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李嘉图全集(第2卷):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评注

大卫·李嘉图全集(第2卷):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评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罗·斯拉法,[英] M.H.多布 著,蔡受百 译
图书标签:
  • 李嘉图
  • 马尔萨斯
  • 政治经济学
  • 经济学史
  • 古典经济学
  • 评注
  • 经济思想
  • 英国经济学
  • 大卫·李嘉图
  • 马尔萨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18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070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卫·李嘉图全集(第2卷):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评注》是李嘉图对马尔萨斯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系统评注,生动直观地反映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对当时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有助于读者理解经济学家们是如何具体分析经济问题并展开论述的。

目录

原编者引言

绪论(评注1-2)

第一章财富和生产性劳动的定义

第一节财富的定义(评注3)

第二节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评注4—8)

第二章价值的性质和尺度

第一节价值的类别(评注9~12)

第二节需求和供给对交换价值的影响(评注13—15)

第三节生产成本对交换价值的影响(评注16~21)

第四节商品所花费的劳动,作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评注22—34)

第五节货币,当其成本不变时作为价值的尺度

(评注35~37)

第六节商品所换取的劳动,作为实际交换价值的尺度

(评注38—40)

第七节谷物与劳动之间的中点,作为实际交换价值的

尺度(评注41—44)

……
亚当·斯密《国富论》导读与评析 第一部分:文本溯源与时代背景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首次出版于1776年,正值启蒙运动的鼎盛时期,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黎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这位苏格兰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以其卓越的洞察力,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石。理解《国富论》,必须将其置于十八世纪中叶的社会经济语境中。 彼时,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依然是欧洲各国制定贸易政策的主流思想。重商主义者信奉“财富即金银”,主张通过积累贵金属、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特别是对制成品)来增强国家实力。国家干预被视为经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关税壁垒和特许垄断盛行。英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手工业和早期工厂制面临重重限制。启蒙运动的精神——理性、自由和个体权利——正在挑战旧有的特权阶层和君主专制。 斯密的研究,正是在对重商主义的理论缺陷和其实践后果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试图构建一个更为自然、更有效率的经济秩序理论,一个能够促进社会整体福利而非仅仅是国家金库充盈的体系。 第二部分:核心理论的构建 《国富论》的结构宏大而严谨,共分五卷,每一卷都深入探讨了财富的某个关键层面。 第一卷: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财富的分配 斯密开篇即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理论。他著名的“制针厂”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当工作被细化、专业化后,劳动效率将呈指数级增长。劳动分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得普通工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产品,从而提高了全民的生活水平。 在此基础上,斯密探讨了“价值理论”。他区分了“使用价值”(Use Value)和“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雏形,认为商品的真实价值在于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然而,他也敏锐地察觉到,在资本积累的社会中,商品价格最终会由地租、工资和利润三种收入构成来决定,这构成了他早期分配理论的基础。 第二卷:论资本的性质、积累与适当的运用 资本积累是斯密经济增长论的核心动力。他强调,财富的真正源泉不是金银,而是能够用于生产的“资本”。资本的积累,即储蓄(节俭),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必要条件。他指出,用于维持生计的劳动是生产性的,而用于奢侈消费的劳动则是非生产性的。 斯密详细论述了资本的两种主要运用方式:固定资本(如机器、厂房)和流动资本(如原材料、待售商品)。他主张,只有将资本投入到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行业,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三、四卷:论不同国家经济制度的比较 第三卷集中批判了重商主义体系。斯密认为,重商主义通过限制进口和鼓励不必要的出口补贴,扭曲了资源的自然配置,最终损害了国民的整体财富。他主张,贸易自由化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途径。 第四卷是《国富论》的理论高潮,集中阐述了“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经济哲学。斯密引入了“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这一著名的比喻。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在无形中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当一个商人为了盈利而投资于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领域时,他不必怀有促进公共利益的意图,但其结果却达到了这一目的。因此,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如垄断、价格管制)是低效且有害的。他为自由贸易辩护,主张废除关税和殖民地特权,让各国专注于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第三、四卷中的关键概念: 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斯密认为,自然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工资、利润、地租),市场价格则由供需关系决定。自由市场机制会自然地将市场价格拉回自然价格。 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工资、利润和地租被视为社会总产品或国民收入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第三、五卷:论公共工程与政府职能 斯密并非一个绝对的无政府主义者。第五卷清晰界定了政府的合法职能范围,以防止人们将他的自由放任理论误解为对一切国家行为的反对。 斯密认为,政府的责任主要包括三项: 1. 保卫国家: 提供国防,以抵御外敌侵略。 2. 维护司法公正: 建立和维护一套公正的法律体系和法院,以保障产权和合同的履行。 3. 提供公共工程与公共机构: 投资于那些对社会有益但私人资本不愿或无法提供的设施,例如道路、桥梁、运河,以及普及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 他强调,这些公共开支必须通过公平的税收制度来筹集,并警惕政府财政的滥用。 第三部分:对后世的影响 《国富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社会哲学巨著。它首次系统地将经济活动从道德哲学中剥离出来,建立起一门独立的、基于经验观察的社会科学。 斯密的理论直接推动了十九世纪西方世界经济政策的转向,促使各国逐步放松管制、废除谷物法,走向自由贸易。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如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同时,它也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最坚实和最富人性的理论辩护。尽管后世经济学家(如马歇尔、凯恩斯)对劳动价值论、利润的来源以及市场的有效性提出了修正和挑战,但斯密关于分工、资本积累和市场机制的论述,至今仍是经济学教育和政策辩论的基石。阅读《国富论》,即是回溯现代经济思想的源头,理解自由市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伦理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如同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发现了一座沉睡的岛屿。李嘉图,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与深刻。他的经济学思想,如同精准的刻刀,雕刻出了经济学的基本轮廓。而他今回对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评注”,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场思想的“拆解”与“重塑”。马尔萨斯,他的名字常常与“人口陷阱”联系在一起,但他的经济学理论也同样值得深入探究。李嘉图的评注,是否是对马尔萨斯关于财富增长、资本积累、社会阶级分化等论述的一次“拷问”?我能够想象,李嘉图会如何以他特有的冷静与理性,审视马尔萨斯提出的每一个命题,是否会发现其中逻辑上的不周延,是否会提出更具说服力的替代性解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一次对经济学基本逻辑的“实践”。这本译著,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去理解李嘉图是如何思考,如何批判,以及如何最终构建出他自己那影响深远的经济学体系。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思想碰撞。李嘉图,以其对比较优势、地租理论、价值论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他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论》至今仍是经济学必读经典。而他在此处所关注的,是马尔萨斯那影响深远的《人口论》,以及后来更具系统性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性的理论,在那个时代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对于贫困、饥荒等问题的解释,既有其深刻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李嘉图的评注,正是对这些观点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与“理论检验”。我想象着,李嘉图会如何运用他的边际分析方法,来审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压力对工资、食物价格影响的论断。他是否会发现,马尔萨斯在分析社会财富分配时,忽略了生产力进步的可能性?或者,他会更加细致地去分析,不同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相对作用?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李嘉图本人的经济学见解,更在于它通过对另一位重要经济学家著作的深入解读,展现了经济学思想的演进过程。这就像在解剖一棵古树,我们可以通过年轮看到它的成长,也可以通过年轮的纹理,了解它所经历过的每一个季节。

评分

坦白说,我对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有着近乎虔诚的敬意,他的逻辑严谨,推理精妙,常常能一语道破经济现象的本质。而这本书,将他直接置于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语境下,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马尔萨斯,那位以“人口论”而闻名,却也在经济学领域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学者,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尝试构建一套完整的经济体系。而李嘉图,这位更加侧重于生产、分配和价值分析的经济巨匠,他对马尔萨斯这部著作的“评注”,我大胆猜测,将是一次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深刻辩驳与拓展。我期待看到,李嘉图如何针砭时弊,如何以他独有的方式,对马尔萨斯关于供给与需求的分析、关于储蓄与投资的看法、甚至关于国际贸易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异议,或者予以肯定。这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学术争论,更是两种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碰撞,是古典经济学早期发展中一次极其重要的思想交流。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场发生在思想领域的“辩论会”,而我们这些读者,则是这场盛宴的旁观者,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即便我尚未深入每一字句,但仅从其标题便能窥见其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大卫·李嘉图,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经济学领域的一座丰碑,他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洞察,曾几何时彻底改变了我们理解财富、生产与分配的方式。而当他的目光投向马尔萨斯,这位同样在经济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我们不禁要问,李嘉图究竟发现了什么?是马尔萨斯理论中的漏洞,抑或是对原有框架的升华?《政治经济学原理》无疑是马尔萨斯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李嘉图对其的“评注”,则更像是一场思想的“交锋”,甚至可以说是“对话”。我仿佛已经能想象到,李嘉图是如何字斟句酌,以其标志性的演绎推理,一点点剥开马尔萨斯的论证,找出其不合理之处,或者赞许其精妙之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评论,而是一次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再审视、再定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古典经济学发展脉络,想要了解思想家之间是如何相互启发、相互批判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宝库的钥匙,等待着你去开启。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李嘉图的犀利批判,将如何在马尔萨斯坚实的理论基础上,激荡出新的火花,为我们勾勒出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经济图景。

评分

我一直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史充满好奇,而大卫·李嘉图和托马斯·马尔萨斯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这次,当我们有机会以李嘉图的视角,去审视马尔萨斯那部《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李嘉图并非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带着他独特的经济学框架,对马尔萨斯书中的每一个论点进行细致的“解剖”。他会如何看待马尔萨斯对于利润率下降的解释?他是否会用他的价值理论来重新解读马尔萨斯关于生产要素报酬的分析?亦或是,他会对马尔萨斯关于有效需求的论述提出更深刻的见解?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它打开的不仅仅是李嘉图的思想世界,更是古典经济学内部的一次深刻的“对话”与“辩论”。这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经济学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变,是如何在思想家们的相互激辩中走向成熟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第四节商品所花费的劳动,作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评分

第六节商品所换取的劳动,作为实际交换价值的尺度

评分

第一节财富的定义(评注3)

评分

绪论(评注1-2)

评分

第一节财富的定义(评注3)

评分

第七节谷物与劳动之间的中点,作为实际交换价值的

评分

尺度(评注41&mdash;44)原编者引言

评分

第二节需求和供给对交换价值的影响(评注13&mdash;15)

评分

第二节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评注4&mdash;8)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