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挑战在于其叙事视角的高度抽离性。作者似乎习惯于站在一个“上帝视角”,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来审视音乐的发生与消亡,这使得我们很难从一个具身性的、有情感的聆听者的角度进入文本。书中对“情感”的探讨,往往被简化为某种理性的结构对应,例如,将悲伤归因于特定的和弦进行或调性关系,但却忽略了个人经验、文化背景乃至生理反应在音乐审美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希望读到的教程,能更多地探讨音乐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如何引发非理性的感动和震撼,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听众如何解码音乐中的“意义”。这本书的语言过于冷静、客观,缺乏一种能够感染读者的热情和温度。它在教你如何“分析”美,却很少触及如何去“感受”美。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论框架了解得更深了,但对音乐本身的亲近感和热爱却似乎被一层理性的薄膜隔开,这种疏离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遗憾的部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实在是与内容严重不符。封面设计得过于朴素,黑白为主,没有任何能够吸引眼球的元素,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术出版物。内页纸张偏薄,字体间距和行距也比较紧凑,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但最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一本“教程”,它在音频示例上的缺失简直是致命伤。美学离不开实例的佐证,尤其是涉及到复杂的和声进行或织体分析时,没有对应的乐谱或音频链接,仅仅依靠文字描述,简直是缘木求鱼。读者需要自己去寻找那些复杂的曲目片段,然后对照文字来理解作者的论述,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而且极易产生误解。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配套的在线资源库,或者至少在关键段落标注出具体的曲目、小节数,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将会有质的飞跃。目前的状态,更像是一本未经充分多媒体化的理论讲稿,缺乏现代教学工具应有的辅助性。
评分这本《音乐美学教程》的定价确实让人有些犹豫,初翻几页,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音乐学院高年级学生的教材,而非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首先,从排版和术语的使用上就能看出它的“学术范儿”十足。那些复杂的德法德语音乐术语被频繁且毫不避讳地抛出,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仅仅是热爱音乐、想了解其背后美学原理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堵高墙。我试图去寻找一些轻松的入口,比如关于流行音乐美学的探讨,或者至少是针对某一特定音乐流派(如爵士乐或电影配乐)的深入分析,但似乎这本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古典音乐的结构分析和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理论框架之上。虽然理论的深度无可指摘,但这种过于注重宏大叙事和哲学思辨的倾向,使得阅读过程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它要求读者已经具备相当的音乐史知识储备,否则在谈论奏鸣曲式或赋格结构的美学意义时,会感到如坠云里雾里,无法产生共鸣。我更期待的是能有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晦涩的理论与我日常聆听的旋律,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让读者自己去搭建那座桥梁。
评分这本书在对“美”的定义上,似乎走入了一个过于封闭和精英主义的循环。全篇都在围绕西方传统艺术的范式打转,对于近现代音乐,尤其是那些挑战传统和谐概念的音乐流派,处理得非常谨慎,甚至有些回避。例如,在讨论到二十世纪的无调性音乐时,作者往往将其简单地归结为“理性秩序的瓦解”或者“情感表达的极端化”,而没有深入探讨这些新体系本身是如何建构起新的审美价值和逻辑的。作为读者,我非常渴望了解,当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不再是唯一的美学标准时,声音的组合、节奏的重构,如何在美学层面站得住脚。这本书给出的解释显得苍白且带有明显的价值评判倾向,仿佛只有那些符合既定古典标准的音乐,才配得上被冠以“美学”的探讨。这种略显保守和僵化的视角,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大打折扣,对于想要了解当代音乐美学脉络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洞见非常有限。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本意是想系统梳理一下我那些零散的音乐鉴赏知识,希望能找到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来指导我的听音实践。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是极其跳跃和碎片化的,仿佛作者是在将自己多年来的笔记和会议记录匆忙整理后付梓出版。某一章可能还在详细拆解巴赫的对位法如何体现了一种完美的理性秩序,紧接着的下一章就突然转向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晚期音乐中“崇高”概念的模糊性,两者之间的过渡非常生硬,缺乏一个平滑的过渡章节来引导读者的思维。更让人困扰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引用,很多都没有配上清晰的解释或上下文的补充,仅仅是作为一种理论支撑被罗列出来。比如,某处提及了“现象学还原法”在听觉体验中的应用,但对这个方法论的描述极其简略,这使得我不得不中断阅读,去查阅其他哲学或美学著作来理解作者在这里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种频繁的“中断”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感和整体的连贯性,让人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掌握了特定学术语言的专家准备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能够引导初学者逐步深入的教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