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

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挪] 阿凌·达尔 著,张先先 译
图书标签:
  • 格里格
  • 古典音乐
  • 音乐家
  • 传记
  • 挪威音乐
  • 钢琴音乐
  • 交响乐
  • 音乐史
  • 浪漫主义音乐
  • 音乐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5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9625
包装:袋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的问世得到了很多人士和机构的支持。首先要提到的是特罗豪根格里格博物馆,通过在那里工作以及接触其他工作人员,使我既得到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又激发了对格里格音乐与人生的兴趣。为了使我能安心写作,博物馆还给我提供了离职留薪的有利条件。工作期间我住在舍非馆(Schaeffergaarden)的食宿全是由丹麦一挪威文化机构资助的。在意大利时,我在挪威驻罗马的研究院住了两周,还在陶法(Tolfa)挪一意文化中心住了近三个月。对这一切我在此深表感谢!
  《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中的插图很多,若不是有关机构的支持与合作,我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的。特别要感谢的是卑尔根图书馆毫无保留地提供了有关格里格的资料,以及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鼓励。

目录

引子千
以格里格的日记为指南——我漫游罗马
初访罗马
与当代大艺术家们的结识
音符世界中的魔术师
“你要到莱比锡去,成为一名艺术家!”
童年
从挪威“大城市”卑尔根到欧洲大都市莱比锡
“年轻时的印象最真实”
“回家练琴去!”
追求艺术,战胜疾病
没有证书的学业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6号)
一部艺术作品——一个伟大的思想
格里格的主题——挪威土壤中的一枚宝石
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
胸有成竹地开始,一丝不苟地完成
《培尔·金特》
起初只是为一些“毫无乐感”的题材配乐
结果却成了不朽名作
《培尔·金特》——比昂松与易卜生
合作的意愿诞生于罗马
关于合作的邀请
首演前父母去世
找不到称职的乐队
王国中的《培尔·金特》
易卜生与格里格——保持距离的友谊
……

前言/序言


弦音中的挪威:西贝柳斯生平与创作探析 本书不涉及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 导言:极北之地的交响 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这位来自芬兰的作曲家,被誉为“北欧的马勒”,他的音乐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凛冽的寒风、广袤无垠的森林和深邃冰冷的湖泊的听觉化身。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西贝柳斯跌宕起伏的一生,剖析他如何在民族觉醒的时代背景下,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构建起一座宏伟的、充满北欧神话色彩的艺术殿堂。我们将跨越他创作生涯的各个重要阶段,从早期的德奥影响到最终确立的、充满独特个性的管弦乐语汇,全面审视这位音乐巨匠的创作历程与思想内核。 第一部:芬兰的童年与早期的艺术萌芽(1865-1890) 西贝柳斯于1865年出生在芬兰的塔瓦斯蒂胡斯(Hämeenlinna),一个受瑞典文化深刻影响的家庭。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虽然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却充满了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他的父亲早逝,使得童年蒙上了一层略显忧郁的色彩,这种早期的情感体验,被认为是塑造他日后音乐中那种深沉、内省特质的基石。 本书将详细考察西贝柳斯早期的音乐教育。最初,他对小提琴抱有极大的热情,立志成为一名演奏家,而非作曲家。我们追踪他进入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的学习轨迹,重点分析他与芬兰早期民族主义音乐先驱如费德里克·帕西乌斯(Fredrik Pacius)的接触。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在于他前往维也纳和柏林深造。在维也纳,他接触到了勃拉姆斯、瓦格纳等巨匠的音乐,这些经历既是滋养,也是他日后努力挣脱的“束缚”。我们不避讳地分析早期作品,如《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初稿,是如何体现出作曲家在汲取欧洲主流音乐养分时所经历的挣扎与探索。 第二部:民族觉醒与“卡累利阿主义”的兴起(1890-1900) 十九世纪末的芬兰,正处于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民族独立意识风起云涌。西贝柳斯的生活与创作,与芬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紧密交织。这一时期,他与芬兰诗人、历史学家们频繁交往,尤其是对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ala)的深入研读,成为他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催化剂。 本书将详尽分析《卡累利阿组曲》(Karelia Suite)的诞生背景及其历史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组具有异域风情的管弦乐小品,更是西贝柳斯向世界宣告芬兰文化身份的宣言。我们深入探讨“卡累利阿主义”对西贝柳斯音乐语汇的影响——那种粗犷、原始的旋律线条,以及对自然意象的偏爱。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他的第一部重要交响诗《斯库拉》(En saga)和《芬兰颂》(Finlandia)的创作过程。不同于传统交响诗的叙事性,《芬兰颂》如何通过其磅礴的气势和悲壮的旋律,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口号,升华为对自由精神的普世颂歌,成为芬兰“无冕的国歌”。 第三部:交响诗的巅峰与管弦乐的革新(1900-1915) 进入新世纪,西贝柳斯逐渐摆脱了浪漫主义的过度繁复和瓦格纳式的歌剧色彩,开始发展出一种更加精炼、结构更加紧凑的音乐语言。这一时期的作品标志着他个人风格的成熟与确立。 我们将重点解析他的前四部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中乐观主义的光辉,《第三交响曲》对传统德奥结构的解构,以及《第四交响曲》——这部作品常常被认为是西贝柳斯所有作品中最具哲学深度和内在紧张感的一部。我们分析他在第四交响曲中如何运用不协和音程和极简的材料,来表达对生命、死亡和存在本质的沉思,这种探索在当时是极其前卫的。 此外,本书会详细剖析他最常演出的两部重要作品:《小提琴协奏曲》的最终定稿(相较于早期草稿的重大突破)以及《塔皮奥拉》(Tapiola)的创作意图。这些作品展现了西贝柳斯在和声、配器和结构组织上的独创性,特别是他如何通过对色彩和音域的精妙控制,来捕捉北欧神话中那种超然、神秘的氛围。 第四部:晚期风格的凝练与“沉默的十年”(1915-1957)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乃至西贝柳斯本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品数量锐减,但质量却更加精纯。我们考察《第五交响曲》如何在其诞生和最终定稿(特别是著名的“天鹅颂”收尾)中体现出作曲家对自然和谐的终极追求,以及《第六交响曲》中对古老调式和清新对位的回归。 本书着重探讨西贝柳斯晚年的创作困境和“沉默的十年”。在《第七交响曲》——这部结构上高度统一、简洁有力的单乐章杰作——完成后,他似乎达到了某种艺术的圆满,不再需要通过宏大的作品来表达自己。我们分析他晚年生活中的阅读、园艺和对艺术的沉思,探讨这种“沉默”究竟是灵感的枯竭,还是对已达到的艺术高度的坚守与超越。他的音乐哲学是如何引导他走向这种极简的、内敛的表达方式的。 结语:不朽的北境回响 西贝柳斯的音乐是献给自然的颂歌,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的伟大见证。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对技术分析的堆砌,带领读者真正聆听到他音乐中那份独有的“冰雪的纯净”与“森林的神秘”。通过对他生平、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手法的细致梳理,我们期望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位音乐家如何从一个芬兰的后辈,成长为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管弦乐走向的巨匠。他的音乐,至今仍在广袤的北境回荡,永不消逝。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书的整体设计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封面的选图很有品味,格里格的形象既有艺术家的气质,又透露着一丝斯堪的纳维亚人特有的沉静。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纸,拿在手里有分量,而且字体的排版也十分清晰,阅读起来应该会很舒服。我一直对那些在特定国家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伟大音乐家很感兴趣,而格里格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他的音乐中,我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属于挪威的韵味,那种既壮阔又细腻的感觉,总是让我为之着迷。我迫不及待地想从这本书里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和经历,塑造了这样一位音乐大师。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不仅仅是关于他本人的生平事迹,更应该是一次对那个时代挪威音乐和文化的探索,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虽然尚未深入书页的海洋,但光是封面上“爱德华·格里格”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这位挪威作曲家的一系列联想。我脑海中,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培尔·金特》组曲中那悠扬而充满异域风情的旋律,仿佛置身于北欧的峡湾与雪山之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绝佳机会。我好奇他是否会详细描绘创作这些不朽乐章时的心路历程,是否会揭示那些旋律背后隐藏的民族情结和个人情感。同时,我也对他的生活经历充满兴趣,想知道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的童年是怎样的,他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又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记,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格里格音乐世界和人生轨迹的百科全书,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挪威音乐文化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评分

还没开始细致地品读,只是将《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这本书捧在手里,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格调,格里格的形象带着一种特有的艺术家气质,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音乐中注入浓厚民族色彩的作曲家情有独钟,而爱德华·格里格,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总是能勾勒出挪威壮丽的自然风光,又饱含着深沉的情感,让人在聆听之时,仿佛能置身于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可能是一次深入探究他音乐创作源泉的旅程,以及对那个时代挪威文化和艺术氛围的深刻描绘。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生活经历,他的艺术追求,以及他如何用音符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凭那精心设计的封面和印刷质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封面上的格里格肖像,眼神中带着一丝忧郁,又透露着对艺术的执着,仿佛能穿越时空与我对话。书页的触感温润,墨香淡淡,这样的纸质和排版,是如今数字时代里难得的阅读享受。我知道,里面一定承载着许多关于这位挪威作曲家的珍贵信息,从他的童年,到他的音乐创作生涯,再到他生活中的点滴趣事,都将在此一一展开。光是想象着即将开启的这场音乐之旅,就让我心潮澎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文字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充满激情与才华的灵魂,他是如何将挪威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情感融入他的旋律,又是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通往音乐殿堂的窗户,我期待着透过它,看见一个鲜活、立体的爱德华·格里格。

评分

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的内页,但单凭封面上那个略带沉思的肖像,我就已经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在我眼中,它更像是一份来自过去的回声,一份关于一位伟大的挪威作曲家生命旅程的邀请函。我向来对那些将民族精神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创作者深感钦佩,而格里格,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旋律,仿佛承载着北欧广袤的森林、宁静的湖泊和古老的传说,总能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深入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机会,我渴望知道,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子里,是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经历,催生了他那些流传千古的乐章。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期待着,它能引领我走进格里格的世界,去感受他音乐的灵魂,去理解他生命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