諸如此類,內心總是不能平靜,內心總是不能平衡,內心總是不能以平常心來認識自己,以平常心來對人、對事,以平常心來學佛法。
  古來祖師大德講“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夠如實認識到自己的心,自己內心是什麼狀態,內心是什麼問題,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問題。內心的問題中,有些問題是你當下的問題,認識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煩惱障、所知障重;有些內心的問題,是你過去世等流下來、過去纍積下來的,把你內心障礙住瞭,把你內心那份善良的、清淨的、莊嚴的心給塞滿瞭。那怎麼辦呢?你要把這些障礙、問題清除掉,就要去懺悔。
  智慧對治煩惱心
  1.調伏內心
  阿羅邏迦蘭,這位修行人,他的禪定功夫佛陀很容易就達到瞭--“無所有定”,但這還不能完全製伏人的煩惱,僅僅是剋製自己的煩惱。猶如搬石頭壓草一樣,雖然這棵草可能會長期被石頭壓在下麵,但是草的生命依然存在,哪怕它非常微弱,這是不究竟的。
  釋迦牟尼佛不滿足於這位外道的成就,所以就離開瞭。“無所有定”已經很不容易瞭,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能夠把自己內在的煩惱剋服住,讓它不齣現,對我們來說就很難瞭。即便我們作為佛教徒,甚至我們可能學瞭很多年的佛法,做到這點也不容易。佛法告訴我們,要在起心動念的時候來下功夫,來做文章,來對治煩惱。這跟外道的“無想定”不一樣。“無想定”對內在的微細煩惱,以及自己色身的障礙、束縛還沒有真正地破除。雖然自己對外在的境界--五欲的境界有很強的厭離心,甚至厭惡的心,但是內心裏邊的那種功夫,那種明淨的功夫還是沒有真正得到。
  我們凡夫位的人如何把握內心?很多人一開始是用壓抑的辦法,就是讓心念不起。我們內心對種種的境界,包括外在的種種境界會貪求、執著。有貪就會生執。如果我們貪求外境,內心就會一直想得到它、擁有它。我們學佛法的人,對外在的境界,尤其是五欲的境界,應該以正確的觀念、正確的態度去對待,要以智慧去抉擇它,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不應該有這樣的念頭。實際上,這些念頭和想法會一直齣現。那怎麼辦呢?也隻有采取一種剋製的辦法,就是我們的心有意去剋服它。這樣時間一長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腦、心髒、身體裏的細胞,甚至我們人的整個血液循環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這個心本來就像大海一樣,我們所有的念頭、所有的心念就猶如波浪一樣。我們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如何訓練我們的心,而不是讓我們的心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心念不會生起,我們就變成一潭死水瞭,心就變得沒有作用瞭,心就死瞭。過去說“哀莫大於心死”,這個心一死就很難解救瞭。
  我們麵對境界的時候,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境界,內心裏邊的念頭又會洶湧澎湃,力量又會非常地強。隻有慢慢來調伏,一點一點來調伏。
  2.攀緣的心
  我們內心的念頭就如大海裏麵的波浪一樣,力量非常強烈,洶湧澎湃。你一旦被大浪衝擊到,不要說人的生命瞭,甚至住的房子、莊稼、輪船都會被捲到海裏去,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強烈的。我們內心的波浪也是一樣,它的作用也非常大。比如說,我們的眼睛能看到東西,看到外在的色相、色境,就會有念頭生起來。從好的方麵來講,當我們看到佛像時,我們就如同見佛瞭,清淨、莊嚴、圓滿、智慧、慈悲……這些境界對自己、對眾生是如何好、如何有益,等等。也就是,當我們眼睛看到佛像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個念頭知道是佛像;第二個念頭,知道是佛;第三個念頭,知道佛的神通妙用;第四個念頭,想到佛對自己有什麼作用和幫助……很多聯想會一直持續下去、等流下去、推理下去。
  換一個角度講,我們看到不好的事情,也會這麼去聯想。比如人傢給我們不好看的臉色,或者不搭理我們的時候,不跟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産生不好的持續聯想的等流,會想:“昨天我是不是得罪瞭他?”“過去我有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情?”會引發很多不好的聯想。這是很正常的,也是常常會發生的,每一個人都會有。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的心一直在攀緣。
  攀緣就是我們對自己所緣的境界,內心一直不能平靜如水,一直在動搖。換一個角度講,我們的心一直被外境動搖。我們第一念看到、聽到這個境界,之後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甚至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乃至幾天、幾個月、幾年,可能就因為無法忘懷某人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句話、某一個動作,從而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修行,影響我們的一生,影響我們的一世,不知不覺就會有一個力量支配著自己。你對彆人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彆人未必知道,也未必會有跟你一樣的想法。你對彆人有這樣強的一種執著觀念,彆人未必跟你一樣。反過來說,你對彆人可能會有很深的一種誤會,這個誤會一直深埋在自己的心裏。而被你誤會的人,他自己可能反而不知道,他不會跟你一樣。也就是說,這不是相等的。這個就是我們凡人的一種心,凡夫的一種心態,凡夫內心的一種問題。
  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有。我們隻有麵對這些攀緣的心,把它慢慢地淡化,慢慢地糾正,纔能夠以智慧、慈悲麵對外在的境界。六根接觸六境,就會起心動念。我們必須要進行真正的實修,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在我們六根的門頭上下功夫。
  3.曆事練心
  剛纔談到外道修“無想定”,因為他覺得心念不容易轉變、轉變不瞭,所以隻能壓抑。他們認為我們隻能壓抑自己內心對外在的貪欲、嗔恚、我慢、驕慢、嫉妒、障礙……種種不好的心理,不讓這些過失齣現,如同地上長瞭很多雜草,拔也拔不完、拔不掉,隻有搬一塊巨大的石頭把它壓住,不讓它再長起來。實際上我們內在的雜草很多,我們自己也能夠感受得到。貪欲的草、嗔恚的草、愚癡的草、懷疑的草……這些草不是一次、兩次拔掉瞭就沒有瞭。今天拔掉,明天、後天它又長齣來瞭,我們拔一韆次、一萬次都拔不完,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從根本上拔除,沒有把草根挖掉,沒有把種子去掉。
  我們常常說“曆事練心”。“曆事練心”的“事”就是一種境界,通過這些境界來磨煉我們自己的內心,通過外在的這些境界把我們內在的根本煩惱、隨煩惱,種種煩惱的種子引發齣來,然後去對治。
  比如你嗔心比較大,喜好罵人,脾氣不好。如果你一個人待在房間裏,天天不跟人見麵、接觸,自然而然你就不會跟人去吵架。不跟人接觸怎麼會吵架?你可能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天天麵對的、看到的都是一些實物、一些花草,或者一些其他的動物,自然而然內心裏麵就不會有什麼問題。社會上為什麼很多人喜歡養花、養草、養一些寵物呢?他們覺得跟人接觸打交道太纍、太苦,還不如跟這些花草等植物、這些小動物在一起。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你跟這些小動物說話他們隻能聽,沒辦法迴答,也不會把話傳給彆人,是不是?花草也不會講話。人這樣做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心轉移到小動物、花草上麵。
  學佛修行的人也是這樣。因為你內心不想跟彆人互動,不想跟彆人接觸,自然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你真正跟人接觸、跟人相處、跟人溝通、打交道、辦事情的時候,就不那麼簡單瞭。人傢不理睬你那一套,人傢不聽你那一套,人傢不接受你講的,那時你起不起煩惱?我們有沒有慈悲心,有沒有定力,有沒有戒律,這時纔能看得齣來。在這些境界上,我們纔能夠真正去體現佛法、落實佛法。
  4.心靜如水
  當釋迦牟尼佛開始修“無想定”時,他對內心這些生滅現象已經認識到瞭,但是不能完全、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修“無想定”的人臨終最多也隻能生到無想天,而實際上內在煩惱種子的根源沒有完全去除,是不究竟的。我們學佛法的目的是究竟離苦得樂,是讓我們的心清淨、圓滿,沒有一點點的執著,沒有一點點的染汙,心非常有力量。海水可能非常平靜,沒有一點波瀾,但是能夠承載萬噸巨輪。雖然我們的心平靜如水,但力量很大,力量就蘊含在平靜當中。反過來說,我們內心如果有起伏、有動蕩,力量就會受到影響,作用也會受到影響,並且對其他的人和事也會有妨礙和壞處。心性可以用水來作比喻,心性非常清淨,清澈見底,猶如一麵鏡子一樣清淨無垢,它的本性是完全沒有染汙的。
  我們如何來慢慢淨化這種不乾淨的水,淨化我們自己煩惱的心、染汙的心?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說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就能夠完全淨化的,要經過長時間的用功、長時間的努力,還要有佛法正確的知見作指導。
  5.啓發悟性
  我們學佛法的時候,常常也會打各種各樣的妄想。我們打這些妄想,起種種的煩惱,有時候對治起來非常難。你要一個一個來對治,非常不容易。
  過去有一個皇帝叫梁武帝,他信佛。還有兩個人,一僧一俗,一個是傅大士,一個是寶誌公,他們都是從兜率天下來護持梁武帝的。有一天,梁武帝請傅大士給他講《金剛經》。傅大士上颱講《金剛經》的時候,隻把戒尺拍一下,就下來瞭,什麼話也沒有說,什麼經也沒有講,把梁武帝搞得莫名其妙。梁武帝問寶誌禪師:“今天我是不是哪裏做錯瞭,哪裏的行為不規範瞭,有對不起傅大士的地方?”寶誌禪師對梁武帝說:“你做得一點都沒有錯,傅大士講的經也沒有錯,他確實是講完瞭。”梁武帝說:“我一句話都沒聽到,他都沒有開口,怎麼會講完瞭呢?”寶誌禪師說:“《金剛經》中的'金剛'是一種比喻,是一種力量的比喻--無所不摧。摧斷的就是我們的煩惱障、業障。般若智慧就像金剛一樣,能夠斷我們的業,斷我們的煩惱。他這樣的舉動就是告訴我們,要用佛法智慧的寶劍來斬斷我們煩惱和業的種子,一刀兩斷,而不是拿個石頭把草壓住。隻有真正靠智慧,纔能夠解除我們的煩惱、業障,智慧纔能夠把心轉變過來。”寶誌禪師給梁武帝這麼一講,梁武帝慢慢就明白瞭。確實不需要講很多話,佛法是讓人去悟,去悟佛法是什麼。
  所以,佛法啓發我們的悟性。悟性得到啓發以後,智慧纔能增長。智慧增長起來的時候,煩惱與業纔能夠得到消除,不然這些很微細的內在煩惱與業對我們障礙很大。
  6.有智慧纔有力量
  有時候我們要去懺悔,但懺悔心卻生不起來,也不容易真正生起。我們說四力懺悔,不僅僅是把這些文詞念一念就算懺悔,也不等於我們磕一些響頭就能夠把這些業障、煩惱障鏟除掉,真正要有一種很強的智慧的力量,纔能夠摧毀煩惱與業的障礙和種子,纔能夠把他們連根拔起。煩惱與業本身是無有形相的,它是人內心當中的一種力量--一種不好的力量,一種不好的障礙和癥結。智慧也可以說就是佛法的代錶,佛法的本質就是智慧、慈悲與福德。剛纔我談到瞭我們內心當中無有窮盡、綿綿密密、心心念念、非常深細的煩惱在起作用。常常講“剪不斷,理還亂”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你斷除不瞭,想去理一理自己的頭緒都理不齣來,今天理好瞭,明天又亂瞭。
  其實,我們認識、瞭解自己的這個色身是很重要的。我們對自己血肉之軀的認識也需要靠佛法的智慧,而不是用一些世俗的、外道的,或者是自己憑空想象的辦法來對治,那樣的話也會搞齣毛病來。因為我們人的身體也是受心支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心和智慧、煩惱、自己的業都有關聯,也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是心在主導身體。身體本身沒有對和錯、好和壞。對和錯、好和壞都在心這個癥結上,不在外在的境上。人的身體也是一個境界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感悟人生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感悟人生 pdf 下載 mobi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感悟人生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讀者評價

評分

非常好,我要好好學習,好好修心

評分

運輸過程有小破損,不影響使用

評分

作為一個俗人也是有必要瞭解下的。

評分

沒有外麵的包裝盒,不過書是挺好的

評分

快樂,其實沒有那麼復雜。信手拈來,當下就是。賢二就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睏境的時候,一起來“二”一下。放下架子,擺齣自己舒服的狀態來。常常把想不開、不愉快的事放在心中,就猶如蘊集腐敗之物,能令心生病,要常去打掃。多看好書,多看好事,多念人恩,心中就像引入瞭清泉。就如書中所言: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瞭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要做好人,不要做一個痛苦地人、委屈的人,要做一個快樂的人,有力量的人。

評分

一套3本,買瞭很多套,發給公司員工看

評分

漫畫很可愛,道理很膚淺,不過真正的道理都很淺顯

評分

書很好,一起集中學習下。

評分

京東的東西購買很放心,發貨速度很快。大品牌售後有保障,所以買著很放心。很寶貴的?買來慢慢細讀!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关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思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