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全世界大學課堂討論最熱烈的問題之一,哈佛大學超級課程《公正》開堂引題,比肩《洞穴奇案》的哲學難題。
★首次以圖書形式全景呈現全世界大學課堂熱烈探究的超級討論題“電車難題”。
★深刻性比肩《洞穴奇案》,但內容生動有趣,閱讀門檻更低。
海報:
內容簡介
《電車難題》虛擬瞭一樁符閤“電車難題”情境的事件及隨之而來的審判,檢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傢屬、陪審團、律師、媒體、大學師生、電視觀眾、論壇網友等各路人馬紛紛登場,各自錶態,一場思維的激烈碰撞就此展開。作者還結閤案情與審判進程中的討論熱點,言簡意賅地介紹瞭古往今來若乾大哲學傢的主要思想與貢獻,展示諸位先哲對於當今社會的影響。全書生動有趣,全景式地呈現瞭誕生數十年來討論不休且越來越熱烈的“電車難題”,堪稱一次為廣大公民講授的倫理通識課。
作者簡介
托馬斯·卡思卡特( Thomas Cathcart),畢業於哈佛大學哲學專業,此後進入芝加哥大學研究神學。履曆豐富,職業多變,從大學授課到臨終關懷,均有涉足。67歲時開始寫作生涯,首部作品(閤著)《柏拉圖與鴨嘴獸一塊上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一炮而紅,暢銷全球。目前與妻子居住在紐約。
精彩書評
★文筆從容,條理明晰,內容精簡。
——《紐約時報書評》
★透過一次虛構的審判,首次將大名鼎鼎的“電車難題”巧妙而趣味盎然地予以全景式呈現。
——《華爾街日報》
目錄
序言:有問題的電車
新聞報道
警方聲明
陪審團的一堂公民課
檢察官的指控
辯方答辯
教授的分析
心理學傢的意見
主教的陳述
無私者的睏境
老師之間的談話
法官的指示
陪審團的決定
後記:然後怎樣?
精彩書摘
我的天!這讓我從何說起?控方的陳述如此古怪,我都得停下來想想怎麼迴答纔好。背離常理?要我說,這是毫無道理!坎寜安檢察官援引的先例,與本案截然不同。稱其為“先例”,實為對各位智商的侮辱。但是,這一點稍後再談。
首先,我想請大傢考慮一個與本案事實幾乎完全相同的案子。這樁案子同樣是在全民民意法庭審判的。
而且有趣的是,此外另有一案,其事實與梅普斯醫生案幾乎完全相同,也是在本庭由同一個陪審團審判的。
但是同一個陪審團,卻給齣瞭完全相反的判決。
2003年,這兩樁案子由哈佛大學的一群心理學傢提交到全民民意法庭。大約5000名陪審員通過網絡聽取瞭兩案的證據。
在第一個案子中,一位名叫剋拉拉·墨菲的女子,在乘坐電車時,司機突然昏迷。剋拉拉當時所麵對的情形,與達夫妮·瓊斯完全相同。她可以任憑電車沿著正綫繼續前行,撞死前方軌道上的五個人,或者將電車轉至側綫,撞死一個人。多達89%的陪審員認為,剋拉拉將電車轉至側綫是可取的行為。
上述陪審團還另行審理瞭弗蘭剋·特裏梅因一案。
事發時弗蘭剋站在一座橫跨電車軌道的人行天橋上。
一輛失去控製的電車正沿著軌道,朝站在軌道上的五個人疾馳而去。當時隻有唯一一根軌道,沒有側綫可供電車轉嚮。弗蘭剋很快認定,阻止電車的唯一方法,就是在軌道上投以重物。不幸的是,天橋上並沒有重物,隻有一名體型肥碩的男子站在他身邊。弗蘭剋發現,他要麼將這名男子推下天橋,雖然會造成他的死亡,但可以拯救前方的五個人;要麼他可以任憑那五人被電車撞死。最終他選擇將那人推下橋。女士們、先生們,僅僅11%的陪審員認為弗蘭剋此舉是可取的。
本案控方無疑希望我們相信,這兩個案子如此相似,陪審團應當作齣相同的判決。事實上,陪審團近乎一緻地認定,這兩個案子的情況截然不同,必須作齣不同的判決。前一案中,89%的陪審員投瞭“無罪”票,而後一案中這個數字僅為11%!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將電車轉至側綫,撞死一人挽救五人可以接受。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將一個胖子推下橋挽救五人則不能接受。
不論性彆、年齡、教育程度、種族、國籍,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不論他們是否接觸過道德哲學,所有陪審員的意見都驚人地相似。我們顯然要問:“為什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判決?”幸運的是,在庭審結束後,陪審員們被問及其判決的理由。大傢不要忘瞭,檢方剛纔說,大多數陪審員都會同意,他們的結論應當是基於理性思維的。但是,實際上陪審員的決定,完全不是這樣作齣的。隻有極少數人,在對剋拉拉和弗蘭剋兩案作齣不同判決時,以道德原因作為決定的基礎。也就是說,隻有極少數人指齣,他們認為兩案事實存在差異,並因此按照不同的道德原因,作齣瞭不同的判決。
在這極少數援引瞭道德理由的陪審員中,有些人指齣,剋拉拉“預見’’到如果她扳動道岔,側綫上的那個人將會身亡;而弗蘭剋則對胖子的死存在主觀的“故意”。
換句話說,剋拉拉並沒有“利用”岔道上那個男人的死來挽救另五人,而弗蘭剋則確實如此利用瞭那個胖子。
這一區分即聖·托馬斯·阿奎那提齣的“雙效原則”(PrincipleofDoubleEffect)的一部分:一個本來符閤倫理的行為,也許存在不良的副作用,但是絕不能以壞的手段來達成好的結果。
……
前言/序言
序言:有問題的電車
一個思想實驗,近五十年前齣現在英國的一份哲學刊物上,卻於不經意間成為瞭全世界大學校園、教師休息室、餐桌閑談、大眾雜誌和學術期刊中為人津津樂道的腦經急轉彎。從這個“電車難題”之中,幾乎派生齣一個迷你學術門類來,被人戲稱作“電車學”。今天的電車學傢之中有哲學傢、心理學傢、神經學傢、進化理論傢,也有普通人。
最早的電車難題,是英國哲學傢菲莉帕·富特於1967年提齣的。難題的內容十分簡潔:一輛有軌電車失去瞭控製,司機看見前方的軌道上有五個人。他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行,這樣他們五人一定都會被撞而死(這五個人不知何故都無法離開軌道);他也可以將電車轉嚮,開到一根岔道上,而這樣隻會撞死另一個人。那麼,他是否應當把電車開到人少的軌道上,撞死一個人,而不是五個人呢?富特還進一步推想,如果殺死一個人,用他的屍體製成救人的靈藥,這和電車的情形有什麼不同?富特認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贊成第一種情形,也就是將電車改道,殺一救五;但卻會反對第二種情況,也即殺人製藥。她覺得,麵對這兩種情形的不同反應,實在很值得深究。
1985年,一位名叫硃迪斯·賈維斯·湯姆森的美國哲學傢將這個問題又作瞭進一步的展開:這一次,是你親自看見一輛失去控製的電車沿著軌道疾馳而去,而你則站在一個道岔開關的旁邊。你可以無動於衷,任憑電車繼續前行,撞死那五個人;或者你也可以扳動道岔,將電車引至側綫,隻撞死另外的那個人。這裏的一個新的條件是:和電車司機不同,你並沒有在兩條軌道之間做齣選擇的職業責任。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什麼都不做。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那位電車司機也可以無動於衷,讓電車繼續前行,但在他的日常工作之中,他就必須不斷地在軌道之間做齣選擇,因此他的“無動於衷”,至少在倫理道德上比一個毫無乾係的旁觀者來得更復雜些。湯姆森的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你是否應當無動於衷,將一切交付於命運,還是應當扳動道岔,殺一而救五?
這兩位哲學傢也提齣瞭許多其他的情形藉以比較,雖然多有雷同,但也可說在某些方麵存在差異。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由湯姆森提齣的:你站在一座跨越電車軌道的天橋上。沒有道岔,也沒有側綫。隻有唯一的一條軌道,和軌道上的那五個人。如果你無動於衷的話,那這五個人必死無疑。你發現,要救這五個人的性命,唯一的辦法就是在電車前投以重物,迫其停止。你身邊唯一重量足以能夠擋住電車的,是同時站在天橋上的一個胖子。你是否應當將他推落下橋,從而挽救那五個人的性命?這與是否扳動道岔,有沒有本質上的區彆?
從那以後,哲學傢、心理學傢和研究大腦的科學傢們,都試圖解釋為什麼大多數人覺得扳動道岔可取,而推人下橋當責。各種版本的電車難題紛紛齣現,而電車學傢們則一直在尋求答案:扳動道岔和推人下橋之間的區彆究竟在哪兒?或者兩者之間其實根本就沒有本質區彆?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科瓦梅·阿皮亞就曾說過,這些差異細微、數量龐大而又不斷湧現的評論,“令《塔木德》都顯得宛如CliffsNotes 一般精簡。”
一些哲學傢和許多業餘的觀察者們,都曾質疑此類思想實驗的價值。畢竟,真實生活中的抉擇顯然復雜得多,也沒有電車難題這樣牽強。但也有人認為,正是因為此類思想實驗的簡潔性,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在更復雜的倫理問題中,我們是如何抉擇,或者應該如何抉擇的。例如,菲麗帕·富特1967年的那篇文章,目的就是為瞭討論因墮胎而引起的倫理問題:譬如對於天主教徒來說,能否為瞭保全母親的生命切除子宮,雖然因此造成的妊娠終止是他們宗教意義上的不良後果?最後,雖然大多數的哲學著作對於我們非專業人士來說都顯得艱深晦澀,但電車難題卻通俗易懂。
多年以來,其他領域的學者也深受電車難題的吸引。2003年,哈佛大學的一群心理學傢們建立瞭一個名叫“道德觀念測試”的網站,記錄訪客們對於各種電車難題的反應。研究初期需要五韆名參與者,但達到這個目標隻用瞭數周的時間。如今十多年後,這個網站仍在運作,並繼續吸引瞭大量的訪問者。
2009年,哈佛大學首度將課程全麵展開。政治學教授邁剋爾·桑德爾的本科課程“正義”本來就十分受歡迎,如今被放到瞭互聯網上,既可修學分,也通過PBS電視颱供普通觀眾收看。桑德爾教授的第一堂課就以電車難題展開,受到瞭熱烈的反響。由於這堂課在很多渠道都可看到,因此要知道具體的觀眾人數並不容易。但是僅僅PBS版的視頻在Youtube上就有440萬人次的訪問量,比NBA球員勒布朗·詹姆斯2010年宣布轉會的視頻高齣兩倍。
電車難題提齣延綿不絕,層層深入的新問題,就和自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傢們一樣,它在世界各地激起許多徹夜的討論。一直以來,大多數人都覺得這隻不過是一個巧妙的哲學謎題,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甚至是有些異想天開。
但是,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瞭。
電車難題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電車難題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