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名师工程大家思想系列:50年教学和研究之经验》作者查有梁从50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活中,提炼出20条教学经验和20条研究经验,采用经验+原理+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框架来编写。每个小节即为一条经验,先开门见山地提出具体内容,然后用故事或案例来进行证明,总结其理论基础,最终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书稿上辑为教学经验,分别讲述了备课的经验、上课的经验、考试的经验、提问的经验和综合的经验;下辑为研究的经验,包括选择研究课题的经验、具体做研究的经验、选择各种合作的经验、发表科研成果的经验和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的经验。《名师工程大家思想系列:50年教学和研究之经验》言简意赅,对于一线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查有梁,1942年1月生于四川成都。1953年毕业于成都第一师范附属小学,1959年毕业于四川成都石室中学,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63~1979年,先后在成都七中、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从事教学与教学研究。1980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学研究。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1987~2002年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理论组成员。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获韩素音中国/西方科学家交流基金资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系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科学史系高级访问学者。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牛顿力学的横向研究》、《教育人才素质研究》、《系统科学与教育》、《大教育论》、《教育模式》、《牛顿力学与星际航行》、《物理教学论》、《恩格斯与物理学》、《课堂模式论》、《教育建模》、《新教学模式之建构》、《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杰出数学家秦九韶》、《给教师的20把钥匙》、《科教华章》、《爱因斯坦与教育》等;出版诗集两本:《教育诗·童心》、《教育诗·创新》;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学科教学建模丛书”(10本)、“中学学科英语丛书”(5本)等。一些研究成果获全国和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导论:理解科学原理
上辑 5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第一章 备课的经验
第一节 备课时要比较三套不同的教材
第二节 备课要遵循整体原理
第三节 备课要明确精讲与不讲
第四节 用课后的反思提高备课质量
第二章 上课的经验
第一节 掌握上课通用的技术与艺术
第二节 要激发学生,要因材施教
第三节 有“愤悱”状态,才是启发式
第四节 上课要有节 奏,要换“节 目”
第三章 考试的经验
第一节 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节 鼓励才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三节 让学生知道:不进则退
第四节 学习要“趁热打铁”,及时反馈
第四章 提问的经验
第一节 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
第二节 用四种思维方式提出问题
第三节 学会提问比学会解题更重要
第四节 系统研究学生的问题,回答要有针对性
第五章 综合的经验
第一节 表扬与批评的技巧
第二节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无止境
第三节 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你的课
第四节 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下辑 50年研究的20条经验
第六章 选择研究课题的经验
第一节 选题要有新颖性
第二节 发现有意义的问题
第三节 要敢于批判质疑
第四节 了解同行的研究动向
第七章 具体做研究的经验
第一节 作古今中外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要不断调整,去逼近目的
第三节 真正领悟创新的原理
第四节 有新的整体结构才有新的整体功能
第八章 选择各种合作的经验
第一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二节 要学会“站到巨人肩上”
第三节 要重视广义的合作
第四节 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播意义重大
第九章 发表科研成果的经验
第一节 成果的发表时间很重要
第二节 模式建构要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节 充分重视知识产权
第四节 创新的论文要转化为专著
第十章 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的经验
第一节 科研与教学是密切结合的
第二节 科研成果应当及时转化为课程
第三节 要遵循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原理
第四节 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同步俱进
后论:认识思维模式
精彩书摘
〔实例〕 四大思维模式
教学中注意交替使用四大思维模式,这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真懂。
作者将思维模式与课程分类、方法模式、学习模式、教学模式、智能模式、气质类型、神经活动类型、全脑模型等分类,进行系统分析、来回调试,进行尝试性归纳和探索性演绎。经过长期研究,最后,将思维模式分为四大类:①逻辑思维(A)、操作思维(B)、情感思维(C)、交往思维(D)。
逻辑思维(A)的特点是:人应用语言、数学、逻辑(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等文字、数字、符号等,通过抽象概念去解决问题。与逻辑思维等价或近似的表述是:理论思维、形式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
操作思维(B)的特点是:人应用实物、仪器、机器等,通过动手操作去解决问题。与操作思维等价或近似的表述是:经验思维、具体思维、行动思维、实验思维。
情感思维(C)的特点是:人应用图像、音乐、模型等,通过体验到的形象去解决问题。与情感思维等价或近似的表述是: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直觉思维、审美思维。
交往思维(D)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应用调查、统计、讨论等,通过交流、互动、反思去解决问题。与交往思维等价或近似的表述是:统计思维、互动思维、反思思维、换位思维。
一个班有40多位学生。有的学生长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长于动手操作,有的学生长于艺术鉴赏,有的学生长于辩论。对长于逻辑思维的学生,教师要晓之以理,让学生思考接受;对长于动手操作的学生,教师要导之以行,让学生活动探究;对长于艺术鉴赏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让学生情感体验;对长于辩论的学生,教师要传之以神,让学生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面对40多位学生,比较难于因材施教。有时也是可以做到的,例如,教师给出两道思考题,5分钟内,要求同学积极思考。对于大多数同学,只要求解决第一题。思考了第一题的少数同学,可以思考第二题。这也可以体现因材施教。在语文和外语的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不同,这也容易做到。
……
前言/序言
1963年7月,作者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到2013年7月已经整整半个世纪。积50年教学和研究之经验,写成此书,献给母校西南大学,感恩母校老师的教诲。同时,也感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多所大学的信任,聘请作者为兼职教授、研究员,感谢北京吉利大学聘请作者为荣誉教授。他们的信任,促进了创新。
(一)本书的缘起
作者从2001年起,经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孙鹏先生的推荐和引领,被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聘为该校的教育顾问。作者给全校教师每作一次报告,学校校长都指定教科室主任莫树文老师记载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大家的反映和评价,供以后培训教师参考。每一次报告,还有当场的会议主席和教师们的及时评论。学校的这一做法,也给予作者从事教师培训以极大的启发。
1963年到2003年,作者已经从事教学和研究40年了!所以,作者将那一次报告的题目定为“40年教学的12条经验”。以下是作者在2003年的一次报告后,学校的记载:
查有梁教授报告回顾,第3场
时间:2003年9月28日
主题:40年教学的12条经验
主要內容:1.备课时要用三套不同的教材比较、综合。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3.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4.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有获得前三名的体验。5.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6.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一互动”。7.每次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发给每位学生。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9.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10.要鼓励学生提问题。11.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是“生命和使命”价值的统一。12.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审美,健全人格。
这12条经验成为我校新任教师和新调入教师培训的必修內容;查先生的著名论断,如“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让每一位学生有获得前三名的体验”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的追求。
报告之后,教师们反响很好。全校基本都是年轻的教师,平均年龄才25岁。一位教师对作者说:“有些经验我们朦朦胧胧有,但是不能表述出来;有些经验我们没有,但是你一讲出来,我们又感到有道理;这些经验都具有操作性,很实用。”另一位教师说:“讲一条经验,就讲一个故事,这种方式很好,生动具体,容易领悟。十多条经验汇聚一起,很有用,总有几条是我们过去没有留意的,很有启发性,促进我们思考。”
作者将这次报告的教学模式及时地概括为:“经验一故事”教学模式。作者很快将这次的讲稿,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修改为《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分为5大部分:1.备课的经验;2.上课的经验;3.考试的经验;4.提问的经验;5.综合的经验。于是,这20条经验有了整体结构,从而,具有了较好的整体功能。同时,在报告中将“系统科学的原理”、“教育科学的原理”以及“模式建构的方法”都一一渗透在其中。
从2003年到现在,又10年了。每一年,几乎都有上万名的教师,听过《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的报告。2012、2013年福建省教育学院将这一报告录像,供全省教师远程学习。在网上下载和转发的教师,数量更多。作者讲这20条经验,每一条经验仅用一张投影片,一共用了20张。讲一条经验大约用5分钟,20条经验,100分钟左右讲完,比较紧凑,每5分钟左右“换一个节目”,一直能紧紧抓住教师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就讲完了教学的20条经验。
……
思想的熔炉,智慧的传承:穿越半世纪的教育与科研回响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是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传承的背后,总有一群不懈的探索者,他们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教育与研究的沃土,用智慧点燃启迪之光,用实践铸就思想之基。本书所汇聚的,正是这样一群在各自领域耕耘了半个世纪的杰出学人,他们将沉淀了五十载的教学与研究经验,以真挚而深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并非一本简单的经验罗列,而是一次思想的深度对话,一次智慧的集中爆发,一次对教育与研究本质的深邃回望。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大家”的光环。这里的“大家”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指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拥有深厚造诣、享有崇高声望,并对行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者。他们历经风雨,洞察时代变迁,积累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经验。阅读本书,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俯瞰学科的全貌,触及前沿的脉搏,更能够领略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的思想火花。他们的名字或许已在学术界响彻多年,但他们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却值得被反复品味和汲取。 其次,本书聚焦于“50年教学和研究之经验”,这四个字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五十载光阴,足以让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睿智。在教育领域,这意味着他们亲历了教学模式的演变,见证了学生一代代的成长,深刻理解了知识传播的规律以及因材施教的艺术。他们可能经历了从粉笔黑板到多媒体技术的革新,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探索的转变,这些宏观的变化,都被他们融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他们懂得如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指明方向。 而在研究领域,五十年的磨砺更是意义非凡。这代表着他们不畏艰难,在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他们可能参与了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可能发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原理,也可能对某个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了重塑。他们的研究经验,不仅是对某一领域的深入剖析,更是对科学精神的生动诠释——那种严谨、求实、创新、坚韧的品质,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本书将这些弥足珍贵的经验,以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呈现,帮助读者理解科学研究的逻辑,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灵感。 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的是“思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凝结。这些大家们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不仅仅是方法论,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对学科发展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他们所阐述的思想,往往是经过时间的检验,是经得起推敲的真理。这些思想可能关乎科学研究的范式,可能影响教育的未来走向,也可能启发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本书将这些思想的精髓提炼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新视角。 本书的读者群将是广泛而多元的。对于年轻的学子而言,这是一份无价的启蒙指南。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高效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初入教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本书则是一份宝贵的“传家宝”。他们可以从中汲取教学的智慧,学习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课程,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如何在课堂内外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对于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而言,本书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他们可以在阅读中与同道者产生共鸣,发现新的思考角度,甚至可以借此反思自身的教学与研究实践,进行自我革新。 此外,对于关心教育和科研发展,渴望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社会各界人士,本书同样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和科研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大家”的价值所在,并从中获得对未来的洞察。 本书的体例和内容设计,必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它不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剖析和发人深省的感悟。每一位作者都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五十年的积累倾注其中,或许有娓娓道来的学术故事,或许有逻辑严谨的理论推演,或许有直击人心的教育理念。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仿佛与一位智者面对面地交流,获得直接而深刻的启发。 或许,本书中的某些思想,是颠覆性的,它们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观念。或许,某些经验,是细微的,但却能点亮我们实践中的迷茫,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无论哪一种,都将为读者带来深刻的触动和实质性的提升。 “名师工程大家思想系列”——这个书名本身就传达了一种宏大的愿景。它不仅仅是记录个体的经验,更是希望通过这些“大家”的思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整个教育和研究事业的进步。这是一种传承,一种激活,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门,是一本凝聚了半个世纪教育与研究精髓的宝藏。它所包含的,是历经岁月沉淀的真知灼见,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思想火花,是对未来教育与研究的深远启示。阅读本书,就是与最杰出的头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是开启一段自我成长与思想升华的旅程。它将为每一位渴望在教育和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人,提供最坚实的支撑,最宝贵的指引,以及最深刻的激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一份赠予所有求知者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珍贵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