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何傳啓教授等人,將其有關“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研究成果公布,引起瞭一些相關的討論,也引起瞭一些院士們的關注。然而,作為傳統的科學史概念的科學革命,在學術上曆來是有些不同理解的。本文即嘗試從科學編史學的立場齣發,就科學史研究中有關科學革命的觀點,結閤新近齣現的有關“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說法,做一些分析與討論。
評分評分
很好
評分此科恩不是《科學中的革命》的科恩,從庫恩到兩個科恩,科學革命的研究進展很大。
評分 評分 評分除去作為簡短導言的第一章,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定義科學革命的實質”“尋找科學革命的原因”和“總結和結論:‘真理的盛宴’”。其中,第三部分較為緊湊,一、二兩部分則各占去瞭全書篇幅的將近一半。從前兩部分的標題之中,就可以初步知曉科恩的研究進路:首先厘清科學革命“是什麼”,然後探索科學革命之“為何”。 在第一部分一開始,科恩就明確區分瞭“諸科學革命”與特指的“科學革命”,並錶明自己主要麵對的是後者。這種選擇與作者本人的立場有關:在他看來,“諸科學革命”“代錶一種關於科學發展進程的哲學觀念” ,而特指的“科學革命”則“代錶關於科學史上一個片段的曆史觀念” 。科學革命嚴格地隻有一次,幾乎是發生在一個瞬間,數學化的方麵比其它任何方麵在其中得到瞭更多的強調,就好像包含在數學化之中的因果關係就足以解釋科學革命的一切錶現與影響。第三,科學革命發生於觀念領域,獨立於社會、政治、宗教、經濟和技術的諸因素。從本書的微觀結構上看,科恩往往首先綜述某位科學史傢在某一問題(問題本身按照科恩本人的學術關切來編排,詳見本文1、2節)上的重要觀點,然後引述彆人的相關觀點進行評價,最後做齣自己的判斷(往往是一條“中間路綫”)。拿國內齣版的另一本同類著作,剋拉夫的《科學史學導論》 做比較就能看齣:剋拉夫傾嚮於做一種類似於“元曆史研究”的工作,即較為抽象地討論科學史作為一種曆史所包含的諸種問題(如曆史的客觀性問題);而科恩則充分運用瞭豐富的文獻,在一階、二階、三階問題之間穿梭自如,往往能夠從編史學的抽象討論“沉到”下層的科學史基本問題中去,從而使讀者在每一個層麵都有所獲益。可貴的是,本書既像一本百科全書那樣包含瞭有關科學革命的幾乎全部重要論題和觀點,又避免瞭百科全書的那種平鋪直敘的“無偏見的偏見性”,因而比任何一本純粹描述式的“科學史學史”或一本“一傢之言”式的科學史原著更適閤作為科學史領域的入門。如果說諸科學史是各種樣態的“看”的話,科恩意義上的編史學就是一種“反思綜閤”。總之,科恩在《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一書中展現齣瞭強大的駕馭文獻的能力;在有所取捨和側重地評介以往科學史傢的工作時,他充分地展現瞭論題的深度,打通瞭問題的不同層麵,並且真正地做到瞭立場的中肯。他的史觀溫和而又不乏明鑒,讀者在讀完本書之後,自然也就學會瞭“如何去讀”任何一本科學史著作,具體地說,就是能夠準確地抓住作者的核心觀念、迅速地與其他科學史傢的觀點建立起聯係和比較,這種能力是多數同類著作所不能夠賦予讀者的。更為可貴的是,通過對各傢觀點的引述探討,科恩時常能夠揭示齣“觀念之網”中尚待填補的空缺,即可能作齣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這使得本書既是科學史研究的極佳入門,又是一本始終“上手”的指南。
評分在現實中,人們對於科學革命的用法並不統一,有時甚至相當隨便。例如,正像有人注意到的,柯恩在他研究科學革命的專著中[3],就曾提到瞭66場不同的科學或智力革命。[4]當然,這些不同的“革命”不僅僅涉及整體性的科學革命,也涉及把科學革命的概念用於科學的各分支學科的發展。柯恩隻是在對那些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閤稱之為革命的事件的曆史進行具體的考查分析。而實際上,正是因為對於什麼是近代科學的根本特徵、什麼是近代科學起源的標誌以及什麼是科學史所要描述和考查的內容等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纔會齣現這種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科學革命概念的現象。
評分即使在科學史大傢中,對於科學革命的具體指稱尚且如此不一緻,這恰恰說明瞭並沒有唯一確定的“科學革命”。不過,在後來的科學史著作中,將從哥白尼到牛頓的那段帶來瞭西方近代科學誕生的發展稱為第一次科學革命,將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以量子論和相對論為代錶的那場物理學的變革稱為第二次科學革命,倒成為現在較為普遍接受的說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