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跟学者一道,寻访心灵深处的乡关,濂溪故里说濂溪,著名学者王立新再上湖湘讲堂,为您倾情讲述:《理学开山周敦颐》。
内容简介
《理学开山周敦颐》主要述说周敦颐的人生经历,至于他的重要思想以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有约略交代。在述说周敦颐人生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他的为官、为学和从教以及个人人生境界等特点,尽量结合现代生活,阐发现代意义,寄望对今天教育的整体状况和教育具体方法的改善,还有世俗人心的改浩等有所裨希。
作者简介
王立新,教授,男,黑龙江省青冈县人,1962年出生在科尔沁东草原上的吉林省通榆县。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先后供职东北林业大学社会科学系、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现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主讲《论语》与人生、《资治通鉴》选讲、《三国演义》赏析、《世说新语》赏鉴、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研究、明清之际思想等课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周敦颐何以可能——宋代的政治目标和社会风尚
一、一本小书改变历史
二、现实事功与人心风俗
三、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
四、宋人与唐人不同的读书心态
五、道理最大和任宰相当用读书人
第二讲 周敦颐早年三件事
一、周母改嫁的是是非非
二、神秘的月岩洞
三、洁净的濂溪河
第三讲 周敦颐的从政生涯
一、断案高手周主簿
二、为民请命周参军
三、县令的侠义肝肠
四、昏死才知知县好
五、判官被诬为小人
六、再见王安石
七、不是冤家不聚头
(一)化敌为灰
(二)赵拧其人
(三)一场大火
八、笨拙的知州
(一)一首绝情诗
(二)拙人与《拙赋》
九、提点广东刑狱
(一)吕公著的推荐
(二)平息端砚风波
十、休致庐山脚下
第四讲 周敦颐是怎样走向圣坛的
一、周敦颐的思想
(一)《太极图》和《太极图说》
(二)《通书》
(三)《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关系
二、周敦颐成为道学宗主的时代条件
三、周敦颐成为道学宗主的实际过程
(一)理学家们对周敦颐宗师身份的确认
(二)理学家为周敦颐请求谥封,周敦颐成为宋代新圣人
第五讲 少见的育人高手
一、两个非凡的学生
二、周敦颐教了二程什么
(一)从万物的生机中体察天地的“气象”
(二)一个“诚”字蕴含大学问
(三)孔颜乐处
第六讲 周敦颐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人生的理想和境界
二、为官的目标和态度
三、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附录一 今夜,我想和你喝酒——柳理致王立新先生
附录二 七月真相未明,写稿没心情——编导余学用的话语
附录三 送给爽人一个爽——王立新复制片人柳理
后记
精彩书摘
著名的“太祖誓碑”上面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有很多学者出于求实的精神,拼命考证“太祖誓碑”是否真实存在,但是证物,也就是刻有太祖“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的石碑,早已在金兵攻占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时候丢失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其实这个石碑是否能够找到,或者是否真实存在,已经无关紧要了。关乎紧要的,是石碑上的誓词,而且宋、明两代文人都有相关的记述。石碑找不到不要紧,石碑上的话语却被记住并流传下来,丰碑早已矗立在人心之中。难道还有比人心中的丰碑传诵更加久远的石碑吗?
石碑上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从文字的角度,似乎已不必说明,因为没有人看不懂这句话。但是这里所要进一步申说的,是石碑上话语的历史性意义。
王船山先生说:“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人无欧JJ之辟。”说自从宋太祖定下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的铁令,并以诏令的方式严敕后世子孙,一直到宋代灭亡,几乎没有真正的读书人被杀的事情发生。船山先生认为这是一种以宽大的胸怀培养读书人正气的优异的政治方略。而这种“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的做法,原本出自“贵士”的初衷,也就是出于真正尊重知识分子的心态。
不得杀士大夫,就是尊重知识分子,就是真正的尊重知识分子。一个真正尊重知识分子的时代,才会产生真正的大师。这里所说的尊重,是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口号,更不是炫人耳目的说辞。
什么叫真正尊重?就是尊重知识分子的人格,尊重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信念,尊重知识分子的做法,哪怕是很怪异的做法。使知识分子真正拥有独立的尊严,独立的立场,独立的品格。而不是告诉他们听话,只会听话的不是知识分子。不听话,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只有不以“好好听话”为直接目的,而以“建立独立不倚的人格”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与此相反的就不是教育,而只能叫做奴役。
只有在知识分子朝向理想道路前进的途程中,不必受到来自政治的和经济等的更多不必要的妨害,才能培养他们坚持理想的独立个性,才能造就他们为维护正义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他们才会自觉地去承继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才会果敢地接续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生命,才会主动承担社会的责任,才会真正为朝廷效命、匡扶正义、关爱苍生,才能激发他们内心中对历史文化、对国家民族、对社会、对生民的由衷的热爱之情,才能使他们把生命中全部能量释放并发挥出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真正向标,社会风气才能因为他们的倡导而变好,人心才能向善,社会才有生气,才有正气,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民族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
前言/序言
《理学开山周敦颐》一书,旨在深入探究北宋理学集大成者周敦颐的思想世界,描绘其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周敦颐的生平事迹,而是着力于分析其思想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思想的源头与早期探索 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其思想深受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本书将首先梳理周敦颐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北宋时期,一个思想活跃、学术争鸣的时代。这一时期,儒学在经历唐末五代的低谷后,开始复兴,而道家思想也因其对自然、宇宙的独特阐释,对士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书将详细阐述周敦颐如何从这些传统中汲取养分,并通过独到的思考,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例如,书中将分析《太极图说》的创作背景,指出其受到道家“无极生太极”思想的影响,但又超越了单纯的道家玄谈,赋予了其深刻的儒家伦理和社会关怀。周敦颐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而是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将抽象的宇宙生成论与具体的君臣父子伦理联系起来,为理学的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太极图说》与《通书》:理学的奠基之作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本书将对《太极图说》进行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阐释其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等核心概念。 宇宙论与本体论: 书中将重点分析“无极而太极”的哲学命题,揭示周敦颐如何通过这一概念,将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根本动力进行了哲学阐释。我们将探讨“太极”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其如何通过阴阳五行而生生不息,形成万物。本书将力求呈现周敦颐哲学中那份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他试图构建一个统一而和谐的宇宙观的努力。 人生论与道德修养: 《太极图说》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宇宙的宏观把握,它更重要的是指向个体的人生和社会。本书将重点分析周敦颐提出的“诚”作为人生道德修养的根本。我们将探讨“诚”在周敦颐哲学中的多重含义,它既是事物得以真实存在的本体,也是个体安身立命的道德准则。书中将深入解析周敦颐关于“人者,天地之心也”的观点,阐释其如何将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责任置于宇宙本体之中,强调个体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应如何体悟天地之道,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书》是周敦颐另一部重要著作,它在《太极图说》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其人生哲学与道德实践。本书将对《通书》中的重要篇章,如“诚”“仁”“道”“愚”“圣”等进行细致的分析。 “诚”的深化与实践: 书中将深入探讨周敦颐如何将“诚”的概念从本体论延伸到实践论,强调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诚”,达到“致中和”的境界。我们将分析其关于“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论述,揭示其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通过内省和实践,达到心物合一的道德境界。 “仁”的内涵与扩展: 周敦颐对“仁”的理解,既继承了孔孟的传统,又有所发展。本书将分析其如何将“仁”与“天道”、“人心”紧密联系起来,阐释“仁”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和道德原则,如何在个体的道德实践中体现。我们将探讨周敦颐如何通过强调“爱人”,将儒家的仁爱精神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哲学层面。 对“愚”与“圣”的辨析: 《通书》中对“愚”与“圣”的辨析,揭示了周敦颐对人生智慧的追求。本书将分析其如何通过揭示“愚”的根源在于“好同而恶异”,以及“圣”的根本在于“好异而恶同”,来阐释个体如何超越狭隘的认知,追求更广阔的智慧。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理学的开山与发展 周敦颐被誉为“宋明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为北宋及后世的理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将详细阐述周敦颐思想对后世理学家的影响。 对二程(程颢、程颐)的影响: 周敦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程颢和程颐兄弟,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周敦颐的哲学思想,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理学体系。本书将分析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如何成为二程理学的滥觞,以及二程在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等方面对周敦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将深入探究程氏兄弟如何将周敦颐的“太极”概念发展为“理”,以及如何将“诚”的观念具体化为“格物致知”,从而构建了更为系统的理学框架。 对朱熹理学的影响: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思想深受周敦颐的影响。本书将重点分析朱熹如何通过“理气”说来阐释“太极”,以及如何将周敦颐的“诚”的观念与“格物致知”相结合,构建其庞大的哲学体系。我们将探讨朱熹对周敦颐思想的解读与阐发,以及他如何将周敦颐的开创性思想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 对其他理学家的影响: 除了二程和朱熹,周敦颐的思想也对张载、王阳明等其他理学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将简要梳理周敦颐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的传承与演变,展现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结语:周敦颐的哲学遗产 本书最后将对周敦颐的哲学遗产进行总结,强调其思想在塑造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周敦颐的哲学,以其对宇宙生成、生命本源、道德修养的深刻洞察,为中国传统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思想,至今仍能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认识自身提供深刻的启示。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在引用古代文献时,将力求准确,并辅以必要的注释和解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周敦颐的思想。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周敦颐思想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这位“理学开山”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