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范畴篇 解释篇》包含《范畴篇》和《解释篇》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工具书》一书中较短的两篇。《范畴篇》叙述了逻辑学理论,制定了范畴学说;《解释篇》阐述了论证的一般原则,研讨了三段论法的问题。我们要以正确的分析态度与研读这部著作,汲取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指实体的如“人”或“马”,指数量的如“二丘比特①长”或“三丘比特长”;指性质的例如“白的”、“通晓语法的”等属性;“二28倍”、“一半”、“较大”等等则属于关系的范畴;“在市场里”、“在吕克昂”等等,属于地点的范畴;“昨天”、“去年”等等属于时间的范畴;“躺卧着”、“坐着”等等则是指示姿态的语词;“着鞋的”、“武装的”等等,属于状况[具有];“施手术”、“针灸”等等,是动作;“受手术”、“受针灸”等等,属于遭受的范畴。
任何一个这样的语词,其本身并不包含着一种肯定[或否定];只有借这类语词的结合,才产生肯定或否定。因为如所公认,每一个肯定或否定必须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但无论如何不是复合的用语,例如“人”、“白的”、“奔跑”、“获胜”等等,既不能是正确的,也不能是错误的。
5.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但是在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属而包含着第一性实体的那些东西也被称为实体;还有那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西也被称为实体。例如,个别的人是被包含在“人”这个属里面的,而“动物”又是这个属所隶属的种;因此这些东西——就是说“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就被称为第二性实体。
由上所说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宾词的名称及定义两者必须都可以用来述说其主体。例如,“人”被用来述说某一个个别的人。在这种情形之下,“人”这个属名被应用于个别的人,因为我们用“人”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个别的人;而“人”的定义也将可以被用来述说某一个个别的人,因为某一个个别的人既是人又是动物。这样,属名及其定义,都可以用来述说个别的人。
另一方面,那些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大多数都不能用其名称和定义来述说它们存在于其中的那个主体。不过,虽然定义绝对不可以用来述说主体,名称在某些场合之下被用来述说它却并无不可。例如,“白”是存在于一个物体里面的,也被用来述说它所存在于其中的物体,因为一个物体被称为是白的:但是“白”这个颜色的定义,却绝不可以用来述说此物体。①
除第一性实体之外,任何东西或者是可以用来述说一个第一性实体,或者是存在于一个第一性实体里面。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一些个别例子就会很清楚。“动物”被用来述说“人”这个属,因之就被用来述说个别的人,因为如果没有任何可以用它来述说的个别的人存在,那它根本就不能被用来述说“人”这个属了。再者,颜色存在于物体里面,因此是存在于个别的物体里面的,因为如果没有任何它得以存在于其中的个别的物体存在,那它根本就不能存在于物体里面。可见除第一性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性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性实体里面,因而如果没有第一性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
……
哲学思想的深度探索:从语言的本质到人类认知的边界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范畴篇 解释篇》 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它代表了西方哲学思想史上两个至关重要、相互关联的领域——概念的构建与分析(范畴篇)以及意义的阐释与理解(解释篇)。这两大议题,贯穿了从古希腊哲学至今的悠长历史,不断被不同的思想家以各种方式加以审视和阐发,共同构筑了我们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基石。 范畴篇:思维的骨骼,存在的框架 “范畴”这个词,在哲学语境下,指向的是那些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可缺少的概念,它们是我们理解和组织现实世界的最根本的思维工具。正如建筑需要骨架,思想也需要范畴作为支撑。没有范畴,我们无法将纷繁的经验世界加以区分、归类,更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和概念化的思考。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最早系统性地探讨范畴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十范畴”,包括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行为和承受,试图以此来穷尽一切可能被言说的“是什么”。这些范畴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框架。例如,当我们谈论一张桌子时,我们首先认识到它是“实体”,然后我们可以谈论它的“数量”(一张),它的“性质”(木制的,红色的),它在“地点”(房间里)和“时间”(现在)的存在,以及它所处的状态(静止的)等等。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逻辑学、形而上学和语言哲学。 当然,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并非终结,而是开启了无尽的探索。康德,这位集大成的哲学家,对范畴进行了革命性的重构。他认为,范畴并非源于经验,而是先验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是人类理性固有的先天结构,是我们认识世界所必需的“认知工具”。康德提出了他的十二个范畴,分为四类:量的范畴(例如,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质的范畴(例如,实体与偶性、因果性与依存性、交互性)、关系的范畴(例如,实体与偶性、因果性与依存性、交互性)以及模态的范畴(例如,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不存在、必然性与偶然性)。康德的范畴论,标志着哲学研究的重心从“世界本身”转向了“认识世界的主体”,强调了人类理性在建构经验世界中的主动作用。 随后的哲学发展,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对范畴进行了动态的、历史性的解读。他认为范畴并非静态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生成、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从“存在”的模糊性到“本质”的深刻揭示,再到“概念”的完整统一,黑格尔的范畴体系展现了思维的辩证运动。 《范畴篇》所包含的思想,不仅局限于纯粹的哲学思辨,它直接触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模式。当我们描述一个事件,分析一个问题,甚至进行日常对话时,我们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着各种范畴。理解范畴的本质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思维的局限与可能,提升我们逻辑思辨的能力,培养对概念的精确把握。它让我们反思:我们所认为的“真实”是怎样被我们的思维结构所塑造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有多少是客观的,又有多少是主观建构的? 解释篇:意义的寻觅,理解的艺术 如果说范畴是思维的骨骼,那么“解释”就是赋予这副骨骼血肉、生命和意义的过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文本、行动和现象的世界,而解释,正是我们试图理解这一切的根本途径。从解读一本古籍,到理解一个他人的行为,再到把握一个复杂的理论,解释无处不在,且至关重要。 在哲学史上,解释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修辞学和诠释学。然而,现代哲学对解释的深入关注,则与语言的复兴以及人类主体性的凸显紧密相关。 语言哲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语言转向,使得对“意义”的追问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之一。维特根斯坦,这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词语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取决于它们在特定的语言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解一个词语,关键在于理解它在何种情境下,被如何使用。这种观念强调了语境在意义生成中的核心作用,将解释从孤立的文本分析,转向了对活生生的语言实践的关注。 诠释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解释的学问,更是将解释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诠释学不断深化对理解的本质的认识。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揭示了理解并非主体与客体的简单对接,而是一个视域(即我们既有的历史、文化、经验背景)与文本(或他者)视域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这意味着,每一次解释都是一次积极的建构,我们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也反过来塑造和丰富了我们自身的理解。 解释篇所探讨的内容,不仅是抽象的哲学理论,更是关乎我们如何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实践。我们如何解读历史事件?我们如何理解科学发现?我们如何应对社会冲突?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离不开对“解释”过程的深刻洞察。它要求我们警惕先入为主的偏见,尊重不同的视角,并不断反思我们自身的理解框架。 范畴与解释的内在联系:思维与意义的共舞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范畴篇 解释篇》之所以将这两部分内容并列,并非偶然,而是揭示了思维的结构与意义的生成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范畴提供了我们思考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是我们理解事物的“语言”。例如,因果范畴使我们能够理解一个事件为何发生,本体范畴使我们能够区分存在的事物。没有这些基本的范畴,我们甚至无法形成连贯的认知。 而解释,则是在运用这些范畴的过程中,赋予世界以具体的意义。当我们解释一个科学实验时,我们运用因果范畴来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当我们解释一部文学作品时,我们可能运用本体范畴来理解人物的内在世界,运用关系范畴来分析人物之间的互动。解释是将抽象的范畴应用于具体的经验,使其变得有血有肉,能够被理解和沟通。 反过来,解释的实践,也会不断地反思和塑造我们对范畴的理解。当我们遇到新的现象,需要对之进行解释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有的范畴不足以涵盖,或者需要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区分和界定。例如,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对“物质”范畴的理解就经历了深刻的演变。 因此,范畴篇与解释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探索图景。范畴篇帮助我们理解思维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而解释篇则展示了如何在“操作系统”上运行各种“应用程序”,以理解和互动于我们所处的世界。 本书的价值与启示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范畴篇 解释篇》的价值在于,它将人类最基本、最核心的哲学议题,以系统、深入的方式呈现给读者。阅读本书,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对自身思维方式的深刻反省和提升。 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通过对范畴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避免逻辑谬误,构建严谨的论证。 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解释篇引导我们反思意义的生成机制,培养批判性思维,使我们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化文本和人类行为。 拓展认知边界: 接触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范畴和解释的阐释,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认知模式,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面对未知。 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 理解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解释,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是一次通往智慧殿堂的邀请,一次对人类理性与理解能力的深度探索。它让我们看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我们对世界日常的理解,其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鼓励我们不断追问“是什么”,以及“这是什么意思”,从而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认知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