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学术思想史》是首部中国学术和思想史集大成之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一网打尽中国古代学术界名流.
《中国学术思想史》(钱穆门生,集二十五史精华,提纲挈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心路历程)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思想史》是国内首部全面论述中国学术和思想史的专著,作者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自先秦至清末的学术发展和思想脉络,对于每一个朝代、每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学派、思想家,以及重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产生、发展的经过,其对后世的影响,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论述,昭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传统和辉煌的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
邝士元,历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科教授,博采群书,对我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重要史实皆有深入研究,其作品对于史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以及治道得失与影响的分析等,皆能全面且独到,使读者能一览尽得.
目录
第一章 先秦学术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先秦思想学说流变与盛衰
诸子与王官的学术渊源
孔子与儒家
诸子十家要略
诸子的流变及其衰替原因
第二节 儒道思想学说之比较
儒道之论道
政治观点之比较
思想方法之比较
两者相同要点
第三节 儒墨思想学术之比较
对于命与鬼神观念之比较
对于丧葬礼乐态度之比较
对于爱与义利观念之比较
两者相同之处
第四节 儒法思想学说之比较
政治历史观之比较
中国学术思想史
自然思想与认识论之比较
教育思想与人性之比较
儒法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节 名法思想学说之比较
名、法二家概略
思想渊源之共通处
名家思想学说简介
法家思想学说简介
第二章 先秦诸子思想学说比较
第一节 孔孟思想学说的比较
两者政治学说的比较
孔孟哲学理论方面之比较
两者对教育政策之主张
两者对后世影响及评价
第二节 孟荀思想学说之比较
孟荀政治哲理学说之比较
孟、荀教育主张之比较
孟、荀思想学说相异之要论
孟、荀学说对后世之影响
第三节 庄老思想学说之比较
老子思想学说概论
庄子思想学说概论
老、庄思想的共通处
老、庄思想之相异处
第四节 杨、墨思想学说之比较
杨、墨思想渊源之比较
两家思想学说之比较
杨、墨思想学说相同处
两家思想总论
第五节 荀子与韩非学术思想之比较
两者对人性的看法
两者对礼法刑赏的态度
荀、韩对君主态度之异同
荀、韩政治思想之比较
荀、韩之功利主义
第六节 法、术、势三派之比较
法派之渊源与代表
术派之渊源与代表
势派之渊源与代表
法、术、势三派主张之比较
第三章 两汉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当代、后世之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之渊源与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之政治原理
阴阳五行学说兴盛之原因与流变
阴阳五行对于两汉政治及社会之影响
五行学说与禅让理论的关系
王充学术思想的成就与评价
第二节 武帝立五经博士及其影响
立五经博士之经过与原因
五经博士之内容
影响方面
第三节 两汉经学异同与今古文学派之别
两汉经学异同略论
两汉经学相同之处
从政治、经济看今古文派之别
从文化、学术看今古文派之别
第四节 今古文派相争与调和
今古文派相争之经过
今古文派之调和
两派相争的影响
得失评论
第四章 汉魏时代的经学
第一节 师法、家法及五经之传授
师法与家法之起源
师法与家法之区别
五经之传授渊源
第二节 马融与东汉经学
马融生平
马融对东汉经学的贡献
马融对经学的影响
第三节 郑玄经学的贡献与评价
郑玄在经学上的贡献
郑玄治经的得失
对经学的影响
郑玄的贡献与评价
第四节 许慎之生平及其对学术之贡献
许慎之生平
许慎对文字学之贡献
许慎对经学之贡献
第五节 王肃经学及其得失评价
生平略历及著作
王肃之注经与成就
王肃的贡献与评价
王郑之争及其比较
第五章 宗教传播与其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道教之传播及其影响
道教之渊源
道教之内容、特征与派别
道教对当代、后世的影响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关系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大盛原因与影响
第二节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经过与路线
佛教能立足中国的原因
佛教大盛于魏晋南北朝之原因
佛教对南北朝之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佛教对中国学术的影响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佛道之争
文化方面之争
地域不同之争
种族不同之争
利害之争
中国学术思想史
北朝道佛之争
魏晋南北朝佛道之争的影响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传入中国与影响
伊斯兰教起源与发展
伊斯兰教之信仰
伊斯兰教之特征与传入时间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路线
伊斯兰教传入对中国之影响
第五节 唐时传入中国之景教
大秦景教传入中国的经过
传入的路线与教义
大秦景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形
景教传入的影响
唐时大秦景教与明清天主教
第六节 基督教(新教)的传入与影响
基督教传入中国之经过
传教的方式
基督教对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社会的影响
第七节 摩尼教的传入与影响
摩尼教之传入及其活动
摩尼教之教义
明教与大明帝国的建立
第八节 白莲教的兴起及其与元明政权的关系
元末白莲教的活动
白莲教与明帝国的建立
明初对白莲教的禁止
明成祖至武宗时期白莲教的活动
明中叶以后的白莲教
第九节 明清禁教与中国科学盛衰的分析
明末天主教徒对中西文化之影响
明清宗教与科学输入及其不振原因
清代民间仇教与朝廷禁教之原因
雍正后天主教失势之原因及其检讨
第六章 中外教士对交通及文化的贡献
第一节 法显西行对中印交通文化的贡献
生平略历
西行时间与路线
归途之路线
贡献
第二节 玄奘与中印交通、文化的影响及贡献
生平略历
贡献与影响
玄奘、法显西行之比较
第三节 义净于中印交通、文化的贡献
旅程与经过
贡献与影响
第四节 王玄策使印度及其贡献
出使印度之动机与经过
对中印交通之贡献
第五节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的贡献
生平略历
来华原因与动机
利玛窦的传教方法
传播的内容
利玛窦的儒教观
利玛窦的贡献与影响
第六节 徐光启在宗教、农业、科学上之影响与贡献
生平略历
与利玛窦谈道
上海开教与护教
贡献与影响
第七节 李之藻在宗教、科学上之贡献
生平事略
李之藻与天主教之关系及贡献
李之藻在科学上之贡献
第八节 马礼逊来华传教之经过
马礼逊在我国传教之经过
马礼逊来华传教之影响及贡献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思想
第一节 魏晋之清谈
清谈的含义
清谈之起因
清谈之内容
第二节 魏晋之玄学
玄学的含义
玄学的内容与人物
第三节 清谈与玄学之影响
玄论派清谈之影响
才性名理派清谈之影响
清谈对学术之影响
谈辩对史学之影响
谈辩对政治制度之影响
第四节 南北朝经学的统一与异同
南北经学的异同
南学统一北学原因之分析
南学统一北学之影响
第五节 唐代纂修的《五经正义》
《五经正义》纂修的动机
《五经正义》编撰经过与内容
《五经正义》之得失
《五经正义》的影响
第八章 隋唐佛学
第一节 隋唐与南北朝佛学发展比较
国际性之佛学时期
独立自主性时期
佛学之统一时期
理论与修行并重
佛教宗派系统化时期
第二节 隋唐的四大佛教宗派
天台宗的盛衰及其影响
华严宗的盛衰及其影响
法相宗的盛衰及其影响
禅宗的盛衰及其影响
第三节 佛学式微原因的分析
隋唐帝皇与佛教之互相利用
中国学术思想史
唐皇室与佛道之争
唐毁佛教之后果与影响
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第四节 唐代儒释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儒佛之争的分析
儒佛调和的表现
儒佛在唐融和原因的分析
第九章 宋明理学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宋代理学发达原因之分析
第二节 宋代理学四大派思想学说概述
周敦颐学说
张载学说
二程学说
朱熹学说
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朱陵异同
鹅湖集会的起因
鹅湖集会的经过
鹅湖会后对各人的影响
朱陆异同的分析
朱陆对当代、后世的影响
第四节 陈白沙学说
静中养出端倪
随处体认天理
以自然为宗
宇宙论
认识论
第五节 王阳明的学说(姚江学派)
阳明事略与学说特质
阳明学说之大要
阳明学说之评论
阳明学说盛行之原因
白沙与阳明学说之比较
第六节 宋明理学衰落及其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
理学衰落原因的分析
理学对中外学术思想演变之影响
理学与儒表佛里的分析
第十章 清代学术得失与转变
第一节 清代学术的分期
启蒙时期的经学
全盛期的学术
蜕分期的学术
衰落期的学术
第二节 清代学风转变的分析
清代学风转变的分析
经世致用转为乾嘉朴学的原因
朴学转移到今文经学之原因
第三节 汉宋学术之争
宋学之主张
宋学之评论
汉学得失之评论
汉宋学说比较
汉宋是非的评论
第四节 清代考据学盛行之背景与重要人物
政治背景方面
学术背景方面
清代考据学之特质
清代考据学之派别
清代考据学家之成就
第五节 公羊学派与康有为
公羊学派的历史渊源
康有为的生平与著述
康有为的学术成就
康有为的大同学说
第十一章 历代史学论说
第一节 廿五史概说
两汉南北朝的正史著作
唐五代的正史著作
宋元的正史著作
明清的正史著作
第二节 隋唐公府搜藏的图书与贡献
隋代公府搜藏图书之背景
隋代公府搜藏图书之经过
唐代公府搜藏图书之背景与经过
公府搜藏图书对学术文化发展之影响
第三节 唐代重要史学著作与贡献
关于唐代历史的著作
官修当代国史
关于典章制度的著作
关于史学方法的著作
关于地理方面的著作
唐代史学贡献略论
第四节 宋代的重要著作与史学贡献
关于断代史的著作
关于通史的著作
关于典志的著作
关于国史方面的著作
宋代的史学贡献
第十二章 汉至宋的通史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
《史记》的体制与内容
得失的评论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生平简介与著作动机
《资治通鉴》成书经过与体例内容
学术大要与写作书法
得失评价
《通鉴》的影响
第三节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
缺点方面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各种纪事本末体简介
第十三章 汉至宋的断代史
第一节 班固及其《汉书》
《汉书》的内容与体例
《汉书》得失之评价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史记》、《汉书》异同比较
第二节 南北史的体制及其比较
李延寿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
著述经过与体例
南北史之讨论
南北史之比较
南北史之评价
第三节 《旧唐书》的得失与评价
作者生平与著作动机
体例与内容
《旧唐书》之优点
《旧唐书》的缺点
第四节 《新唐书》的得失与评价
作者生平略历与体例内容
得失之评论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新旧《唐书》比较
新旧《唐书》得失之比较
第五节 《旧五代史》得失与评价
作者生平
《旧五代史》之优劣点
影响与评价
第六节 《新五代史》得失与评价
作者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
内容与体例
《新五代史》之优劣点
各家对新五代史之评
新旧《五代史》比较
第十四章 典志得失与应用
第一节 杜佑及其《通典》
杜佑生平与撰作动机
著作内容及体制
通典在史学上的成就及其得失评价
《通典》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第二节 郑樵及其《通志》
郑樵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
体制与内容
郑樵的史学主张
得失之评论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第三节 《文献通考》及“三通”比较
作者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
体制内容与评价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三通”的比较
“三通”对史学的影响
第四节 敦煌资料与宋代的类书
敦煌资料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
《太平御览》的体例内容与贡献
《太平广记》的体例、内容与贡献
《文苑英华》的体例内容与贡献
《册府元龟》的体例内容与贡献
第十五章 史学方法与清儒论史
刘知几与《史通》
作者生平与成书经过
《史通》之内容与体例
《史通》之评价
《史通》对后世的贡献及影响
第二节 浙西学派与顾亭林(炎武)
浙西学术渊源
顾亭林论学宗旨
顾亭林学术评论
顾亭林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 浙东学派与黄梨洲(宗羲)
浙东之地理沿革
浙东学派的历史渊源
黄宗羲的生平与著作
黄宗羲之论学
黄宗羲之史学
对史学之影响
第四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作者生平与著作动机
章学诚学术之渊源
体例与主张
章学诚的方志学
章学诚之评价
刘、章史论之比较
中国学术思想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学术思想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第一节 先秦思想学说流变与盛衰
评分
☆☆☆☆☆
《中国学术思想史》是国内首部全面论述中国学术和思想史的专著,作者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自先秦至清末的学术发展和思想脉络,对于每一个朝代、每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学派、思想家,以及重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其
评分
☆☆☆☆☆
第五节宋元明三代相制比较
评分
☆☆☆☆☆
第六节清代军机处之设置与得失
评分
☆☆☆☆☆
经典的著作,值得阅读。送货速度快!
评分
☆☆☆☆☆
教育思想与人性之比较
评分
☆☆☆☆☆
庸(役)的课征
评分
☆☆☆☆☆
制度的演变
评分
☆☆☆☆☆
沿革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