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图书引自法国具有影响力的拉鲁斯出版社。它在欧美国家家喻户晓,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法国文豪大仲马曾说:“好的书架上应该有三种著作:福音书、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拉鲁斯百科。”拉鲁斯推出的百科系列,被很多国家的人看成圣经之外的圣经。 拉鲁斯此次为儿童推出的“豪华立体版百科全书”,以人类文明、生物科学、自然万象和人体为主题,通过“翻翻”、“信封”、“揭秘”、“立体”多种互动阅读形式让孩子发现和了解丰富的科学知识。孩子可以通过“翻翻”的形式探索爬行动物的神秘王国;通过“信封”与古代文明进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用勇气与智慧“揭秘”埃及法老藏在金字塔里的神秘符号。最后的豪华立体场景将用精美的立体纸艺为孩子呈现出“美索不达米亚的塔楼”、白垩纪时期的陆地霸主恐龙的生活场景、非洲草原的动物场景等,一个个精致的大幅立体场景再现。本系列在孩子翻开的刹那就会跳出精美的立体场景和丰富精彩的科学内容,带给孩子富智慧的科学盛宴!
从一个经常需要辅导孩子做作业的家长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被我们家当成了随时可以查阅的“身体说明书”。每当孩子在学校的自然课上遇到不明白的骨骼名称或者器官功能时,我们不需要费力去网上搜索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直接翻到对应的立体模型部分,一看便知。比如上次学习到心肺复苏的原理时,我们利用书上心脏泵血的立体模型,形象地理解了按压胸腔如何帮助血液循环,这种直观的演示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而且,它非常注重“互动性”,很多页面的翻折、拉伸设计,都需要孩子动手操作,这种“亲自动手,亲自观察”的学习过程,大大提高了知识的留存率。比起那些电子设备上的互动App,这种实体书的互动性更让人安心,没有蓝光刺激,还能锻炼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种“豪华立体版”噱头大于内容,毕竟很多科普书都是靠花哨的形式来掩盖知识深度的不足。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百科全书》在知识的广度和准确性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它涵盖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再到人体运作机制的方方面面,而且语言组织得非常巧妙,即使是面对我们家那个对“为什么”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七岁男孩,它也能用既简单又富含逻辑的方式给出解释。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免疫系统时所采用的比喻,将白细胞描绘成“身体里的超级警察”,而病毒细菌则是“不速之客”,这个设定让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概念。此外,书中的一些小知识点,比如“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播?”“打嗝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好奇却难以找到权威解答的问题,这本书都给出了科学且易懂的说明。它真的不只是好看的玩具书,它是一套扎实的启蒙读物,为将来更深入的科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被网络碎片化信息误导的风险。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完全不像传统儿童科普读物那种色彩饱和度过高的“卡通风”。它采用了偏向专业图谱的色调,米白色的背景搭配上准确的生理结构颜色,让整个阅读体验显得非常沉静和专业。我注意到,在介绍神经系统和大脑结构的部分,使用了非常精密的线条和层次感来表现复杂的网络连接,即使是成年人来看,也会觉得这是印刷工艺的巅峰之作。这种高品质的呈现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了一种信息:对待知识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和严谨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典藏品。每当有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孩子们都会骄傲地拿出这本书,向大家展示那些可以“站”起来的器官模型,这种自豪感也是这本书带来的附加价值之一。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创新性设计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别是它对微观世界的展现手法。我们都知道,细胞和DNA结构是肉眼不可见的,但这本书通过多层次的透明胶片和独特的折射原理,将细胞内部的线粒体、细胞核等结构清晰地“叠加”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仿佛置身于显微镜下的奇妙体验。我的孩子刚开始还以为是魔术,反复研究那些透明页间的对齐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层次”和“包含”的概念。此外,在讲解DNA双螺旋结构时,它不是简单地画出模型,而是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和拉伸的互动装置,让孩子亲手感受DNA的缠绕和解开,这比任何视频演示都来得震撼。这种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实体模型的做法,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它成功地跨越了抽象概念与幼儿认知之间的鸿沟。
评分这本书的插画简直是视觉盛宴!那些精细到每一个细节的立体结构图,配合上鲜艳又不失科学严谨的色彩搭配,让我这个成年人都忍不住一页页翻看。我女儿(8岁)第一次看到那些心脏跳动的动态展示,简直惊呆了,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平面的图册根本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消化系统的剖面,那些肠道绒毛的纹理做得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食物是如何被分解吸收的。我记得有一页关于血液循环的展示,当轻轻拉开折叠页,红细胞和白细胞争先恐后地穿梭在血管里的场景,那种机械装置带来的“活”起来的感觉,真的太棒了。而且,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考究,纸张厚实,边缘处理得很圆滑,完全不用担心小孩子翻阅时会伤到手。虽然价格比普通平装本高出不少,但考虑到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觉得绝对物超所值。它成功地把枯燥的生物知识变成了孩子眼中有趣的“玩具”,激发了他们探索身体奥秘的浓厚兴趣,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拉着我一起研究一下骨骼结构,成就感满满!
评分已经给儿子买了很多本了,不错
评分很好,折后价格很给力
评分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呢
评分活动买的,比较划算,期待更划算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暂时还没有给孩子看,备货中。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但是,余世存似乎特别地感到焦灼。他大概是焦灼于他假定的“历史目的论”与他眼中的历史及其所造就的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足以使他怀疑:历史,它究竟怀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难道它在耍我们?信念与怀疑夹杂,流诸笔端,就使得《中国男》这本书少了“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从容大气,而显得逼仄怪异。 余世存写此书之旨,显然不在于其腰封广告语所迫问的:“中国男人,你是哪种中国男?”而在于为今之中国男树立一种标杆、提供一种尺度。然而时移势易,书中的“近现代四十一位‘非常人’”,其遭遇与行止,如今仅存文本意义;他们之于今天的中国男人,或不可法,或不需法,或不足法;而余氏枉抛心力,恐怕只会落得个“我本将心讬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了账。 究其因,倒不是今天的中国男人“朽木不可雕也”,更可能是余氏立意太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其“矫正历史的深刻意图”(朱大可序文中语)因为开错药方,而成了无的放矢。正如朱序所说,余氏在此书中“植入”的各种“价值判断”,“有时是彼此矛盾、精神分裂的”--其实朱大可还算客气了,岂止是“有时”啊? 朱序提到,近年来的“民族记忆修复运动”大体有“纠史”和“释义”两个支系。不论是否有这个所谓“运动”,“纠史”和“释义”应该都是史家的份内事。但诚如朱序所指出的,余氏此书“《中国男》并未进行史实考据,也不关注史料来源和出处,却强烈地关注着那些史料背后的价值,试图发现它们的意义所在”,这就颇为趣怪了。史料的出处尚且未经考据,则其“背后”将存焉? 试举一例,余书“军人第十一 吴佩孚”一节,讲到: “当挤在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里争吵不休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拟拆除紫禁城三大殿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在其废墟上另建议会大厦时,吴佩孚通电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 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幸。盼祷之至!”当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故宫三大殿幸免一劫。” 似乎国会议员们是如此地委琐不堪,而吴玉帅又是如此地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其实呢?相关史料并不难找,余世存却视而不见: 1912年初,国会参、众两院从南京迁北京,在宣武门象坊桥前资政院旧址办公。因场地狭小,渐不敷使用。1923年,政府秘密计划将参、众两院迁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将三大殿改造成日常办公及召开会议的场所,并委托瑞典建筑师司达克(Albin J. Stark)进行故宫三殿改造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