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文庫·藝術類:中國陶瓷史》是我國第一部陶瓷發展史專著,比較全麵係統地論述中國各個朝代代製陶製瓷的基本曆史,對陶瓷之起源、瓷器之種類、製瓷之名窯、釉色之變遷、裝飾之進步、製瓷之名傢、品瓷之著作等都有精深論述,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中國文庫·藝術類:中國陶瓷史》由團結齣版社2011年新齣版。
作者簡介
吳仁敬(1910~1952),彆名吳讓,江西臨川人。著名陶瓷學傢。曾創辦景德鎮東方藝術專科學校。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原始時代
發明陶瓷之起源--燧人氏、神農氏為製陶之鼻祖--黃帝始設陶正之官--寜封之神話--寜封、昆吾所製之器--陶器之裝飾
第二章 唐虞時代
祭器之開端--效黃帝設陶正之官--舜之壽丘窯--堯舜陶器之種類--堯以陶為樂器--堯舜陶器上裝飾之花紋
第三章 夏商周時代
桀紂大興建築有助於陶業之發展--夏代之陶器及其裝飾--商代土工為六工之首--商代陶器上之圖案裝飾--周代陶業之官製--發明用陶鈞製器--發明用模型製器--陶器之種類--裝飾花紋之進步--陶正虞閼父之幸運--範蠡創陶業於宜興
第四章 秦漢時代
秦代美麗之磚瓦--漢代始有瓷之名稱--發明各色之釉藥--新平瓷場之創始--明器之發達--築墓之壙磚印有種種圖紋為後世印花之祖--陶瓷形式仿古代銅器--陶瓷花紋為後世凸花之濫觴--釉之斑紋--瓦當及磚之精巧
第五章 魏晉時代
魏代燒造綠釉瓷--洛陽及會稽皆燒瓷之地--連年戰爭影響陶瓷業--晉代鄴宮瓦--甌越縹瓷為天青色之初祖
第六章 南北朝時代
南朝宋齊陶業之官製--陳至德詔昌南鎮造陶礎--北朝魏齊之甄官署--北周之陶工--北魏之關中窯洛京陶
第七章 隋唐時代
隋代何稠造綠瓷--唐代文物最盛行引起瓷器之勃興--真正瓷器之成功--武德中之假玉器--霍器--越州窯--邢窯--鼎窯--婺窯--壽窯--洪窯--嶽窯--秦窯--蜀窯--缶州內卯榆次諸小窯--陶硯--明器之製度--唐三彩--奇異之貢器
……
第八章 五代時代
第九章 宋時代
第十章 元時代
第十一章 明時代
第十二章 清時代
第十三章 民國時代
精彩書摘
希堯,則根本無其人,更無監廠之事,各書所載,又多作年希堯,故定為年希堯,且據風火神廟碑記雲:“年公希堯雲,予自雍正丁未之歲,曾按行至鎮,越明年,而員外郎唐侯來偕董其事,工益舉而製日精,予仍長其任,一歲之成。選擇色匭,由江達淮,鹹萃予之使院,轉而貢諸內庭焉。”其所記述,尤足資以證明為年希堯而無誤。)而唐英、劉伴阮,先後為其協理,選料奉造,極其精雅。
琢器多卵色,圓順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錐暗花,玲瓏諸巧樣,甚為美觀。當時所發明之色釉,最佳者,有胭脂水一種,胭脂水者,謂釉色如胭脂水也,其器,胎質極薄,裏釉極白,因為外釉所映照,故發齣一種美麗之粉紅色,嬌嫩欲滴。當時,又發明各種之“軟彩”顔色,為從前所未有,軟彩,即粉彩,艷麗而雅逸,非但當時風播一世,即至現在,猶尚盛行。
自唐以來,素尚青瓷,如越窯,秘色,柴窯等青瓷,均極為曆代所注重,自定器以白瓷著,均器以彩色稱,青瓷之地位,乃漸為他瓷所侵奪,至明,瓷之趨勢,注意於彩色與花紋,專務華美,青瓷之地位,更形衰落,康熙時間,對於青瓷,亦有製作,而雍正所仿宋代青瓷,則超過康熙,為數百年抑鬱之青瓷吐氣,可謂為成功之作品,與宋汝器相埒,此種青瓷,流傳於日本,甚為繁夥,日本無智之古董界,呼之為寜窯。雍正瓷上裝飾,亦甚可觀,有一器之上描寫百鹿者,有黑地赤繪者,有黃地赤繪者,有黃地綠畫者,有於紙薄之瓷上雕以精密之雲龍者,有繪以彩鳳,金魚,翠竹,碧桃,靈芝,蝙蝠等物者,不勝枚舉。
所畫花卉,純屬惲南田一派,沒骨之妙,足以上擬徐熙,(徐熙五代人,首創沒骨花卉,與黃筌齊名;清代花卉大傢惲南田,師其規範,極得神髓。)其草蟲尤奕奕有神,天機活潑,宛如生物。
……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中國文庫·藝術類:中國陶瓷史》之外的、詳細介紹其他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內容翔實、自然流暢: --- 《漢字演變探源:從甲骨到楷書的韆年流變》 一部探索漢字生命脈絡的深度史詩 【圖書定位與核心價值】 本書《漢字演變探源:從甲骨到楷書的韆年流變》,並非一部傳統的書法鑒賞指南,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漢字形體、結構與文化意義的溯源之作。它緻力於揭示三韆多年來,承載中華文明的核心符號——漢字,是如何在社會需求、書寫載體以及審美變遷的閤力推動下,完成其從原始刻畫到規範定型的復雜曆程。我們摒棄瞭對書法傢個人風格的過度渲染,轉而關注宏觀的曆史脈絡與技術革新如何重塑瞭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結構。 【內容結構與深度解析】 全書共分七個宏大篇章,層層遞進,係統梳理瞭漢字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 第一章:符號的黎明——甲骨文與金文的造型密碼 本章聚焦於漢字的最早形態。我們詳細剖析瞭殷商甲骨文的“契刻”特性如何限定瞭其綫條的瘦硬與瘦弱,以及其在占蔔活動中的“神聖性”如何影響瞭符號的抽象程度。隨後,筆鋒轉嚮周代的金文。金文的書寫媒介由龜甲獸骨轉嚮青銅器,這使得書寫工具從尖銳的刀具轉變為更具彈性的筆觸。本章重點對比瞭大盂鼎、毛公鼎等重器中的綫條粗細、結構疏密的變化,闡釋瞭“鑄刻”工藝對文字形態的固化作用,以及早期“族徽化”傾嚮對文字規範化的阻礙。 第二章:統一與規範——秦係文字的尺度革命 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的統一成為國傢意誌的體現。本章深入探討瞭小篆的誕生過程。我們不隻停留在對李斯功績的描述,而是著重分析瞭小篆如何通過弧綫化、綫條化,係統地消除瞭戰國文字的地域差異和筆畫繁冗。通過對秦簡、兵馬俑殘件上文字的拓片進行對比研究,揭示瞭小篆在官方文書應用中的“儀式感”與“製式化”。 第三章:實用主義的崛起——隸書的“蠶頭雁尾”與書體的裂變 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關鍵的轉摺點,它標誌著“古文字”嚮“今文字”的質變。本章的核心論點在於,隸書的産生是竹簡書寫速度加快的直接後果。筆畫的“平直化”和“波磔化”(蠶頭雁尾)是對毛筆書寫特性的深刻適應。我們詳細分析瞭張傢山漢簡、尹灣漢簡中隸書的早期形態,追蹤其如何逐步脫離篆書的筆意,形成成熟的、具有鮮明隸書特徵的結構體係。這一轉變,徹底解放瞭漢字的橫竪撇捺,為後世楷書的方正奠定瞭基礎。 第四章:草書的“自由飛翔”——章草、今草與筆法的解放 書法藝術性的集中體現,往往在草書中得以展現。本章將草書的演變劃分為清晰的三個階段。章草作為隸書的草寫體,保留瞭明顯的隸書筆意,是連接正書與狂放草書的橋梁。隨後,今草(大草)的成熟,標誌著筆畫的“連帶”與“簡化”達到極緻,徹底打破瞭字形的獨立性,強調瞭通篇的氣勢連貫。本章通過對漢魏至唐代草書墨跡的細緻考察,闡述瞭書寫者如何通過提按頓挫的力度變化,實現情感的直接抒發。 第五章:成熟的典範——楷書的定型與風格流派 楷書,即“真書”,是最終確立漢字筆畫規範的終極形態。本章聚焦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這一楷書體係完成定型的關鍵時期。我們論述瞭鍾繇、王羲之等早期楷書大傢如何將隸書的餘韻與草書的靈動融入楷書的結構之中。重點分析瞭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顔真卿、柳公權等大傢,並非是風格的簡單重復,而是在保持楷書基本筆畫規範的前提下,在點畫的肥瘦、結構的高低、間架的緊密上所進行的精微調整,從而形成瞭影響後世韆年的“歐顔柳”等風格譜係。 第六章:書寫載體的革命性影響——從簡牘到紙張 文字形態的變遷,背後是物質技術的驅動。本章專門探討瞭書寫載體對漢字筆畫質地的決定性影響。從早期的刀刻、範鑄到毛筆蘸墨書寫,再到紙張取代瞭笨重的竹木簡牘。紙張的細膩與吸水性,使得更精細的筆觸成為可能,也促使瞭楷書筆畫細節的日益豐富和完善。 第七章:現代視角的重審——當代漢字研究的新路徑 最後,本書嘗試將曆史研究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閤,探討瞭當前對古文字的考證新成果,如齣土文獻的不斷發現如何修正或補充瞭我們對早期文字演變過程的認知,以及漢字數字化過程中所麵臨的形體還原與標準化的挑戰。 【本書特色】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技術決定形態”的分析視角,將文字學、考古學、材料科學與藝術史緊密結閤。書中配有大量高清的甲骨文拓片、金文範例、碑刻摹本以及墨跡高清圖版,確保讀者能夠直觀地“看見”每一個階段的筆畫細節和結構變化,是文史愛好者、書法初學者乃至專業研究人員案頭必備的深度參考書。 --- 《大地的脈搏:全球火山地質災害與人類文明的互動史》 探尋地質力量如何塑造人類曆史與未來 【圖書定位與核心價值】 《大地的脈搏》聚焦於地球內部的強大能量——火山活動,及其對人類文明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書摒棄瞭純粹的學術地質分類,而是以“人地關係”為核心,係統梳理瞭過去數萬年間,重大的火山噴發事件是如何充當曆史的催化劑或毀滅者的角色。它旨在揭示,人類的興衰、技術的突破乃至氣候的變遷,往往與腳下地殼的震動息息相關。 【內容結構與深度解析】 全書分為八個部分,構建瞭一部從史前到現代,以火山為時間軸串聯起來的文明互動史。 第一章:史前地球的煉爐——火山與人類的起源 本章迴溯至早期智人的生存環境。我們探討瞭東非大裂榖周邊的火山活動,如何通過改變地貌、水分循環,間接驅動瞭早期人類的遷徙和工具製造技術的演化。重點分析瞭坦博拉火山(Toba)超級噴發對當時全球環境的劇烈影響,以及它可能在人類基因多樣性中留下的印記。 第二章:文明的搖籃與毀滅的陰影——地中海世界的火山印記 本部分聚焦於地中海及其周邊文明。詳盡分析瞭聖托裏尼(米諾斯文明的終結)的噴發事件。我們不僅描述瞭火山灰對氣候的即時影響,更深入考察瞭其如何摧毀瞭米諾斯人的貿易網絡、引發政治動蕩,並可能在希臘神話中留下瞭關於“亞特蘭蒂斯”的模糊記憶。同時,探討瞭維蘇威火山(龐貝古城)的爆發,如何以一種近乎“時間膠囊”的方式,定格瞭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社會細節。 第三章:亞洲季風帶的隱形推手——亞洲超級火山群與農業文明 亞洲的火山活動往往與季風係統交織在一起,對以農業為基礎的文明産生瞭復雜的影響。本章詳細考察瞭印尼群島、菲律賓等地火山鏈的活動曆史。我們分析瞭火山灰的沉積如何最初提高瞭某些地區的土壤肥力(例如爪哇島的農業奇跡),但也指齣其伴隨的酸雨和長期降溫如何導緻王朝更迭時期的飢荒與動亂。 第四章:地質災害與政治變遷——歐洲中世紀的火山證據 本章挑戰瞭傳統史學對中世紀氣候惡化的單一解釋。通過分析冰芯數據和曆史文獻,我們重新審視瞭拉基火山(Laki)等火山噴發事件對歐洲農業的衝擊,及其如何加劇瞭社會矛盾,為黑死病後的社會重組提供瞭地質背景。探討瞭火山活動與“小冰期”的微妙關聯。 第五章:近代科學的覺醒——從災難中誕生的火山學 隨著科學革命的推進,人類開始有意識地研究和記錄火山現象。本章介紹瞭近代以來重要的火山爆發事件,如喀拉喀托火山、培雷火山等,這些災難促進瞭火山預警係統、地震監測網絡以及地球物理學的學科建設。重點分析瞭這些事件如何推動瞭“闆塊構造學說”的形成。 第六章:現代城市與活火山的共存——風險管理與工程對策 本章將視角轉嚮現代。全球有數億人口居住在火山高風險區(如東京、那不勒斯、西雅圖)。我們詳細介紹瞭現代城市如何通過高精度監測技術、疏散預案、火山岩漿導流工程等方式,試圖與隨時可能噴發的自然力量共存。本章提供瞭對“不可預測性”的科學認知與風險管理策略的深刻剖析。 第七章:氣候的長期調節器——火山氣溶膠與全球變暖的復雜關係 火山噴發釋放的二氧化硫氣溶膠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反射作用,是影響全球氣候的重要自然因素。本章用詳實的數據模型,解釋瞭火山活動如何造成短期降溫效應,以及這種效應與人類活動導緻的長期溫室效應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反饋機製。 【本書特色】 本書的顯著特點在於其跨學科的融閤性。它融閤瞭地質學、考古學、氣候學、曆史學和城市規劃學。敘事風格兼具科學的嚴謹性和曆史的宏大感,配有大量基於遙感和地質測繪的精美地圖、曆史災害時間綫以及火山噴發模擬圖,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地球內部力量如何塑造人類命運的全新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