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是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工程教育改革的专著,主要特点如下:
(1)系统性。本书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主线,内容涵盖卓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重要方面,由此构成了对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完整而系统性的研究。
(2)专题性。本书由相互紧密关联的17个专题构成,每章一个专题,这些专题不仅是中国工程教育当前和未来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且是国际工程教育界普遍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3)综合性。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高校的高效管理、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监督。本书从工程教育、高校管理和政策研究等多角度综合研究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4)操作性。《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不仅涵盖宏观层面的分析和理论研究,而且结合微观层面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尽可能地给出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不仅能为培养面向用人单位的优秀人才的高等学校的领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以及工程教育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而且可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机构、企业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
内容简介
《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是作者近年来在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尤其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主体框架、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标准体系及国家标准、高校配套政策及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与用人单位合作、工程教育国际化、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力培养、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培养质量保障等17个方面。
《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分为基础篇、核心篇和拓展篇三部分。其中基础篇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部分,是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了解和做到的。核心篇的内容是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所必须做好的最核心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是“卓越计划”对参与高校的重点要求,而且是教育部对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检查的重点。拓展篇的内容是在核心篇的基础上,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是培养名副其实的卓越工程师所不可或缺的工作。
作者简介
林健,清华犬学正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博士生导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管理学博士、博士后;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五邑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高等学校管理、高等工程教育、薪酬与绩效管理、组织战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
先后出版《战略视角下的大学管理》、《大学薪酬管理》等3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10余篇,其中SCI,SSCI,EI,ISTP以及CSSCI收录论文15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基础篇
第1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时代背景
1.1 工程教育的国际挑战
1.1.1 美国的工程教育
1.1.2 欧洲的工程教育
1.1.3 日本的工程教育
1.1.4 印度的工程教育
1.2 工程教育的国家责任
1.2.1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2.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2.3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1.3 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需要
1.3.1 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3.2 我国工程教育的未来需要
1.4 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4.1 工科院校学校层面的问题
1.4.2 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内部问题
1.4.3 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外部问题
1.4.4 工科毕业生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体框架
2.1 “卓越计划”的总体设计思路
2.1.1 “卓越计划”的概念释义
2.1.2 “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
2.1.3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
2.1.4 “卓越计划”的基本原则
2.1.5 “卓越计划”的主要特点
2.1.6 “卓越计划”的实施领域
2.1.7 “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
2.1.8 “卓越计划”的重点任务
2.2 “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体系
2.2.1 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
2.2.2 “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体系的构成
2.3 “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2.3.1 “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2.3.2 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
2.3.3 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
2.4 “卓越计划”的教师队伍
2.4.1 工科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2.4.2 “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的要求
2.5 “卓越计划”的企业联合培养
2.5.1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2.5.2 建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6 “卓越计划”的国际化培养
参考文献
第3章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定位
3.1 问题的提出
3.2 工科院校的分类和人才培养
3.2.1 工科院校的分类
3.2.2 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3.3 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则
3.3.1 服务面向原则
3.3.2 办学层次原则
3.3.3 自身优势原则
3.3.4 未来需求原则
3.4 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实现
3.4.1 实践教学
……
核心篇
拓展篇
附录A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附录B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后记
精彩书摘
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鼓励学生按个性发展选择专业;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自主选择所学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主发展个体专长;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日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建立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发展为背景,以课程评价为抓手,以激励政策为动力的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广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继承型学习走向探究发现型学习;提倡教师团队协同教学,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小组合作、网上互动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探索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
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为不同参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与传统的以校内学习为主的方式相比,参与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参与专业的特点,在两个学习阶段的分工衔接、优势互补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包括课程与教学环节分配、教育教学资源的配备、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培养方式的创新、学生的考核方式与要求,以及时间安排等方面。
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卓越计划”对工程教育教师的要求,以及提出的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制,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拓宽了途径。参与高校可以在增加专职教师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改革教师职务聘任与考核制度,建设高素质工程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和薪酬制度,建立双导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的地位、水平和待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
前言/序言
实现中国梦,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
中国工程院在2009年发布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中指出,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2)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薄弱问题长期未解决;(3)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4)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5)产学政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解决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培养出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就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的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的、在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之路中的一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全国性重大教育教学改革计划。
“卓越计划”的引领性表现在其对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上。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占所有本科院校的90%,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工科本科在校生占全国高校本科在校生的1/3左右,因此,在工程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的“卓越计划”不仅会对“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也会对其他工科学生的培养产生影响;不仅会对“卓越计划”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也会对具有包括工科专业在内的应用型专业的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事实上,从“卓越计划”启动至今,除了“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外,非“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不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其他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对“卓越计划”的关注和重视,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充分说明了“卓越计划”的引领性。
“卓越计划”的突破性和创新性表现在其针对工程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体制、机制、历史和现实问题所提出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上。在主要任务上,“卓越计划”提出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5项任务。在政策措施上,“卓越计划”提出建立多部门联合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设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改革工程教育教师职务聘任、考核与培训制度、制定鼓励高校和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若干政策等保障措施。事实上,用一位在国际工程教育界具有影响的长期从事工程教育的“985工程”大学的校领导的话说,“卓越计划”将工程教育几十年来不断研讨、纸上谈兵而未付诸行动的先进的思想、idea和措施付诸了行动,是中国高等教育上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卓越计划”的示范性既表现在对非“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示范作用上,也表现在对非工程教育的示范作用上。表现在“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将无疑地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本校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借鉴和示范,而且也将为非“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和学习的范例。“卓越计划”对非工程教育的示范作用可以简洁地通过教育部在“卓越计划”启动之后相继推出的其他“卓越计划”的行动予以说明。继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教育部于2011年和2012年先后启动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其他5个“卓越计划”,在这些“卓越计划”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显要的示范性。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应该从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认识。首先,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卓越工程师培养关系到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三大战略的实施,将为这三大战略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其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长期的社会需求。虽然,在《纲要》中“卓越计划”实施年限只能与《纲要》同期,但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只能是不断增加,并且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第三,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优秀工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企业产品的生产,涉及众多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