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评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战天斗地是为争取存活的权利;在物质丰裕的当今时代,人们却为什么仍然坚持着对自然的敌视和疏离?为什么对那些源自人性的呼唤充耳不闻,而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价值和意义几近偏执……
评分的是儒家思想所具备的现代意义,和儒学发展的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因此,用“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来形容杜维明的努力,无疑是最贴切不过的。
评分任何一个文化,其价值都有方向性,因而也有特色。所谓特色,不外乎积极性的特色和局限性的特色两种。任何一个文化的价值取向,都不可能把所有人性的光辉、真善美的价值完全体现出来。你刚才所提的问题,正好接触到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和现代化所提倡的企业家开创性的心灵之间明显的冲突。这一点我想大家不仅应该接受,而且应该做进一步的认识。因为现代社会是逐渐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科技化、合理化的社会。现代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个就是他的目标比较集中,和传统中那种面面俱到的君子人格截然不同。以前儒家所欣赏的君子人格,可能是一个艺术家、诗人,同时可能还会弹中国的古琴,人际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在社会上负有重要的责任,又在家庭中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既是家长,又是政治官员,又是社会贤达……他可能很全面,但从现代职业化的观点上看,这不过是属于一种分工特性不明显的人格类型。就像你刚才说的,把石头投入水中,所激起的涟漪虽然波及很广,但又很微弱。因此,在这种全面性的人格之中,很多积极因素,如艺术上、科学上乃至宗教上的热忱,都没有得到展开。另外,儒家体现出一种超越而内在的道德形而上学;超越而内在的人,首先是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并且通过家、国、天下种种渠道来展现他的理想。你也可以说,在这样多侧面、多层次的人格发展中,那种集中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
评分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评分还好好好。。。。。。。。。。。。。。
评分正版图书,质量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或者是,少平回到矿山,和惠英嫂、明明,平静的生活在了一起。
评分新儒学的代表作,值得阅读与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