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拯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药
  • 临床
  • 生药
  • 制药
  • 传统医学
  • 名著
  • 老中医
  • 药物学
  • 药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52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16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32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药炮制学源远流长,是中国医药宝库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在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作者为全国著名老中医,著述颇丰,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药生用与制用颇有心得。作者根据其临床体会.从200。多味中药中选择了176味常用或较常用的药物,具有明显或较明显生药与制药的功用、主治之不同,在总结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进行阐述,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全书共15章,每味药物介绍加工炮制、临床应用、处方用名、用量、参考等内容,以临床应用为重点。每章后附有药物性能与主治鉴别简表,书后附有参考资料、常用方剂、中药索引,以便查阅。
本书內容丰富实用,总结了古今医家用药经验,对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用药颇为实用,可供临床用药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加工炮制的意义
一、加工炮制的目的
二、炮制与四气的关系
三、炮制与五味的关系
四、炮制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五、炮制与配伍的关系
第二节 中药加工炮制的方法
一、整理切制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合制

第二章 解表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桂枝
麻黄
荆芥
防风
细辛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桑叶
菊花
牛蒡子
蔓荆子
葛根
黑大豆

第三章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栀子
决明子
柴胡
竹茹
黄芩
黄连
黄柏
金银花
连翘
升麻
人中白
牡丹皮
银柴胡
白薇

第四章 泻下逐水药
第一节 泻下药
大黄
芒硝
蜂蜜
第二节 逐水药
……
第五章 消导药
第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七章 理气药
第八章 理血药
第九章 袪湿药
第十章 温里药
第十一章 补益药
第十二章 固涩药
第十三章 安神药
第十四章 平肝熄风药
第十五章 除虫药
附一 参考资料
附二 常用方剂
附三 中药索引

精彩书摘

主治头痛,眩晕,抽搐,痹证等。饮片可分生药、炒药两种:生药味甘微辛,性平,以祛风止痛力胜,多用于头痛,痹证;炒药味甘,性微温,以镇痉定惊力强,多用于眩晕,抽搐等。此外,部分地区还有用姜汁拌炒药,其目的为增强温中散寒之功。
【加工炮制】生药(生天麻):将原药洗净,润透,切片,晒干即得;炒药(炒天麻):取净生天麻片置锅内,文火炒至黄色为度。也有用表心纸裹生天麻片,用水喷湿,置锅内,文火煨烧至纸焦黄,药片呈黄色者。
【临床应用】
一、生药
1.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同用,能增强祛风止痛作用,可用于风邪上攻,头部疼痛,或兼昏眩。若肝血不足明显者,可加配当归、白芍药,以养血益肝;如肝阳虚弱,可加配吴茱萸、黄芪,以温阳益气。
2.痹证:常与全蝎、乳香、独活等同用,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作用,可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疼痛,或有麻木不仁。若兼营血不足者,可加配当归、生地黄,以补益营血。
二、炒药
1.眩晕:常与钩藤、石决明、牛膝等同用,具有平肝熄风作用,可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或兼头痛、失眠等,如天麻钩藤饮。若痰饮上逆,头目眩晕,或有头痛,呕吐痰涎,则常与半夏、白术、茯苓等同用,具有化痰熄风之功,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2.抽搐:常与全蝎、僵蚕等同用,能增强镇痉定惊作用,可用于肝风内动,四肢抽搐,或惊痫,角弓反张。若热病抽搐者,宜再加配连翘、钩藤、栀子等,具有清热熄风作用,如天麻驱风汤;若破伤风抽搐者,宜再加配天南星、防风、白附子等,具有加强熄风镇痉之功。
【处方用名】用生药写天麻、明天麻;用炒药写炒天麻、煨天麻。
……

前言/序言


《本草精要》 溯源与传世 《本草精要》是一部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本草学著作,其成书年代可追溯至明代,由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后人,集家族数代医者之智慧与临床经验,编纂而成。此书在前人本草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整理、补充和创新,不仅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性味、功效、归经、炮制方法,更着重阐述了药物的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及辨证论治的原则,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宝贵典籍。 《本草精要》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临床实践基础。编者们在继承和发扬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历代医家验案,结合自身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临床经验,对每味药材的药性、功效、适应症、禁忌证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述。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历代本草著作中未曾记载的药物,还对一些常用药物的炮制方法进行了更精细、更科学的界定,并对药物的配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及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的禁忌。 内容精要与特色 全书以严谨的条目式结构,系统地阐述了药材的方方面面。每味药材的介绍,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药名与别名: 详细列出药材的学名、常用名以及各种别名,便于读者识别和区分,避免混淆。 产地与采集: 介绍药材的主要产地、生长环境以及最佳的采集时间和方法,这对于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至关重要。 性味归经: 精确描述药材的性味(如寒、热、温、凉、甘、酸、苦、辛、咸、淡等)以及其归经(即药力作用的脏腑、经络,如肺经、肝经、脾经等)。这是理解药物药理作用的基础。 功效主治: 详细阐述该药材的主要功效,如解表、清热、泻火、祛湿、化痰、行气、活血、补虚等,并结合具体的病症进行论述,说明其适用的临床病证,如感冒、咳嗽、发热、泄泻、水肿、痹痛、虚劳等。 炮制方法: 这是《本草精要》的一大亮点。书中不仅收录了多种经典的炮制方法,如净制、切制、炒制、煅制、水制、火制等,还对每种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操作说明,并阐述了炮制的目的和对药效的影响。例如,炒制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使其更适合特定病证;醋制可以增强药物的收敛或活血作用;酒制可以引导药物入肝经等。编者们尤其强调了“生用”与“制用”的差异,指出许多药物生用时功效峻烈,但经过炮制后,药性趋于平和,适用范围更广,或能达到意想不到的特殊疗效。例如,生姜辛温发散,用于风寒感冒;而炮姜则性热,用于虚寒腹痛。书中对这些细微之处的阐述,充分体现了编者深厚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理。 配伍禁忌: 强调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详细列出相生相克的药物,以及药物的十八反、十九畏等,旨在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疗效,或避免药不对证。对于配伍的合理性,书中往往会结合临床案例进行佐证。 用量与用法: 给出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以及不同的用法,如煎服、内服、外用、丸散膏丹等,并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提出调整建议。 附方验案: 许多药材条目下附有临床验案,通过具体的病例,生动地展示了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如何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和配伍药物,这对于初学者和年轻医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学术价值与临床意义 《本草精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对本草学理论的系统梳理和临床实践的深刻洞察。书中对药物性味、功效的阐述,既有对古代本草学理论的继承,又融入了明清以来医学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对药物炮制的精细化论述,体现了古代医者对“药性本变化,炮制可神功”的深刻理解。 在临床应用方面,《本草精要》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书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药物知识,更强调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医者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体征、病因、病位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最恰当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其对药物配伍禁忌的详细阐述,更是现代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生用与制用”的辨析,为现代医生提供了更精细化的用药思路,使得药物的疗效得以最大化,副作用得以最小化。例如,许多具有毒性的中药,经过特定的炮制方法,能够降低毒性,保留其有效成分,使其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披露,堪称是药物应用的“秘籍”。 影响与传承 《本草精要》自问世以来,便以其严谨的学术内容和实用的临床价值,在中国医学界广泛流传,成为历代医家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许多后世的本草学著作和临床医著,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时至今日,《本草精要》依然是中医药院校教学和中医药从业人员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典籍,其蕴含的医学智慧,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该书的流传,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完整与深刻,更在于其所体现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以人为本的医学精神。编者们将数代人的临床经验倾注其中,旨在为后世医者提供一条通往精湛医术的便捷之道,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承古启今,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 总结 《本草精要》是一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本草学巨著。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药物学知识的重要窗口,更是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保障用药安全的经典之作。书中对药物“生用与制用”的深入探讨,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展现了中药应用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中药行业的从业者,我深知中药的临床应用,尤其是“生用”与“制用”之间的细微差别,对于疗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极其宝贵的案头参考书。它并非空泛地罗列药材,而是聚焦于当代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巧妙地运用中药的生用与制用原则来达到最佳疗效的经验总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同一味药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分析,例如,川芎在不同炮制方法下,其行气活血的作用强度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书中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深入阐述,使得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把握药物的使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传统炮制技艺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在临床上被老中医们反复验证的特殊炮制方法。这对于提升中药饮片的质量,优化中药制剂的疗效,以及指导临床医生更科学地处方用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来自临床一线、经过时间检验的宝贵经验集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厚重和历史感,那种淡淡的泛黄纸张的触感,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墨香。我一直对传统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名老中医的经验总结,总觉得里面蕴藏着解决当下不少疑难杂症的金钥匙。这次的“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系列,可以说是为我们这些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第七辑的《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更是直击了中药应用的痛点。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中药,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知道它的药性、功效,但到了实际应用,尤其是如何“生用”和“制用”,就变得模糊起来。这本书显然是想填补这块空白,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教材,而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同一味中药在不同炮制方式下,其药效、适应症、禁忌症可能发生的微妙变化。比如,我们都知道生地黄和熟地黄的功效大相径庭,但这本书会更细致地分析,在什么具体的病情下,选择哪一种更为合适,甚至会涉及一些少见但十分有效的炮制方法,以及炮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这对于想要真正将中医药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同行或者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太有价值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丰富的药材种类和悠久的历史,更在于那些世代相传、经验积累的精妙用法。《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中医药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如何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灵活运用中药的“生”与“制”。这本书的内容,绝非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老中医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真知灼见。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些药材“生用”的章节时,常常会感到豁然开朗。原来,有些看似“粗暴”的生用方式,背后却蕴含着对病情、体质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药物药性最直接、最有效的利用。而对于“制用”的探讨,书中更是将其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详细阐述了各种炮制工艺的原理、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例如,为何在治疗某些寒症时,我们会选择“炮制”过的药物,而在治疗某些热症时,又倾向于使用“生用”的药物,书中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中药、提升临床疗效的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翻阅这本《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位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进行着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他们将毕生的临床经验,化作文字,无私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关于中药“生用”与“制用”的独到见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很多时候,我们被灌输了“中药必须炮制才能用”的观念,但书中却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揭示了“生用”在中药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比如,某些天然的草药,其最原始、最纯粹的药性,在特定的临床场景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治疗作用。而对于“制用”的阐述,书中并非停留在简单的工艺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功效、安全性、副作用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炮制方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及了许多在现代药学研究中鲜为人知,但却被老中医们奉为圭臬的炮制技巧,这些技巧的传承,对于保护和发扬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它让我对中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初翻这本《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它没有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堆砌大量的古籍原文,而是选取了当代名老中医的经典经验,以一种更加贴近现代临床需求的方式进行了梳理和呈现。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中药“生用”的讲解,它打破了很多人认为“凡药皆需炮制”的固有观念。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理论分析,阐述了某些中药在特定病症、特定时期,甚至在特定患者群体中,未经炮制直接使用,反而能达到更快的起效速度和更好的疗效。这对于一些急症、重症的治疗,或者是一些体质特殊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对于“制用”,这本书则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介绍了常见的炮制方法,如炒、炙、蒸、煮等,更重要的是,它会详细解释每种炮制方法背后的药理学原理,以及不同炮制工艺对药材有效成分的影响。例如,为什么有些药物需要“蜜炙”,它不仅仅是为了矫味,更是为了改变药性,增强某些功效。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从“知其然”上升到了“知其所以然”,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京东购物就是快,超值挺满意的。中医博大精深,慢慢学习参悟!

评分

正版, 包装很好,送货上门,服务很好,很方便,很好的书,我还会来的。

评分

正版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

帮爸爸买的书,有会员省运费就是方便。

评分

不错,这种类型的书还是不多的

评分

书不错,值得推荐,赞一个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用于了解中医情况,最为重要的补充资料,很满意!

评分

学习了,很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