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冯玉祥交往实录

蒋介石冯玉祥交往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英惠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冯玉祥
  • 国民党
  • 军阀
  • 历史
  • 政治
  • 交往
  • 回忆录
  • 民国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05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39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蒋冯二人之分合,影响民国政局至巨,其中有关两人公私来往之函电,颇具史料价值。兹辑录其函电,酌加注释,理出一条清晰可辨的脉络,使读者对两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对治史者,提供一份珍贵的资料以及观察的角度。

内容简介

  蒋介石和冯玉祥,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是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分别为代表中央(黄埔)、国民(西北)两个军系的领袖,各自手握重兵,雄踞一方。
  两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交换兰谱,始而订交,进而结盟。但在二十多年的异姓兄弟交往中,始终同床异梦:时而反目成仇,时而握手言和。

作者简介

  陶英惠,山东陵县人,1933年生。1959年毕业于台大历史系。1964年进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曾任钱思亮、吴大猷、李远哲三任院长的秘书主任,胡适纪念馆主任,前后八年。

目录

自? 序

导? 言

一九二六年?

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零年?

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零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八年?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蒋介石冯玉祥交往实录》的图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主题的图书简介。 --- 《大漠风云:西北边疆的民族融合与近代变迁(1900-1930)》 图书简介 引言:裂变的年代与隐秘的疆域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剧烈转型期。旧王朝的余晖尚未散尽,军阀割据的阴影已然笼罩。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西北边疆——从河西走廊到天山南北,从黄土高原的边缘到阿尔泰山的褶皱深处——历史的洪流并未因中原的动荡而停滞,反而以一种更为复杂、更为微妙的姿态进行着重塑。本书聚焦于1900年至1930年间,这一关键三十年里,西北边疆地区在政治、社会、民族和经济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而是一幅由地缘政治、民族互动和近代化努力共同绘制的宏大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帝制崩塌与权力真空的填补(1900-1916) 辛亥革命的鼓声远传至塞外,却未能在第一时间带来清晰的秩序。在本书描绘的初期阶段,核心议题在于中央权威的衰退与地方势力的崛起。我们细致考察了清末“新政”在新疆和蒙古地区的推行及其在革命爆发后的迅速瓦解。 边疆的“自立”尝试: 在沙俄、英国等外部势力的渗透与影响下,地方精英(包括部分满族官员、汉族士绅和新兴的维吾尔、哈萨克族上层)试图建立不同形式的地方自治或独立政权。例如,我们深入分析了伊犁地区在1912年至1917年间,围绕旧官僚与新式知识分子之间的权力争夺,如何催生出短暂而脆弱的地方自治机构。 回部力量的抬头: 这一时期,冯玉祥尚未抵达西北核心区域,但马步芳家族、马鸿逵等西北军阀的前身势力已在甘肃南部和青海地区崭露头角。本书通过对地方档案和私人信函的挖掘,揭示了这些地方军事集团如何利用清廷留下的军事资源和地方宗族关系,迅速巩固其在河西走廊的控制权,为日后的“西北王”格局奠定了基础。 苏俄介入的萌芽: 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新的红色浪潮开始涌向北疆。本书详述了中俄边境贸易协定(如1915年的《中俄协定》)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被打破,以及早期布尔什维克特工和流亡俄国白军在新疆和外蒙古的活动对当地政治环境造成的冲击。 第二部分:军阀角力与边疆的“汉化”压力(1917-1925) 北洋政府的衰弱使得西北边疆真正成为了“无主之地”,各路军阀你争我夺,其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争夺地盘,更是为了争夺资源和人力。 张、冯体系的侧面观察: 尽管本书不聚焦于核心的中原权力斗争,但我们清晰地勾勒出西北成为这些大军阀战略后方的过程。张作霖势力对北疆的渗透,以及后来的冯玉祥从甘肃进入陕西的军事部署,均对当地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着重分析了当时西北军阀对地方武装的“收编”与“整训”策略,即如何将传统的地方民团和异族武装纳入其现代化的军事体系,以及这种融合过程中的摩擦与反抗。 “西征军”与民族认同的重构: 随着国民革命军的逐步建立,新的政治话语开始进入西北。我们详细考察了国民党特派员在西北地区发展组织、争取少数民族上层、以及倡导“五族共和”理念的努力。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民族政策,在面对根深蒂固的宗教权威和地方军事强人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商业路线与口岸的演变: 本部分强调了西北作为丝绸之路残余通道的重要性。以兰州、迪化(乌鲁木齐)和恰克苏(塔城)为中心的商业贸易路线,成为地方军阀维持统治的经济命脉。我们描绘了战乱时期,长途贩运的骆驼商队如何与军阀的征税、勒派进行复杂的博弈,以及沙俄和英属印度商人在这些贸易节点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社会转型与边疆的“新文化”萌芽(1926-1930) 在军阀混战的间隙,现代化的种子开始在西北的城镇中生根发芽,尽管其进程远慢于沿海地区。 教育与舆论的觉醒: 本书利用地方报刊、教育机构档案,分析了新式学堂(包括教会学校和地方政府创办的师范)在西北地区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路径。我们关注了早期知识分子,尤其是维吾尔族、回族知识分子,如何将西方的政治理念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边疆思想光谱。 宗教与社会治理: 在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势力依然强大的地区,现代国家权力试图对其进行规训的尝试常常引发剧烈反弹。我们对比了新疆的“新政”改革与青海马氏家族对地方宗教势力的拉拢和利用,展现了国家权力在治理边疆时,必须与既有的宗教社会结构进行深度妥协的历史现实。 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收束: 临近三十年代的门槛,国际形势对西北边疆的影响达到顶点。苏联的势力渗透日益深入,英、日等国也加紧了对青藏高原和新疆的关注。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地方军事强人如何在高压的外部环境下,在服从中央或争取自治之间进行精妙的平衡,以确保其在下一个历史阶段的生存与发展。 结论:一个被遗忘的近代史侧面 本书旨在揭示,近代中国的演变并非仅仅发生于沿海或中原核心地带。西北边疆在这三十年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由内而外的重构。它既是中央权威的试验场,也是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熔炉,更是大国博弈的隐秘棋盘。通过对这一“沉默地带”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复杂性、脆弱性以及其深远的历史韧性。 --- 关键词: 西北边疆史、军阀时代、民族关系、新疆、青海、丝绸之路、近代化转型、地域政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蒋介石和冯玉祥这两位传奇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起了我对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思潮和民众生活状态的强烈探究欲。书中描述的两次重要合作,虽然是围绕军事和政治展开,但我却能感受到,这些高层的决策是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的。例如,在描述冯玉祥“五虎上将”时期,我便开始思考,这些军阀的崛起和更迭,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民生疾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当时的农民们,是怎样在军阀混战中挣扎求生?那些士兵们,又有着怎样的家庭和梦想?书中虽然聚焦于两位领袖,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和命运,同样是构成那个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象着,在他们各自的根据地,是怎样一片景象?是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还是饱受战乱摧残的凄凉?这些疑问,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书中,但却是我阅读之后,迫切想要去寻找答案的方向。这本书,无疑是引我走向更广阔历史研究的起点。

评分

阅读《蒋介石冯玉祥交往实录》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书中展现出的历史细节所吸引,但同时,我也被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决策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人性所触动。书中描述了蒋介石的坚韧与果断,以及冯玉祥的革命热情与反复无常,这让我开始思考,在那样一个充满机遇与危险的时代,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我回想起那个时期,除了这两位核心人物,还有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例如张学良、阎锡山、李宗仁等等,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抱负和挣扎?书中对蒋介石和冯玉祥的描写,是否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所有政治家都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和权力诱惑?我甚至想象,在他们私下交流时,是否也曾有过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对个人命运的忧虑,以及在友情与政治利益之间摇摆的痛苦?这本书,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一群复杂人物内心世界的窥探,也引发了我对人性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中关于蒋介石与冯玉祥的多次会面记录,让我不禁开始回溯那个年代的国际局势。在书中描绘的几次重要时期,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局势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当我读到蒋介石在某个关键时刻需要联合冯玉祥以应对外部挑战时,我便会联想到当时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以及西方列强在远东的利益考量。例如,书中提及的某次合作,是否与国民党接受苏联援助有关?冯玉祥当时与苏联的联系有多紧密?这些信息,虽然书中未必详尽,但却为我勾勒出了一幅更宏大的地缘政治画卷。我甚至会去想象,在蒋介石和冯玉祥的会谈桌下,是否也暗流涌动着各国情报机构的较量,他们又是如何试图影响两位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以符合各自国家的利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便是个体之间的交往,也深深地烙印着时代大背景下的国际力量博弈。

评分

这本书所揭示的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互动,让我在脑海中构建了一幅更加立体的民国政治军事版图。当书中提及某次合作或分歧时,我便会立刻联想到当时其他重要的军事派系,比如西北军、晋系、粤系等等,他们各自的实力和立场又是怎样的?这种联想,让我意识到,即便是蒋介石和冯玉祥这样重量级的人物,他们的行动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身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场中。我开始回溯,在国民党统一中国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共两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深入理解这些宏大历史事件的基石,让我能够将书中具体的交往细节,放置到更广阔的历史叙事中去解读。我甚至想象,在那些书本上记载的重大事件之外,是否还有无数次不为人知的密谋、试探和妥协,共同塑造了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这本书,无疑是帮助我构建更全面、更深刻的历史认知的绝佳引子。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了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关键人物。最近,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蒋介石和冯玉祥的书籍,虽然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但作为一个读者,我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许多与这本书内容本身之外,但又息息相关的历史场景和人物。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两位重要军事人物的个人互动,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复杂动荡的年代,政治、军事、外交的角力如何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当我阅读到书中关于他们之间几次重要会晤的细节时,我便忍不住联想到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各方势力为了争夺话语权和资源而采取的策略。比如,书中提及蒋介石在某个时期对冯玉祥的倚重,这不禁让我思考,在那个时期,蒋介石是否也需要借重冯玉祥的军力来制衡党内其他实力派,例如汪精卫或者桂系军阀?这样的联想,虽然书中并未直接阐述,却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历史时期的理解。我甚至开始想象,在那些秘密会谈之外,是否还有无数的密电、私下宴请、以及通过中间人传达的试探与拉拢,共同构成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网。这本书提供的基础信息,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我的阅读体验,则是在这些珍珠之间编织出更宏大的历史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