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主体内容主要是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艺术教学创新研究相关联,所选择的内容和项目也多是在民族地区开展得较为普及、或世代相传的原生态歌舞以及少数民族武术等展演形式为基础来提取元素,将这些表现形式与民族体育紧密结合,从而为创编出适用于在民族院校推广和开展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打下基础。但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考察地域较为单一,多为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项目与少数民族体育结合的路径较为局限(因考察项目需要与“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之子方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教学创新研究”紧密结合,故考察项目选择多为少数民族歌舞内容);考察项目多为当地文化部门艺术加工后的展演,缺乏原生态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相应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和在现有资金的支持下,尽量拓展考察的区域,兼顾到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涵盖多个民族成分的艺术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创新研究提供丰富的原生素材;拓展原有选择考察项目的思路,将一些蕴涵浓厚文化底蕴和富有艺术旨趣的内容纳入进来,例如壮族的花扁担,以及少数民族武术的表现形式,如广西的山歌拳和傣族的孔雀拳等;在考察的过程中,应尽量观摩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和传统习俗,同时选择当地的老艺人或主持宗教祭祀仪式的神职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以便了解和认识歌舞艺术背后的真实表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张延庆,1970年9月生于河北邢台市,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1993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人类学。
曾主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合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先后主持国家民委课题“西南少数民族武术独特遗存形态及传承途径的人类学范式研究”、国家武术研究中心课题“少数民族武术研究现状与持续发展对策”、中央民族大学课题“少数民族武术现状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教改项目“中央民族大学课外体育教育模式研究”和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教学创新研究”子课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和理论创新研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倾向的探讨
第二节 借鉴交叉学科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注意事项
一、学科立场的归属
二、研究范式的选择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四、原始资料是构建创新研究的基础
第三节 基本实施途径与方法论的把握
第四节 实践创新与方法论的互动
第五节 启迪与反思
第二章 实践理念的确立
第一节 理论的实践
一、理论的指导
二、理论的应用
三、理论的认知
第二节 方法的实践
一、方法的选择
二、方法的运用
三、方法的检验
第三节 身体的实践
一、身体的认知
二、身体的记忆
三、记忆的技艺
第三章 表征与认同
第一节 符号的象征
一、符号的表达
二、符号的隐喻
三、符号与传承
第二节 场景的建构
一、仪式场景的再造
二、神秘情境的重塑
三、真相的认知
第三节 创新与认同
一、认同的观念
二、认同的标准
三、认同中的创新
第四章 阐释与深描
第一节 阐释观的构建
第二节 解释后的理解
第三节 认知与深描
第二部分 实践篇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关于我国的传统武术而言,许多门派和拳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这些所谓的“风格”和“特点”往往是判别武术流派的符号象征。这种区别的划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分武术人师承关系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之一,独特的练功方式所塑造的身体姿态则会形成这种不同的套路动作与不同的拳种流派技术的拳势表征,各家流派基本上都要遵循这个规律来实施。所以,对于中国武术中的套路认同、拳种认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武术认同中十分重要的表征形式。例如我们在田野调查中所搜集的一个《查滑拳谱》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这种通过专业训练后所打造出的身体所隐喻的“常识”来。
在搜集的民间《查滑拳谱》中有过说明,通常是将查拳定为“身法拳”,将滑拳定为“架子拳”,只有将二者融而为一才可能在拳术造诣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境界。在此,通过《查滑拳谱》中对动作的记载可以做一个简单说明。在“身法拳”中,以七路查拳为例,七路查拳又称“七路梅花”,拳谱记载“有诗赞此拳:此拳名为云中仙,百生巧计实难占。有人解开拳中法,一身绝妙灵巧技。五花砲擂人难闪,变化无穷在里边;歌赞此拳:梅花上手异人传,开势震步盖面掌。伸手跺脚上下撑,侧滑步伐七星拦。掩手冲拳劈盖法,转身搂盖片山脚。肘广搂盖黄莺架,退步托天撩阴掌。冲拳划起横边式,百广洗脸左右口。左片山右片山,踅可回身张飞枪。回劈五花掌,在此划起十字拳,右拳败式诱敌法。单义左腿盘,转身划起二起脚。穿袖震步勒马式,梅花砲冲拳。”以上是“身法拳”的文字描述。在“架子拳”中,以头路滑拳为例,拳谱记载“开手先拉四平拳,震步如雷转身还。一起一落似猛虎,两国相争造战船。箭步劈似钻云端,如似八仙走长川。前手望的汉江女,后手打的汉江男。一文一武燕小乙,走在当场把话言。王母使得顺天报,二郎解开三泰拳。金枪徐宁伐箭弹,一边似霹雷,一边似闪电。当初陈州打过擂,当场立下虎头圆。”
通过上述两种拳势和招法的描述,经过对比后发现,单从描述来看,“身法拳”的动作更为简练、直观、细致一些,类似白描的手法,即使没有练过的人,可以按照文字指引,也能依着葫芦画成瓢,大概看得明白;而“架子拳”对动作的文字描述多靠近意象性一些,而这种“意象性”的动作,就是将身法融入拳套架子中,通过“拉架子”来展现功力的高低,实际上是拳术的“势”的体现,也就是圈内人所说的“范儿”或“法儿”。这种“架子拳”如果单纯按文字描述来学习是难以按图索骥的,必须经过多年的习练之后才能形成的一种体悟。所以,常人练拳习武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将二者融会贯通,方能技艺有成。在经受了特殊功法的训练之后,使得身体产生高超的自我控制能力。而“架子拳”则是一种“拳势”的体现,是将身法融入拳套架子中,一抬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可以体现出习武者的功力水平,或者可以这样说,当自己对身体达到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之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风范”。二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它们之间并非是单向式发展的,当习武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二者又会互相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