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著作丛书: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套装上下册)

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著作丛书: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凌纯声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学
  • 人类学
  • 赫哲族
  • 松花江下游
  • 民俗学
  • 历史
  • 文化
  • 东北
  • 少数民族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18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67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著作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9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是赫哲族的百科全书,内容涉猎广泛,图文深入浅出。融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文艺学、地理学为一体,反映了历史上赫哲族的全貌,是研究赫哲族不可多得的一部书。

内容简介

  凌纯声先生对赫哲族的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中国民族学的一次科学田野调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则被誉为“中国民族学研究上的一本科学民族志”,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凌先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在书中,对赫哲族的历史源流,地理分布,物质、精神、家庭、社会生活,语言和民间故事等进行了考据、研究和记录,并附有赫哲语词汇表、曲谱、插图、民间故事等资料,至今仍是研究赫哲族及东北少数民族重要的参考资料。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目录

总序
导读
序言
一、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
(一)通古斯非东胡民族
(二)通古斯为东夷的一种
(三)东北各民族名称的起源及其转变
(四)赫哲与Goldi名称的来源
(五)中国文献中记载的赫哲
(六)现代的赫哲族及其地理的分布

二、赫哲的文化
(一)物质生活
1.饮食
2.衣服
3.居住
4.交通
5.渔猎
6.武器
7.工艺和用具
(二)精神生活
1.宗教
2.歌舞
3.音乐
4.游戏
5.艺术
6.科学
(三)家庭生活
1.家庭
2.生育
3.名字
4.婚姻
5.丧葬
(四)社会生活
1.氏族
2.政治和法律
3.战争和贸易
附录一 插图目次及插图

三、赫哲的语言
(一)赫哲语音
1.辅音
2.元音
(二)赫哲语法
1.名词
2.代名词
3.形容词
4.动词
5.助动词
6.状词
7.后置词
8.连词
9.叹词
10.接尾语
11.语句的成分
(三)赫哲语汇
1.人物
2.身体
3.民族
4.社会
5.饮食
6.服饰
7.房屋
8.器用
9.渔猎用具
10.工具
11.武器
12.交通
13.动物
14.植物
15.矿物
16.天空
17.地面
18.鬼神
19.萨满神具
20.时候
21.方位
22.颜色
23.嗅觉
24.味觉
25.性行
26.数目
27.代名词
28.形容词
29.动词

四、赫哲故事
(一)赫哲故事说明
1.故事的翻译和记录
2.故事的分类和排列
3.赫哲故事与邻族故事的比较
4.赫哲故事中的中国文化
5.赫哲故事中的本地色彩
6.那翁巴尔君故事与约瑟故事
7.赫哲故事中的赫哲语音注
(二)赫哲故事
1.木竹林
2.什尔大如
3.阿尔奇五
4.杜步秀
5.木杜里
6.香草
7.萨里比五
8.沙日奇五
9.亚热勾
10.西热勾
11.莫土格格
12.满斗
13.武步奇五
14.葛门主格格
15.土如高
16.达南布
17.查占哈特儿
18.一新萨满
19.那翁巴尔君萨满
附赫哲故事中的赫哲语音注
附录二 本书所引赫哲语记音的国际音标
参考书目
出版说明
《中国西南民族志研究辑要》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学人类学领域的若干重要学术成果,汇集了关于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以及人地关系的经典论述。通过对各民族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民俗习惯、艺术形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的研究,本书力图呈现一个立体而深入的西南民族世界。本书涵盖了汉、藏、彝、苗、瑶、壮、侗、傣、景颇、德昂、佤、布朗、基诺等多个民族的民族志考察报告、专题研究以及理论探讨。其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多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历史演进的珍贵窗口。 详尽内容: 第一部分:民族概况与历史追溯 本部分将重点梳理20世纪以来对西南民族的早期考察与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其族源、迁徙历史及早期社会形态的建构。 各民族的族源与早期迁徙: 深入探讨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主要民族的族源传说、古代史籍记载及考古发现,结合语言学、人类学方法,勾勒其在西南地区的早期分布与迁徙路径。例如,对彝族“毕摩经”中关于族源的神话传说进行细致解读,并与考古学证据进行比对,探讨其与古代西南夷的联系。对白族“三朵神”信仰与本主崇拜的分析,折射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融合过程。 传统社会结构的演变: 考察不同民族在20世纪初所保留的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如彝族的“乌撒”(母系氏族)、“罗罗”(父系氏族)等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各地不同形式的母系、父系宗族制度。分析这些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及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对于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将重点考察其在家族、氏族、支系等层面的社会组织,以及与之相伴的婚俗、继承制度。 历史文献中的民族记载: 搜集并整理明清时期官方文献、地方志、文人笔记等对西南各民族的记载,辨析其史料价值与局限性。例如,对《徐霞客游记》中关于西南风土人情的记载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观察的准确性以及对后世研究的启示。同时,对一些带有民族偏见的史料进行批判性解读,力求还原更客观的历史图景。 第二部分: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 此部分聚焦西南各民族在语言、宗教、民俗、艺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展现其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语言文字研究: 选取代表性民族的语言研究成果,如对藏缅语族语言的音系、词汇、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内部演变规律。对于一些拥有古老文字的民族,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将详细介绍其文字的起源、结构、使用范围及其在宗教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宗教信仰与仪式: 深入研究西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体系,包括原始宗教、萨满教、佛教(如藏传佛教)、道教、以及各民族特有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重点考察其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神话传说以及宗教经典。例如,对藏传佛教在云南、四川地区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与当地原始信仰的融合。对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及其背后隐含的母系社会结构和宗教观念进行详细阐述。 民俗习惯与生活艺术: 详细描绘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习俗。例如,对苗族的银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图案、造型的寓意以及在不同支系中的差异。对傣族的“泼水节”等重要节日进行文化解读,探讨其宗教、社会及生态意义。对佤族的“拉祜节”等农事节日进行考察,理解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同时,对各民族在歌舞、戏剧、建筑、工艺美术等领域的艺术成就进行梳理和鉴赏。 生产技术与经济形态: 考察西南各民族在农耕、畜牧、狩猎、采集、手工业等方面的传统生产技术。例如,对茶马古道沿线民族的马帮贸易及其经济组织进行研究。对水稻梯田种植技术在云南、贵州山区的广泛应用进行考察,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对傣族的竹楼建筑及其与热带湿润气候的契合进行解读。 第三部分:社会变迁与现代转型 本部分关注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各民族社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人类学研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与重塑: 探讨土地改革、社会改造等政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如氏族制度、等级制度的消亡。分析新社会组织形式的出现,以及民族内部社会关系的重塑。 经济发展与文化适应: 研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与适应。例如,对部分民族在国家扶贫政策下的生计转变进行考察。 文化传承与保护: 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包括语言文字的保护、传统技艺的传承、民族节日的复兴等。探讨人类学研究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民族识别、文化普查、文化政策的制定等。 跨文化交流与民族认同: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西南各民族在与外界交流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民族认同的建构与变迁。探讨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第四部分: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本部分将穿插于各部分的论述之中,重点展现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在西南地区的理论创新与方法运用。 实地考察与民族志写作: 强调人类学家深入基层、长期蹲点、与当地居民建立信任关系的田野调查方法。分析经典的民族志著作在呈现民族文化时的叙事策略与学术价值。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 展现如何运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口述史料等多种证据,对民族历史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考察。 比较研究与理论建构: 探讨研究者如何在比较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假说,推动人类学理论的发展。例如,对于母系社会研究、婚姻家庭研究、宗教信仰研究等领域,都出现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考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如何指导西南民族地区的研究,以及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践探索。 结语: 《中国西南民族志研究辑要》所收录的这些经典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西南地区各民族丰富而珍贵的文化资料,更展现了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辉煌成就。这些研究成果穿越历史时空,对于理解中国西南边疆的多元文化景观、促进民族团结、以及在全球化时代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适合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学生以及对中国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经典著作丛书”的名头吸引而购入,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预期,尤其是它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与文化适应性的探讨,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深度。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史诗感”,尽管是学术著作,但行文中透露出的对所研究族群的复杂命运的关怀,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分析,从工具的形制到服饰的纹样,每一项细节背后都蕴含着一套完整的生存哲学。这套书的排版和注释也十分考究,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谨性的高度尊重。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感受”一种正在远去的生活方式。读罢,我对于“民族志”这门学科的边界有了更宽广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意犹未尽,尤其是它对二十世纪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简直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展现出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艰难求存的部落的生活图景。书中对于传统习俗如何与现代文明发生碰撞与融合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追问:在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一种文化身份是如何被重塑和坚守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持有的那种尊重和审慎的态度,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只有平视的理解和记录。那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厚情感,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术论述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合上书卷,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原生态的劳动场景和古老的祭祀仪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又迷人的文化拼图。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立刻被深深地吸引到中国西南边陲的民族志研究之中。不同于其他侧重宏大叙事的民族学著作,这里的焦点聚焦在微观的日常生活和仪式逻辑上。作者对一个特定族群的亲属关系网络和土地使用权的分析,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精细度。我原以为民族学研究无非是文化人类学的翻版,但这本书展示了社会结构分析可以如何与地方性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特别是关于“禁忌”和“礼仪”如何作为社会秩序的无形约束力的论述,为理解非西方社会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字的组织极具条理性,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独立成章却又互相映衬。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边缘群体如何建构其世界观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必读的参考书目。

评分

这份出版物带来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口述历史的重构。它聚焦的议题明显偏向于中国早期社会学派在特定区域的实地考察报告,对于理解那个时期学术界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演变,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我感到最震撼的是其中对经济活动与神话信仰之间循环互动的描述。书中没有采用现代人类学的复杂理论框架,而是用一种近乎朴素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人类早期的生存智慧。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原汁原味”,它保留了初次接触特定文化时的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和局外人的惊奇。这对于我们今天审视自身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机遇,才使得这些珍贵的田野资料得以保存和系统整理。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国近代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演变追踪上。它清晰地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自身多元文化身份认同过程中所做的学术努力。书中所引用的原始资料和手稿的引用规范,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极佳的范本。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语言学考察与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尝试,这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是相当前沿的。与其他侧重于民族政治地位的研究不同,此书将注意力牢牢锁定在文化内核的延续与变迁上,显得尤为珍贵。它像是一部沉静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记录仪,忠实地保存了特定历史语境下,人类社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如何自我组织、自我表达的详尽蓝图。这是一套值得反复研读,并从中汲取学术营养的深度文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