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政治哲学丛书·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分别探讨了中国是否具有独具特色的权利思想,以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中西方进行权利对话是否可能的问题。《政治哲学丛书·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结合宋明以来中国儒家思想与19世纪后中国权利概念和权利话语的发展历程,以大量的思想史材料证明,中国始终存在一种与自身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且基于自身需要而产生的独特权利话语,但这种特色并不会也不应妨碍中国与西方在权利话语方面进行密切交流和对话。《政治哲学丛书·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认为,跨文化的权利话语对话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过程,只有具有各自独特权利话语的中西方国家都对此持开放态度,权利对话才能成为跨越彼此观念隔阂的桥梁。
作者简介
安靖如(Stephen C. Angle),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为美国维思里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2006-2007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儒家伦理和政治哲学、德性伦理学、宋明理学、现代中国政治哲学以及比较哲学方法论等。著有《人权与中国思想》、《中国人权读本》、《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及二十余篇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将中国人权思想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安靖如结合哲学和历史的方法,在有关中国权利话语发展及其与西方权利思想的交流方面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观点。他论证了权利思想的动态性和多层次性,跨越了那种认为东西方只是进行了简单对抗的观点,从而为东西方的对话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黎安友(Andrew J.Nathan)哥伦比亚大学
本书在有关中国人的思想、儒家思想与人权关系的研究上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本书非常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中国存在一种丰富、复杂、持续的权利思想,并将中国古典时期的思想与现代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也表明,中国人的权利思想并不只是对西方思想的一种不成功的复制,它是随着中国人关注重心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陈祖为(Joseph Chan)香港大学
目录
前言与致谢
人物表
第1章 导论
1.1 最近的历史
1.2 目前的方法:洞见与局限
1.2.1 多元主义
1.2.2 普遍性
1.2.3 “厚实”与“单薄”
1.2.4 对话与变革
1.2.5 历史与儒家思想
1.3 关于本书的内容
第2章 语言、概念与多元主义
2.1 各种概念
2.1.1 语言与概念
2.1.2 迈向整体性理论
2.1.3 一种共同的实践
2.1.4 客观性
2.2 概念的距离
2.2.1 交流的中断
2.2.2 由词来说话
2.3 多元主义
第3章 多元主义的后果
3.1 我们自身的价值观
3.2 静态的态度
3.2.1 忽略
3.2.2 压制
3.2.3 适应
3.3 动态的接触
3.3.1 实用主义的分歧
3.3.2 实质性接触
3.4 多样化的策略与分裂的共同体
第4章 新儒家思想向合理欲望的转变
4.1 新儒家思想反对欲望?
4.2 包容欲望
4.2.1 黄宗羲
4.2.2 陈确
4.2.3 顾炎武
4.2.4 戴震
4.3 结论
第5章 19世纪的渊源
5.1 国际法的翻译
5.1.1 《海国图志》
5.1.2 丁韪良的《万国公法》
5.2 洋务运动
5.3 日本
5.3.1 翻译
5.3.2 儒家、自由主义者、激进主义者与官僚
5.4 19世纪90年代的改良主义者
5.4.1 改革的传统
5.4.2 1898年前的民权
……
第6章 20世纪初的活力
第7章 1949年以前的变化、延续与合流
第8章 保持特色与继续接触
第9章 结论
参考书目
词汇表与索引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就杜威所设定之目标的渊源或正当性方面而言,读过杜威演讲的现代读者很可能会发现其相当让人难以捉摸。例如,他说道,他的社会哲学要优于以前的社会哲学,因为它“使人们对冲突的各种目标进行不带感情色彩的理性讨论成为可能,并且使人们有可能对其对整个社会结构可能带来的益处进行评估”。这是一个标准(尽管较为模糊),不过他却很少谈及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它,除了宣称它是一种将为具体问题带来具体解决办法的方法。然而,即便他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认为,其理论能引导我们得出的解决办法肯定是正确的呢?同样,在另一次演讲中,他一开始就说,习惯、习俗和社会制度的“最终标准”一般都是要看“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共同生活的发展和实质性改善”。这是一个相当清晰的标准,但同样,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接受它呢?在随后的一些段落中,杜威说道:“在这些方面(正如在所有其他方面一样),我们期望的社会是一个有最大自由交换和交流机会的社会”。但“我们”是谁呢?
我并不想说,杜威的文章没有暗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说出他的回答之前,我想先考虑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尽管是错误的)可能回答。或许杜威之所以极端重视“共同生活的改善”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实现基本的人权。他主要是在讨论社会改革需要经过的阶段时提到了人权。一个社会开始会默认现状,接着,随着社会改变,这种现状就会受到挑战,最终改革会取得“成效”。
……
前言/序言
政治哲学丛书·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政治哲学丛书·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评分
☆☆☆☆☆
还没看完,闲时看看,值得研究
评分
☆☆☆☆☆
人权,在一般人看来,这是西方舶来的观念,它对东方传统价值观构成了挑战。过去的100年中,东方不断尝试将人权观融入其价值体系中,却每每以失败告终。
评分
☆☆☆☆☆
换言之,古代中国也有自己的人权观,但它的背景是乡村文明,必然更倾向于向心性,而古代西方人权观的背景是城市文明,必然更倾向于独立性。这两者有不同的外延与内涵,它们并没有本质冲突,同样具有遵守法律、注重程序、讲求实际等特点,同样是价值理性重于工具理性,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从演绎逻辑出发,人为地指定一个虚空的概念,然后要求传统以此为标杆进行扭曲。
评分
☆☆☆☆☆
写的蛮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评分
☆☆☆☆☆
评分
☆☆☆☆☆
还没看完,闲时看看,值得研究
评分
☆☆☆☆☆
多读书思考,可以给人力量。
评分
☆☆☆☆☆
在城市欠发达的前提下,乡村文明的人权观就算真的变成了城市文明的人权观,谁来提供足够多的城市就业机会呢?谁来提供相应的生活场呢?结果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评分
☆☆☆☆☆
安靖如的独到,在于看到“权利”这个概念在东西方语境中是有所区别的,这就导致了双方对“人权”的误读。毕竟,西方人权观的形成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中世纪的残酷压榨,人民迫切需要将群己做清晰的划分;二是城市相对独立,市民阶层通过纳税买到了自我管理的权力,所以,欧洲城市是自由的避难所,人口比例相对较高。