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丝洞》拷贝的回归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盛事。随着这次重获拷贝的实践,中外各界影评人、从业相关者,甚至影迷,都对《盘丝洞》的真实面貌付与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丛书之〈盘丝洞〉1927》既是一本关于早期电影的学术书,又是一本民国时期电影的文博书,有史料,有评论,有分析,有数据,对电影拷贝《盘丝洞》的历史与文本进行了全方面的考察与分析。学术角度看,本书涵盖的影评人的电影阐述、早期神怪片的历史、电影修复手法,从理论、历史、技术等多个角度展示了本书的专业性,是集原始档案呈现、档案收集过程、电影专业理论分析于一体的成果,是一本体现中国电影非物质分化遗产全面性的档案实录。
从图书体例上看,本书突破了以往学术图书生涩呆板的外观与形式,配合书稿灵活精巧的架构、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故事描绘的手法,围绕“盘丝洞”这一主题采用了典雅精致、惟妙惟肖的装帧风格,让尘封已久的《盘丝洞》历史档案“活”了起来。
《盘丝洞1927》一书主要围绕遗落在海外的早期电影拷贝《盘丝洞》重回祖国这一重大事件,用详细的早期文字图片与报道、事件参与者的口述、拷贝技术参数、电影放映研讨会实录、电影杂志特刊修复等数据和资料,记录历史、跟踪历史、展示历史,全面呈现了这一“影海遗珠”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电影资料馆,又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是中国广电总局所属的部门档案馆,同时与国家档案局有着密切的联系。该馆负责收集、整理、研究、保管中国生产的电影片的底片素材、拷贝、电影剧本、分镜头剧本、完成台本,以及剧照、海报、评介材料等有关电影创作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和数据,也保管部分外国电影拷贝和有关文图数据,并提供利用。在电影档案的收集、利用、电影理论研究、国内外电影学术交流和电影教学、电影报刊出版工作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是以电影档案工作为核心、业务和功能多元化的电影文化事业单位。它更以世界上最大的关于中国电影影像资料的收藏成为国际电影资料界重要成员之一。该馆拥有两座大型影片资料库——北京电影资料库和西安电影资料库以及各种不同规模和档次电影放映厅、电影文图资料库、录像、光盘视听室。
007 序 言 孙向辉
发现·回归
015 挪威国家图书馆馆长在交接仪式上的发言 [挪威]罗杰 ·约瑟沃德 王瀛 译
018 《盘丝洞》的发现与修复 [挪威]蒂娜·K﹒安卡曼 刘文宁 译
037 西游东归:从寻回《盘丝洞》看电影资料馆海外收集工作的意义与启示 沙 丹
053 摄制·缘起
056 演职员表
056 影片本事
059 但杜宇与《西游记》 尢半狂
061 《西游记》摄制经过谈 姚赓夔
066 《西游记》与电影 蒋吟秋
探索·解读
071 融画入影与哲理探寻:但杜宇电影“美”的表现及其历史贡献 李道新
093 别有“洞”天:1927年神怪片《盘丝洞》的历史及解读 李 镇
122 挪威修复版《盘丝洞》引发的质疑 黄德泉
139 现代报刊与《盘丝洞》的文化想象 薛 峰
159 从《申报》看《盘丝洞》 李 镇
197 特刊·影录—《盘丝洞》宣传史料介绍 李 楠
203 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上海影戏公司(1921—1937) 薛 峤
212 海上“但家班” 薛 宁
附 录
223 但杜宇大事年表 李道新 整理
西游东归:从寻回《盘丝洞》看电影资料馆海外收集工作的意义与启示 沙 丹
2014 年 4 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历经两年努力,终于从挪威迎回了国宝级影片《盘丝洞》修复版的胶片和数字拷贝,并在北京举办了交接仪式、研讨会和配乐活动,引发了学术界、媒体界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作为此次影片回归的见证者及配乐活动的策展人员,我内心的激动是难以言表的,甚至可以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以身为一名国家电影档案工作者为荣 ;同时,我也认为,《盘丝洞》的顺利回归,亦是近年来中国电影资料馆海外收集工作中的最大亮点,其影响堪比香港电影资料馆寻回、修复费穆的《孔夫子》,台北电影资料馆寻回、修复卜万苍的《恋爱与义务》。与《孔夫子》《恋爱与义务》两片出于华人捐赠不同,《盘丝洞》由于在北欧发现且保存并不完整(影片片头及前段部分遗失),在接洽、鉴定、谈判和回归的跨国实践操作中更显难度。因此,这次回归的意义显然是多元的:有效地填充了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推进了电影史的研究,提高了公众对于早期影像保护的认识,对于电影资料馆本身而言,也增加了我们寻回遗失海外的华语老电影的经验、荣耀和责任感。本文即从我个人经历感受出发,简单谈一下《盘丝洞》回归给我们工作带来的意义和启示。
西游归来的《盘丝洞》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在 2012 年 4 月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北京年会期间,得知挪威藏有一卷古老未知的中国电影。会后,在我馆外事处与对方的跟踪交流过程中,挪方发来了数十幅影片截图,那也是我本人第一次见到这些斑驳珍贵的影像。经过专家鉴定,很快就确定了这是在中国失传已久的《西游记》电影《盘丝洞》。同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大型早期电影学术研讨会上,时任电影资料馆副馆长的孙向辉女士在大会致辞中首次向与会代表透露了这一消息,引发了很多电影史专家的浓厚兴趣,像来自上海的石川教授便通过微博转述了此事,让《盘丝洞》通过社交网络最早进入了公众视野。此后,孙馆长为此事还专门率代表团赴欧洲,与挪威有关方面洽谈,就影片的修复情况进行了初步沟通。
挪方后将《盘丝洞》送欧洲某专业公司进行影像修复,但据说其过程并不顺利,其间还发生了该公司因破产保护而连累《盘丝洞》修复素材被暂时查封的惊险一幕。好在“劫难”度过,在更换服务商之后,影片最终修复完成并2013 年 10 月在奥斯陆重新公映。挪方通过当时的媒体报道,称要将影片无偿捐赠于中国,这引发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兴趣,搜狐等门户网站也找到我咨询此事,说实话那时我对该片的回归日程并不知情。后来我才了解到,挪方于 2013 年底专门委派人员来到中国电影资料馆,与中方主管领导就《盘丝洞》的回归事宜进行了正式会谈,双方最终确定于 2014 年 4 月在北京完成影片的捐赠交接,届时挪威国家图书馆的馆员和相关档案工作人员均会来华。就这样,《盘丝洞》这部讲述历经磨难、西天取经的“孤儿电影”(Orphan Film ,指查不到出处的早期影像,或找不到版权方的早期影片),经过八十多个春秋的海外流浪,终于东归祖国。
2014 年4 月15 日是影片正式回归公映的日子。而从此前的3 月14 日开始,作为单位的节目策划,我已经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对此次重要活动进行了不定期的介绍,尤其结合片中蜘蛛精们的“翻绳”游戏、唐僧屡遭挑逗而坐怀不乱等有趣段落进行宣传预热,取得了影迷们非常积极的反馈和互动。同时,为方便观众,搭着即将开始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还对《盘丝洞》活动进行了预售,仅在4 月13 日一天便销售出385 张票。因此,到了4 月15 日当天,能容纳六百多人的艺术影院早早便出现一票难求的盛景,对于一部20 世纪20 年代创作的老电影,这可是相当罕见又令人振奋的事情。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是关于“宿命”与“抗争”的哲学思辨。故事背景虽然特定,但其中探讨的人性困境却是永恒的。那些人物似乎被命运的丝线紧紧捆缚,无论他们如何挣扎、如何谋划,似乎都逃不出一个既定的框架。然而,正是这种绝望的底色,使得任何微小的反抗行为都显得异常壮烈。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选择”的方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一念之间的决定,最终汇聚成了改变一切的洪流。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史诗,这里的“英雄”往往是那些做了错误选择但又不得不面对后果的普通人。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扪心自问,如果身处那个情境,我是否会做出比书中人物更明智的选择?答案往往是否定的。这说明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种真实可信的、充满局限性的人类群像。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冷峻地揭示了环境对个体塑造力的强大,但同时也歌颂了在绝境中依然保留一丝良知和勇气的高贵。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简直就像是老式蒸汽火车在崎岖山路上艰难爬坡,时而缓慢沉思,仿佛每一个词句都经过了时间的打磨,时而又猛地加速,将人抛入一场措手不及的冲突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氛围的描摹,那股子陈旧、腐朽,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民间迷信色彩,扑面而来,让人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灰尘和潮湿的味道。书中对那些底层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他们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带着各自的挣扎和算计,眼神里透露出的那种对生活既绝望又充满狡黠的韧性,读来令人心惊。特别是几场关键的对手戏,对话短促而充满张力,每一个来回都像是高手过招,暗流涌动,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会是哪一方占据上风。虽然整体基调偏向压抑和晦暗,但恰到好处地穿插了一些黑色幽默的片段,如同在阴暗的隧道里瞥见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让读者在喘息之余,更能深入体会到人物命运的无常与荒诞。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你牢牢地拽入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让你亲身去感受那种步步为营的紧张感。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种近乎原始的、未经雕琢的情感流露。它没有过多地去解释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而是直接将那些复杂、矛盾的情感展示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体会。无论是爱、恨、嫉妒还是背叛,都处理得极其原始和本能,少了现代社会中那种过度理性化的包装。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好像被扔进了一个没有安全网的竞技场,只能依靠本能去理解这些人物的疯狂与挣扎。作者笔下的人物,他们的欲望是如此赤裸裸,他们的恐惧也是如此真实可见,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对人性深处的探险。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沉默”的运用,很多时候,最关键的信息不是通过对话传达的,而是通过角色长时间的凝视、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者干脆是长时间的空白来暗示的,这种留白艺术处理得非常高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力、且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它拒绝温和,选择直击核心。
评分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布局简直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埋下的伏笔——都准确无误地发挥着作用。我通常对长篇小说不太耐烦,但这本书的叙事线索繁多却井井有条,多条故事线索并行推进,相互交织,却从未让人感到混乱。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懂得何时收紧叙事,何时放慢节奏来渲染情绪,这种张弛有度的把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特别是几次高潮部分的设置,不是通过简单的冲突爆发,而是通过信息量的逐步积累和误会的层层加深,最终在读者完全意想不到的角度引爆,那种“原来如此”的震撼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愉悦的时刻之一。此外,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似乎也十分扎实,这为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人在阅读虚构故事的同时,也能对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推敲的佳作。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感到非常惊艳,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学院派写作,反而带着一股子浓郁的“土味”,但这种土绝非粗鄙,而是一种经过提炼、充满生命力的底层智慧的体现。作者似乎深谙方言和俚语的妙用,那些脱口而出的句子,带着特有的韵律和语感,让我仿佛听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市井之声。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比如某件旧物上的锈迹如何蔓延,某处光线折射在人物面庞上留下的阴影角度,都处理得丝丝入扣。这种对“质感”的执着,让整个故事的“实体感”非常强,读起来不像是在看故事,更像是在触摸一件有年代感的文物。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遣词造句时,那种强烈的克制与释放之间的拉锯战——他有能力写得更宏大,却选择了专注于微观的、被忽视的角落,正是这种聚焦,反而爆发出更惊人的艺术张力。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叙事视角的灵活切换上,时而客观冷峻,时而又通过某个角色破碎的内心独白,将读者瞬间拉入到极度主观的情绪漩涡之中,这种切换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毫无割裂感。
评分内容精彩,印刷精美,不错的商品。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放映现场:钢琴配乐、观众笑声连连
评分很好的书 经典
评分中国音乐学院的金野教授为该片现场钢琴配乐
评分盘丝洞电影1927年。
评分内容精彩,印刷精美,不错的商品。
评分内容精彩,印刷精美,不错的商品。
评分昨晚(4月15日)7点,中国电影资料馆上映了一部特殊的影片,演员六小龄童也受邀前往观摩。这部名为《盘丝洞》的国产无声片拍摄于1927年,由上海影戏公司摄制、但杜宇执导,当年放映时曾轰动一时,该片在国内已失传多年,无任何拷贝或残片。2012年,挪威国家图书馆偶然发现该片的拷贝,而且很可能是现存的唯一拷贝。2014年4月15日,挪威国家图书馆向中国电影资料馆赠送了《盘丝洞》复制拷贝,并举行了中挪《盘丝洞》研讨会。当晚,《盘丝洞》进行了回归后的首次放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