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京剧交响曲(附CD光盘1张) [Beijing Opera Symphony No.3]

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京剧交响曲(附CD光盘1张) [Beijing Opera Symphony No.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鲍元恺 著
图书标签:
  • 京剧
  • 交响曲
  • 中国当代音乐
  • 作曲家
  • 音乐作品
  • 艺术
  • 文化
  • 古典音乐
  • 民族音乐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56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4663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Beijing Opera Symphony No.3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与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为一体的古老传统戏剧形式。京剧是中国戏曲中影响大、流传广的剧种。
   《中国当代作曲家典库:京剧交响曲》中选用京剧中几种不同性格角色的音乐素材,以西方交响乐的创作手法深刻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世界。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京剧的音乐,主要由西皮、二黄、曲牌和昆曲四部分组成。典型的交响曲,由不同的速度、不同节拍和不同表现风格的四个乐章组成;演奏交响曲的管弦乐队,由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四个部分组成。
   据此,作曲家将《中国当代作曲家典库:京剧交响曲》分为如下四个乐章:一乐章净——昆曲——悲壮的行板:此乐章主题选自京剧《单刀会》中关羽的昆曲唱段《大江东去》。这个乐章中突出运用铜管乐器以表现角色的英雄气概。第二乐章丑——曲牌——诙谐的急板:这部分是谐谑曲。引子和中部的主要旋律选自京剧中的(器乐)曲牌《柳青娘》,首尾两部分帕萨卡里亚的三拍子固定低音主题来自京剧中人物走场的“行弦”。运用木管乐器突出表现谐谑特色。第三乐章旦——二黄——深情的慢板:主题选自京剧《白蛇传》中女主角与孩子别离的唱段。其中全部使用弦乐以着力表现凄婉、悲伤的意境。第四乐章生——西皮——辉煌的快板:这部分为快板奏鸣曲式,主部主题出自京剧的曲牌曲调《西皮小开门》,副部主题出自京剧《空城计》中男主角脍炙人口的西皮二六唱段。此乐章凸现打击乐效果,并轮流使用各种乐器的组合,以表现恢宏气势。

作者简介

鲍元恺(1944—)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73年起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国务院颁发首批政府特殊津贴和文化部颁发第七届优秀音乐教育奖。音乐作品代表作有:《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台湾音画》(管弦乐组曲)、第一交响曲《纪念》、第二交响曲《烽火》、《京剧交响曲》、童声合唱套曲《四季》《景颇童谣》等。世界著名唱片公司DG、Philips、EMI先后出版了他的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Ⅰ 净——昆曲——悲壮的行板
Ⅱ 丑——曲牌——诙谐的急板
Ⅲ 旦——二黄——深情的慢板
Ⅳ 生——西皮——辉煌的快板
作品简介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旨在描述一部与“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京剧交响曲(附CD光盘1张)”内容不相关的图书: --- 《敦煌壁画的艺术演变与文化意蕴:从北魏至宋代的视觉叙事研究》 作者: 张鸿儒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9月 页数: 580页(含彩色插图300余幅) 定价: 188.00元 ISBN: 978-7-5080-XXXX-X --- 内容提要 《敦煌壁画的艺术演变与文化意蕴:从北魏至宋代的视觉叙事研究》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和历史考察于一体的深度研究专著。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剖析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公元4世纪至13世纪近千年间的艺术风格变迁、图像学内涵及其所承载的多元文化信息。作者张鸿儒教授凭借其深厚的敦煌学功底与艺术史理论素养,结合近年来最新的田野考察和高精度数字成像技术成果,对敦煌石窟的数百幅代表性壁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力求揭示敦煌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域性特点与时代精神。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第一部分:敦煌壁画的时代背景与图像学基础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研究的基石。它详尽介绍了敦煌石窟开凿的历史脉络,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至元代不同政权对敦煌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作者重点探讨了佛教图像学的基本语汇,如佛、菩萨、飞天、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以及经变画的结构母题。与以往研究不同,本书特别关注了“图像的流通性”,即印度、中亚、波斯等外来艺术元素是如何被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复杂过程。通过对早期洞窟(如莫高窟96、148窟)壁画的结构分析,确立了研究的初始参照系。 第二部分:北魏至隋代的“犍陀罗影响”与本土融合 此阶段的壁画,集中体现了早期佛教艺术与中原传统审美的激烈碰撞与初步融合。作者深入分析了北魏时期(特别是272窟、275窟)壁画中人物造型的古拙与雄健,指出其明显受犍陀罗和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例如人物面部的立体塑造、衣纹的“曹衣兜”和“褒衣博带”式的处理。随后,过渡至隋代,本书论述了隋代壁画在色彩运用上趋向浓烈,线条愈发流畅,为唐代盛世气象的到来奠定了色彩和造型的基础。重点解析了隋代“禅画”概念的初步形成。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辉煌、博大与世俗化叙事的高峰 盛唐(七至八世纪)是敦煌艺术最光辉的时期。本书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论述这一黄金时代。作者认为,唐代壁画的精髓在于其“生命力”与“世俗化倾向”。在叙事上,经变画的规模空前宏大,情节描绘细致入微,世俗生活场景的融入更为大胆和自然,这反映了唐代社会自信、开放的文化心态。书中对莫高窟328窟(供养人画)和172窟(说法图)的精细考察,揭示了唐代“健美”与“饱满”的审美标准如何体现在飞天、菩萨的肢体动态与面部表情之上。此外,本书还专辟一章讨论了盛唐壁画中对“乐舞”的描绘,探讨了当时宫廷与民间音乐舞蹈对壁画构图与氛围营造的间接影响。 第四部分: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风格转型与地方流派 安史之乱后,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经历了显著的转型。本书细致辨析了中晚唐时期壁画在笔法上从雄健转向秀丽,在色彩上从浓重转向淡雅的趋势。尤其关注了五代(归义军时期)壁画的地域性特征。作者通过比较于阗、吐蕃、中原等不同文化圈的艺术元素在这一时期的交织,提出了“敦煌壁画的地域性‘腔调’说”,并分析了此时期密宗图像的增多与壁画装饰性的增强。 第五部分:宋元时期的收束与历史记忆的固化 宋代是敦煌艺术的收束期。本书指出,随着中原王朝的更迭和敦煌地位的相对下降,壁画的创新性明显减弱,更多体现为对前代的程式化继承与重复。宋代壁画的特点是线条更为纤细、工整,色彩趋于“文人化”,叙事功能逐渐弱化,装饰功能增强。元代壁画则显示出强烈的藏传佛教色彩,但在整体艺术成就上已难与唐代比肩。本书最后总结了敦煌艺术作为“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的文化价值,并展望了其在当代艺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 特色与亮点: 1. 多维度比较研究: 本书不仅关注敦煌内部的演变,还将其置于中亚、印度佛教艺术的宏大背景下进行横向比较。 2. 技术辅助解读: 首次将高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部分壁画的色彩层分析,对颜料的运用和层次感提供了新的认识。 3. 详尽的图版注释: 随书附赠的精美图册(非CD),收录了百余幅高清、高对比度的壁画局部细节图,每一幅图均附有详尽的学术注释和考证。 目标读者: 艺术史、宗教史、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者、高校师生,以及对中国古代美术、丝绸之路历史与佛教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厚重感。无论是从书籍的材质、印刷的精美程度,还是从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深度来看,都给人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感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部作品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介绍,更是挖掘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情感表达以及它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这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对这些“京剧交响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音乐,而是能够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和匠心。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中国当代音乐的殿堂,让我领略到其中博大精深的魅力。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些音乐收入囊中,并在闲暇时反复聆听,沉浸在这份独特的艺术享受之中。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其中对中国当代作曲家们的详细介绍。每一位作曲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他们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中国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脉络。我尤其被其中几位的生平经历所打动,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坚持自己的音乐理想,如何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的作曲技法巧妙融合,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书中对他们的代表作品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深入地挖掘了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我感觉自己仿佛与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曲库,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史的精彩篇章,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音乐宝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简直是艺术品!封面设计充满了东方韵味,深邃的色彩搭配流畅的线条,仿佛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京剧的华美世界。打开盒子,一张闪耀着银光的CD静静地躺在里面,它的周围是精心设计的内页,上面印着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作曲家的名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CD放入播放器,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光是这份精美的制作,就足以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我一直对京剧的唱腔和旋律情有独钟,而将它与交响乐结合,更是激发了我无限的好奇心。不知道作曲家们是如何将京剧的精髓融入到宏大的管弦乐织体中的,是会保留原有的唱腔,还是会提炼出独特的旋律动机?那些锣鼓点和京胡的声响,又会如何在交响乐的乐器编排中找到新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一张CD,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音乐新世界的大门,我已准备好踏入其中,聆听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声音。

评分

我一直对京剧的锣鼓点和独特的唱腔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韵味。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封面上“京剧交响曲”这几个字,就如同一个神秘的召唤,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内页,看到那些熟悉的京剧元素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西方交响乐的宏大结构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尝试。书中对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和技法解析,让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工作室,亲眼见证一件件音乐瑰宝的诞生。我尤其期待听到CD中的音乐,想象着京剧的旋律在管弦乐的烘托下,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是会更加婉转悠扬,还是会更加磅礴大气?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当代音乐新视角的窗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印刷的清晰度,都给人一种高品质的感觉。当我打开它的时候,一种庄重而又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插图,那些传统戏曲人物的画像,色彩浓郁,线条流畅,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生动。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合理,文字大小适中,段落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专业的乐谱部分,也处理得井井有条,标注清晰,方便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我感觉作者团队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完美的作品。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让我更加期待书中 contenidos 的精彩程度,相信它一定不会辜负这份精美的外在包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