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式的近代中国金融史 银行家之于上海城市文化生态风貌的长长投影
这里,有你所不知道的老上海往事, 有历史风尘中的民国名士背影
银行家——宋汉章 章乃器 张嘉璈 陈光甫 杜月笙 周作民 贝祖诒 ……
文化名人——梅兰芳 金岳霖 茅盾 鲁迅 胡适 宋春舫 ……
《非常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上篇写标志着上海银行家崛起的小万柳堂事件,写1916年抗拒“停兑令”风潮,写陈光甫与胡适为抗战甘做“过河卒子”,写国民党统治崩溃时期的“轧金子”与黄金风潮案,写银行家集体逃亡香港,可以看作是随笔式的近代中国金融史,金融之于政治的长长投影一览无遗。下篇写金岳霖、梅兰芳、宋春舫、林同济等文化人,写国际饭店、中国银行、大陆商场等沪上著名建筑,写金融业、银行家与城市社会的密切关系,折射出金融业和银行家对上海城市文化生态和风貌的重要影响。
邢建榕,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知名学者、作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现任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兼职教授、特约研究员。著有《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1919-1937》、《老上海珍档秘闻》、《陈光甫日记》、《上海银行家书信集》等。另在《史学月刊》、《史林》、《民国档案》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
本书内容聚焦于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史研究。其着重点在于叙述民国银行家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他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与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过去的研究者很少涉足。
——杨天石
上篇
宋汉章自述小万柳堂事件
不听袁令抗中央——1916年的“停兑令”风潮
餐桌上的银行家
恒泰帮: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政治内幕
银行家墨迹
段祺瑞南下秘辛
杜月笙:“曲蟮修成了龙”
章乃器自掉金饭碗
金融元老叶景葵
“做了过河卒子”——胡适诗赠陈光甫
白银危机与傅筱庵的命运
“灰色银行家”周作民
银行家的三种颜色
金融痛史不忍看
“特券”:冲击日伪沦陷区的假币
从《乌鸦与麻雀》看“轧金子”
银行家冷觑黄金风潮案
李铭案中案
一封伪造的周总理函
金岳霖的经济学根底
……
下篇
他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杨天石
在民国史研究中,上海有其独特的地位,城市内涵丰富,中西文化交融,近代中国的许多历史事件、著名人物都在这里留下印记。多年来,海内外研究者对上海的兴趣始终不减,相关成果,占了民国史研究的很大比重,蔚然成为显学。
本书内容聚焦于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史研究。其着重点在于叙述上海银行家们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他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与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过去的研究者很少涉足;长期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渴望了解,一般读者对此也饶有兴趣。
据我所知,研究金融史的学者并不少,仅上海复旦大学一校,就有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近年来成果累累。但是,金融史著作要和大量数字、数据打交道,读起来较为艰深、枯燥,普通读者较难接受。建榕的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学术性、原创性和可读性相结合,选题新颖,内容独特,落笔时始终注意面向广大读者,从而形成了短、信、新、趣四个重要特色。
短。建榕曾在上海《新民晚报》开设过“海上金融”专栏,时近两年。他的这本书保留了“晚报体”的风格和优点,每篇仅二三千字,读者一口气可以读完。
信。建榕在上海市档案馆工作多年,近水楼台先得月,本书内容,多来自档案资料,因而所述均有根有据,扎实可信,与道听途说、猎奇觅异,无可查考的掌故、笔记一类书籍迥异。
新。写书、读书,最忌重复旧知旧闻,让读者啖冷饭,吃腐肉,喝酸汤。本书选题新颖,故事新颖,取材多来自私人日记或书信,因此,大多为人所未知未闻,或鲜知鲜闻,难知难闻。
趣。著作立说,当然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是,如能在叙事、说理的同时,注意趣味性,使读者读来津津有味,自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建榕本书,既风云四起、波澜翻覆,又娓娓道来、收放自如,不少篇写得相当生动有趣。
本书内容似可分上下两篇,上篇写标志着上海银行家崛起的小万柳堂事件,写1916年抗拒“停兑令”风潮,写陈光甫与胡适为抗战甘做“过河卒子”,写国民党统治崩溃时期的“轧金子”与黄金风潮案,写银行家集体逃亡香港,可以看作是随笔式的近代中国金融史,金融之于政治的长长投影一览无遗。下篇写金岳霖、梅兰芳、宋春舫、林同济等文化人,写国际饭店、中国银行、大陆商场等沪上著名建筑,写金融业、银行家与城市社会的密切关系,折射出金融业和银行家对上海城市文化生态和风貌的重要影响。
尤其令人兴味盎然的是,一些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金融世相,如南京路除夕夜的萧条,鲁迅笔下弄堂的叫卖声,汇丰银行与清末贪官的存款,一发不可收拾的信交风潮等,也都被建榕纳入本书的写作范围。茅盾的不朽小说《子夜》所描绘的光怪陆离的都市景象,如大上海租界、南京路、洋房和巡捕、红头阿三,银行、证券交易所、大饭店、跑马厅以及回力球馆,汽车、口红、高跟鞋,等等,也都可以在建榕的笔下得到印证。文学源于生活,可以有虚构和想象;历史则忠实还原生活本相,无一语无来历。文学与历史交互并读,定然别有滋味。
建榕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主编过《陈光甫日记》、《上海银行家书信集》等档案史料,写过不少得到学界称誉的论文。前不久,他来电告诉我,他已将有关民国银行家的文章结集,希望我写几句话,听闻非常高兴,因写此序以为祝贺,并向读者推荐。
2013年12月
《非常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这本书,真的可以说是打开了我对民国时期金融界的一扇新窗户。我之前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我梳理了那个时代的金融脉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他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和经济理论,转化成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故事。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功夫,书中引用的不少史料都非常珍贵,这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的深度。书中对于那些“非常”银行家的描写,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并非完美的英雄,而是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远见也有局限的普通人,他们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金融精英们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也让我对中国近代金融史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初读《非常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我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但随后的阅读体验却让我惊喜连连。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巧妙地将宏大的金融史与鲜活的人物故事相结合,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中国金融业的勃勃生机,以及在那背后,一群怀揣理想、砥砺前行的银行家们的身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金融事件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能够抽丝剥茧,揭示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逻辑和利益纠葛。同时,他对人物的描绘也十分传神,无论是那些叱咤风云的金融巨头,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推手,都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不仅了解了民国时期的金融生态,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韧性。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近代金融史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那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辈们。
评分这本书《非常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无疑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民国金融史的入门读物,同时也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历史画卷。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刁钻,他没有选择主流的叙事模式,而是从一群“非常”的银行家切入,通过他们的视角,去展现民国金融业的波澜壮阔。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冰冷的金融数据和宏观经济理论,注入鲜活的人物情感和命运沉浮。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时代背景的铺垫,他能够将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甚至是国际环境,巧妙地融入到金融人物的故事线中,让读者在阅读人物传记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书中对于金融家们的商业策略、风险控制、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政治压力和市场波动,都有细致的描绘,这对于了解金融运作的本质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金融业的辉煌与艰难,更让我思考了在时代变迁中,金融从业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评分这本《非常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读完之后,我脑子里一直萦绕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沉浮的金融巨子们。作者的叙事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落入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晦涩的金融概念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的刻画,每一个“非常银行家”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轨迹。他们既有洞察时局、运筹帷幄的才干,也有个人情感的挣扎和时代洪流下的无奈。读到他们为了民族资本与外资周旋,为了国家的金融命脉与权势斗争,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又不禁为那个时代的局限和牺牲感到唏嘘。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当时上海滩的十里洋场,那些豪华的银行大楼,那些纸醉金迷的生活,以及暗流涌动的政治斗争,都仿佛跃然纸上。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民国时期的金融格局,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和实业家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更像是一部描绘时代群像的史诗,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时代的烙印。
评分《非常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那种沉浸感真的非常棒!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而且对民国时期金融史的把握相当精准。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些看似遥远的金融事件和人物,拉近到了我的眼前。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资料上的用心,书中引用的史料和采访,都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深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冷静地分析那些金融决策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博弈,以及这些决策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民国时期那些“非常”的银行家们,他们身上那种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又怀揣家国情怀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他们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