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雷姆塞編著的《希臘文明中的亞洲因素》是“大象學術譯叢”的其中一冊,供相關人員參考閱讀。
海報:
《大象學術譯叢:希臘文明中的亞洲因素》是作者在愛丁堡大學吉福德講座講授的內容。他運用瞭曆史學、地理學、語言學等知識,以小亞細亞地區的考古、銘文、曆史文獻等證據進行論證,從小亞細亞的神話、神的崇拜、法律、婚姻、習俗、語言等文化中追溯希臘文化的源頭。
威廉·雷姆塞(1851-1939),既是古希臘史學者、考古學傢,又擅長於基督教、土耳其曆史等領域的研究,還是他那個時代最重要的地形學、古代文物和小亞細亞古代史的權威。
前言
第一章 古愛奧尼亞人
第二章 神之山
第三章 埃匹門尼德
第四章 西亞的土地所有權法
第五章 涅美西斯與公正
第六章 特洛伊之門的兩隻禿鷹
第七章 狼祭司、山羊祭司、公牛祭司、蜜蜂祭司希臘文明中的亞洲因素
第八章 村莊的權利
第九章 弗裏吉亞挽歌
第十章 《伊利亞特》與特洛伊戰爭
第十一章 古代小麥貿易的流嚮
第十二章 希波納剋斯論呂底亞情景與社會
第十三章 四輪馬車
第十四章 兄弟會與胞族第十五童天堂與塵世
第十六章 訂婚與婚姻
第十七章 四個愛奧尼亞部落
……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篇幅雖然紮實,但其閱讀節奏卻極富變化。有些章節如同抽絲剝繭般細緻入微,充滿瞭對特定銘文或陶片圖案的微觀分析,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仿佛置身於博物館的暗室中,對著一盞孤燈仔細辨認古物上的銹跡和刻痕。然而,穿插在這些細緻分析之間的,卻是對宏大曆史進程和地理格局的磅礴概括,如同從高空俯瞰整個愛琴海流域的地理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種在“微觀考據”和“宏觀綜閤”之間的快速切換,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既充實又富有動感。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有專業知識的儲備,更要有曆史想象力的廣闊。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走過瞭一場漫長而艱辛的學術考古之旅,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碎片,更是一種對“文明起源”這一命題的更深層次的敬畏和審慎態度。它提醒我們,任何偉大的成就,背後都是無數次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艱難握手。
評分我必須承認,初讀這本書時,我感到瞭一種輕微的迷失,因為它在語言風格上采取瞭一種近乎詩化的、帶有強烈暗示性的筆觸,這與我通常閱讀的嚴謹學術專著風格大相徑庭。它很少使用教科書式的清晰定義,而是更傾嚮於通過一係列碎片化的、高度具象化的場景來構建論點。例如,書中描述早期愛奧尼亞城邦的貿易活動時,用的不是枯燥的數字和貿易路綫圖,而是描繪瞭港口上不同膚色、不同口音的商人之間,關於香料、陶器和金屬的激烈討價還價的場景,那種緊張感和異域情調幾乎要從紙頁中溢齣來。這種敘事策略的風險在於,它可能讓習慣於明確因果鏈條的讀者感到不適,但對於願意沉浸其中的人來說,它帶來的曆史體驗是無與倫比的。它成功地將那些冰冷的考古發現和文獻殘片,重新賦予瞭生命和溫度,讓我深刻體會到“文明”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無數次真實的、充滿張力的跨文化接觸所産生的副産品。這種文學性的處理,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學術探討,變得引人入勝,像是在閱讀一部宏大的史詩,而不是單純的學術論文集。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極其大膽,它選擇瞭一條非綫性的路徑來重構我們對古典時代的理解。作者並沒有遵循傳統史學中那種以雅典或斯巴達為中心的綫性發展模式,反而巧妙地將目光投嚮瞭愛琴海東岸,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常常被視為“邊緣”或“被動”的角色。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在跟隨一條蜿蜒的河流逆流而上,河流的源頭並非伯羅奔尼撒半島,而是小亞細亞的群山和黎凡特的海岸綫。這種重構的視角,使得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節點——比如米諾斯文明的興衰、青銅時代的崩潰,乃至希臘語的擴散——都呈現齣瞭新的解讀維度。特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早期希臘宗教和藝術風格時,穿插瞭大量關於腓尼基和呂底亞手工藝傳統的細緻分析,這些論據的鋪陳,有力地挑戰瞭那種將希臘文明視為完全“原生”或“孤立”的觀點。它迫使讀者跳齣固有的框架,去承認文明之間那種復雜、深刻且常常被低估的相互滲透和吸收關係。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新的史實,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的全新方法論,一種更具包容性和連接性的全球史視野。
評分這本書在論證的深度和廣度上,展現齣令人敬畏的跨學科功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傳播路徑時,那種對考古學證據近乎偏執的尊重。與其僅僅依賴於文本的訓詁或哲學的思辨,作者更願意深入到物質文化的研究中去,通過分析青銅器上的裝飾母題、建築材料的來源地,乃至早期陶土中微量元素的成分分析,來推導齣文化交流的實際軌跡。這使得全書的論證建立在極其堅實的基礎之上,很少有浮誇的臆斷。例如,關於幾何風格陶器中某些抽象圖案的起源討論,作者不僅引用瞭米諾斯和邁锡尼的先例,還引入瞭近東地區印章藝術的對比研究,這種多角度的交叉驗證,極大地增強瞭結論的說服力。讀到這裏,我甚至開始反思過去自己對“希臘化”的理解可能過於集中在亞曆山大大帝之後,而忽略瞭這種文化“雜糅”現象是多麼古老和根深蒂固。這本書就像一個高倍顯微鏡,讓我們看到瞭古典文明肌理中那些微小但至關重要的異質縴維。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徹底顛覆瞭“希臘中心論”的傲慢。在許多主流的曆史敘事中,波斯、埃及甚至小亞細亞,往往隻是作為背景闆,或是作為希臘英雄主義的襯托。然而,在這部作品中,這些“他者”被賦予瞭主動的能動性。作者花瞭大量篇幅來闡述,正是來自東方的技術、宗教概念,甚至是社會組織模式,為希臘城邦的崛起提供瞭必要的“催化劑”和“結構性支持”。這種敘事上的“去中心化”,不僅僅是添加瞭新的信息點,它本質上是在重寫曆史的因果律。當我讀到關於古風時期雕塑中的“埃特魯斯坎影響”或者早期悲劇中“密特拉崇拜”的影子時,我意識到,我們所珍視的“古典遺産”,其實是一個巨大、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文化熔爐的産物,而不是某個孤立天纔憑空産生的奇跡。這本書就像一把利斧,精準地砍斷瞭那些束縛我們想象力的、自詡純粹的文化神話。
看來,這是劉氏有意而為之,特地突齣古典語文學之傢法。(這樣的說法是有實際例子的,比如對於古希臘語語音完全應當使用國際音標標注,傳統擬音作為參考。《凱若斯》在這點上處理完全是傳統語文的模式。考慮該書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的自學讀者,這樣的做法加大瞭學習的難度。
評分比另外一本研究希臘文化西亞起源的書籍好很多,至少內容更豐富,翻譯更專業。非常滿意!
評分新版可能有意把文化與語言知識分開,因為第一版的時候有些混亂,讀者能學到不少新奇的知識,但未必記住多少語法。新版更為集中。
評分這版的排版更好看,而且目前沒發現什麼錯誤,相關編輯費瞭不少心血。第一版有一些錯漏。這版也補充瞭很多內容。
評分這版的排版更好看,而且目前沒發現什麼錯誤,相關編輯費瞭不少心血。第一版有一些錯漏。這版也補充瞭很多內容。
評分商品是否給力?快分享你的購買心得吧~本書是作者在愛丁堡大學吉福德講座(Gifford Lectures)的內容。他運用瞭曆史學、地理學、語言學等知識,以小亞細亞地區的考古、銘文、曆史文獻等證據進行論證,從小亞細亞的神話、神的崇拜、法律、婚姻、習俗、語言等文化中追溯希臘文化的源頭。威廉·雷姆塞(1851—1939)既是古希臘史學者、考古學傢,又擅長於基督教、土耳其曆史等領域的研究,還是他那個時代最重要的地形學、古代文物和小亞細亞古代史的權威。
評分這版的排版更好看,而且目前沒發現什麼錯誤,相關編輯費瞭不少心血。第一版有一些錯漏。這版也補充瞭很多內容。
評分本書主要為大學文科學生和古典學問的愛好者提供接觸古希臘文典的機會,涵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紀事、哲學和早期基督教文典等多種文類。筆者無意編寫語言教科書,對於希望較快掌握古希臘語文的人,本書當然也可用來應付考試。但筆者更希望讀者直接觸摸古希臘思想的身體,藉助小學功夫感受翻譯作品中未能盡然傳達齣來的精神氣息,加深對傳世不衰的古希臘作品的理解——進而體會到,靠譯本接觸古典文本,定會丟失不少東西。曆代翻譯傢們的偉大功績絲毫不應貶低,但無論有多麼完美的翻譯,閱讀原文獲得的享受仍然不可取代——西方現代語文的譯作同樣至少很難傳達原文詞語搭配的韻味。讀者大可放心的是,筆者不會用種種復雜的音韻規則來讓人掃興,用語法錶格把對古典詩文的年輕熱情趕進堆滿詞法規則的鬍同,而是希望古希臘詩人墨客的文句能將讀者領進引人入勝的古典思情,與此同時乘機攻剋一個個小學難關。”
評分以上是這本書“弁言”選段,讀劉老師他們那輩人的文字,真覺得老一輩人的漢語功底、語文錶達水平和寫作能力是現在許多年輕學者所望塵莫及的。 既然有劉氏為我們提供瞭親近愛琴海“鹹濕味道”的“凱若斯”,怎能不把握時機呢?翻閱全書,果然符閤劉氏序言裏的預告。秉持古典語文學的傳統風格。從語言教材的角度上來說,既說不上通俗易懂,也談不上本土創新。劉小楓署名編修,實不我欺,亦不自欺。加之,書中多次以嘲諷的筆調調戲結構主義語言學及其門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