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四辑):常章富临床中药学讲稿》内容丰富,特点鲜明,文句简畅,提纲挈领,实用性强,便于理解,便于记诵,便于临床应用,集备课卡片和速查简表于一身,是难得一见的学习临床中药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常章富,教授、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并留校任教。师承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副主任、主任。现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顾问、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应试指南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执业药师》编委,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认证中心专家、北京市卫生系列(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北京中医药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自学考试中药学(一)课程考试委员、《中国中药杂志》第六、七、八届编委会编委等。
从医四十年,执教三十余年。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医疗及研究工作,治学严谨,勤于笔耕,潜心研究,注重实践,著述颇丰。主编或编著《临证备查中药500味》等学术著作16部,参加编撰《中华本草》、《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等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科普文章100余篇。熟谙中医药基本理论及常用中药的性能特点与配伍应用,长期讲授临床中药学,颇有心得。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治,擅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兼及外科、妇科、儿科及耳鼻喉科等病证。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
绪言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 产地
第二节 采集
第三章 中药炮制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第二节 五昧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
第五章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第一节 功效
第二节 主治病证
第三节 相互关系
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
第七章 用药禁忌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剂量
第二节 用法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羌活
藁本
白芷
辛夷
苍耳子
附:苍耳草
一生姜
一附:生姜皮
生姜汁
煨姜
葱白
胡荽
柽柳
香薷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豆豉
浮萍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葛根
……
精彩书摘
一、内容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对药物的疗效影响极大。这是因为不同的机体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及敏感度的差异所致。同一方药,常因给药途径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强度。有的甚至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给药、舌下给药、黏膜表面给药、肛门与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20世纪30年代后,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及静、动脉注射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临床选择时除考虑各自的优缺点外,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则是通过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二)应用剂型
无论从什么途径给药,都需将药物加工成便于应用的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主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露剂、滋膏剂;供皮肤或黏膜使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散剂、丹剂;还有供体腔等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
20世纪30年代又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之后,又发明了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
(三)煎煮方法
汤剂是中药的最常用剂型,其疗效的保证又取决于正确的煎煮制取。
1.煎药器具选用沙锅、沙罐、沙壶等带盖的陶瓷器皿最佳。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或用耐高温的玻璃烧杯等。
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易与药液中的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引发毒害。
2.煎药用水选择洁净清澈、无色、无异味、不含杂质的生活饮用水,禁用被污染或反复煮沸的水。此外,有时因治疗需要,还要加适量的酒或醋等。
3.水的用量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得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以确定加水量的多少。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为宜。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酌增。质地疏松、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不宜久煎的药,加水至液面淹没药饮片即可。4.煎前浸泡将中药饮片于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而使部分有效成分耗损或破坏过多。多数饮片宜用常温水浸泡,一般浸泡20~4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饮片可浸泡1小时。冬天可适当延长,夏日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腐败变质。5.浸水温度饮片先行浸泡时,所用水的温度是否适宜,也会影响药物成分的煎出。浸泡饮片的用水,以常温水或温水(25~40℃)为宜,切忌直接用沸腾水。
6.煎煮火候适宜的火候,有利于药效成分的溶出。一般说,煎药宜先文火后武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
7.煎煮时间汤药煎煮时间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存率和疗效。一般饮片,头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即可。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挥发性成分较多的饮片,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饮片,煎煮时间宜延长,头煎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至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
8.器具加盖煎煮药时,无论使用何种器具都要加盖,以防止易挥发成分的过度散逸,最大限度地保全药液中的药物成分。
9.不断搅动煎煮时,因药锅中上下的温度相差较大,故还需用干净的木制或竹制筷子,间隔对所煮饮片进行搅动。如此,既可使药物成分均匀分布于溶液中,以促使其溶出与发生化学变化,又可防部分饮片粘锅底或焦化。
10.煎药次数一般说,一剂药煎3次,最少应煎2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而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均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此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故一剂药煎煮2~3次为佳。
……
前言/序言
讲稿,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授课前所写的底稿,又是传递授课信息的载体。讲稿的构思与撰写,是授课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既定教材为基础,并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而完成。构思与撰写好讲稿,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要想得到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先构思与撰写出优质的讲稿。打造一个科学严谨、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优质讲稿,是每一个授课教师全力追求的目标。它不但为教师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而且能引领学习者沿着正确的思路去理解、学习所讲授的课程,提高学习效果。而优质讲稿的构思与撰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无数次课堂教学的打磨,反复修订,才能完成。
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不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内容宏富,要想构思与撰写出优质的《临床中药学讲稿》确非易事,更何况它还是一个医药兼容、紧贴临床、发展较快的学科。只有刻苦研读,虚心求教,深入实践,反复体悟,仔细推敲,不断补正,才能接近这一终极目标。在三十多年的执教工作中,我始终将构思与撰写讲稿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登台讲课之前,作为辅导老师的我,在做好辅导工作的同时,在颜正华教授等老教师的指导下就构思撰写了自己的第一份稿纸式讲稿。登台讲课时,又将其改写成卡片式讲稿。此后,每次讲解必行修改。课前备课时,必据平日研究的新成果和所得的新经验,重新进行修订与补充;课后整理讲稿时,必据课堂讲解所发现的不当之处和灵感所得的新体会,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如此,一次次的修订,使讲稿日臻完善。
退休离岗后,我虽不再登台讲课,但却难以割舍对研习与讲授《临床中药学》的情怀。仍心系讲台,不断研修讲稿。每当我打开卡片箱,翻阅那一张张卡片式的讲稿,看着那一行行经多次修琢过的字句,不忍弃掷之心油然而生,再加上同道与同学的建言和鼓励,遂不揣浅陋,择其精要,编撰成册。编写工作历时六年,先由听过我讲解《临床中药学》课程的同学,将寻得的最佳课堂笔记录为电子版,再由我以此为基础,对照原讲稿或依据新认识、新体悟,逐字逐句修改,并反复推敲,直至基本满意为止。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四辑)·常章富临床中药学讲稿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四辑)·常章富临床中药学讲稿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