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艾萨克·阿西莫夫、享誉全球的科普巨匠和科幻大师、有史以来著述极丰的作家之一、有史以来中译本极多的外国作家。
内容简介
《阿西莫夫书系·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是一部风格独特、饶有趣味的科学随笔集。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是有着“通才”之誉的世界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
对科学的本质洞察入微,对事物的理解准确深刻,同时辅以广阔的背景、缜密的推理、生动的叙述——这,构成了“阿西莫夫文体”独特的逻辑美。在本书中,作者以其非凡的阐释能力,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复杂的社会话题,一经他的生花妙笔点缀,读来便毫无生硬之感,更添余韵无穷之妙。
在本书中您可以看到,阿西莫夫对奴隶制度和妇女地位的回望与评述,对智商崇拜和非理性的嘲讽与抨击,对迷信和反科学思潮的剖析与批驳,还有他对生与死的探索,对《圣经》的“科学解读”,对思维方式的思考……都可谓新意迭出、论辩精辟、哲理深蕴;加上幽默、亲切、常以自身经历或体验逗乐的开场白,以及画龙点晴的后记,更彰显出本书的盎然情趣,及其背后广阔的人文视野。
相信您在感悟美妙的“阿西莫夫文体”的同时,更能得到许多知识、智慧和启迪,还有——理性思考的乐趣。
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享誉全球的美国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一生出版了480多部著作,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在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他本人则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科普作家”、“这个时代的伟大阐释者”和“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教育家”。
阿西莫夫创造了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他的职业是写作,他的“业余爱好”还是写作。写作就是他的生命。1985年,在回答法国《解放》杂志的提问“您为什么写作?”时,阿西莫夫答道:“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
阿西莫夫“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可这种情形并没有发生在他身上。生前他曾表示,他不相信有来世。但千千万万喜爱他的读者深知,他的伟大事业和他留下的宝贵遗产,已经让他获得了永生。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我们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人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同情。
——卡尔·萨根
引导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对科学感到好奇,以及为扫除每年都在增加的科学文盲而战斗,没有哪个现代作家比阿西莫夫做过更多。或者可能会做得更多。
——马丁·加德纳
只有伽利略和赫胥黎(在我们这一代人里也许有梅达沃)能够与他的清晰、他的气魄、他的贡献,以及重要的是,与他的公正的道德感和知识的力量相媲美。
——斯蒂芬·古尔德
目录
前言
最短暂的瞬间
π之点滴
人间天堂_
从卵子到最小生命单位
你也会说盖尔语
缓缓移动的手指
感叹号!
我正在打量幸运草
12.
敲打塑料
迟疑,腼腆,难以取悦
勒克桑墙
庞培与命运
丧失于未翻译
古老与终极
长时间注视猴子
关于思维方式的思考
全速倒退
最微妙的差别
漂浮的水晶宫
噢,科学家也都是人啊!
弥尔顿,此时此刻你应该活着!
质子在许许多多个夏天后死去
地球的圆圈
什么卡车?
关于思维方式的再思考
远至人眼可见的未来
错误的相对性
圣诗人
最长的河
宇宙秘密
译后记
附录:阿西莫夫是个什么“家”?
精彩书摘
迟疑,腼腆,难以取悦
我读了大量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作品,接二连三地有很多发现,其中包括这样的事实:莎士比亚的浪漫女主人公在智力、性格和道德情操等方面,通常要比男主人公优秀得多。
朱丽叶采取了不屈不挠、危险万分的行动,而罗密欧却只能倒在地上痛哭流涕(《罗密欧与朱丽叶》)。鲍西娅担当了困难、积极的角色,而巴萨尼奥却只能站在一旁痛苦地扼腕(《威尼斯商人》)。培尼狄克是个机智的家伙,但也无法与贝特丽丝相提并论(《无事生非》)。同样,俾隆比不上罗瑟琳(《爱的徒劳》),奥兰多也比不上罗瑟琳(《皆大欢喜》)。某些情况甚至是天壤之别。朱利娅在各个方面都胜过普洛丢斯无数倍(《维洛那二绅士》),海丽娜也胜过勃特拉姆无数倍(《终成眷属》)。
莎士比亚宣扬大男子主义的唯一作品是《驯悍记》,但它并非仅仅表现了一个强壮男人打败一个强壮女人的故事,其中还包含着深意,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尽管如此,我从未听说过有谁以表现女性失实为由而非议莎士比亚,也没听到任何人说:“莎士比亚很好啊,可就是不了解女人。”相反,我所听到的,全都是对他笔下的女主人公的赞美之词。
按照人们的共识,莎士比亚以他极具洞察力和客观性的天才见识,抓住了人类最真实、最本质的方面。他告诉我们,如果说男女两性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女性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优于男性。然而,我们当中仍然有那么多人确信女性劣于男性。这是多么不同啊!这里所说的“我们”是没有限制的,因为女性大体上也承认自己的劣势。
你可能想知道我为什么关心这件事。那好,最简单地说说吧,我关心它是因为每件事我都关心。我对它关心又特别因为我是个科幻小说作家;科幻小说涉及未来社会,我希望这些未来社会在对待人类51%的人口时,比我们当今社会更理性。
我相信,未来社会在这方面一定会更理性,我要对我的这一信念给予解释。我将根据过去和现在发生在女性身上的事,对女性的未来进行展望。
首先,我们得承认,男女之间的确存在某些根深蒂固的生理差别(第一个喊出“差别万岁”的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个认识的机会)。 但是,男女之间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非生理差别呢?在智力、气质和性情上是否存在你所能够确信无疑的差别,作为区分男女两性的广泛且普遍的方法呢?我所指的差别适用于所有文化,就像生理差别那样,而且,这些差别也不是早期训练的结果。
例如,我压根也不会被“女性更有教养”这样的说法所打动,因为我们都知道,母亲在女孩人生的初始阶段就会拍着她的小手说:“不,不,不,好女孩不那样做。”
我自己的坚定立场是,文化的影响是我们向来都没有把握的;我们唯一有把握的两性差别,就是生理差别。我认识其中的两种:
1.大多数男性比大多数女性个大体壮;
2.女性怀孕、生育、哺乳,男性却不。
只根据这两点差别我们能单独得出什么结论呢?我认为,这足以在原始的狩猎社会中把女性置于较男性明显不利的地位,比如说,在公元前10000年以前全都是这样。
女性在狩猎这样的粗活上毕竟能力不足,而且她们在怀孕期必然体态臃肿,必然要分心照顾婴儿,这更给她们增添了障碍。在人们竭尽全力争夺食物的环境中,她每次都会落后。
让某个男人在狩猎结束后负责扔给自己一条动物后腿,进而负责不让其他男人把它抢走,这对女人来说很便利。原始猎人这样做,不太可能是出于人道主义观念,他需要为此收受贿赂。我想,你们都比我先猜到,显而易见的贿赂就是性关系。
我想,石器时期的男女互助协议就是以性易食;这种联合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抚养了孩子,完成了传宗接代。
我看不出这与任何高尚的爱情有丝毫的联系。我怀疑石器时代是否存在我们所谓的“爱”,因为浪漫主义的爱情似乎是相当近期的发明,即使当今也并非普遍存在。(我曾读过,好莱坞式的浪漫主义爱情观是由阿拉伯人在中世纪发明的,普罗旺斯的游吟诗人把它传到了我们西方社会。)
至于对孩子的父爱,想都不要去想。似乎有确凿的迹象表明,男人几乎到了有史时期才真正懂得性交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母爱可能源自生理(例如,哺乳的快感),但我强烈地怀疑父爱源自文化,不管这种父爱有多真。
虽然以性易食的模式看上去是相当合理的等价交换,但实际上决非如此。它是一种极不公平的模式,因为一方可以毁约而不受惩罚,另一方却不能。假如女方为了惩罚男方而拒绝性活动,男方为了惩罚女方而拒绝供给食物,哪一方会胜出?与《吕西斯忒拉忒》”所描述的情形恰恰相反,一个星期没有性活动比一个星期没有食物容易得多。而且,一个厌倦了这种彼此影响的把戏的男人可以随时动用武力拿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女人却不能。
我认为,由于这种明确的生理原因,最早期的男女联姻绝对是不平等的,其中男人的角色是主人,女人的角色是奴隶。
这并不是说,即使在石器时期,一个聪明的女人不会甜言蜜语地哄骗男人,使男人允许她按照她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都知道,这在当今肯定行得通。但是,用甜言蜜语哄骗正是奴隶的武器。假如你,我尊贵的读者,作为男人不明白这一点,那我建议你去尝试一下用甜言蜜语哄骗你的老板,让他给你长工资;或用甜言蜜语哄骗你的朋友,让他允许你按照你自己的意愿行事,看看这对你的自尊会有什么影响。
……
前言/序言
《宇宙的低语:科学的远征与未知的边界》 内容简介 在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隐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理解。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好奇与追问,这种探索精神,如同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本书《宇宙的低语:科学的远征与未知的边界》正是这样一部关于人类求知之路的宏伟史诗,它编织了一幅壮丽的科学画卷,勾勒出我们认知宇宙边界的曲折历程,并深入探讨了那些驱动我们不断突破的智慧火花。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远征。它将目光投向那些深刻影响我们世界观的科学理论,以及那些勇于挑战传统、开拓新局的伟大思想家。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的隧道,回顾人类在理解宇宙过程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从古希腊哲人对天体运行的朴素观察,到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颠覆性革命,到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的奇特描绘;从哈勃望远镜揭示的宇宙尺度,到如今引力波探测器带来的全新视角……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辉与艰辛的探索。 本书将重点关注科学思想的演进,而非仅仅罗列科学事实。它会深入剖析那些伟大的科学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如何被检验、被修正,又如何最终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我们会看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布,它往往伴随着争议、质疑,甚至是激烈的思想碰撞。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伽利略的观测,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孟德尔的遗传学,每一个伟大的理论都曾面临巨大的阻力,但最终,真理的光芒冲破了迷雾。 《宇宙的低语》也将目光聚焦于科学探索的“方法论”。科学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观察、实验、假说、验证——这些构成了科学的基石。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浅显的比喻,揭示科学研究的严谨与创造性。我们将学习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辨别科学与伪科学,如何欣赏科学研究中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巧妙设计。书中还将探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如何为哲学提供新的素材,哲学又如何引导科学的方向。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它将科学探索与人类的哲学思考、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科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文明的土壤之中。每一次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都会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本书将探讨诸如科技伦理、科学的社会责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议题,引发读者对科学在人类文明中角色的深入思考。 我们将深入探索那些尚未解开的宇宙之谜。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宇宙的起源与终结……这些令人着迷的课题,构成了科学探索的“未知边界”。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当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会看到,科学家们是如何运用最尖端的仪器和最精妙的数学工具,去窥探这些宇宙深处的秘密。本书还会展望未来,畅想未来的科学发现可能会如何继续颠覆我们的认知,又可能带来怎样的技术革新。 《宇宙的低语》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读者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拥抱未知,敢于质疑。它告诉我们,科学的魅力在于其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在于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本书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科学家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与创造力,激励读者在各自的领域中,也能秉持这种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宇宙秘密”。 本书的行文流畅,语言生动,即使是没有深厚科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愉快地阅读。作者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并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智慧与发现的知识海洋。我们将在阅读中,感受科学之美,体验探索之乐,并最终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奇妙宇宙,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热爱。 《宇宙的低语:科学的远征与未知的边界》是一次关于人类智慧与勇气、关于探索与发现的邀约。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科学之旅,去聆听宇宙深处的低语,去触摸那未知的边界,去感受科学之光如何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这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认知世界的大门,让您在惊叹宇宙之宏伟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自身作为智慧生命,在探索宇宙中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