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秋天,林欢到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攻读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导师是甲骨学、殷商史和秦代政治史学者王宇信教授。在2002年以《晚商地理论纲》(未完稿)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所参与大型社科专题项目《商周史》第十卷《商代地理方国》的撰写。2003年11月初,林欢突然病逝在自己的寓所内,有可能是心脏突发疾病所致。年仅28岁,真天妒英才,令学界和同仁皆为之仰天痛泣。她的商周地理史研究我不熟悉,故无法评论。但在《宋代古器物材料》的“按”语中,我感觉到了她在古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的天赋。而她辑录此书时年仅23岁左右。如天假其年,极有可能成为像冼玉清、容媛(容庚之妹)等一样的粤籍杰出女学者。林欢生前还曾资助一位广西贫困地区的中学生。
评分一张纸,一双手,创造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
评分在此要感谢王宇信先生的不懈努力,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许多对出版本书有过帮助的学术界、博物界人士。就当今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和出版界而言,只要能够认认真真或少计功利地去做,相信今人和后人一定会看到,并且铭记和感恩的——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今天除了还有些文化和历史的遗产之外,其他方面早已荡然无存!
评分 评分纠结了一阵子,有活动就收了
评分宋代金石学的史料辑录,涵盖了诸多门类,便捷方便的小型工具书。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在关于金石学的著作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甚至有的书籍还辑录了一些器物的图像以及其名称和用途,这些使得金石学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未对器物的形制、划纹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没能进行断代研究,故而未能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评分作者对大量宋人笔记中有关古器物记述的只言片语,进行爬梳整理、分析甄选、集中归纳,以铜篇、陶篇、泉币篇、玺印篇、玉篇、竹木篇、石刻篇、墓葬遗址篇、仿制篇、杂篇等篇、章、目,把分散于宋代笔记中的金石古器物学发现和研究成果汇为一书。为避免成为无价值的断烂朝报,《宋代古器物学笔记材料辑录》还尽量吸取当代考古学理论和成就,在需要的地方加一些简短按语。。这是林欢生前所出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书。和他别的著作不同,这是他惟一的随笔集,其中不仅可见其学问的关注重心,事实上也处处透露出他自己的学术情怀。当下的学术研究往往强调创新乃至原创,但对于古代文学而言,先期的学术积累远比所谓的创新更为重要,换言之,只有建立在长期学术积累基础上的守正创新才能真正使古代文学的研究走向深入。本书作者《自序》中说:“他在诗中刻意表彰长干塔大放光明,其寓意可知。有趣的是,当晚陪同钱谦益一起礼塔的还有钱澄之,但他却在自己的诗中说长干塔“是夜仿佛有光”。这不是陶渊明“彷佛若有光”的希望,而是陷入黑暗的绝望。长干塔是否放光,必然有一个客观的事实,然而却因诗人的心境有所不同,光芒便在有无之间。 ”作者长期从事古代文学与文献的研究,已从不同的角度对明一代的诗歌史做过深细的研究,故而能够迅速捕捉到出土文献中的有用信息,并将之与传世典籍中的记载相比勘,从而在短时间内清理出自己的思路,以收左右逢源之效。正是由于将学术研究建立在两者参合的基础上,故而本书创获甚多。本书的观点不仅纠正了史传的误载,也纠正了后世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应该说,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更加切实地推进古代文学的研究。同时,该书材料丰富详实,却又毫无罗列堆积之累;语言流畅自然,一扫艰深晦涩之弊,作为学术著作着实难能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