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孟兆祯
序二——陈晓丽
序三——王绍增
序四——刘秀晨
序五——甘伟林王泽民
序六——王金满
自序一
自序二
《园冶图释》缘起
《园冶》冶叙——阮大铖
《园冶》题词——郑元勋
《园冶》自序——计成
兴造论
园说
一 相地
(一)山林地
(二)城市地
(三)村庄地
(四)郊野地
(五)傍宅地
(六)江湖地
二 立基
三 屋宇
(一)门楼
(二)堂
(三)斋
(四)室
(五)房
(六)馆
(七)楼
(八)台
(九)阁
(十)亭
(十一)榭
(十二)轩
(十三)卷
(十四)广
(十五)廊
(十六)五架梁
(十七)七架梁
(十八)九架梁
(十九)草架
(二十)重椽
(二十一)磨角
(二十二)地图
四 装折
(一)屏门
(二)仰尘
(三)户槅
(四)风窗
五 栏杆
栏杆图式
六 门窗
门窗图式
七 墙垣
(一)白粉墙
(二)磨砖墙
(三)漏砖墙
(四)乱石墙
八 铺地
(一)乱石路
(二)鹅子地
(三)冰裂地
(四)诸砖地
砖铺地图式
九 掇山
(一)园山
(二)厅山
(三)楼山
(四)阁山
(五)书房山
(六)池山
(七)内室山
(八)峭壁山
(九)山石池
(十)金鱼缸
(十一)峰
(十二)峦
(十三)岩
(十四)洞
(十五)涧
(十六)曲水
(十七)瀑布
十 选石
十一 借景
《园冶》自识
海外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跋一
跋二
译后记
鸣谢
初见《园冶图释》,便被那沉甸甸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书封所吸引,仿佛握在手中的,是一件承载着历史的文物。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园林艺术的认知,一直停留在“看”的层面,却难以触及其“造”的深度。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这一认知上的盲区。作者在解读《园冶》这部经典的严谨性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又不失现代读者的易读性。那些精美的插图,绝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原文意境的视觉化呈现,每一个笔触,都仿佛凝聚了古人匠心独运的智慧。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廊”的章节,不仅仅是介绍了廊的种类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廊在园林空间中的“过渡”和“连接”作用,如何引导视线,如何连接不同的景致,如何让行走本身,也成为一种美的体验。书中的插图,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形式的廊,或曲折回环,或直廊连接,它们与周围的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我常常会一边看着书中的图,一边想象着自己漫步其中,感受着风吹过廊檐的轻语,听着远处水滴的回响。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古人造园的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造园的技巧,更是关于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
评分这本书,初见时,我只被那“园冶图释”几个字所吸引,带着一丝朦胧的期待。我并非园林专业的科班出身,只是一个对古建筑、古典园林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近些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越来越渴望寻觅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而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其中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那一抹宁静与雅致。我曾游历过苏州的拙政园、留园,也曾在书中翻阅过那些丹青妙笔描绘出的意境,但总感觉隔靴搔痒,难以窥其精髓。直到我偶然翻开《园冶图释》,那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惊喜感便油然而生。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以一种极为温和、亲切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走进园林的微观世界。书中的插图,并非简单的描摹,而是对原文意境的生动解读,仿佛作者手中握着一支神来之笔,将文字中的抽象概念具象化,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亭台楼阁、山石流水,变得触手可及。每一幅图,都仿佛一段凝固的时光,诉说着园林建造者的匠心独运,也承载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雅趣情怀。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借景”和“对景”的章节,书中对如何巧妙利用周围的山峦、树木、水体,甚至是远处的寺庙、古塔,来丰富园林的视觉空间和意境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原来,一座好的园林,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甚至是“无中生有”,将自然之美、人文之思,通过精巧的设计,融入方寸之地。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意境”二字,它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汇,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空间布局、景物组合,甚至光影的变化,来得以实现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游历过的那些园林,试图用书中的理论去理解它们的设计理念,去品味那些不曾留意的细节。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仿佛与那位古老的园林大师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园冶图释》这本书,在我眼中,简直就是一本“活的园林教科书”。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园林的介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个遗憾。它以《园冶》这部古典园林经典为基础,结合现代的图文表达方式,将深奥的园林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并且充满了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假山”的讲解。我一直对那些巍峨壮丽的假山,感到十分好奇,它们究竟是如何堆砌出来的?又蕴含着怎样的美学原理?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山石,以及它们的堆叠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自然逼真的效果。而且,书中配有的插图,简直就像是现场的施工指导,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块石头,是如何被放置,如何与周围的景物相互呼应的。我常常会一边看着书中的图,一边想象着自己在那个环境中,感受着那份雄浑与苍劲。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书籍无法比拟的。另外,书中关于“水景”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水是园林的点睛之笔,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了,水在园林中的多种功能和多样的形态。从静谧的池塘,到潺潺的溪流,再到飞流直下的瀑布,每一种水景,都蕴含着不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园冶图释》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园林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或者只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探讨。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并且认真地阅读下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建筑师写给你的私信,里面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生硬的教条,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经验和心得。作者在解读《园冶》原文的时候,并没有机械地翻译,而是用非常现代、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将其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并且用大量的图例进行辅助说明。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建筑”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亭台楼阁的名字,而是从建筑的功能、结构、选址,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比如,书中提到不同形状的亭子,比如方亭、圆亭、六角亭等,它们各自适合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视觉效果,以及在建造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都讲得非常清楚。我曾经在一些古镇里看到过一些小巧玲珑的廊亭,总觉得它们非常有趣,但又说不出为什么,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小小的建筑,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讲究。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功能,更是将建筑本身融入到整个园林的设计之中,成为一道风景。书中还强调了“虚实相生”的理念,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画中的留白,原来在园林设计中,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没有被完全填充的空间,反而更能引发人的想象,让人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境。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移步换景”的含义,不仅仅是景物的转换,更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
评分在我手中,《园冶图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园林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空间魔法”的启蒙读物。我一直对那些看似简单的园林设计,如何能创造出如此丰富而多变的景致,感到惊叹。而这本书,则用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为我解开了这个谜团。作者在解读《园冶》原文时,并没有拘泥于文字的表述,而是更注重对背后空间逻辑和美学原理的阐释,并且用大量的插图,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而生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曲折”和“回环”的空间处理手法所吸引。我曾以为,园林的设计,就是将景物直线摆放,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通过迂回的路径、隐约的景致,反而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更引人入胜的体验。书中的插图,简直就像是园林空间的“解剖图”,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条小径,每一处转角,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视线和脚步,是如何引导着人们去发现下一个惊喜。我常常会一边看着书中的图,一边在脑海中模拟行走的过程,感受着那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这种“移步换景”的体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它让我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景观,不断地产生新的感受。这本书,让我对“空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评分《园冶图释》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园林著作,不如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抱有极大的热情,曾无数次地徜徉在苏杭园林的亭台楼阁之间,感受那份宁静与雅致。然而,每次游览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总想更深入地理解那些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智慧。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渴望。作者在解读《园冶》这部经典时,并没有生硬地翻译,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方式,将古人的造园思想,提炼出来,并且用精美的插图,将其可视化。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景”的营造和“意”的表达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去“搭”一座景,更是告诉你如何去“意”一个景,如何让景物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书中通过大量的插图,展示了如何通过山石、水体、植物的巧妙组合,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如何让这些景物,成为寄托情思的载体。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图,去感受那种“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意境,去体会古人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种阅读体验,让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心灵的启迪。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是否已经失去了那种与自然对话、与心灵共鸣的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和谐。
评分《园冶图释》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一直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是艺术的极致,但总是觉得那些园林背后的理论和法则,离我太过遥远,难以企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座桥梁,将我从对园林的仰望,拉到了对其的亲近。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的科普,也不是那种卖弄学问的学术文章,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充满了温情和智慧。作者在解读《园冶》原文时,非常注重将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理解结合起来,让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借景”和“对景”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借”,去“对”,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去“看”,去“感受”。书中通过大量的插图,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将远处的山峦、河流,甚至是一片云彩,都巧妙地融入到园林的景致之中,让园林的空间感无限延伸。我常常会一边看着书中的图,一边想象着自己置身于其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开阔。这种体验,是单纯阅读文字所无法带来的。另外,书中关于“漏窗”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总觉得那些精美的漏窗,不仅仅是通风采光的工具,更是园林中一道道别致的风景线。书中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不同的漏窗形状,如何影响着视线的穿透,如何框定着景致的取舍,甚至是如何营造出一种“隔而不绝”的意境。它让我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留白”的美学,那种欲说还休,引人遐思的韵味。这本书,让我对园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观赏,而是开始去体会其中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评分拿到《园冶图释》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这肯定又是一本“图很多,但没啥内容”的书。毕竟,市面上这样的书太多了,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才堆砌了大量的图片,而真正的干货却少得可怜。可当我翻开这本书,并且逐页细读之后,我才发现,我之前的判断是多么的片面和浅薄。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园林书籍的认知。它不是那种“看图说话”的书,而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典范。作者在解读《园冶》原文时,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用一种非常具有洞察力的视角,去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并且通过精选的插图,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漏景”的讲解所吸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挖洞,要开窗,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漏窗,将园林中的景致,进行选择性的呈现,如何让“有限”的园林,展现出“无限”的景深。书中的插图,简直就像是一幅幅精心设计的园林透视图,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漏窗设计,对空间感和视觉效果的影响。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图,反复揣摩,想象着如果在实际建造中,如何运用这些手法。书中还提到了“藏与露”的哲学,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人生哲学,有时候,过度的展示,反而会显得肤浅,而适度的保留,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和探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园林的建造,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情趣的传达。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建造的技巧,更是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美的追求。
评分这部《园冶图释》,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古人智慧之门的钥匙。我一直对那些古代的匠人,如何能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建造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建筑和园林,感到好奇不已。他们究竟是如何把握比例,如何理解空间,如何将自然与人工的界限模糊得如此恰到好处?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园冶》原文的细致解读,结合书中丰富而精美的插图,让我看到了古人严谨的逻辑和卓越的创造力。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理水”的论述所吸引。水在园林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点缀,更是整个园林生命力的象征。书中对于不同形式的水体(池、溪、瀑、泉)的描绘,以及它们如何与山石、植物相互映衬,营造出不同的意境,都让我大开眼界。我曾以为,水景的营造不过是挖个池子,引些水进去,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这其中蕴含着多少学问。从水的流向、水边的驳岸处理,到水面是否需要平静或跌宕,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还有关于“叠石”的部分,那些关于如何选择山石的种类、如何堆叠出自然的形态,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插图,想象着工匠们是如何一块一块地搬运、堆砌,才能达到那种浑然天成的效果。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蕴含着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匠人,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自然哲学的实践者。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提供了关于园林建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对工匠精神的重新认识和思考。我开始明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宏伟的建筑和优美的园林,是无数前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评分《园冶图释》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那些古老的建筑和造园理念,离我有些遥远,像是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对象。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平实的语言,耐心地向我讲述着园林的故事,引导着我走进那个充满智慧和美感的古老世界。作者在解读《园冶》原文时,不仅仅是翻译文字,更是将作者的创作心境、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审美,都融入其中,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园林的设计理念。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景”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物理的景物,更是关于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情感的寄托。书中通过大量的插图,让我们看到了,如何通过山石、水体、植物的组合,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如何让这些景物,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图,去感受那种“人与自然相融”的意境,去体会古人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是否已经失去了那种与自然亲近、与心灵对话的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和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