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①不移。”
评分①上知、下愚——关于“上知…”“下愚”的解释,古今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与品质而言。译文仅就字面译出。但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评分评分
【译文】
评分①上知、下愚——关于“上知…”“下愚”的解释,古今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与品质而言。译文仅就字面译出。但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评分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评分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评分①上知、下愚——关于“上知…”“下愚”的解释,古今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与品质而言。译文仅就字面译出。但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评分【译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