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自然文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生态保护者 1,“徐仁修荒野游踪·写给大自然的情书”是徐仁修为关爱自然的人士所写的荒野故事书,是风靡华人世界的“自然文学”经典。在写作形式上,集自然探险、博物学、文学、生态摄影于一身,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科普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们关心的是与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息息相关的大问题:自然退隐、生态恶化的时代,人如何与自然重归于好?如何在自然的怀抱里安顿身心?如何体味自然的奥妙与大美?如何借助自然的智慧来理解人、人性、人类文明的危机与缺陷、健康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们常常让我们想起梭罗、约翰·缪尔、约翰?巴勒斯、玛丽·奥斯汀等自然文学大师,但比他们的作品更有故事性,艺术形式更丰富,也更有中国味,因而更吸引人。 2,本系列中的七本书,本本有特色,绝不雷同!其中,《动物记事》以惊讶、悲悯、感恩与谦卑之心感悟自然中的奥妙与智慧,有法布尔《昆虫记》的趣味和优雅,但比《昆虫记》更深沉、更灵动。透过作者所描述的台湾大自然中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美丽身影,以及动物在外形、颜色、身体结构和习性上的无穷奥妙,我们这些疏离自然的现代人肯定能明白人与自然生命之间的隐秘关联:“我们人类不只是独立出来,也在融入……我们身属一个最伟大的共同体,一个和万物分享生命奇迹的共同体。”
海报:
内容简介
在这本趣味盎然的小书里,荒野探险家徐仁修以自然观察者的好奇、疑惑和实地观察的精神记录了台湾自然界动物生态,借助优美的照片与简洁的文字描述了台湾大自然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美丽身影,以及动物在外形、颜色、身体结构和习性上的无穷奥妙。
作者取材精简巧妙,以人道关怀的精神底蕴捕捉了日渐被文明喧嚣所埋没的众多生命影像,让我们在满怀惊喜地领略天地孕育万物的奇思巧技的同时进一步反思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学会谦卑、珍惜与感恩。
作者简介
徐仁修,台湾著名生态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和音乐家。1946年生于新竹,在美丽的芎林乡村度过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生活,15岁开始野外游历。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八年农业专家的工作。此后,他抛弃世俗名利,深入台湾地区的高山深谷探险,并走向岛外探险旅行,足迹遍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老挝金三角地区,尼加拉瓜,美国西部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和中国大陆。徐仁修的作品文笔优美,富含对人文与土地的思考,配以摄影图片和真实的蛮荒经历,畅销台湾及海外华人群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次获得各类大奖,如,台湾出版界较高奖——吴三连文学奖、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联合报》每周新书金榜、《联合报》小说奖等。
精彩书评
★我们人类不只是独立出来,也在融入……我们身属一个最伟大的共同体,一个和万物分享生命奇迹的共同体。
——约瑟夫·伍德·克鲁奇 目录
总序/1
不顾一切地朝建设“经济奇迹”的目标努力后,人们口袋里的钞票不断地增加,同时,我们环境的污染指数也不断增高,而大自然里的生物却快速地减少。
缘起/3
我在大自然中窥见宇宙与生命的奥妙,学到了谦卑、珍惜与感恩,但愿读者诸君,在读了我的书后,也开始学习自然观察与体验,从大自然中取得智慧与喜悦。这是我写书的最大目的!
长颈摇篮虫/5
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我们仅仅观察这种渺小的甲虫,就发现神奇完美的生命设计。它们如何把编造摇篮的巧妙智慧遗传下去,都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而地球整个生态无尽完美的伟大设计及运作,就更让有智慧的人深深学到谦卑。
中国石龙子/3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阴阳相合是生命物种不绝的原动力,即使是单细胞生物以分裂生殖,染色体仍需经过配对与融合。所以在大自里,性是神圣的,只有脱离大自然太久远的生物,才会出现性的不正常。
千面怪客毛毛虫/41
毛虫虽然是一种较低等的动物,却把求生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每次面对它们,或新发现奇怪得令我不解的毛虫时,总令我对大自然生起无比的敬畏之心。
来自地狱的艳丽/71
对我这惯于欣赏大自然万事万物的人而言,蝴蝶的美丽来自天堂,而蛾类的艳丽则来自地狱。前者明艳令人欣喜,后者神秘恐怖,叫人不寒而栗;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
虎头蜂观察记/93
我正想后退,又有只虎头蜂飞临我的头顶,距我不过一两尺吧!那翅膀震动的嗡嗡声,听了叫我头皮发麻。
大头竹节虫/109
我听到一些极轻微的声音,轻得犹如金针落地,此起彼落地自周遭的林投树上传来。在我的经验里,这声音像是台湾大蝗啃食林投叶的声音。但是台湾大蝗在夜间通常是不活动的,如果这细小的声响不是来自台湾大蝗,那又会是什么昆虫呢?
紫啸鸫/129
一只紫啸鸫听见五色鸟幼雏嗷嗷索食的哭闹声,衔着虫子与蜈蚣来帮忙。显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非什么了不起的美德,只是人类远离大自然之后,变得自私,所以有劳圣人来提醒。
鹭鸶与我/137
我回头去看那片生机蓬勃的鹭鸶林,心中涌起了一股愤怒与悲伤:被人类逼至高山海角的野生动物,最后还是不能苟安。也许明年,也许后年,我再来时,树林或许已经消失,而那些鹭鸶鸟呢?
精彩书摘
虎头蜂虽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但在大自然中,它在生态平衡上的角色却颇为重要,因为它的幼虫是靠吃食其他昆虫,尤其是毛虫而成长。虎头蜂的一生几乎大多花在捕捉毛虫来喂养幼蜂上,因此在一个虎头蜂巢半径几百米内,甚至一公里内,毛虫的数量会减至最低,而不会造成虫害。这点对大自然、对农业都非常重要,自古聪明的农夫就利用饲养虎头蜂来防治虫害。把虎头蜂这种天性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日本的农夫。 日本的农夫常在春天时,用蜂蜜引诱一种小型的黄虎头蜂前来吃,等它快“酒足饭饱”之际,将它捕捉,并用一根红丝线系在它的脚上,再放它回巢。 这时的虎头蜂由于吃得太饱,再加上丝线而影响了它飞行的速度,这正好让别有企图的农夫跟踪这只虎头蜂而找到刚筑不久的小蜂巢。 农夫用网将蜂巢连同虎头蜂一起捕回去,然后把蜂巢黏挂在蜂箱的顶部。从此这些虎头蜂就在蜂箱里安身立命,并替农夫除去果树上的害虫。 聪明的农夫在安置虎头蜂巢时,在蜂箱里放置了许多木屑。当秋天快到时,不断扩建的蜂巢,已渐达底部,虎头蜂会把木屑衔出弃置在蜂箱外,这时农夫看到木屑就知道收蜂的时间到了。农夫利用夜晚,把蜂箱的门关起并喷入浓烟。不久所有的成蜂全部昏死,然后取出蜂巢,剥取蜂虫蜂蛹,或煎或炸,邀来邻人亲友,温酒进补。 虎头蜂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有一次,我随着昆虫学博士赵荣台先生和他的学生陆声山在野外研究中国大虎头蜂时,赵博士拍开学生袖子上的野蜂,使得蜂的头与身体分离了。但这身首分开的虎头蜂却丝毫未减其威力,蜇针依然不停地攻击。如钳子般的剪嘴仍然狠狠咬住衣服不放,这样的情形竟然持续了三十几个小时,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真教人又敬又畏。 也因为虎头蜂这种顽强不屈、凶猛无比的形象与天性,使得台湾许多庙宇在新神像开光时,都要在神像的腹里塞一只或三只虎头蜂。特别是武神,例如关公、钟馗、王爷等。一来使邪神不致入侵,二来增加其威猛。在嘉南的一些沿海地区,神像最多有塞入一百零八只虎头蜂者。 虎头蜂的毒液相当猛,因此许多想象力丰富的人将其与“以毒攻毒”联想在一起。于是以虎头蜂泡制药酒被认为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炎等,以一瓶高粱酒泡上十几二十只中国大虎头蜂,其单价可卖到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就是以其蜂蛹蜂虫浸泡者,售价也差不多。台湾有为数不少的职业捕蜂人,是靠捕虎头蜂而讨生活,他们捕捉虎头蜂的技巧也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激怒法:利用夜晚,在虎头蜂巢树下或附近,置一注满酒的大盆子,用探照灯近照盆内,让其反光映照蜂巢,然后开始骚扰蜂巢。 被激怒的虎头蜂倾巢而出,向着那看来像正在燃烧的酒盆俯冲。并向那酒面的反光射出毒液,想将它浇熄。毒液用尽之后,再向酒中直掠,欲用翅膀将之煽熄,结果掉入酒中而淹死。 几年前,我见过一对布农族兄弟用惯性惊扰法捕收黄腰虎头蜂。这种虎头蜂对持续性的刺激,会反应越来越冷淡,到最后甚至毫无反应、置之不理。他们在夜晚来到黄腰虎头蜂巢树下,用斧头敲击树木一阵,这时许多虎头蜂会在黑暗中沿着树干爬下来视察震源,当它们并没有什么发现后,就陆续返巢。于是布农兄弟又进行第二次敲击,虎头蜂又出巢沿着树干下来巡视,但这一次只爬到半路就回头了。如此反复敲击,虎头蜂出巡的距离越来越短,终至不再出巢。 这时哥哥就带着一个大布袋爬上树,用布袋将蜂巢套起来,把“大餐”整个提回去。这种方法只能用来对付像黄腰虎头蜂或黄脚虎头蜂这类较有惰性的,如遇到黑尾虎头蜂可就失效了。 最近一次,我在中部横贯公路看见一对父子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捕捉中国大虎头蜂:他们在离蜂巢十几米,蜂群的航道下放几盘苹果酒,虎头蜂被酒香吸引来而大饮美酒,这时他们就拿镊子,把欲死欲仙的昏蜂夹来泡酒。 不过两天,那巢嗜酒的中国大虎头蜂,全成了虎头蜂药酒。如一个旁观者告诫他的两个同伴所说:“你们看,酒啊,以后还是少沾为妙;不然就像这些凶猛的虎头蜂一样,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
前言/序言
每次我在大自然里观察动物,总为它们在外形、颜色、身体结构或是习性(本能)上的无穷奥妙所叹服。例如,模仿断枝的舟蛾,它怎么知道头尾两端的颜色要长成像枯枝新断口的不规则棕黄色?这表示虫子跟我们一样,是通过观察而了解新断枯枝的情形啊! 又如端红蝶的毛毛虫在受惊时,突然一挺身、略昂首,竟然成了一条有三角形头的赤尾青竹丝。事实上,它不必把头挤成三角形也像是一条青蛇,而它选择装成三角形头,这表示,它知道赤尾青竹丝是比较能吓退敌人的毒蛇,而青蛇惊吓敌人的效果则较为逊色。 枯叶蝶伪装成枯黄之叶更是惟妙惟肖,不但有叶柄,甚至枯叶上常有的小破洞或细裂缝都不会遗漏。这也显示:枯叶蝶对于枯叶的了解是巨细靡遗。 在观察长颈摇篮虫编织叶片摇篮时,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它如何把编织的巧妙技术遗传给下一代?”因为编织过程中必须利用叶片反折的弹性来阻挡卷叶的松开。这是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物理技巧,摇篮虫靠遗传来传递给下一代,这是否意味,知识或智慧是可以遗传的? 我在婆罗洲的热带雨林看见一只像朵盛开的灿烂兰花的螳螂,在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观察到一只像树木叶片的螳螂,而在台湾发现一只长得像大黄蜂的拟蜂螳螂,都是如此不可思议……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从自然观察中明白:整个大自然是伟大奥妙的设计,而设计者就是神,他不需名字,也不劳宗教来定义他。他是大自然中的一切,而一切都在展示他的神奇:清晨画眉鸟婉转的歌声、舞过花丛的斑斓彩蝶、西北雨后的蛙声、瑰丽的黄昏彩霞,以及静夜中飘来的幽幽兰香…… 我在大自然中窥见宇宙与生命的奥妙,学到了谦卑、珍惜与感恩,但愿读者诸君,在读了我的这些书后,也开始学习自然观察与体验,从大自然中取得智慧与喜悦。这是我写这些书的最大目的!
《寰宇奇谭:山海异兽卷》 在这个浩渺无垠、星汉灿烂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未被人类踏足的领域,孕育着超乎想象的生命形态。我们的星球,地球,固然奇迹迭出,但若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深空,那些光年之外的星系,那些被浓密星云遮蔽的未知之地,究竟隐藏着怎样令人惊叹的生灵?《寰宇奇谭:山海异兽卷》正是这样一本野心勃勃的尝试,它并非对地球上任何已知或传说中的动物进行梳理,而是以一种纯粹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架空的宇宙图谱,描绘了存在于其他星系、其他维度,甚至是与我们物质法则迥异的位面中的奇特生物。 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宇宙之大、生命之奇的深刻感悟。我们常常惊叹于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从深邃的海沟到险峻的高山,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每一种生命都以其独特的方式适应着环境,繁衍不息。然而,宇宙的尺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感知。想象一下,在一个拥有三个太阳的行星上,植物会如何演化以抵御炙热的阳光?在那里,食草动物是否会进化出能够抵御高温的皮肤,或者能够汲取能量的特殊器官?而以它们为食的捕食者,又会发展出怎样超越我们理解的狩猎技巧? 《寰宇奇谭:山海异兽卷》便是从这些宏大的设问出发,将笔触伸向了遥远的宇宙深处。本书并非基于科学的推测,而是秉持着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逻辑的框架内,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我们试图捕捉那种“未知”带来的敬畏感和吸引力,将那些飘渺的构思,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命形态。 全书按照不同的星系、不同的生态环境,将这些架空的生灵一一呈现。例如,在“恒星之泪”星系,我们描绘了“虹光蝶”,它们并非简单的昆虫,而是以光能为食,翅膀能够折射出宇宙中最绚丽的光芒,其生命周期与恒星的脉动息息相关。它们的繁殖方式也十分奇特,并非通过卵生,而是通过汲取特定频率的光波,在恒星核心的引力场中孕育。 又如,“暗影之域”是一个被强大引力场笼罩,几乎不存在可见光的星区。在这里,我们塑造了“影魅兽”,它们没有实体,以纯粹的能量形态存在,依靠感知周围生物的生物电信号来行动和捕食。它们的身体能够随意变形,穿梭于物质与能量之间,与我们熟悉的物理定律格格不入。它们的生存法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理解的“生存”。 书中还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共生星体”上的奇特生命。在这里,一个巨大的、拥有自我意识的行星,与栖息在其表面的无数微小生物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共生关系。行星通过其强大的引力场和磁场,为这些生物提供庇护和养分,而这些微小的生物,则通过其集体的意识,影响着行星的运行轨道和气候变化。我们将其命名为“行星之息”,描述了这些“微尘居民”如何以一种近乎心灵感应的方式,与它们的“家园”沟通,共同演化。 “晶体森林”的故事,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完全由硅基生命构成的世界。在这里,生物的身体如同璀璨的宝石,它们的“血液”是流动的金属,它们的“声音”是悦耳的晶体摩擦声。我们描绘了“棱晶鹿”,它们能够在岩浆中穿行,以地壳中的稀有矿物为食,它们的角能够发出能够破开坚硬岩石的光束。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量子领域”的生灵,它们的存在时间维度与我们不同,可能在同时存在的多个瞬间留下痕迹,其形态更是难以用三维的视角去捕捉。我们称之为“时空涟漪”,试图描绘它们如同幽灵般在不同时间线中穿梭的身影,以及它们与宇宙本身的深刻联系。 《寰宇奇谭:山海异兽卷》不仅仅是对未知生物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本质、宇宙法则以及人类自身认知局限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构建这些完全脱离地球生物学框架的生命,我们试图挑战读者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欲望。这些异兽并非是为了恐怖或猎奇而存在,而是承载着作者对生命多样性的敬畏,以及对宇宙无限可能性的浪漫想象。 本书的每一个生物,都经过了精心的构思,从它们的形态、习性、生存环境,到它们与宇宙能量的互动方式,都力求做到逻辑自洽(在作者设定的框架内)。我们为它们赋予了独特的“生命之歌”,即使它们无法用人类的语言交流,它们的存在本身,也构成了一曲曲宏伟而神秘的宇宙史诗。 读者在翻阅本书时,或许会产生许多疑问:这些生物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它们是否拥有智慧?它们与宇宙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这些问题,本书并不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希望鼓励读者自行去探索,去想象。因为,真正的未知,其魅力恰恰在于它所引发的无限可能。 《寰宇奇谭:山海异兽卷》是一次献给想象力的盛宴,它将带领读者展开一次超越时空的宇宙旅行,在星辰大海之间,邂逅那些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的,却又如此令人着迷的生命。这是一本关于未知,关于生命,关于宇宙的赞歌,等待着有好奇心的你,一同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它旨在拓展我们对“生命”本身的定义,让我们跳出以地球为中心的狭隘视角,去感受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更为宏大、更为奇妙的生命图景。 本书的每一个篇章,都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门后是令人惊叹的景象,是超越常识的生命形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描绘,能够点燃读者内心深处对探索的渴望,让他们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能够抬头仰望星空,感受到那个深邃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无数令人心驰神往的“异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