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学诚法师 著,贤书,贤帆 绘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商品介绍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28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24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诚法师人生三书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弘一法师手写书名,“感悟人生”四字选自弘一法师李叔同亲笔手写《华严集联三百》。《集联》集高超的哲理美、文学美于一体,给人以极强的启发性和感染力,看到之人可顿得无穷“法味”,顿生“无上清凉”之弘法利生,作用殊胜。它是弘一法师高超的文学、艺术、佛法造诣三合一的结晶,是法师的“大智”才调、“大悲”性情、“大雄”精神三合一的体现,功力之高,内容、形式之完美,并世再无第二个人能做得出来。
  《感悟人生》是漫画与佛学思想的完美融合!用可爱谐趣的漫画将深邃的佛家思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风格幽默谐趣,内容通俗易懂,僧众读者走上人生明达、智慧、自在、清静之路。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莆田广化寺、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人生三书系列新漫画,师承弘一大师佛法精髓,开示读者人生真谛,启发人们获得对生命的佛性感悟。
  一代高僧,一颗慈悲佛心,一本佛语开示,一群可爱的小和尚,一幅幅人间百态图,寓教于乐、融情于理,拈花问佛,洞察世事,每个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行走人生的点滴启发。一本在手,能断人生之苦,收获喜乐人生。
  《感悟人生》是一本与你有佛缘的功德书。附书赠送学诚法师亲笔题字新年开示,可张贴于案前,时刻启发心性、增长福报智慧。

内容简介

  《感悟人生》为学诚法师人生三书系列之一,是用漫画的形式阐释佛法的绘本书。
  2006年9月到12月期间,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作了题为《感悟人生》的系列开示。《感悟人生》系列开示共10讲,法师从生命的本源讲起,结合日常生活、工作和修行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教我们把握未来的方向,过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感悟人生》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给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带去佛性的智慧和感悟,尽早离苦得乐,过上吉祥喜乐的幸福人生。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央青联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福建佛教》主编等职务。

  贤书法师,俗名刘书红,1970年出生,2010年5月在北京龙泉寺于上学下诚法师座下剃度。2012年11月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受具足戒,师父学诚法师为得戒和尚。

  贤帆法师,俗名王一帆,1987年出生,2012年2月在北京龙泉寺于上学下诚法师座下剃度。2012年11月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受具足戒,师父学诚法师为得戒和尚。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一、人生何去何从
二、善恶在心
三、云何降伏其心
四、环境对人的影响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六、愿力和智慧
七、超越自我

第二讲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一、佛法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
二、佛法与世间法
三、名相无自性 善法是良药
四、圆满的信仰
五、学佛的方法和路子
六、如何与佛法相应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一、佛陀开创了生命教育
二、依师熏修 珍惜暇身
三、无常是苦
四、苦乐源自内心 生命相续无限
五、无明与智慧
六、生命教育 从心开始

第四讲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一、信仰淡化的原因
二、欲乐与法乐
三、以善法欲对治私欲
四、觉照无常智慧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一、终极信仰与经验传承
二、自他一体惜因缘
三、佛法是心地法门
四、世间善法与出世间法
五、成佛的阶梯
六、发长远心
七、利他与如理听闻

第六讲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一、生命,一道深奥的命题
二、智慧对治烦恼心
三、心上用功得解脱
四、分享佛法这束阳光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一、融入团队 利人利己
二、培养良善的习惯
三、生命真正的价值
四、走进佛法
五、正见破无明 五蕴成假我
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一、次第修学
二、如何得解脱
三、珍惜生命
四、共业增上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一、修行菩萨道
二、依师学修
三、饶益有情
四、依师践行莫空过
五、把握缘起 离苦得乐
六、贵人引路 依教奉行

第十讲 阿底峡尊者的启示
一、阿底峡尊者
二、佛法是自觉觉他
三、善观缘起 深信业果

精彩书摘

  人生何去何从
  为什么皈依、受戒与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个人都是如何而生,为何而活?
  “如何而生”就是我们能够来到这样一个人世间的原因。我们来到人世间以后,是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间的?就是来到这个世间的原因是什么,活在这个世间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作为佛教徒,大家要关心、探讨、解决的问题。
  未皈依以前,大家在家里、在世俗社会生活。世俗社会有种种的标准、种种的价值观、种种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世俗社会的生活中,有时候会感觉到痛苦,有时候会感觉到快乐,更多的情况下是痛苦当中有快乐,快乐当中又夹杂着痛苦,苦乐交参,苦多乐少。痛苦永远比快乐多,痛苦的时间永远比快乐的时间长;快乐永远比痛苦短暂,快乐永远比痛苦少。我们在佛门里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快乐能够持久,让我们的痛苦能够越来越淡化,越来越短暂,最后把这些痛苦全部消除掉。
  皈依的意思就是皈投、依靠。皈投、依靠什么呢?皈投三宝,依靠三宝。比如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台风把房子刮倒了,地震把房子震倒了,火灾把房子烧没了……你没有房子住了,没有东西吃了,没有钱花了……那怎么办呢?要去投亲,要去靠友,要去皈投,要去寻找依靠,要去寻找皈依,寻找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和庇护。这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在生活层面、物质层面遇到问题和苦难的时候,需要别人给我们帮忙。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烦恼、业、痛苦,在世间找来找去,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找不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寺院里面的佛法僧三宝就是要为我们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两千多年来,多少人皈投在释迦牟尼佛的门下!多少人获得生命的解脱,获得人生意义的最大实现!
  不忘初心常省思
  1.勿忘初心
  有些人来到寺庙学佛法,好像修行没有什么进步,好像修行会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离自己越远,这是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了。我们学佛到一定时候,来到庙里法会参加多了,往往就会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掉。最初的发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学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学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记掉了,当然你的行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你的行为没有意义,那么你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佛法是非常注重发心的。你是发清净心,还是发染污心;是发善心,还是起恶念;你是散乱心,还是内心里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这种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大大不一样的。
  犹如一个学生去了学校,如果不好好念书,不认真用心念书,哪怕每天去学校,最后考试成绩也会很差。我们去了学校,自己要认真用功,用心读书,找最好的老师接受教育,并且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去完成作业,最后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来到学校,根本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用功学习,老师为我们指出来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改进,那么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学校,仅仅是徒有其名。我们学得比较久的同学,常常会犯这个毛病。
  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我们在三宝地就是为了要积聚资粮,为了要好好学佛法,为了要好好修行。这个时候的认识,仅仅是理论上的认可、理论上的认知而已,而实际上此时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第一天、第一次来到寺庙那一刻的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
  2.嫉妒和骄慢
  佛法告诉我们,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诚、非常恳切,我们非常认真去修行,才能够有感应。我们不能至诚、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说明我们已经在散乱,我们在起慢心,我们在掉举,我们在嫉妒,我们在比较、在分别、在烦恼。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障碍我们来到庙里听经闻法,使我们不能如理思维,不能如理抉择,不能把法真正地听到心里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碍住了。
  我们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骄慢是比较容易犯的两个毛病。慢心的特点就是你在高处看人,嫉妒的特点就是你自己站在低处去看人。从低处看人,你就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比自己好,各方面都比自己好。那么,别人每一方面都比你好这本身不是问题,当你看到别人用功修行,具有能力、财富、品貌等,事业、家庭比自己好,你就会内心难过、内心起烦恼、内心产生痛苦,这个就叫做嫉妒,这就是问题。
  什么叫做骄慢呢?我们多做了一点事情时,就觉得我做了很多,别人都不如我;我们做得好一点,就认为别人做得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就觉得别人都很笨;我们能力比别人强一点,就会看不起别人,会认为别人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文化高一点,就觉得别人文化程度那么低;我们体力好一点,就觉得别人那么无能……诸如此类,内心总是不能平静,内心总是不能平衡,内心总是不能以平常心来认识自己,以平常心来对人、对事,以平常心来学佛法。
  古来祖师大德讲“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够如实认识到自己的心,自己内心是什么状态,内心是什么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是你当下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烦恼障、所知障重;有些内心的问题,是你过去世等流下来、过去累积下来的,把你内心障碍住了,把你内心那份善良的、清净的、庄严的心给塞满了。那怎么办呢?你要把这些障碍、问题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智慧对治烦恼心
  1.调伏内心
  阿罗逻迦兰,这位修行人,他的禅定功夫佛陀很容易就达到了--“无所有定”,但这还不能完全制伏人的烦恼,仅仅是克制自己的烦恼。犹如搬石头压草一样,虽然这棵草可能会长期被石头压在下面,但是草的生命依然存在,哪怕它非常微弱,这是不究竟的。
  释迦牟尼佛不满足于这位外道的成就,所以就离开了。“无所有定”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能够把自己内在的烦恼克服住,让它不出现,对我们来说就很难了。即便我们作为佛教徒,甚至我们可能学了很多年的佛法,做到这点也不容易。佛法告诉我们,要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来下功夫,来做文章,来对治烦恼。这跟外道的“无想定”不一样。“无想定”对内在的微细烦恼,以及自己色身的障碍、束缚还没有真正地破除。虽然自己对外在的境界--五欲的境界有很强的厌离心,甚至厌恶的心,但是内心里边的那种功夫,那种明净的功夫还是没有真正得到。
  我们凡夫位的人如何把握内心?很多人一开始是用压抑的办法,就是让心念不起。我们内心对种种的境界,包括外在的种种境界会贪求、执著。有贪就会生执。如果我们贪求外境,内心就会一直想得到它、拥有它。我们学佛法的人,对外在的境界,尤其是五欲的境界,应该以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要以智慧去抉择它,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不应该有这样的念头。实际上,这些念头和想法会一直出现。那怎么办呢?也只有采取一种克制的办法,就是我们的心有意去克服它。这样时间一长的话,我们的心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脑、心脏、身体里的细胞,甚至我们人的整个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个心本来就像大海一样,我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心念就犹如波浪一样。我们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如何训练我们的心,而不是让我们的心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心念不会生起,我们就变成一潭死水了,心就变得没有作用了,心就死了。过去说“哀莫大于心死”,这个心一死就很难解救了。
  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内心里边的念头又会汹涌澎湃,力量又会非常地强。只有慢慢来调伏,一点一点来调伏。
  2.攀缘的心
  我们内心的念头就如大海里面的波浪一样,力量非常强烈,汹涌澎湃。你一旦被大浪冲击到,不要说人的生命了,甚至住的房子、庄稼、轮船都会被卷到海里去,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强烈的。我们内心的波浪也是一样,它的作用也非常大。比如说,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东西,看到外在的色相、色境,就会有念头生起来。从好的方面来讲,当我们看到佛像时,我们就如同见佛了,清净、庄严、圆满、智慧、慈悲……这些境界对自己、对众生是如何好、如何有益,等等。也就是,当我们眼睛看到佛像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念头知道是佛像;第二个念头,知道是佛;第三个念头,知道佛的神通妙用;第四个念头,想到佛对自己有什么作用和帮助……很多联想会一直持续下去、等流下去、推理下去。
  换一个角度讲,我们看到不好的事情,也会这么去联想。比如人家给我们不好看的脸色,或者不搭理我们的时候,不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不好的持续联想的等流,会想:“昨天我是不是得罪了他?”“过去我有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情?”会引发很多不好的联想。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常常会发生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的心一直在攀缘。
  攀缘就是我们对自己所缘的境界,内心一直不能平静如水,一直在动摇。换一个角度讲,我们的心一直被外境动摇。我们第一念看到、听到这个境界,之后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甚至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乃至几天、几个月、几年,可能就因为无法忘怀某人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从而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修行,影响我们的一生,影响我们的一世,不知不觉就会有一个力量支配着自己。你对别人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别人未必知道,也未必会有跟你一样的想法。你对别人有这样强的一种执著观念,别人未必跟你一样。反过来说,你对别人可能会有很深的一种误会,这个误会一直深埋在自己的心里。而被你误会的人,他自己可能反而不知道,他不会跟你一样。也就是说,这不是相等的。这个就是我们凡人的一种心,凡夫的一种心态,凡夫内心的一种问题。
  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我们只有面对这些攀缘的心,把它慢慢地淡化,慢慢地纠正,才能够以智慧、慈悲面对外在的境界。六根接触六境,就会起心动念。我们必须要进行真正的实修,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在我们六根的门头上下功夫。
  3.历事练心
  刚才谈到外道修“无想定”,因为他觉得心念不容易转变、转变不了,所以只能压抑。他们认为我们只能压抑自己内心对外在的贪欲、嗔恚、我慢、骄慢、嫉妒、障碍……种种不好的心理,不让这些过失出现,如同地上长了很多杂草,拔也拔不完、拔不掉,只有搬一块巨大的石头把它压住,不让它再长起来。实际上我们内在的杂草很多,我们自己也能够感受得到。贪欲的草、嗔恚的草、愚痴的草、怀疑的草……这些草不是一次、两次拔掉了就没有了。今天拔掉,明天、后天它又长出来了,我们拔一千次、一万次都拔不完,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拔除,没有把草根挖掉,没有把种子去掉。
  我们常常说“历事练心”。“历事练心”的“事”就是一种境界,通过这些境界来磨炼我们自己的内心,通过外在的这些境界把我们内在的根本烦恼、随烦恼,种种烦恼的种子引发出来,然后去对治。
  比如你嗔心比较大,喜好骂人,脾气不好。如果你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天天不跟人见面、接触,自然而然你就不会跟人去吵架。不跟人接触怎么会吵架?你可能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天天面对的、看到的都是一些实物、一些花草,或者一些其他的动物,自然而然内心里面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社会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养花、养草、养一些宠物呢?他们觉得跟人接触打交道太累、太苦,还不如跟这些花草等植物、这些小动物在一起。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跟这些小动物说话他们只能听,没办法回答,也不会把话传给别人,是不是?花草也不会讲话。人这样做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心转移到小动物、花草上面。
  学佛修行的人也是这样。因为你内心不想跟别人互动,不想跟别人接触,自然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你真正跟人接触、跟人相处、跟人沟通、打交道、办事情的时候,就不那么简单了。人家不理睬你那一套,人家不听你那一套,人家不接受你讲的,那时你起不起烦恼?我们有没有慈悲心,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戒律,这时才能看得出来。在这些境界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去体现佛法、落实佛法。
  4.心静如水
  当释迦牟尼佛开始修“无想定”时,他对内心这些生灭现象已经认识到了,但是不能完全、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修“无想定”的人临终最多也只能生到无想天,而实际上内在烦恼种子的根源没有完全去除,是不究竟的。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究竟离苦得乐,是让我们的心清净、圆满,没有一点点的执著,没有一点点的染污,心非常有力量。海水可能非常平静,没有一点波澜,但是能够承载万吨巨轮。虽然我们的心平静如水,但力量很大,力量就蕴含在平静当中。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如果有起伏、有动荡,力量就会受到影响,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并且对其他的人和事也会有妨碍和坏处。心性可以用水来作比喻,心性非常清净,清澈见底,犹如一面镜子一样清净无垢,它的本性是完全没有染污的。
  我们如何来慢慢净化这种不干净的水,净化我们自己烦恼的心、染污的心?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就能够完全净化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用功、长时间的努力,还要有佛法正确的知见作指导。
  5.启发悟性
  我们学佛法的时候,常常也会打各种各样的妄想。我们打这些妄想,起种种的烦恼,有时候对治起来非常难。你要一个一个来对治,非常不容易。
  过去有一个皇帝叫梁武帝,他信佛。还有两个人,一僧一俗,一个是傅大士,一个是宝志公,他们都是从兜率天下来护持梁武帝的。有一天,梁武帝请傅大士给他讲《金刚经》。傅大士上台讲《金刚经》的时候,只把戒尺拍一下,就下来了,什么话也没有说,什么经也没有讲,把梁武帝搞得莫名其妙。梁武帝问宝志禅师:“今天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哪里的行为不规范了,有对不起傅大士的地方?”宝志禅师对梁武帝说:“你做得一点都没有错,傅大士讲的经也没有错,他确实是讲完了。”梁武帝说:“我一句话都没听到,他都没有开口,怎么会讲完了呢?”宝志禅师说:“《金刚经》中的'金刚'是一种比喻,是一种力量的比喻--无所不摧。摧断的就是我们的烦恼障、业障。般若智慧就像金刚一样,能够断我们的业,断我们的烦恼。他这样的举动就是告诉我们,要用佛法智慧的宝剑来斩断我们烦恼和业的种子,一刀两断,而不是拿个石头把草压住。只有真正靠智慧,才能够解除我们的烦恼、业障,智慧才能够把心转变过来。”宝志禅师给梁武帝这么一讲,梁武帝慢慢就明白了。确实不需要讲很多话,佛法是让人去悟,去悟佛法是什么。
  所以,佛法启发我们的悟性。悟性得到启发以后,智慧才能增长。智慧增长起来的时候,烦恼与业才能够得到消除,不然这些很微细的内在烦恼与业对我们障碍很大。
  6.有智慧才有力量
  有时候我们要去忏悔,但忏悔心却生不起来,也不容易真正生起。我们说四力忏悔,不仅仅是把这些文词念一念就算忏悔,也不等于我们磕一些响头就能够把这些业障、烦恼障铲除掉,真正要有一种很强的智慧的力量,才能够摧毁烦恼与业的障碍和种子,才能够把他们连根拔起。烦恼与业本身是无有形相的,它是人内心当中的一种力量--一种不好的力量,一种不好的障碍和症结。智慧也可以说就是佛法的代表,佛法的本质就是智慧、慈悲与福德。刚才我谈到了我们内心当中无有穷尽、绵绵密密、心心念念、非常深细的烦恼在起作用。常常讲“剪不断,理还乱”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你断除不了,想去理一理自己的头绪都理不出来,今天理好了,明天又乱了。
  其实,我们认识、了解自己的这个色身是很重要的。我们对自己血肉之躯的认识也需要靠佛法的智慧,而不是用一些世俗的、外道的,或者是自己凭空想象的办法来对治,那样的话也会搞出毛病来。因为我们人的身体也是受心支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心和智慧、烦恼、自己的业都有关联,也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是心在主导身体。身体本身没有对和错、好和坏。对和错、好和坏都在心这个症结上,不在外在的境上。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境界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感悟人生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感悟人生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感悟人生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拜读一下,净化下心灵!

评分

2016年第四季度、2017第一季度报告评审中涉及机构(东北三省)的土地估价师

评分

很不错的额喉咙途游他田露吐唾沫大结局哭了看快来快来好好

评分

非常好的书,很值得一看,强烈推荐推荐推荐

评分

买来和孩子一起读,很有感悟

评分

书刚刚收到,开始潜心研读。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我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反省,我想学诚法师的教诲一定可以帮到我的!

评分

贤二很可爱,故事也挺有哲理,禅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包装好,运输好,非常满意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感悟人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