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费起鹤及孔祥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系列图书之一,是麦美德根据民国著名教育家费起鹤以及风云人物孔祥熙的早年回忆整理而成的。文笔质朴真实,叙述详尽,真实再现了费起鹤与孔祥熙二人的早年经历。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费起鹤及孔祥熙》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费起鹤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孔祥熙的故事,这两部分各成一体,分别描述了他们二人的家世背景、童年经历、中学读书生涯等,并着重叙述了两人在山西教案中的遭遇。 最后一部分是后记,讲述了两人1901年两人抵达美国留学的经过。费起鹤的故事共九章,前三章叙述了他的童年时代和上学生涯,以及他从学校毕业后任教山西的经过,从第四章起,主要叙述了作为基督徒的费起鹤一家在山西教案中的牺牲,以及外国传教士在山西教案中的悲惨遭遇。孔祥熙的故事篇幅较简短,共五章,第一章叙述了其家世背景和童年经历,介绍了孔祥熙和基督教徒接触的经过,后面四章主要叙述了孔祥熙如何躲避义和团的加害和外国传教士及教友在山西教案中被杀的经过。
麦美德博士(S.LuellaMiner,1861-1935),作为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麦美德女士具有一段非常富有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生涯。她于1861年1月30日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市。1887年,美国公理会在美国各地选派志愿者赴华布道,麦美德积极报名参加,并于同年搭船来到了中国。1923年,麦美德被选举出任中华基督教全国协进会副会长,并被山东齐鲁大学聘为女部主任兼宗教学院教授。她在那儿一直工作到1935年逝世为止。
| 第一部分 费起鹤传 第一章 童年时代 第二章 大学时代 第三章 任教山西 第四章 “风暴”骤起 第五章 在汾州府的最后时日 第六章 城墙之外 第七章 旅程伊始 第八章 重返故土 第九章 旅行终结
第二部分:孔祥熙的故事 第一章 早期经历 第二章 与教友的冒险经历 第三章 离别之际 第四章 恐怖统治 第五章 考验与救赎 第三部分 后记 |
在美国的经历
第二部分 孔祥熙的故事
第一章 早年生活
来到山西省太谷县城,走在县城大街上,无人不为一处坐落于这里的碧瓦高墙的建筑群所倾倒,这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孔家大院。这里曾住着山西太谷最富裕、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就连西方的一些王公贵族都对他的纯正血统艳羡称奇。虽追随耶稣基督,但他是孔圣人孔子第七十五代嫡传后裔。孔家大宅院中套院,大气华丽,院中雕梁画栋、斗角飞檐,堪称壮观。这里曾住着一位山西票商以及他的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这个男孩便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叫孔祥熙。孔祥熙生得脸型俊美,手指纤长,言谈举止儒雅大气,他集华夏两千多年的教育文化、财富地位于一身。
但对他而言,吸引他的却是另外一种新的传统。对他而言,太谷县城的一处地方远比温馨又舒适的家亲切。他还很小的时候,一个礼拜日,他的父亲带着他去了那里。对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来说,他的内心十分敏感,他觉得世界很大,但充满了冷漠。然而当他来到教堂院子,同教会里的孩子跟一位慈眉善目女传教士待在一起的时候,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温暖。之前,他从未见过长着蓝眼睛的人,那双眼睛看起来那么神秘却又亲切。后来,一看到他从教会带回家的那张卡片,他就想起了那位女传教士。当时,因为那位女传教士开了一所寄宿小学,因此很多男孩子跟她还有她的丈夫住在一起。于是,年纪小小的孔祥熙觉得那里比孔子学堂有趣多了。下一个礼拜日,孔祥熙又缠着他的父亲去教会,从那之后,教会便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他在那个教会学堂里学习了八年。年仅十二岁的时候,他接受了洗礼,成为了耶稣基督虔诚的追随者。自他的母亲过逝之后,来浩德夫人对他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不再感到自己是个孤独的孩子。后来,贝如意姑娘也来到了教会,给他的人生与思想带来了灵感与启迪。贝如意姑娘拥有一颗极富同情的心,孔祥熙经常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生目标告诉她,而她也总能反馈给他一些明智的建议及常识,这对于性情急躁、冲动莽撞的孔祥熙来说,帮助与作用是无价的。当威廉姆斯夫妇第一次来到太谷时,一下子就被这个聪明的小伙子吸引住了,之后他们不止一次在孔祥熙的家中度过暑假,有时在太谷县城,有时也在任村度过,那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不仅如此,孔祥熙还经常在假期协助传教士们的工作,帮助贝如意姑娘学习汉语。也正是太谷的传教士,将孔祥熙推荐到离家八百多公里之外的通州潞河书院读大学。
……
这本书的书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费起鹤及孔祥熙》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历史上的不同视角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文化交流和误解的著作。书中将焦点放在两位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西方人物——费起鹤和孔祥熙身上,这本身就极具看点。费起鹤作为一位深入中国社会的传教士兼学者,他的观察和记录无疑会提供一种相对细致和个人化的视角,可能涉及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方面,甚至是他在中国所经历的挑战和感悟。而孔祥熙,这位在国民党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经历与西方世界,特别是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国人如何看待他,尤其是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是否与他在中国国内的声誉有所不同,这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我猜测,作者会通过对比这两人所代表的不同面向,来呈现一个多元、甚至可能充满矛盾的“中国人”形象。这不仅是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解读,更是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中国人形象塑造过程的一次深入探讨。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细节,去理解那个复杂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是如何被世界所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书中,去探寻这些被隐藏在时代尘埃下的宝贵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费起鹤及孔祥熙》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通过西方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和中国人。我一直觉得,从外部观察,往往能捕捉到一些内部视角难以察觉的细节和偏差。费起鹤,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猜测他可能是一位在华的西方传教士或者学者,他通过长期的在华生活和深入的社会观察,一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字记录。我好奇他笔下的中国人,是带着怎样的文化滤镜?他是否能洞察到中国社会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还是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描述?他所关注的焦点,是民俗风情,还是社会变迁?而孔祥熙,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又是怎样的?作为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和行政院长,他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是否会揭示,西方人是如何评价他的经济政策,如何看待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以及他的个人魅力或争议在国际交往中扮演了怎样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费起鹤和孔祥熙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展现出外国人对中国人形象的多元化、甚至可能是矛盾的解读,从而引发我们对自身形象的深刻反思。
评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费起鹤及孔祥熙》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一个历史的放大镜,邀请我仔细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印记。我特别被“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这个角度所吸引,总觉得从外部视角来看待自己,往往能发现许多内在的盲点。费起鹤,虽然名字对我来说颇为陌生,但我能想象他一定是一位在中国有着深入观察的西方人。他可能会记录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城市到乡村,从士绅到百姓,他看到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他是否会带有一些固有的西方观念,从而在观察中产生偏差?或者,他是否能以一种超越文化隔阂的同理心,去理解中国人的情感和行为逻辑?而孔祥熙,这位在国民党时期呼风唤雨的人物,他的名字在许多中国读者心中是复杂的。那么,在那些与他打过交道的西方人眼中,他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成功的谈判者?是值得信赖的盟友?还是只是一个权力的玩家?我非常好奇,在西方主流叙事中,孔祥熙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这种塑造是否与中国国内的认知有显著差异。这本书,通过这两位不同背景的西方人物,来解读“中国人”这个概念,无疑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也许会看到一些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侧面。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扇门,缓缓开启了我对历史深处的探寻之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费起鹤及孔祥熙》。这个题目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解读空间。首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就点明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不是自我审视,而是借由他者的目光来审视我们自己,审视那个历史时期的中国。费起鹤,这位我初次接触到的名字,他的身份和经历究竟是如何让他有机会成为“外国人”中观察中国人的代表?他是一位传教士?学者?旅行家?他的观察视角会是基于怎样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判断?我猜想,他的视角或许会更加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信仰习俗、甚至是民间智慧。而孔祥熙,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和争议。在西方世界,尤其是那个时代,他又是被如何看待的?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者,还是作为国民党政权的代表人物?他在与西方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互动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作者将这两位人物并置,意在展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西方个体,如何基于各自的立场、经历和文化认知,对中国人形成截然不同的印象,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评价。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反思中国人自身的形象是如何被构建的,以及在历史的洪流中,这种构建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独特的书名吸引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费起鹤及孔祥熙》。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介绍,而是一种“透视”的姿态,试图从外部的、异质的目光中,窥探那个时代中国人被观察、被解读的真实图景。费起鹤,这个名字我并不十分熟悉,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这个定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晚清民国时期,深入中国社会,带着好奇、带着偏见,又或是带着善意去记录一切的西方人。他们笔下的中国人,是勤劳的、保守的、神秘的,还是具有独特智慧的?费起鹤的视角,是否会像许多同期的西方观察家一样,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印象?他是否能够超越简单的标签,触及中国人内在的精神世界?而孔祥熙,这位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金融巨擘和政治人物,他的形象在西方眼中又是怎样的?是精明能干的改革者,还是被权力腐蚀的商人?抑或是被西方世界所利用的棋子?作者将这两个看似不同领域的人物并列,显然是为了展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这个主题的多层次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出,在不同类型的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呈现出怎样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隔阂、意识形态差异,甚至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态度。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人民形象在国际上的塑造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