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百话

汉字百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白川静 著,郑威 译
图书标签:
  • 汉字
  • 学习
  • 教育
  • 语言
  • 文化
  • 识字
  • 儿童
  • 基础
  • 阅读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4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018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国学、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上班族、大学中学老师学生等
  

  一本汉字普及读物,也是一部增强大众国学力的人文图书。

  汉字承载着中国文脉,是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陈寅恪说过:“凡研究一字,即为研究一部文化史。”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即为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因此,要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了解汉字是最基本的功夫。许多有关汉字的图书大多学术性过强,拒普通读者于门外,但本书是日本国宝级汉学大师白川静专为普通读者写就,知识全面,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一般大众阅读。


  “汉学泰斗”白川静穷毕生心血的精粹之作,写给大家的汉字解读书。
  白川静穷毕生心血,亲手抄录近十万笔甲骨金文资料文,直达三千年前的现场,旁及考古与民俗,融汇神话及文学,开创汉字研究的新局面,找回汉字根本的思维与记忆。读出了文字中隐含的欲望与想象,带领我们回到甲骨文、金文的洪荒世界,再现“仓颉造字,鬼哭神号”的魔界幻境!


  市场表现良好,是经典长销的著作。
  在日本,《汉字百话》再版超过33次,长期雄踞各大网站文字类书籍前5名。许多日本上班族通勤常随身携带,随时阅读。在台湾,与《思考快与慢》等书一起,荣获金石堂“2012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
  


  

海报:


  

内容简介

  “汉学泰斗”白川静穷毕生心血,为一般大众写的汉字研究心法与见解的精粹之作。白川静认为,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表记形式,而且拥有自身的价值。汉字体现的,正是天地间万物万象所展现栩栩如生的姿态。
  《汉字百话》融合了日本国宝级汉学家白川静对神话、考古、民俗、训读细节的敏锐观察,捕捉每个文字构件所隐含的象征意义,并援引《诗经》《九歌》《周易》《礼记》与日本《万叶集》《古事纪》等经典,将渔经猎史融入汉字解析。这位一代汉学家,以他宏阔的学识和想象,通过汉字一笔一画的解读,让中国上古时代的世界观与生活史历历在我们眼前展开,为我们找回汉字根本的思维与记忆。
  “命”最初写作“令”,是人戴着礼冠静静跪着接受神的启示;
  “名”的上半部是祭肉,下半部是告于祖庙的“祷文”,婴儿养育到一定年龄时,赐予他身为氏族成员的“名”,并向祖灵报告;
  “告”不是牛叫,而是在神器中插入树枝,向神祝告;
  “媚”是为了加强咒力,在脸上描画纹饰的巫女;
  “善”是祭上牲羊,双方以言起誓,进行神判,胜出者即为善;
  “道”是提着敌人的首级行走,把首级当成法器……
  倘佯白川静的汉字世界,彷佛重返“圣俗同在,阴阳对流,天地未分,鬼灵并存,神人合体”的混沌时空。








作者简介

  白川静(1910-2006),当代重量级的汉学家。十四岁开始接触汉文与汉诗,终其一生钻研汉学,透过对卜辞金文的缜密分析,重新确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及汉学文化系统,影响众多后进,备受全球文字学研究重视,并长期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屈万里先生及中国学者杨树达先生等针对中国古代史学进行交流。
  1962年以《兴的研究》取得京都大学文学博士。1981年获颁立命馆大学名誉教授的殊荣。以逾半世纪的中国古代与文字研究,荣获文化勋章、文化功劳奖、瑞宝章、每日出版文化奖、菊池宽奖、朝日奖等诸多日本重要文化奖章。
  重要著作有:字书《字统》《字训》《字通》;汉字学名著《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说文新义》《汉字的世界》等;中国古代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民俗》《孔子传》《诗经》等;以及多部论丛与作品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倘佯白川静的汉字世界,彷佛置身“圣俗同在,阴阳对流,天地未分,鬼灵并存,神人合体”的混沌时空。
  ——《中国时报》

  此书对汉字的说解有别于传统观点,体现出日本人对探索汉字根由的关怀与热情。
  ——蔡哲茂(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Ⅰ记号的体系

1汉字与影像

2文字与书契

3神话书记法

4山顶的大铙

5图像的体系

6我与汝

7“文”是什么?

8名与实体

9隐藏的祈祷

10神圣化的文字

Ⅱ象征的方法

11关于象征

12巫术的方法

13攻击与防御

14圣记号

15誓约

16神的音信

17左与右

18“余”的功效

19神梯的仪礼

20行为与象征

Ⅲ古代的宗教

21风与云

22鸟形灵

23蛇形神

24关于弹劾

25殴打

26族盟的方法

27道路的巫术

28军社之礼

29关于讲和

30农耕仪礼

Ⅳ灵的行踪

31生与命

32玉衣

33预备分灵

34招神

35若与如

36死丧之礼

37老残之人

38亲与子

39非命之死

40永久的世界

Ⅴ字形学的问题

41限定符

42会意字的构造

43手的用法

44足的三种形态

45人的会意字

46头部倾斜之字

47文字系列

48形体素

49同形异字

50省略与重复

Ⅵ字音与字义

51关于音素

52音的系列

53关于亦声

54转注说

55形声字与字音

56音义说

57语群的构成

58单语家族

59关于呜呼

60拟声词

Ⅶ汉字的历程

61甲骨文与金文

62行书体的象形文字

63徒隶的文字

64《说文解字》

65字书《玉篇》

66正字之学

67美的样式

68文字学的颓废

69汉字的数量

70汉字的历程

Ⅷ文字与思维

71孤立语与文字

72文脉与词类

73御与尤

74训诂与辩证法

75关于反训

76道与德

77永生

78文字与世界观

79复合词

80汉语与汉字

Ⅸ作为国字的汉字

81汉字的传来

82万叶假名

83歌与表记

84忆良的样式

85日本汉文

86训读法

87散文的形式

88国语的文脉

89关于文语

90现代的文章

Ⅹ汉字的问题

91绿之札

92音与训

93文字游戏

94音译借用字

95关于翻译

96训读译

97汉字教育法

98新字表

99文字信号系

100汉字的将来

后记

文库版后记

参考文献

图版解说

精彩书摘

  1汉字与影像
  语言既包括可以说的声音语言,也包括可以写的文字语言。语言学的传统观点认为,声音语言是传达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语言原生的形式;文字语言则以文字为媒介,一般仅被看作是一种从属的表达形式。根据现代语言学之祖,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anddeSausure)的语言学理论,可以说出来的话语才是语言学研究的唯一对象,文字语言只是声音语言的书面转写形式而已。所以,文字语言不能与声音语言对等并立,前者只是对后者的直接录入。因此语言学在研究文字时,基本上只限定于关注文字的表音功能及相关问题。文字语言除了不能成为独立的语言体系之外,文字本身也不可能参与到语言所反映的对事物的认识、表现的问题之中。但是对于并不以表音功能为最重要目的的汉字,“文字论”学者几乎都将其无视并排除在外了。在西欧研究者这种态度的影响之下,我国研究者也追随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像汉字这样的古代的遗物,世界语言学认为它是一种非近代的表记方式,而非文字,没有理由继续维持、继续容忍对它的使用。这是我国“汉字限制论”、“汉字废止论”等观点的根源所在。就这样,汉字为当今盛极世界的语言学所无视,我国研究者又将其视为拖累者。汉字因此成为了世界的孤儿。
  如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的大变动一样,索绪尔之后的语言学发展迅猛,面貌变化很大。语言学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产生了存在主义语言学与构造语言学,而后又涉及到普遍的认识与一般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符号学,连绘画、电影、戏剧等都被视为语言表现的一部分。原来曾是无依无靠的语言学孤儿的汉字,在我们未知的领域再受瞩目。作为影像文字的汉字,被西欧的电影艺术研究者们放到了一个全新的位置。
  电影所呈现的影像,将制作者的所思所想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画面相连构成影像。在视觉性的思考方面,其原理和以绘画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汉字应该有着共通之处。影像中所存在的表像化的内容,是直接可以诉诸于视觉的,无需媒介的一种表现。所以,影像在作为一种影像语言时,和表意性的文字语言是能够等量齐观的。
  对于这些语言概念,我原本不想进行无节制的扩大,并利用它们作为论证汉字存续的根据。但是如果文字是一种影像的话,那么语言则是概念的影像。而汉字具备以影像记录的性质,在文字草创期的概念世界中,汉字以视觉性的形象固定下来,有共时性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表现体系一直流传至今。汉字有超过三千年的悠久历史,语言虽然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仍保存有惊人的通时性,目前仍以完整的文字体系留存下来。汉字这一文字体系有着无限深厚、丰富的历史。我想通过对汉字历史景观的探讨,对当今学者们关心的课题做一分析。
  2文字与书契
  文字又被称为书契。据《周易》之《系辞传下》,上古时期用结绳作为约定的标记,以此治事,而后至伏羲氏之世,作书契(文字)以记之。实际上,文字出现于殷王朝的后期,大约在进入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时期,伏羲书契说只是传说而已。具有传说性质的古帝王伏羲原是南方苗族地区的神,伏羲造书契的传说大约是秦汉以后出现的。
  在古代,仅以“文”来称呼“文字”,文字组成的文章被称作“文辞”。《孟子?万章上》说“不以文害辞”,意思是不能以词语表面的意思而误解文脉的真正含义。另外,《论语?学而》篇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对既存的语言规范的学习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虽然“文字”和“书契”可以作为同义词使用,但这四个字最初的含义却各有差别。如下文所述,“文”最初指代文身,“字”指代小名,“书”指的是隐藏有符咒目的的咒文,“契”指的是刻画符号的记录方式。在我国,古时候文字被称作“名”。汉字被称作“真名”,与之相对的“カナ”被称作“假名”。在中国,古时候文字也有被称作“名”的情况,如《周礼?春官?外史》一篇中,“书名”指的即是文字、文书。无论何人在出生、冠婚、死丧之际凡需举办必要的仪礼时,文、字、名三者均与之相关;而书、契则分别与文字机能、书记方法息息相关。古代的用文字来记录话语意思的语言中,其他文化的民族大多通过契刻的方法直接记录口中的话语,这种契刻很难单独成为有一定意含的文字。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笔来做笔头记录的方法。“书”的意思就是用笔书写下来的字,是将文字的特殊形态呈现出来的字,而其他原本表示文字含义的“文”、“名”、“字”等汉字,则与仪礼的举行有紧密关系。
  由此可知,文字是以仪礼为背景的,在实践仪礼的过程中,通过字形的形式使之映像化,从而生成了文字。所谓象形,不是单纯地用绘画和摹写的方法表现意思。象形文字运用的是包含具体形象的比喻性的表象方法,其本质是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不应该认为象形仅是对对象的临摹,而应认识到它具有独立性、象征性的表现力,如语言一样能够具体地描述对象。从这个层面上看,古代文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其记述方式有神话书记法和语言书记法两个系列,这种观点大概是可以成立的。可以说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形式,但相较而言,不如说文字的目的是将语言及其对象之间的关联,通过具有一定意义的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3神话书记法
  考古学遗迹中,往往充满着具有神话性思考的记号。不管是除了史前的巨型石柱、石墓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的位于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南端的卡纳克(Carnac)遗迹,抑或是玛雅文明的巨大石造物,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二者的设计都浸透着神话性的思维。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陶器,其上的纹饰和刻文等,也是这种思维的残存反映,它们和旧石器时代洞窟、岩壁上刻画的动物画等遗存属同一系谱。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陶器文化的彩陶陶器,最初大概发源于黄河屈曲部一带。自西而来的渭水、自北而来的汾水、自西南流来的伊、洛二水在这一带合流。这一带是洪水泛滥地带,拥有最为肥沃的土壤,是中国最早繁盛起来的文化区。洪水之神、农耕之神均在这一地区产生。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陶器,就是这个地域遗留的文物。根据放射性碳元素的测定报告,其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一一五至前三六三五年之间。
  半坡陶器中,可见很多人面鱼身、鱼与鸟为主题的图像,其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笔者曾在《中国的神话》一书(一九七五年,中央公论社刊)中指出,这种人面鱼身的图像,可能就是具有彩陶陶器文化特征的古代夏王朝的始祖神大禹的神像原型。鱼代表的也许是被认为是大禹之父的鲧的形象。这两幅图像表现的是对所谓夏族的创世纪的记录,是一种神话书记法。
  彩陶陶器中最显著的几何纹样,是早期的陶器文化中常见的纹样,也是直至较晚时期未开化地域最基本的花纹样式。根据奥地利美术史家AloisRiegl的《美术样式论》(一八九三年。长广敏雄译,一九四二年,宝右座刊)一书的经典解释,这些几何纹样一般认为是对动物图像等进行几何学形式化之后产生的。半坡陶器中所见的纹样,可以看作是从神像向几何纹样过渡的一个印迹。这些几何线条的结合,是半坡人最初的艺术创造,是其世界观在图像样式上的表现。也就是说,在这种未开化的体系之中,种种意识性的纹样形状变化已经逐渐出现。从半坡图像来理解神话性的表记并不困难。
  4山顶的大铙
  到了铸造青铜器的时代,纹样就高度地完善了。从殷墟出土的象牙、兽骨上刻有的繁缛纹样,以及具有殷商陶器文化特征的白陶器上的斜格纹来看,它们意图表现的纹样样式,在青铜器的制作中已经实现了。典型的纹样有饕餮纹、夔凤纹、虺龙纹、蝉纹,其底纹均是刻入器物表面下的雷纹。呈方形或圆形的雷纹,充斥在纹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表现了神灵之气在天地之间遍布、流动不止的状态。这些纹样也可以加入前文提出的神话书记法的系列之中。
  饕餮的形象大概源于老虎。北方所称的“虎”,南方称作“於菟”。饕餮、梼杌等称呼贪吃恶兽的词汇,和“於菟”可能有着相同的语音来源。这个南方词汇,和印欧语系中的tiger或许是同源词。
  饕餮纹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需从一件青铜器谈起。在去年(一九七六年)的中国古青铜器展上,很多人应该还记得有一件湖南宁乡出土的大铙。同时展览的还有四羊方尊,也是从距离大铙出土地不远的山中谷地出土。二者出土地都在南方边境区,地方相连,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铙器口朝上,埋藏于山的顶端。大铙鼓面的主要纹饰是饕餮,口缘配有象纹。据《孟子?万章上》所记,舜之弟象封于南方有鼻之国,大象是该国的象征。
  除了这个地点之外,在附近的长江下游沿岸数地均有大铙出土,这些铙一般重达六七十公斤,出土地与宁乡的象纹大铙相同,都在高地顶端附近。埋藏之时,大概均选择视野开阔、方便瞭望的地方。迄今为止,其他地域出土的大铙,发掘报告尚未公布,但可以推断其主要纹饰可能都是饕餮纹。这些地点位于殷商与南方诸异民族接触的最前线,埋置大铙应该是以压服异族神灵为主要目的的。我国所赋予铜铙的机能,与殷商大铙的功能也许是相通的。大铙并非易于搬运的物品,作为圣器它也许一直被埋于山顶,举行祭祀时挖开其周围的土,设置圣坛,祭祀仪式完毕后再重新将其埋置好。由于各地出土大铙的情形大概一致,可以推测殷人在山顶举行面向南方诸异族的如同今日国家之间会见,或可称作“山见”的仪礼。殷王朝的来自神授的统领权,大概是通过这一类的祭祀用器,以及相关的符咒仪礼来加以维持的吧。由此也容易理解为什么青铜器的纹样原本也是属于神话书记法的一种了。

  ……

前言/序言

  译者导读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郑威

  白川静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汉字研究专家。1910年出生于日本福井县,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曾任立命馆大学教授、名誉教授等职。白川先生以擅长汉字研究著称,汉字研究系列专著——字书三部曲《字统》、《字训》、《字通》是其代表作。除了精深的专业研究外,白川先生还乐于将他的研究成果用较为平易的语言介绍给社会大众,曾先后出版《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汉字的世界》等著作,《汉字百话》也是其中之一。
  《汉字百话》于1978年由日本中央公论新社出版,并于2002再版。全书由十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内含十个小专题,共计一百个专题,故以“百话”命名。
  第一部分名为“记号的体系”,从汉字的特征入手,指出汉字具备以影像记录的性质,有着固定的视觉形象,与其他文字截然不同;接着分析汉字起源、发展的体系,着重从神话、巫术、图像等角度进行解释。
  例如,白川先生对汉字最常见的部首“(口)”有着独特的看法,指出上古时期的中国充斥着混沌的巫术,在甲骨文、金文兴盛的时代,指代的是巫术活动中的祈祷、祭祀用器。以此为基点,对许多包含的字的本义进行了全新的解析。比如,“(名)”字上半部的“夕”是祭肉的意思,下半部的“(口)”是告于祖庙时所呈的“祈祷文”,用祭祷用器来表示。“名”的意思是在婴儿养育到一定的年龄之时,要举行祭祀仪式来起“名”,并向祖先汇报。又如“(告)”字,上半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根小树枝的形象,这个字反映的是将树枝插入祈祷用器“”之上,然后向神明祷告诉说。
  在第二至第四部分,分别以“象征的方法”、“古代的宗教”、“灵的行踪”为题,从汉字部首的象征意义、汉字与巫术的关系等角度来分析文字的形成及本义。比如“(余)”的本义是治疗疾病用的长针,“愈”、“除”等字则指经过治疗之后的状况;“(道)”是个很可怕的字,意思是携带了异族人的头颅行走。“(各)”的下半部为,上半部为足形,象征神明受到的召请而降临,与“召”字同义等。
  第五、六部分题为“字形学的问题”、“字音与字义”,较之前四部分单纯的对字形的分析,所涉及的问题则更深入一层。白川先生首先从字形的角度分析会意字的构造,比如“攴(攵)”、“殳”,都用以指代手或手中持有某物的状态,包含这两个部首的字,如“投”、“敲”等往往都有敲击、投掷等用手持某物做出动作的含义;然后探讨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形异字、省略与重复等现象,如“口”部除了指代祭祷用器之外,在“舌”、“邑”等字中则有表示口耳之“口”及地域范围的含义,即所谓的“同形异字”等。接着他又从字音的角度讲述形声字的构造、音义关联及拟声词等问题,包含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发音、意义常有近似的情况,如从“各”的“客”、“格”、“恪”、“落”、“路”等字,分属k、l音系;声母为s、ts、l音系的不少汉字哀怨忧思的含义等。
  第七部分“汉字的历程”,从甲骨文、金文讲到隶书、正字,是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专篇,涉及到对《说文解字》、《玉篇》等字书的介绍、历代统治者对汉字进行的改革和管理,以及印刷术对汉字演变的影响等问题。
  第八部分“文字与思维”,指出作为单音节语言的汉语,与印欧语系所属的屈折语和日语一类的胶着语完全不同,是类于哥特式(Gothic)建筑的语言,即使用同样大小的建筑材料层层累积叠加筑成,字与字之间关系紧凑。这种语言模式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世界观。以《说文解字》这本字书的结构为例,从部首“一”开始,然后展开为“上”、“示”等部首,接着从部首“三”开始,然后展开为“王”、“玉”等部首,由纲及目,纲目分明,纲目之下罗列万象,最后以运转天地万象的十二干支结束,此书的体系反映的其实是用文字来表现的世界观体系。
  第九部分“作为国字的汉字”特别讨论了汉字——这一日本的国字——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影响。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谈起,讲到“万叶假名”的形成、传统的汉字训读法,进而论及日文的文脉和现代的日文文章。所谓“万叶假名”,指的是在汉字传入日本的时代,日本人选用汉字来表示日文的发音,在日本古代的著名诗歌集《万叶集》中使用最为普遍,故有此名。这些表音的汉字经过发展、简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日文假名。比如现代日语中仍有将“よろしく(请多关照)”用汉字“夜露死苦”来表示其发音的现象,即是万叶假名的残留。所谓“训读法”,即用日语固有的发音来读出汉字,将古代汉语书写的诗词歌赋训读出来,这种训读方式其实就已经包含了自身对汉文的理解。
  第十部分“汉字的问题”主要讨论中日文的翻译以及日本政府的汉字政策。日语是一种十分细腻的语言,译为汉语时如何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本义和感情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以日本的古典短诗“俳句”的翻译为例,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无论是周作人的译文“古池呀,——青蛙跳入水里的声音”,还是郑振铎的译文“青蛙跃进古池水的音”,抑或是谢六逸的译文“幽寂的古池呀青蛙蓦然跃入水的音”,都无法将这首诗中所描绘的青蛙这只小生命入水之时所泛起的涟漪这种细腻的感觉翻译出来。白川先生就日中文互译的不少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讨论。
  在本部分及全书的最后,白川先生较为强烈地批评了日本政府的国字政策及所颁布的“当用汉字表”。“当用汉字表”规定了现代日语中日常使用的汉字及书写标准,在日文书写和使用中都必须遵守这些强制性的规范,而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这些所谓规范的汉字,字形上往往有脱离本义的情况,数量上又有一定的限制,致使不少需要使用的汉字被排除在表外,这些现象对人们的汉字学习以及汉字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除了日本之外,中国简化字的推行、韩国对汉字的废止,不但割裂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纽带,同时也割裂了东亚文化的文字纽带。白川先生撰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普及汉字文化,提高政府、社会对汉字的关注程度。白川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日本政府曾多次修改汉字政策,而白川先生所倡导的字源研究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白川先生的字源研究自成一系,其观点是否正确仍有待讨论;但从汉字知识普及的角度来看,白川先生所做的努力是富有意义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人继承和发扬,向国内读者译介白川先生的著作也因此很有必要。

在线试读

《汉字百话》精彩试读

“汉学泰斗”白川静穷毕生心血,为一般大众写的汉字研究心法与见解的精粹之作。白川静认为,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表记形式,而且拥有自身的价值。汉字体现的,正是天地间万物万象所展现栩栩如生的姿态。


《字里乾坤:象形、指事、会意,探寻汉字的生命力》 内容梗概: 《字里乾坤》并非一本简单的字词典,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溯源之旅,一次对构成华夏文明基石——汉字——的深度探寻。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将汉字置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等多元维度之中,深入剖析其形、音、义的演变规律,更着力挖掘汉字背后蕴含的古人智慧、审美情趣与哲学思考。它将带领读者走出枯燥的字形记忆,进入一个生动鲜活的汉字世界,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 第一章:从太古的图腾到方块的秩序——汉字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远古的呼唤: 探讨史前岩画、陶器刻符等早期符号系统,追溯人类早期记事、传达信息的原始冲动,为汉字的诞生埋下伏笔。 甲骨之上: 详细解读甲骨文的发现意义,分析其作为汉字成熟形态的特征:象形、指事、会意等构字法的初步运用。通过具体字例,如“日”、“月”、“山”、“水”、“人”、“马”、“射”等,生动展现古人如何通过描摹事物形态来创造文字。 金石为开: 介绍金文(钟鼎文)的特点及其在商周时期承载的历史信息。分析金文的线条化、规整化趋势,以及其在记录祭祀、战争、册命等重要事件中的作用。 小篆之变: 阐释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介绍小篆的形体特征——线条匀称、结构严谨。分析小篆在规范化过程中对汉字发展的影响,以及其与早期文字在笔画、结构上的差异。 隶变新生: 聚焦隶书的出现及其对汉字形态的颠覆性变革。深入分析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艺术特征,以及其如何从象形、线条化的象形文字转向更具符号化、平直化的方块字。强调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形体之魅,意蕴之深——六书理论下的汉字智慧 象形:看得见的风景: 深入剖析象形字,不仅仅是“画”,更是古人观察世界的敏锐视角和提炼概括能力的体现。选取“山”、“川”、“木”、“林”、“目”、“耳”、“口”、“手”、“足”等字,细致解读其形体演变如何映射出对自然万物的认知。 指事:抽象的哲学: 阐释指事字作为汉字发展中重要的一步,如何通过抽象符号来表达不存在具体形态的概念。重点分析“上”、“下”、“本”、“末”、“中”、“一”、“二”、“三”等字,探讨其符号化的逻辑与简洁的哲学意蕴。 会意:意境的叠加: 详解会意字,展现汉字组合的创造力。选取“明”(日+月)、“休”(人+木)、“林”(木+木)、“森”(木+木+木)、“从”(人+人)、“众”(三人)等字,分析其如何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字的含义来表达新的意义,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形声:汉字发展的强大引擎: 重点阐述形声字在汉字构成中的主导地位。分析形旁(表义)和声旁(表音)的构成方式,解读形声字如何兼顾表意与表音,大大提高了汉字的造字效率和传播能力。选取“江”、“河”、“湖”、“海”(形旁“氵”)、“猫”、“狗”、“猪”、“羊”(形旁“犭”或“羊”)等字,展示形声字的普遍性与规律性。 转注与假借:汉字的灵活性与生命力: 探讨转注字和假借字作为汉字使用的辅助手段,展现汉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分析“老”与“考”、“长”与“长”等转注字,以及“其”、“以”、“之”等假借字的广泛应用,揭示汉字如何在历史演变中不断拓展和丰富自身的含义。 第三章:笔墨丹青,写意人生——汉字的艺术化表达 书法:书写汉字的灵魂: 深入探讨书法艺术与汉字的天然联系。从篆书的古朴典雅,隶书的古拙雄浑,到楷书的端正严谨,行书的流畅洒脱,草书的龙飞凤舞,展现不同书体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审美追求。分析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品味笔墨之间的情感与哲学。 汉字与绘画:形似与神似的交融: 探讨汉字在艺术创作中的启发作用。分析一些意境深远的字,如“山”、“水”、“风”、“云”等,如何成为水墨画的灵感来源。同时,也探讨一些绘画作品中融入汉字元素,增强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 汉字的装饰性与符号美: 从古代青铜器、玉器、瓦当、砖石等文物上的装饰性汉字,到现代平面设计、标志设计中的汉字运用,展现汉字的图形化、符号化魅力。分析汉字的结构美、比例美,以及其在视觉传达中的独特优势。 第四章:字里乾坤,古人智慧——汉字承载的哲学与文化 “天人合一”的字迹: 探讨汉字如何反映古人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以“天”、“地”、“人”等字为例,分析其形体演变所蕴含的对自然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认知。“乾”、“坤”、“阴”、“阳”等字的构成,更是直接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密码: 分析与儒家“五常”相关的汉字,如“仁”(人+二)、“义”(羊+我)、“礼”(示+己)、“智”(知+口)、“信”(人+言),解读这些字的构字逻辑如何蕴含了古人对道德伦理的理解和追求。 “民惟命,邦本固”的政治智慧: 探讨汉字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分析与国家、臣民、法律、秩序相关的字,如“国”、“君”、“臣”、“法”、“律”、“治”等,解读其形体背后所折射的政治结构与社会观念。 “稻粱之音,教化之源”的民俗文化: 挖掘与农耕、饮食、节令、祭祀等民俗文化相关的汉字。以“谷”、“米”、“麦”、“酒”、“春”、“夏”、“秋”、“冬”、“祭”等字为例,展现汉字如何记录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第五章:汉字的力量,未来的回响——汉字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传承 跨越时空的连接: 探讨汉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如何连接古今、贯通海内外。分析汉字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信息时代的新挑战与机遇: 面对电子化、网络化,汉字的输入、显示、处理等技术问题。探讨汉字编码、输入法等技术创新如何保障汉字的生命力。 汉字教育的时代意义: 强调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汉字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如何通过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让新一代认识、理解并热爱汉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之美,永恒的魅力: 总结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其形体美、音韵美、意境美所展现出的永恒魅力。鼓励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欣赏汉字,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与创造力。 《字里乾坤》旨在让读者重新认识汉字,它不仅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哲学与智慧的活化石。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汉字的世界,感受那字里行间的磅礴气象与细腻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门槛不算低,如果你只是想找本轻松愉快的读物打发时间,可能不太适合。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对历史的求知欲。但一旦你跨过了初期的适应期,你会发现它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每翻开一页,都有新的惊喜在等待着你。作者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严密,从一个字的演变轨迹,能够推导出当时社会的技术水平、哲学思想乃至人际关系模式,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手法,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和丰满的汉字世界。书中很多引用的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提供了权威支撑,又不会显得过于冗长。最难得的是,这本书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让那些原本只在象牙塔内流传的专业知识,以一种优美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读完后,你会对汉字产生一种近乎膜拜的敬畏之心,深切体会到中华文明的韧性和深邃。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外语学习比较感兴趣的人来说,《汉字百话》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语言的结构。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中文表达,在这本书里被解构得干干净净,让你明白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是如何一步步从具象的符号演化成抽象的概念的。这种“去神秘化”的过程非常令人着迷。它没有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语气,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向导,牵着你的手,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去探访那些文字诞生的现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量词演变的一章,它揭示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比如“匹”“张”“条”这些看似随意的分类,背后隐藏的却是古代社会对物质形态的精妙观察和区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文的“语感”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仅仅是会用,而是真正“懂得”这些字是如何思考的。这本书无疑是提升中文素养的绝佳利器,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很高的期望入手这本《汉字百话》,但初翻几页时,一度有些失望,觉得它的叙述方式太过学术化,像是在啃一本大学的教材。然而,当我坚持读过前几章后,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它并非是刻意深奥,而是因为它所探讨的每一个主题都深植于历史的土壤之中,要完全阐释清楚,自然需要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考据。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这个字是从那个字演变来的”这种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演变。比如,它对古代历法与数字书写习惯的关联分析,精妙绝伦,让我对古代的度量衡体系有了全新的认知。而且,作者似乎深谙大众读者的接受心理,在关键的转折点总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历史轶闻来缓和气氛,使得那些晦涩的文字学概念变得易于消化。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它不适合走马观花地阅读,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酝酿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重读都能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

评分

这部《汉字百话》读起来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功力实在了得。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文字学入门书,没想到它竟然能将那些方块字的历史娓娓道来,活泼得像在听一位资深老者讲述家族的往事。特别是它对一些常用字的起源考证,简直是福尔摩斯式的探案过程,每一个笔画的增减、每一次字形的演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生活逻辑。比如,它如何解释“家”字中的“宀”和“豕”的关系,那种古人对“安居”的理解,一下子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拿起笔在纸上临摹,去感受那种远古的智慧是如何凝结于方寸之间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读到某些字的甲骨文形态时,仿佛能直接看到刻刀在龟甲上凿刻的场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祖先的创造力肃然起敬。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堆砌冷僻知识的工具书,它是一部带着温度的文化史诗,让人在了解字形的同时,也领悟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拿到手上就不舍得放下。纸张的质感温润,油墨的着色沉稳大气,配合着书中那些精心挑选的古代字体拓片和现代的结构示意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阅读体验上,作者的行文风格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偏执的程度。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字体风格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视觉盛宴。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解读,更是一场关于美学和实用性不断博弈的历史长廊展示。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书法名家的解读,通过分析他们对特定汉字的书写习惯,竟然能推断出书家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时代风貌,这种跨界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无疑是送给任何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书法和文字造型艺术感兴趣的朋友的最佳礼物。它不仅充实了知识,更愉悦了眼睛和心灵。

评分

日本人研究汉字…结果还研究的不错了

评分

挺有趣的汉字考,和中国人不同视角的汉学研究。

评分

每天进步一点点,学习

评分

书应该不错,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讲述文字的由来,变迁

评分

对于了解上古文化有帮助

评分

真没啥……

评分

来自豆瓣

评分

那是血腥残暴又奇幻瑰丽的时代,人们笃信万物有灵,天上的云中有龙,风中有鸟形神;蛇虫有巫灵,人的首级是法器;与敌人交手用咒术,大小事均有仪式……人们驰骋想象,将景象与意念化为象形,刻上卜辞上告神灵及祖先,万事万物因而有了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