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这本书的定价在同类产品中不算低廉,但当我真正上手翻阅之后,我完全理解了其价值所在。制作成本的考量必然不低,特别是这种需要高精度扫描和复杂折页工艺的书籍。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知识获取效率的大幅提升。每一页的印刷质量都非常稳定,色彩的还原度极高,没有出现一般书籍中常见的偏色或墨色不均的现象。这对于研究书法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拓片上的细微差别往往隐藏着重要的信息。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专业性,让它在我的书架上拥有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级别的资料库,而非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文化承载力,是其最令人动容之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艺术史。当我们沉浸于这些古老的文字之中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编者在版面设计上所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的尊重,通过现代印刷技术得到了完美的再现,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壮举。它的存在,让那些遥不可及的珍贵文物,得以在我们的案头得以近距离的“朝拜”。这种对经典文本的敬畏感,在如今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艺术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品味,而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打开包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厚重的封面,材质的选择带着一种沉稳的历史感,触摸上去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细微纹理,绝非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可比。整个版式的布局非常考究,字体大小的选用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那种文物原貌的庄严。尤其是那些关键的图版,放大处理得恰到好处,让那些原本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细察的笔法细节,如今都清晰可见,即便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古人运笔时的力度与气韵。折页的设计更是巧妙,既能完整展示长卷的风貌,又便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对照研究,这在日常翻阅和学术研讨中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装订处处理得一丝不苟,书页的开合顺畅自然,看得出制作方在工艺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绝对是一件值得珍藏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逻辑,体现了编纂者对书法艺术深刻的理解和敬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碑帖文字汇编成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页的排版都似乎经过了精心的权衡,留白的空间处理得极其到位,这种“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具有了呼吸感,极大地提升了观摩的愉悦度。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拓本之间细微差异的呈现方式,虽然我不是专攻考据的学者,但通过这种直观的对比,也能隐约体会到拓工技艺的高下以及历经岁月侵蚀留下的印记。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触摸历史的脉搏,那些刀痕、残损,都被忠实地记录下来,让人对古代工艺的精湛以及文物本身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对于学习和临摹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价值是超乎预期的。作为一本专门针对学习者和爱好者出版的资料集,它在可操作性上做到了极致。放大倍数拿捏得非常精准,既保留了宏观的章法结构,又能聚焦到单个字的结构变化和笔画转折的微妙之处。我曾尝试用其他影印本进行练习,但总觉得细节不够清晰,容易产生误判。而这本书,几乎像是将原石碑直接搬到了面前,每一处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清晰可辨,即便是那些最难以捉摸的“飞白”和“枯笔”,也展现出令人心悦的质感。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碑刻文字的爱好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把开启书法殿堂的钥匙,省去了我们太多在不同资料间往返查证的繁琐过程。
评分这套帖虽然黑白印刷,但这个本子超过现在很多彩色印刷的本子,主要是印刷精良,册页开本,可以看全貌,是最大的优势,可惜下手迟了,许多帖已经卖缺了,非常好
评分-很想买齐整套,可惜没有买到,似乎还差几本。值得收藏,关注中……
评分好字好书好练习,古为今用甚喜爱。
评分》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 ,所以传世作品较少。 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 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
评分不是彩版印刷,有点小失望。不过内容还可以。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宋 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
评分印刷一般。但是价钱不高啊。
评分质量真的很不错价钱给力
评分少年时代,当我还不懂得何为书法之时,就已受乡间艺人影响,对写写画画情有独钟。据母亲讲,凡我所到之处大都留有笔迹,是否似当今一些景点“到此一游”之类,已不能记得。不过印象颇深的是读小学时内心总害怕某一天拼音字母会取代汉字,到那时书法恐怕就没有了地位,真乃杞人忧天也。十三岁那年,我在村头举办了平生第一次个人书画展,此举可谓轰动乡里。之后对书画的钟爱便一发不可收,以至于常常影响学校的功课。但对于书法,其实当时尚未入门道。不过那种自发、执著、那种纯粹至今仍不断地感动着自己。
评分满意!方便临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